冀教版三年下冊數學《認識小數》評課稿

來源:才華庫 2.8W

一、讀懂教材,讓教材用得恰到好處。

冀教版三年下冊數學《認識小數》評課稿

1、理解教材內容。一般地讀教材,往往是理解教材所教的內容然後教教材,這屬於淺層次的。《小數的初步認識》初始理解:由元、角、分的生活經驗匯入,然後對長度單位的小數展開教學。看似也合情理。

2、思考教材內容:但是再深一步思考:為什麼不順勢元、角、分開展小數的新授,而要突然跳躍性地更換材料?既然本課的教學目標要求知道用米、元做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具體含義,那長度單位的小數倒是可以在新授後當做練習來設計。如果僅僅這樣調整材料,在教學中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比如2角等於2/10元后,學生往往從2角=0.2元直接得到,弱化了2/10和0.2之間的聯絡。

3、挖掘教材深意:細細比較人民幣和長度這兩個領域,對本課教學所具備的特點:對於人民幣的小數,學生具備的生活經驗較多,理解起來的簡單,作為匯入確實合適。對於長度單位的小數,學生的經驗很不足,理解相對較難。但是本課要建立小數與分數的聯絡,對於在米尺上找分數,那麼長度顯得比人民幣直觀多了。因此教材會選擇直觀的米尺展開小數的教學,儘量凸顯分數與小數的聯絡。 讀懂了教材,就能把教材真正用到實處。趙老師運用多媒體手段,取長補短。將1元=10角、1元=100分直觀地在課件上實物圖演示,又很好地達到了米尺上看分數所具備的.直觀效果。他利用1角和1分突破教學難點,體會分數與小數之間的聯絡,然後在長度單位中完善教學。尊重和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的學習更加簡潔而有興趣。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讓數學學習過程更加自然和系統,

二、讓學生大膽嘗試,給予充分思考的空間。

例如:胡老師很大膽地讓學生去回憶和想象1角還可以怎樣來表示?然後在思考交流後再課件演示1元=10角,1角就是1/10元的過程。其實,在自己教學的時候也曾試想過讓學生獨立思考1角=1/10元,只是在教學嘗試後發現學生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於是放棄了:直接由教師引導1元=10角(同時呈現課件),其中的1角也就是1/10元,也就是0.1元。

對比之後,我突然領悟到了一句話:一節好課並不是在於教師教學看似多順利或者學生回答多正確。數學課,在於讓學生思考,學會去思考。胡老師讓學生自己先去獨立思考,給了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至於有沒有馬上想出正確結果都不是特別重要,會的學生可以通過交流自己的想法,讓其他不會的學生有了思考的方向,最後呈現課件演示讓大家更直觀。這一過程,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了一番自己的思考,思考後的知識才能深刻。顯然,我一步步引領的設計,阻礙了學生的思考,少了體驗,對於優生更是少了成功的喜悅。

再例如,胡老師突破1/10元=0.1元后,又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3角=()/()元=()元,6角=( )/( )元=( )元,1分=( )/( )元=( )元。即使學生不能很高效地完成練習,但是每個學生都在安靜思考,獨立解決問題。這不正是課堂所需要的嗎?然後趙老師通過練習情況,靈活調整後續教學,讓教師角色真正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這一次徹底改變了我以往的想法,課堂應該讓學生大膽嘗試,不怕暴露問題。對於學生,即使得不到正確答案,但是他們也是收穫很大,因為他們有了思考,也許離成功就差一點點。

三、抓好認知起點,突破學生學生難點。

本課最關鍵的認知起點是學生對於分數的掌握程度。教材在三年級上冊安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讓學生能借助實物、圖形,直觀認識幾分之一、幾分之幾。像帶單位名稱的分數,還有百分之幾的分數學生也幾乎是第一次在課堂上接觸。趙老師特意把1角和1分放入方格來呈現,降低了學生對分數的理解。而且注重學生對分數的理解,一次次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例如:1角怎麼想到1/10元?為什麼3角=3/10元?為什麼1分=1/100元?

四、重視學生體驗,感悟數學知識間的聯絡。

胡老師先通過交流1角=1/10元=0.1元,再讓學生獨立練習3角=()/()元=()元,6角=( )/( )元=( )元,1分=( )/( )元=( )元后進行集體交流。然後集體練習23/100元=0.23元、5/100元=0.05元后讓學生第一次進行觀察,學生各抒己見,沒有明確地表述出分數與小數的聯絡,胡老師也不急於歸納總結,而是讓學生帶著朦朦朧朧的感覺繼續往下學習,直到在長度單位裡研究小數這一環節之後,再次讓學生觀察,然後引導總結:十分之幾都寫成零點幾,百分之幾都寫成零點几几。

讓學生經歷了那麼多的體驗,不急於總結規律,真正做到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