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生物的社會 導學案設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來源:才華庫 2.66W

 【本節要點】

1.掌握大致內容,明確文章結構。

2.探究文章中心觀點。

【教學過程】

☆溫故知新☆

【自主學習】

1.給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鱒魚(  )      蟻冢(  )      蜂窠(  )     閾值(  )  騷動(  )    毗鄰(  )              

蹩腳(  )      鯡魚(  )      梗節(  )     模型(  )  模樣(  )  

2.給系列形似字組詞

哽/埂/鯁/梗   斐/誹/扉/鯡   磨/摩/模/模    搔/瘙/蚤/騷  藉/籍   巢/窠

【反饋矯正】

1.給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鱒魚(zūn)      蟻冢(zhǒng)      蜂窠(kē)     閾值(yù)  騷動(sāo)    毗鄰(pí)              

蹩腳(bié)      鯡魚(fēi)         梗節(gěng)   模型(mó)  模樣(mú)  

2.給系列形似字組詞

哽咽/田埂/鯁直/梗節    斐然/誹謗/柴扉/鯡魚     磨房/摩崖/模索/模型      鱉裙/憋悶/隱蔽/蹩腳   搔首弄姿/瘙癢/跳蚤/騷動       慰藉/書籍        巢穴/窠臼

☆課堂探討☆

要點一:探究文章大意,明確文章結構。

【探究活動

本文都寫了哪些“生物的社會”?這些生物的社會組織與人類相比有哪些相似之處?

教師釋疑】

這是一道概括文章內容的題目,意在培養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注意對文中關鍵詞語的把握。

【討論明確】

文中寫了螞蟻、蜜蜂、黏菌、魚類、鳥類等生物在集體行動中形成的“生物的社會”。這些生物的社會組織與人類相比相似之處主要有:一、都過群居生活,互相依存,互相聯絡,共同活動;二、它們既是一些個體同時又是群體中細胞樣的成分;三、當他們群體變大時,智慧似乎也隨之增加。

【探究活動】

劃分文章的段落,概括各部分的內容。

【教師釋疑】

這是一道概括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的題目,意在培養學生整合資訊的能力,注意對文中關鍵詞語的把握,注意對相同內容的歸類和觀點的整合。

【討論明確】

第一部分(第1至3段):從一個事例切入,即醫學家舉行年會,把其與生物界聯絡起來,從而得出自己的論點,人類社會與生物社會有共通之處。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動物過著兩種生活,即是個體的存在,又是集體的存在,也就是說,動物過著個體的和社會的兩種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類與生物界的相通之處--人類也要有社會的生活。

要點二:探究文章的主旨(作者的主要的觀點)。

【探究活動】

1.概括文章的主旨。

【教師釋疑】

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主旨的題目,注意對文章中體現作者觀點的句子的分析,主旨句集中自文章的開頭、結尾,各段的段首和段尾以及文章中表達方式變化的本分,重點注意議論句。。

【討論明確】

作者選取了獨特的視角,將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為與人類的行為進行比較,描述了它們在集體行動中所表現出的高度組織性,提出了“多個單獨的動物合併成一個生物的現象”,對傳統生物學過分強調個體行為和動物本能的觀點進行了反思,也對人類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作出了警示。

【課堂提升】

1.閱讀下面幾段文字,完成(1)~(5)題。

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它們培植真菌,餵養蚜蟲作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織巢蟻屬使用童工,抱著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它們不停地交換資訊。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

最讓我們不安的是,螞蟻,還有蜜蜂、白蟻和群居性黃蜂,它們似乎都過著兩種生活。它們既是一些個體,做著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還想著明天,同時又是蟻冢、蟻穴、蜂窠這些扭動著、思考著的龐大動物體中細胞樣的成分。我認為,正是由於這一層,我們才最巴不得它們是異己的東西。我們不願看到,可能有一些集體性的社會,能夠像一個個生物一樣進行活動。即使有這樣的東西,它們也絕不可能跟我們相關。

