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27W

  

《秋思》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

南靖縣梅林中心國小  詹文花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宋代王安石眼中鄉愁是那春風又吹綠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鄉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張籍的眼中鄉愁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張籍寫的《秋思》(板書課題)。請同學們翻開書22頁。

二、初讀古詩,讀懂詩意。

師:自由朗讀古詩,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節奏讀,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生:自由讀詩。

師:我看同學們都會讀了,現在老師想請一位同學起來讀,誰願意來當一個最勇敢的孩子。

生:讀詩。

師:讀得真不錯,聲音響亮。還有誰也想來試一試。生讀。

    真棒!老師聽出他讀出了古詩特有的節奏。(課件出示古詩)

    (講解字音)生再讀。

師:很好。來咱們全班一齊讀《秋思》。起。

師:這首詩同學們都讀得字正腔圓了。老師也想來讀一讀。

師:同學們,老師讀得怎麼樣?(分析師生讀法不同,再練讀。)

師:老師讀前四個字,你們讀後三個字。準備起。

   現在老師想調換一下,你們讀前四個字,老師讀後半句,敢嗎?好準備起。

師:真不錯。可單單會讀還不夠,還要理解詩意。現在請同學們根據書中的插圖、註釋,也可以藉助工具書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讀詩意。

三、再讀古詩,品悟詩情。

師:誰能告訴老師你讀懂了什麼?

生:1.我讀懂了詞語的意思。

生:2.我知道這是詩的意思。

師:真厲害知道這麼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見秋風颳起就想家了。……

師: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麼引起他的思鄉情呢?

生:洛陽城裡見秋風。(點選課件出示詩句)

師:可是秋風看得見嗎?

生:看不見。

師:那作者看見的是什麼?

生:是葉子飄落、草黃了、雁子往南飛……

師:是呀,落葉要歸根、雁子要南飛,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見什麼?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師:站在淒涼的秋風中,作者想--家。

    因秋風而思家的,歷史上還有個典故呢。晉代張翰(點選課件出示詩句)說:“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多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 張翰傳》)張翰是張籍的同鄉,他寧願棄官而回家。而張籍呢?他的家在哪?在洛陽嗎?有誰知道張籍?

生:交流張籍資料。(課件出示)

師: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風絞碎了詩人思鄉的心,詩人難以回鄉,愁腸百轉,他縱有千言萬語又該如何傾述呢?

生:寫家書。

師:可這是一封怎樣的家書呀?你能從詩中找出句子嗎?

生:欲作家書意萬重。(板書:意萬重)(課件出示詩句)

師:意萬重是什麼意思?你能跟它換個詞嗎?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個日日夜夜呀?年邁的父母、翹首遙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張籍只能把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會在信中說些什麼呢?同學們拿起筆來,把張籍想說的話寫下來吧!(課件出示小練筆)

師:我看同學們都寫得差不多了,來哪個小張籍願意把你的思念讀給大家聽。

    (師生互動交流,生讀完寫句再讀詩。)

師:把我們所有的話加起來張籍覺得夠嗎?(不夠)

    是呀,縱有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詩人的心,這真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領悟: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師:信寫好了,我們來看看張籍寄信的畫面。(課件出示詩句)

同學們張籍寄信時,他心情如何?你能從詩中找出這個字嗎?

“恐”是什麼意思?他在擔心什麼?

師:可臨行為什麼又開封?“開封”是什麼意思?“又開封”呢?

生:“開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開。

   “又開封”就是把信合上又開啟,又合上又開啟……

師:詩人把信開啟幾次?

生:一次,兩次,三次……

師:第一次張籍把信開啟,為何呀? --生:復恐匆匆說不盡

    第二次張籍把信開啟,為何呀?  --生:復恐匆匆說不盡

第三次張籍把信開啟,為何呀?  --生:復恐匆匆說不盡

張籍呀張籍你已經看了一遍又一遍,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四、回讀,深化情感。

師:是呀,小小的一封家書怎能承載一個遊子濃濃的鄉愁呢!請讀《秋思》

師:信帶走了,可帶走的僅僅是信嗎?

    那他還帶走了什麼?

