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教案《自然之道》

來源:才華庫 1.88W

在一次優質課評比當中,年輕的陳老師突發奇想,將一個完整的文字橫刀立截,一分為二。執教的內容是《自然之道》。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個海島旅遊時,看到一隻正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一隻食肉鳥叼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趕走食肉鳥,把幼龜抱向大海。正當我們為自己保護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隻幼龜是偵察兵,後面成群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資訊,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美餐。我們陷入了深深的後悔和愧疚之中。

教學教案《自然之道》

且看陳老師的教學現場:

陳老師的“奇招”就是大膽地分割原有的文字,分步二次呈現教材。她在故事情節急轉處“橫砍一刀”,在第一次印發給學生的教材中隱去了文章的後半部分,只呈現“我們催著嚮導搶救探路的幼龜”部分。請看以下的教學片斷:

1、出示發生在沙灘上那令人緊張的一幕的句子,讀讀這段文字,哪些詞語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感受?

2、面對這樣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學嚮導又有什麼樣的反應呢?指導讀出我們的焦急來,讀出嚮導的漠然和若無其事。

3、師:“‘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嚮導的冷淡,招來了同伴的一片呼喊。”同伴們會怎樣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話來勸勸嚮導嗎?

生1:不能見死不救啊,嚮導,求求你快救救小海龜吧!

生2:嚮導,這些小生靈也是有生命的啊,不能讓它成為食肉鳥的美餐!

生3:嚮導,你怎麼可以這樣若無其事呢?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啊!

4、師:同學們,故事到這還沒有結束,在我們的努力下,小綠龜得救了。(齊讀)面對此情此景,我和同伴、嚮導,幼龜又是怎樣的?請你們給這個故事編個結尾吧!(生補寫結尾)

生1:得救的小幼龜在波浪中伸出脖子,不住地點頭,好像在向我們表示感謝哩。

生2:我們高興地看著小幼龜在快活地遊向大海深處,心裡像吃了蜜糖一樣舒服。

生3:嚮導在我們的指責中慚愧地低下了頭……

此時,所有學生的心都和作者一齊跳動,他們和作者一樣為小幼龜的命運而著急、擔心、揪心;都對嚮導的無動於衷、鐵石心腸、冷酷無情的表現義憤填膺;都在為我們所做的拯救行動而高興萬分。

學生也以為這個故事與平常看到的環保故事一樣有著美麗的結局了。這時陳老師見時機已經成熟,情感基調突然下沉:

“從同學們寫的文字中,老師感受到你們那顆善良、真摯的心!但是——陳老師想要告訴大家的是,其實故事的結尾還在老師手中,請同學們快速地把結尾部分傳下去,靜靜的看,默默的讀!看看他的結局和你的結局有什麼不一樣?”

此時,課堂中孩子們讀著,讀著,先前的那種熱烈高興的參與氛圍蕩然無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雙雙震驚啞然的眼睛,一張張神情凝重的面容。

5、師心情沉重地說:老師注意到了同學凝重的表情,聽到了同學們發出的嘆息聲,此刻你有什麼話想說嗎?

生1:天吶,太想不到了,我們竟幹了件愚不可及的.事!

生2:太悲傷了!太令人觸目驚心了意想不到了!真是讓人震驚啊!

生3:海灘上的這一幕,真是殘不忍睹啊!我們錯了,我們是好心辦壞事啊!

6、師:是啊!這3個自然段裡的每個字,每句話,甚至是每個標點,都跳動著作者那難以言說的痛苦!讀讀這3個自然段,從文章的字裡行間你體會到了作者哪些複雜的感情?

7、師:現在,我們再來回想一下向導剛才說的那句話(出示),還會勸告他嗎?你還會哀求他嗎?還會去指責他嗎?你現在對嚮導的話,對“自然之道”這四個字,有更深的理解了嗎?

生1:小幼龜們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我們不能破壞它。

生2:如果不尊重動物的生活規律,一廂情願地保護它,反而適得其反。

生3:我們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不能逆天而行。

……

這一節語文課便在強烈的情感體驗中結束了。從教學情況看,既定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得到了實現,教學的難點“自然之道”的內涵也深入人心。聽課老師都以為這是一節毫無爭議的“優質”課了,卻不想風波乍起,這節課在評委組中產生了較大的意見分歧。

觀點一:語文之道不能拋棄。

這節課犯了方向性的錯誤。我們在實踐新課標時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母語教育幾十年總結出來的優秀經驗。這節課違背了“語文之道”!語文之“道”是什麼?語文之道就是閱讀教學要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規律,這堂課把文字攔腰一刀,分二次呈現文字,這是肢解了文字,腰斬了文字,先從“部分”入手,沒有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文字,一個整體感知,這是不符合閱讀教學的規律的。

觀點二:情感體驗是語文教學目標之一,但不是最終目標,語文教學要深入感悟文字。

陳老師“創意設計”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最強烈的情感體驗,而且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以情感為線組織教學,讓學生入情—悟情—動情—表情,應該說是經受了實踐檢驗的,是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之路。這裡的“情”,既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情”也是所有學科教學的目標之一)。但是,從語文的本體來說,

“情”更多的是語文教學的“橋樑”和“媒介”,是組織教學的手段和策略。入情、動情之後,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親近文字,抓住細節,深入的感悟文字,體悟文字的脈搏,決不是那種膚淺的“你說我說”的感動。

觀點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課標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自然之道》這篇課文如果按照常規教法,讓學生先整體感知,通讀文字,學生就一目瞭然地知道了整個故事的變化和結局,就會很難提起閱讀興趣和探究慾望,他們的情感就會波瀾不驚,對於“自然之道”的內涵理解也是泛泛而談。就好像你已經知道了電視劇的大結局後,你對情節的曲折發展的關注就興味寡然了。而陳老師能根據文字的特點,採用了“不完滿閱讀對話文字”,對教材進行了大膽地、創造性地重組,二次呈現教材,給學生帶來的是巨大的“情感衝擊波”和“視覺震憾力”。學生主動地去填補、完善、建構,啟用原本凝固的文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然之道”的內涵,並且這種道理的悟得是伴隨著強烈的情感體驗參與的,更顯得刻骨銘心。一堂課好不好,發展是硬道理!

並且這樣做並沒有破壞文字的整體性,並沒有違背“語文之道”,因為最後的教學還是迴歸整體,前後映照,只是文字呈現的時間、呈現的手段、呈現的方式有所了,哪能上綱上線到方向性的錯誤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