不管怎麼說,這些東西還是存在。野地裡一隻獨行的螞蟻,不能設想它頭腦裡想著很多。當然,就那麼幾個神經元,讓幾根纖維串在一塊兒,想來連有什麼頭腦也談不上,更不會有什麼思想了。它不過是一段長著腿的神經節而已。四隻或十隻螞蟻湊到一起,圍繞著路上的一頭死蛾,看起來就有點意思了。它們這兒觸觸,那兒推推,慢慢地把這塊食物向蟻丘移去。但這似乎還是瞎貓撞著死老鼠的事。只有當你觀看聚在蟻丘邊的、黑鴉鴉蓋過地皮的數千螞蟻的密叢集體時,你才看見那整個活物。這時,你看到它思考、籌劃、謀算。這是智慧,是某種活的計算機,那些爬來爬去的小東西就是它的心智。

白蟻有一個方面更為奇特:群體變大時,其智慧似乎也隨之增加。小室裡有兩三隻白蟻,就會銜起一塊塊土粒木屑搬來搬去,但並沒有什麼結果,什麼也沒有建造起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白蟻加入,似乎達到了某種臨界質量或法定數,於是思維開始了。它們開始把小粒疊放起來,霎時間豎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個個彎度對稱的關麗拱券。一個個穹頂小室組成的晶狀建築出現了。迄今還不知道它們是怎樣交流資訊的,也無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蟻們怎樣知道停止工作,全隊轉移到一根毗鄰的柱子,而時候一到,它們又怎樣知道把兩根柱子合攏,作成天衣無縫的拱券。一開始使它們不再把材料搬來搬去,而是著手集體建築的刺激物,也許是在它們的數目達到特定閾值時釋放的外激素。它們像受了驚一樣作出反應,它們開始騷動、激奮,然後就像藝術家一樣開始工作。

(1)下面對第一、二段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句中的兩個“人”字含義不同。

B.“我認為,正是由於這一層,我們才最巴不得它們是異己的東西。”句中的“我們”是泛指人類。

C.“最讓我們不安的是,螞蟻,還有蜜蜂、白蟻和群居性黃蜂,它們似乎都過著兩種生活。”“兩種生活”指的是從個體來看是沒有思考的生物,而從整體來看卻是“思考著”生命體。

D.“我們不願看到,可能有一些集體性的社會,能夠像一個個生物一樣進行活動。即使有這樣的東西,它們也絕不可能跟我們相關。”“跟我們有關”指的是“跟人類相同”。

【答案】B

【解析】

(2)下面對第三段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不管怎麼說,這些東西還是存在”,“這些東西”指的是“有集體性的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跟人類一樣能夠“思考”的生物。

B.“就那麼幾個神經元”,句中的“就”,是“僅僅”的意思,用輕蔑的口氣表明單個螞蟻不大可能有“思想”。

C.“瞎貓撞著死老鼠”,這是用比喻的方法,說明幾隻螞蟻在覓食中簡單協作的成功還存在偶然因素。

D.“你看到它思考,籌劃,謀算”,句中的“它”是指一個個活躍起來的螞蟻。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A句“這些東西”的指代物件與第二段末句“這樣的東西”相同。B句副詞“就”,可用“只”“僅”替代。D句“它”不是指的個體,而是指的群體。

(3)下面對第四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舉白蟻搭拱券的例子說明生物群體的“聯合智慧”。

B.作者斷定白蟻是通過釋放外激素來傳遞資訊的。

C.句中“某種臨界質量或法定數”和“特定閾值”意義相同。

D.它們“就像藝術家一樣開始工作”,是形容群體白蟻有很高的智慧。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文中有“也許”一詞。

(4)文段中說“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最讓我們不安”,在作者看來,人們對什麼感到為難和不安?

【答案】因為人們,那些崇拜達爾文學說的人,不願意看到一些集體性的社會,能夠像一個個生物一樣進行活動,即使有,也不希望他們跟人類相關。因為這種現象與達爾文學說相悖。

(5)在這幾段文字裡,作者認為,作為一個社會,起碼應該具有哪些特點?

【答案】(1)由許多個體組成;(2)彼此之間相互聯絡,協調行動。

【解析】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題目,答題時要注意文章的主旨,對文章的和主要資訊進行概括。

 

惜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