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遭遇(節選)(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3.16W

 [教學目標]: 

學生能通過對作品的研讀、探討,瞭解人物的心靈世界和他們在戰爭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願望,對戰爭毀滅人類的罪惡有具體的認識。*藉助形象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正視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反思戰爭的危害,認識到和平與發展是人類社會最迫切的任務,進而珍視和平環境。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引:回顧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給各國人民造成了難以想象的痛苦。時至今日,世界上的槍炮聲仍然沒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戰爭每天都在毀滅生命,毀滅財富。讓我們跟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蘇聯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戰的殘酷,去感受一個人的悲慘遭遇…… 

二、作者及相關背景介紹

1.作者

[蘇聯]米肖洛霍夫1905年5月24日生於頓河維辛斯卡亞。20年代初參加革命工作,1923年發表處女作小品文《考驗》。次年加入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1926年開始創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共4部,歷時十四年,至1940年完成。該作品的問世使作者獲得了廣泛的聲譽,194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其他著作還有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一個人的遭遇》、《他們為祖國而戰》等。196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曾任蘇聯作協理事、蘇共中央委員、最高蘇維埃代表等職。1984年逝世。

2.背景

本文發表於1956年,當時衛國戰爭結束10年,戰爭結束時肖洛霍夫遇見過一位家破人亡的軍人,根據他講述的不幸遭遇,構思成小說,小說節選部分寫了索科洛夫從俘虜營逃回的經歷。

三、文字研習: 

1、本文的情節波瀾起伏,而這點是通過主人公的遭遇和內心活動變化展示出的,試作具體分析。

  

在蘇德戰爭中受傷被俘――冒險逃跑但被抓回――被派為一個少校工程師開車,找機會俘虜了少校,衝過火線,回到自己的隊伍

――從俘虜營逃回後得到家破人亡的訊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軍轟炸燬滅。“可是過了兩星期,卻什麼東西也吃不下了。家裡沒有回信來,說實話,我開始發愁了,東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著覺,各種古里古怪的念頭盡在腦子裡轉動”,這是因為想念妻子,而鄰居的信給他帶來噩耗:他的家被德軍飛機的炸彈摧毀了。索科洛夫的心情--“當時我沒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縮成一團,怎麼也鬆不開來。” 但是他還是想回家看一看。過去親手建起的歡樂家園,現在的景象是“一個很深的彈坑,灌滿了黃濁的水,周圍的野草長得齊腰高……一片荒涼,像墳地一樣寂靜”。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會兒,感到穿心的悲痛。”)

――把希望寄託在當了大尉和炮兵連長的兒子身上(兒子在戰鬥中成長,當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著戰爭結束後的和平生活。

然而,他等來的是兒子犧牲的訊息,而且是戰爭結束的那一天。對兒子遺容的描寫更讓人感到悲傷。“我的兒子是個肩膀狹窄、脖子細長、喉結很尖的男孩子,總是笑嘻嘻的;但現在躺著的,卻是一個年輕漂亮、肩膀寬闊的男人,眼睛半開半閉,彷彿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心情――“我的眼淚在心裡乾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後的歡樂和希望”,“我的心裡彷彿有樣東西斷裂了……”)――在戰爭勝利前夕,兒子卻倒在最後的槍彈下,埋葬了最後的歡樂和希望(戰爭奪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後一點小小的願望也破滅了。索科洛夫的心情――他想忘卻,可是傷痕是抹不平的,百無聊賴,他又開始喝酒,雖然是為了解解疲勞,也和他試圖忘卻人生不幸有關。)

――巧遇凡尼亞領他當兒子,立刻變得輕鬆和光明些了(“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窩下,好像一隻麻雀棲在屋簷下,我的心裡快樂極了,簡直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夜裡,他睡熟了,我一會兒摸摸他的身體,一會兒聞聞他的頭髮,我的心就輕鬆了,變軟了,要不它簡直給憂傷壓得像石頭一樣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覺。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託在這個可憐的孤兒身上了,凡尼亞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義。)

――收養凡尼亞後剛剛有點安寧的生活,卻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車禍結束了在烏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帶著孩子到外地去謀生。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經歷了戰爭磨難的索科洛夫是堅強的男子漢,但是最後一段敘述,說出了他的心靈世界――戰爭留下的精神創傷,不能忘懷) 

以上曲折的情節,突出表現出人物命運的不幸。 

2、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運是悲慘的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經歷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通過他的講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點嗎? 

索科洛夫飽受戰爭痛苦,他的敘述始終是感傷的,然而又流露出逆來順受,幾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實,在苦難中堅忍不拔,受盡摧殘而心地依舊善良。 

3、閱讀本文可知:索科洛夫領養凡尼亞部分寫得特別詳細?這是為什麼? 

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變化的重要轉折,是索科洛夫從戰爭創傷中走出來的重要契機。兩個飽受戰爭創痛的人就像被颶風捲到一起的樹葉,凡尼亞是索科洛夫餘生的精神慰藉。 

4、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謊言“騙”來兒子,請結合具體描寫說說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索科洛夫這樣做是出於同情和愛。出於對家庭生活的嚮往。(具體描寫見教材)

5、最後一節中,凡尼亞舉手向“我”告別時,“彷彿有一隻柔軟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我”為什麼不想讓孩子看到眼淚? 

讀懂了索科海味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後一節文字的震撼力。在戰爭中,最不幸的還不是失去生命的戰士,而是無助的孤兒寡婦。凡尼亞是戰爭孤兒,小小年紀的他還不明白命運的悲慘,不明白戰爭的苦難,不理解別人的同情和憐憫,因此,也不會理解索科洛夫的房東女人為什麼哭。索科洛夫的悲慘遭遇震撼了讀者的心靈,而凡尼亞的揮動小手觸動了有良知才的悲憫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愛,就越發顯出戰爭的殘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經歷戰爭的人的眼淚,是不想讓孩子知道這樣的痛苦,不想讓他知道真相,讓不幸的兒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說到這裡實際上已經變為作者在抒發心願:呵護孩子們的幼小心靈,為了他們不再成為孤兒,為了他們不再經歷戰火……

6.文章的標題是“一個人的遭遇”,如何理解“一個人”?

主人公索科洛夫是個普通軍人,但他在戰爭中的遭遇卻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希特勒入侵蘇聯,給全體蘇聯人民造成的災難是無法描述的。據說,經過四年的殘酷戰爭,在蘇聯幾乎沒有一個家庭沒有親人犧牲,因此他們的餐桌上總有一個或不止一個位子家著,而空位子上仍擺著一副餐具,以表示沒有忘記他們。這是一幅多麼悲慘的景象!據說,蘇聯在戰爭中犧牲的人數達到兩千七百萬。當然,這個數字是否絕對正確也很難說,但肯定是一個可怕的數字。蘇聯人民在戰爭中犧牲如此慘重,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這就是一個人的遭遇!

這就是戰爭中千千萬萬普通蘇聯人的遭遇!

這就是戰爭中人的遭遇!

四、總結

前面,我們通過一系列戰爭的圖片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今天我們通過一個老兵的口親耳傾聽了戰爭的罪惡,傾聽了最底層人民內心對和平對美好生活的呼喚,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