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教案範文(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8.85K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醉翁亭記教案範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醉翁亭記教案範文(通用5篇)

醉翁亭記教案1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賞析方法。

本設計以“醉”字為切入點,以“太守醉”、“我們醉”為突破口,帶動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內容與寫作特色,最後進行歸納、遷移。並將學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讀能力的培養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美、情美,背讀課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手法。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

(1)《醉翁亭記》的第二課時。

(2)課型:賞析課。

教學步驟:

一、問題的提出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為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問: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為何取號為醉翁?

明確: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麼,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出示兩個問題:

1.太守為什麼而醉?

2.我們為什麼而醉?

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一:太守為什麼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一)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為什麼而醉。

學生自由發言,

師總結概括:為景而醉,為人而醉,為情而醉。板書:

(二)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

琅琊秀色圖

釀泉流水圖

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醉翁亭記教案2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結構,學習本文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寫作用。

2、理解作者遊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3、學習掌握文章中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

教材分析:

這篇著名的遊記,是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所作。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這樣的學習也幫助學生理解了“醉”與“樂”之間的關係這個難點。

本文采用了敘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要引導學生理解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情感,領會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對於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說是學習的難點所在,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韻味濃郁,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因此誦讀、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積累重點的實詞、虛詞及名句。

教學設想: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通過示範朗誦、自讀和齊讀等環節,掌握“也”和“而”字的語氣,瞭解本文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於變化的寫法。

本課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先讀懂課文,解決文言知識的問題,再理解鑑賞文章內容,兩者彼此關照,相輔相成,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醉”字為切入點,理解“樂”的情懷。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並採取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幫助學生體會“樂”的情感,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以誦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結合註釋,疏通全文大意。師生共同總結本文的重點實詞、虛詞和重點句式。

醉翁亭記教案3

【教學要點】

1、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脈絡並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學習本文精練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

第一課時(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3、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難點

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寫作背景:

寫於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為蒼顏白髮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歐陽修雖壯年被貶,仕途失意,但不悲慼嗟嘆,而是以積極的態度當好他的地方官,為百姓辦事。滁州風光秀麗,歐陽修便寄情山水,以詩酒自娛,與民同樂,把內心的抑鬱掩壓在山水與詩酒之樂之中。

3、出處:

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諡號。

二、學習生字,理解重點詞,熟悉課文內容

1、生字:

滁(chú) 壑(hè) 釀(niàng) 潺(chán) 琅琊(láng yá) 輒(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傴僂(yǔ lǚ) 洌(liè) 餚(yáo) 蔌(sù) 酣(hān) 觥籌(gōng chóu) 弈(yì) 翳(yì)

2、重點詞: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樹木)茂盛的樣子。

⑵ 有亭翼然而臨於泉上者: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⑶ 名之者誰:為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發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

⑺ 傴僂提攜: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樂:盡興地喝酒

⑼ 觥籌交錯:酒杯;酒籌

三、朗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第二課時(閱讀理解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字詞含義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重點及難點

同上。

教學過程

一、第一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滁州的地理特點? 環滁皆山也。

⑵ 西南諸峰的特點? 林壑尤美

⑶ 琅琊山的特點? 蔚然而深秀

⑷ 亭的位置? 臨於泉上

⑸ 來飲於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⑹ 自號醉翁的原因?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⑺ 劃分層次?

第一層:亭的自然環境。(醉翁亭也。)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區域性──個體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結:

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並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朝暮景色的特點?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⑵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⑶ 樂亦無窮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5、小結: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酒宴上陳列的東西?

⑵ 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

⑶ 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

⑷ 劃分層次?

① 滁人遊山之樂 (遊也。)

② 眾賓宴飲之樂 (歡也。)

③ 太守宴醉之樂 (醉也。)

5、小結:描寫太守與滁人遊山宴飲之樂。

四、第四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學生串譯。

3、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⑵ 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⑶ 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樂

4、小結:寫酒宴散,眾人歸的情景。

第三課時(總結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總結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學習本文的藝術特色。

3、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總結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學習本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一、總結全文

醉翁亭記

歐陽修(北宋)

何謂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一)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樂在賞山水 (二)

樂在與眾人醉 (三)

禽鳥樂──→眾人樂──→太守樂(醉能同其樂) (四)

(以樂掩其鬱) 醉翁 主旨──→與民同樂

二、藝術特點

1、結構嚴謹巧妙:

以樂貫穿全篇,並層層推進,前後照應。

用不同的虛詞過渡,層次分明。

2、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

3、語言精練優美,流暢傳情。

三、完成課後練習

四、課後小結

醉翁亭記教案4

教學目的:

一背誦全文。

二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設想:

《九年義務教育國中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同時能夠基本理解課文的內容。基於此,本文教學從熟讀課文起始,通過反覆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後,指導學生以二人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這是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對於基本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的,擬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能對此有所體會或瞭解,即達到這一教學目的。

擬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一熟讀課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樂”字,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看“閱讀提示”,瞭解作者歐陽修和本文.寫作背景;瞭解本文主要內容。

二讀課文。

△教師範讀,或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教師提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釀()僧()輒()霏()

暝()朝()而往傴僂()

洌()蔌()射者中()弈()

觥籌()翳()

△學生試讀課文。

要求:放聲讀書。

△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請一位學生讀書,集體糾正讀音。

(或請四位學生,每人讀一段)