生:帶走了作者的心……

師:張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寫下: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歸信吟》(點選課件呈現)讀詩。

師:魂去也,空一身哪!現在陪伴張籍的只有--洛陽城裡的秋風。於是一首千古絕唱就在張籍腦中誕生,這就是《秋思》(音樂響起)生讀詩;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張籍身在洛陽,心在故鄉。這是一份刻骨銘心的思念呀!請讀《秋思》。秋風乍起,思鄉湧起,寫不完的思念,說不盡的鄉愁,再讀《秋思》

五、拓展昇華。

師:同學們這思鄉懷親又何止張籍和孟郊而已。那時候交通不便,資訊不通,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裡。課前老師讓你們收集有關思鄉的古詩有嗎?

生交流思鄉的古詩,進一步感受鄉愁。

師:我看同學們手中還有很多思鄉的古詩,課後咱們班來辦個思鄉的古詩大會好嗎?

師:老師這裡也有思鄉詩句。(課件出示)師生配合讀。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唐.張九齡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唐.馬戴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清.袁枚

師:這思鄉懷親從唐至清源源流傳,他流呀流,流進當代臺灣詩人余光中的心中,請看課件出示:余光中《鄉愁》)(音樂響起)。

師:同學們,張籍的鄉愁是思念家中的親人,那余光中的鄉愁又是什麼呢?

    (比較鄉愁,提升愛國情懷)

六、總結。

師:同學們家鄉的山水總讓遊子們魂牽夢繞,家鄉的親人更讓遊子們牽腸掛肚。也許今天你們還不能完全領會,但是孩子們你們終將長大,闖蕩天涯,那時候你們一定會懂得這種無法割捨的牽掛。因為家是我們永遠的嚮往。

《秋思》道盡了天下所有遊子們的心,讓我們再一次吟詠這首傳世之作吧!

 

《秋思》教學反思

 

梅林中心國小   詹文花

 

院   《秋思》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同組的還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這組詩詞反應的主題是:思鄉情。《秋思》雖然文字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如何在課堂上能與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除了詩的內容外,我到底要通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麼?詩的課堂到底應該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現在我的腦海中。我不禁自問:新課程背景下的古詩應怎麼教,古詩教學應把握什麼?應帶給學生什麼?

    我個人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於古人創造詩詞,無愧於詩詞有別於其它文體,無愧於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和學生一起在讀中感悟詩情。

    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於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只有28個字,我們不能把詩拆得支離破碎,使它失去了整體的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採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二十多次。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再師生配合讀,讀出這首詩特有的憂傷。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老師的引讀、看意境讀、想像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鄉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引領學生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鍊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後,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 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後,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麼”“見不到什麼”,“風是無形的,看不見但作者卻感受到什麼?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愁生於秋風裡”、“鄉思寄寓家書中”、“鄉心乃在寂寞處”。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樑,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詩人的“意萬重”是詩的重點。當學生感受到張翰能棄官而回,而詩人卻只能通過寫家書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於是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詩人的“意萬重”我讓學生交流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瞭解後,我馬上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麼?這樣學生通過理解後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課中,我前後安排了多次不同型別的想象。“見秋風”“意萬重”是聯想,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想象,配樂想象家書是一種創造想象,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發下,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說話寫話的訓練就水到渠成。

    三、指導學生在寫中深化詩情。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悽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此時我說:“這瑟瑟的秋思,絞碎了詩人思鄉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說些什麼呢?”學生們遐想翩翩,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著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

互文印證也是我這節課採用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學生深入領悟了詩人的濃濃的鄉愁後,當捎信人帶走了信時,我及時挑疑:這帶走的僅僅是一封信嗎?它還帶走了什麼?學生馬上反應出帶走還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鄉情、作者對家人的祝福……我及時把學生引入孟郊的《歸信吟》:書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讓學生再一次走進了張籍的心中。接著我還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鄉古詩,進一步感受鄉愁,最後把學生帶進來現代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中,在悽婉的音樂背景下,聽教師範讀,學生自己讀,把鄉愁提升到愛國情愁中。

    課前的設想只是我的一個理想課堂,一堂課下來,遺憾頗多。如:時間的掌握,詩中的挖掘都還欠火候,與學生的互動還欠缺,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