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歌鑑賞--《錯誤-鄭愁予》(人教版選修教學案例)

來源:才華庫 1.57W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作者簡介】

 鄭愁予,現代詩人。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童年時就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抗戰期間,隨母親轉徙於內地各地,在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5歲開始創作新詩。1949年隨父至臺灣。畢業於新竹中學。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1958年畢業於臺灣中興大學。曾在基隆港務局任職。1968年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1970年入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創作班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重要詩作包括《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鄭愁予詩選集》《鄭愁予詩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蒔花剎那》《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14種。詩集《鄭愁予詩集Ⅰ》被列為“影響臺灣三十年的三十本書”之一。詩人在80年代曾多次選為臺灣各文類“最受歡迎作家”,名列榜首。曾獲青年文藝獎(1966)、中山文藝獎(1967)、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1968)及“國家文藝獎”(1995)。作品已有八種歐、亞文字譯介。詩人思維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體悟,汲取國內外經驗,創作力充沛。他的詩作以優美、瀟灑、富有抒情韻味著稱,意象多變,溫柔華美,自成風格。他的成名作《錯誤》(1954)在臺灣首次發表時,因為該詩的最後一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一時間整個臺灣島都在傳誦“達達的馬蹄”之聲。鄭愁予1986年,臺北《文訊月刊》(第22期)舉行問卷調查,鄭愁予被讀者送到“最受歡迎作家”詩類之首,也是所有文類作家中得票最多的人。問卷說,讀者遍及各地區、階層、行業以及生活形態迥異的“族群”。之後,《文學家》雜誌與臺灣大學生問卷,結果幾乎相同。《文訊》的問卷並列出小說票數最多的人是張愛玲。另一由洪範書店出版的《隨身讀》系列,以銷數論,鄭愁予與魯迅相埒;這種穿越中國新文學史的選擇,說明了廣大的文學讀者,已超越了流行與時尚。臺北《中國時報》與花旗銀行合選的“影響臺灣三十年的三十本書”,《鄭愁予詩集》是惟一被選入的詩集。今年臺北《聯合報》選出50年代的30部文學經典,《鄭愁予詩集》列為詩類“前茅”。電腦選舉,得票第一。9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審定的高中國文教科書選用鄭愁予的兩首詩,也是惟一的新詩。臺灣自去年(1997年)起,在重新審定的高三國文課本里選用新詩,鄭愁予的詩進入了中學教室,也給鄭愁予帶來一些新鮮的懷舊和責任感。

【賞析】

       這個九行小詩共分三節。

       第一節的兩句詩寫“我”騎馬在江南趕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還在這裡苦等的“佳人”。“蓮花的開落”是個變化著的意象,它在詩中有兩層意思:一是暗示“我”與她分別的時間之長,一是說她的容顏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節五行詩全寫“我”對她的想象:時節雖是陽春,但由於“我”仍未歸來,所以她絲毫也未感覺到柳絮飄飛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猶如小城的傍晚,惆悵猶如緊掩的窗扉。這幾行詩不禁讓我們想起宋代柳永的《八聲甘州》:“想佳人、妝樓 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由此也可見出鄭詩的古典韻味。

     第三節寫“我”從想象中回到現實,我從她的身邊路過,她也許能隱約聽到這“達達的馬蹄聲”但“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美麗的錯誤”是全詩最讓人激賞的字眼,與她越來越近確實是美麗的,但不能相見無疑是一個錯誤,詩人把兩個相互矛盾的詞組合在一起,真可謂妙筆生花。全詩情意纏綿,格調悽婉,含蓄蘊籍,韻味悠長。

      這首詩在臺灣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愁予風”之所以能長盛不衰,與這首詩有很大的關係。

 

郭海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