[說明]從正音入手,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是為了熟悉課文內容。以上學生已經聽讀了兩遍,自己讀了兩遍,對課文內容大致瞭解了一些。本文語言淺易,熟讀利於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組,參考註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註解的語句,憑藉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說明]引導學生善於利用書上註解和工具書獨立學習,這也是在培養自學能力。設立二人小組,討論全文大意,是為了互相啟發,並利於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集體解決疑難

方法:二人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由其他小組同學幫助解答。學生們都解決不了時,教師適時點撥或給予解答。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3)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4)山間之朝暮也。

(5)山間之四時也。

(6)歌於途

(7)行者

(8)臨溪而漁

(9)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

(10)雜然而前陳者

(11)起坐而喧譁者

(12)已而夕陽在山

(13)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說明]學生閱讀中遇到問題,由誰來解決呢?同學之間相互啟發,自己解決最好。必要時,教師點撥或講解。學習是學生的事,教師儘可能調動他們自己解決問題。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就會增強。

△學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課文的意思用白話說一遍,要出聲音。

四再讀課文。

齊讀,或各自放聲讀。

要求: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畫出來。

佈置作業:

一熟讀全文

二完成課後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抓住“樂”字,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二背誦全文。

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

集體讀或個人讀。

二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討論問題。

最終明確:樂。

△文中寫出了誰“樂”?

最終明確:太守樂,眾賓樂,滁人樂。

△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最終明確: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眾賓客:從太守遊而樂

△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寫滁州百姓之樂中間,可以體會出什麼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裡邊?

最終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彩烈出遊,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則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寫的“樂”的主要內涵。最後一個問題,難度較大。教師適當講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發揮得過多,點到為止。

三背誦課文。

逐段背誦。每段限定背誦時間,以強記。

指導背誦,重點在引導學生從內容理解入手,儘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話,分作三層來理解背誦。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遠而近寫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這裡.寫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號的由來。最後兩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誦,先分一分層,將內容相關聯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於記憶。

[說明]有前邊熟讀的基礎,加上本文語言琅琅上口,學生能夠比較快地背下來。若課上時間不夠,教師選其中一段,指導背誦,為的是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層,不是本課教學重點,提出將相關內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為方便起見;只要學生容易背下來,一段中怎樣“分層”不必較真。

佈置作業:

一背誦全文。

二完成課後練習六。

譯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巒,樹林和山谷尤其秀美。遠看一片鬱郁蒼蒼,顯得幽深秀麗的,那就是琅琊山。順著山路走六七裡,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而下,這就是釀泉。繞過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翹像張開的鳥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邊上,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裡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的。太守跟賓客們到這裡來喝酒,他喝得很少卻總是喝醉,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內心領會到了,而後把它寄託在喝酒上。

看吧,太陽出來,林間的霧氣逐漸消盡;暮雲四合,巖谷洞穴變得昏暗起來,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野花開了,散發著幽微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濃蔭遍地;西風起,霜露降,天空顯得空闊明亮;水位下落,石頭顯露出來——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來我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的人們在出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樣的野味、野菜錯雜地擺在面前——這是太守舉行酒宴。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是說有人彈琴奏樂;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籌碼雜亂*錯,人們時起時坐。大聲喧譁——這是賓客們歡樂的圖景。一個面容蒼老、滿頭白髮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眾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落在西山,人影縱橫散亂,這是賓客們跟著太守回去了。(這時)樹林裡變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鳥啼聲,遊人離去後,鳥兒歡樂起來。然而,鳥兒只懂得山林的樂趣,卻不懂得人們的樂趣;人們只懂得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樂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樂,酒醒後(又)能用文章來表述這種快樂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誰呢?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總體說明】

本文語言駢散結合,讀起來上口。因此,朗讀、背誦確定為教學的主要目的。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對學生是終生有益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內容和寫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讀的東西,但限於義務教育國中語文教學大綱中關於文言文教學的要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之我們以上的認識,便確定讀、背為本課教學的第一重點。同時,並不忽視引導學生對全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只不過處理上採用了較為簡潔的思路而已——抓住一個“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涵。應該說,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內容。

醉翁亭記教案5

教學目標:

1、檢查背誦

2、體會本文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

3、學習多用否定句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1、體會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

2、學習多用否定句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1、理解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是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不死摳字句,而要求真諦。

2、“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的含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句話講了什麼?

——講述了“五柳先生”這個名號的來歷。“不知何許人”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隨便起了一個字號,與當時講究門第的世風背道而馳,表現了他卓爾不群、不隨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志趣:一是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的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二是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三是寫文章,“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通過種種敘述,把一個雖處於貧困之中卻悠閒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3、怎樣理解“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

——這是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不死摳字句,而要求真諦。也說明陶淵明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樣理解“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的含義?

——不僅寫出陶淵明安於貧困,而且含蓄地說明作者以古賢顏回自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謂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5、“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相照應?談談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於富貴”。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6、“贊”語與前文有什麼聯絡?

——文後的“讚語”是作者仿照史學筆法加的品論性的文字。讚語的實質是兩句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正好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傳贊一體,互為補充,使人物個性更加鮮明。

三、.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

本文借五柳先生給自己寫自傳,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2、.寫作特點

①語言樸素洗練,內容看似平淡卻寓意深刻。

②多用否定句。

思考: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麼作用?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不慕榮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正因為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歎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③體會課文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

四、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並默

2、口頭作文:向他人介紹自己的性格特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