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評課稿(3篇)

來源:才華庫 3.19W

月光曲評課稿1

聽了溫嶠國小楊吉瑞老師所上的浙教版五年級下期《月光曲》的閱讀教學,感受頗深。教師在課堂上體現了語文學科教學特點,體現了年段教學特點,深刻領悟編者的意圖,進行了恰當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下面就本節課的過程,談幾點看法:

一、本節課教學重點突出。教者緊緊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奏樂曲,第九自然段貝多芬記性創作《月光曲》兩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文字,通過自讀自悟、彙報交流、教師點撥等方式深入解讀文字,充分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理解《月光曲子》的內容。

二、教者進行了比較成功的教學引導,促進了文字對話。例如:教學第3自然段,在學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後,教師“難怪……”的一連串排比式的追問句,讓學生對兄弟倆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貝多芬稱盲姑娘為‘您’”之後,追問學生:你在“激動”時會怎樣?(學生聯想到自己,還想到運動員激動時會繞場致意等)很自然過渡到“作為音樂家的貝多芬,即興創作樂曲”,這就使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體驗,溝通了學生與文字的情感。再如:後面追問“人們到底在流傳什麼?”緊扣文章的主題,編者的意圖,流傳的是貝多芬的精神。這些都是比較成功的引導,加強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促進了情感交流,思維碰撞,文字對話。

三、教者注意了引領學生靜心默讀、動情誦讀,體現了語文課的“讀”味。學生讀的形式較多,有自讀、試讀、抽讀、評讀、齊讀等。品讀時注意了不斷地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入人物的情感世界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如為了體會兄妹倆對話時的清官,教者設問:“你能猜測兄妹倆說話的神態嗎?”“他們在想些什麼?”為了讓學生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教者設問:“聽了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會怎麼想?”等。

四、注意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在教學中,教者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自讀自悟、全班彙報交流,教師的設問注重了珍重學生的感受,如“你讀懂了什麼?”“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等。

然而,本節課中,教者的評價顯得較蒼白,沒有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性、導向性等作用。如:在抽學生同桌分角色讀兄妹倆的.對話中,教者的評價是:你的表情很平淡。這樣的評價,給學生傳遞了一個錯誤的資訊:只要表情好了,朗讀就成功了;朗讀能力等於表情豐富。在抽學生回答問題時,教者的語言就一個字:“說”,且臉上沒有微笑,給學生一種盛氣凌人的感覺,缺少人文關懷,學生回答後,教者沒有及時給予評價,沒有用自己的語言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用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的智慧,因而學生的朗讀質量就不夠高,情感體驗也不夠深,個性化的理解與感悟也就更少

同時,咬文嚼字也顯不足,還要加強文字對話。例如:文中的“純熟”“清幽”“陶醉”(這些雖不能面面俱到,但教者要有意識),這些詞語都能加深對文章主題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

綜上,一堂好的語文課:要咬文嚼字,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激發情感;聯絡實際體驗,溝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讀,內化並昇華情鹹。只有這樣才能紮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月光曲評課稿2

每次聽王老師的課,心裡總湧現一個詞——“大氣”,富有激情的語言,自如的課堂駕馭技巧,張弛有度的課堂節奏調控,是我一直追求但未果的教學境界。在《月光曲》這一課堂中,再次讓我領略的王老師的執教魅力。貝多芬的在彈奏時由平靜到感動再到激動,月光曲的曲調變化由舒緩柔和到漸漸有力再到高昂激越,而我們聽課的老師心情也在課堂中波濤起伏,步調一致。

王老師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調動學生形象思維的積極性,由文字到音樂、由音樂到畫面,從語言文字中發揮想象,體會《月光曲》的旋律,又從想象中入境理解語言,體會感情,從而拉近了與作者情感的距離,同時語言與思維的緊密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學習課文之後,播放鋼琴曲《月光曲》,再配以師生的合作朗讀,美妙的旋律,優美的語句彷彿把學生帶到了大海邊,他們彷彿也看到了明月和明月照耀下的大海。這裡教師讓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讓他們獲得整體的感知,形成“通感”,獲得的印象較為深刻,收到解讀課文之利,使學生對《月光曲》的內容及其所表達的意境有了進一步的感悟,對貝多芬當時的激動心情也有了更深的瞭解,達到了突破難點的作用。再次藉助媒體(《月光曲》旋律的伴奏)背誦課文,不僅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而且再一次體會了《月光曲》的優雅意境。

月光曲評課稿3

聽了徐老師所執教的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月光曲》的閱讀教學,感受頗深,教師在課堂上體現了語文學科教學特點,體現了年段教學特點,深刻領悟編者的意圖,進行了恰當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下面談一下自己的些許感受:

一、徐老師注意了引領學生靜心默讀、動情誦讀,體現了語文課的“讀”味。學生讀的形式較多,有自讀、試讀、抽讀、評讀、齊讀等。如為了讓學生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老師設問:“聽了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會怎麼想?”,並且讓學生“用心讀,看能否走進他們的內心?”品讀時注意了不斷地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入人物的情感世界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

二、本節課教學重點突出。教者緊緊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奏樂曲,第九自然段貝多芬記性創作《月光曲》兩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文字,通過自讀自悟、彙報交流、教師點撥等方式深入解讀文字,充分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理解《月光曲子》的內容。緊扣文章的主題,編者的意圖,流傳的是貝多芬的精神。加強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促進了情感交流,思維碰撞,文字對話。

三、注意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在教學中,教者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自讀自悟、全班彙報交流,教師的設問注重了珍重學生的感受,如“你讀懂了什麼?”“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等。

綜上所述,一堂好的語文課:要咬文嚼字,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激發情感;聯絡實際體驗,溝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讀,內化並昇華情鹹。只有這樣才能紮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