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溶解》教案

來源:才華庫 1.7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水的溶解》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水的溶解》教案

《水的溶解》教案1

活動目標:

1、知道水是無色透明的、瞭解溶解的現象,並知道有些物質能溶解與水。

2、願意積極的參加實驗,對探索感興趣。

活動準備:

鹽、味精、糖、麵粉少許、小石頭、黃沙、黃豆若干、杯子每人一個,筷子每人一個

活動過程:

1、觀察水的顏色

“在杯子中舀上水,觀察水,水有顏色嗎?”

比較白紙與玻璃的顏色的區別,瞭解水是透明的,豐富詞語:透明。

2、溶解

在味精、鹽、糖、麵粉中挑選一樣放在你的杯子中,用筷子進行攪拌,看看會有什麼結果?

味精、鹽、糖、粉還看得見嗎?

教師實驗:將黃豆、黃沙、小石頭分別放入水中,看看他們有沒有不見了?

得出結論:有些東西能溶解在水裡,有些東西則不能溶解在水裡。

豐富詞語:溶解、攪拌。

3、觀察溶解後的顏色

“味精、鹽、糖、粉溶解在水中後,水變成了什麼顏色?”

請幼兒介紹溶解後水的顏色,進行比較,得出結論:味精、鹽、糖放入水中溶解後水仍舊是透明的。粉放入水中溶解後變成了白色的。

活動反饋:

在一開始的觀察水的顏色時,有許多幼兒就把水的顏色說成是白色,我們就比較了白紙與玻璃的區別,白紙手放在後面是看不見的,但玻璃手放在後面是看得見的,這叫透明,經過這樣的演示幼兒很快就理解了透明與白色的區別。在將黃沙放入水中後,水出現了顏色,幼兒就認為黃沙溶解與水,但在出示了小石頭後,幼兒就更容易理解,溶解在水中的是上面的泥,而不是物質本身。幼兒在活動中通過實驗,理解了溶解。學會了“溶解”“攪拌”詞語。

《水的溶解》教案2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2、願意參加科學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同伴。

3、通過玩玩、講講發展幼兒的思維,激發求知慾。

4、在操作實驗中培養幼兒互相謙讓、有秩序進行操作的習慣,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個杯子,一根攪拌器。

2、白糖、鹽、奶粉、果珍。

3、輕柔的音樂

教學過程:

一、用變魔術的形式,吸引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和注意力。

1、師講故事:嗨!我是糖寶寶,小朋友們,你們好!

嗨!我是勺子寶寶,小朋友們,你們好!

小朋友們,你們想聽我們的故事嗎?

師:糖寶寶和勺子寶寶是一對好朋友,經常在一起做遊戲,有一天他們到草地上做迷藏,糖寶寶要藏了,糖寶寶想:我藏到哪兒好了?忽然,糖寶寶看見一杯水,趕緊跳下去。勺子寶寶說:我一定能找到你。勺子寶寶找呀找呀,勺子寶寶找到糖寶寶了嗎?

2、教師出示糖和純淨水。小朋友們猜一猜糖寶寶跳進水中,勺子寶寶能找到嗎?

3、師把幼兒猜想的結果表示出來:找到的用笑臉表示,找不到的用哭臉表示。

4、我們可不能憑想喲,必須自己試一試才知道。(討論:你發現了什麼?糖去了哪裡?)

二、請幼兒自己動手實驗,老師引導幼兒觀察實驗中的結果。

1、教師:你們想是嗎?

2、老師提出實驗要求後,請幼兒自由地去進行水的溶解實驗。

步驟:

一、想:要多少糖(一勺糖)

二、看:看糖在嗎?

三、攪:用勺子攪一攪

四、再看:看糖還在嗎?

要求:

(1)、慢慢地做實驗

(2)、不要把水和糖弄撒了

(3)、仔細的看一看

(4)、說一說你的發現

3、幼兒自由進行探究實驗,教師觀察並指導個別能力弱的孩子做實驗記錄。

4、師問:還看得見糖嗎?糖哪兒去了?

5、師幼交流實驗結果,根據猜想更換卡片。

三、總結實驗結果。

1、師告訴幼兒這種現象就叫做"溶解"。

2、師解釋"溶解"。問:糖溶解到水裡,水變成什麼味道了?

3、幼兒親自嘗一嘗。師:糖真甜,能不能多吃?為什麼?

四、延伸活動

1、還有哪些物質可以被水溶解?

2、請幼兒與客人老師一起分享自己的實驗成果。

師:小朋友們太能幹了,要獎勵能幹的寶寶們,我們來用溶解的現象自己做一杯飲料吧,大膽的寶寶可以把你的飲料送給客人老師一起分享。

3、幼兒隨著音樂大膽地將飲料雙手送到老師們的手中,並告訴老師們自己的飲料是如何做的,培養幼兒大膽地與人交往及表達的能力。

4、請孩子們在品嚐自己的實驗成果中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採用個別引導和間接指導的方法。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溶解的過程一目瞭然。這樣有效的幫助幼兒掌握理解溶解的有關知識。增強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

小百科:超過兩種以上物質混合而成為一個分子狀態的均勻相的過程稱為溶解。

《水的溶解》教案3

活動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溶解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個、筷子、沙子、鹽、小米、糖、粘帖紙、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2)記錄材料:水的溶解記錄卡、記號筆。

活動指導:

一、認識實驗材料。

老師:今天我們要一起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你們可以到桌子上去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哪些實驗材料?

幼兒觀察。

幼兒(齊讀):沙子,鹽,糖,小米。

二、猜測:

誰放在水裡會不見?誰放在水裡還存在?

老師:請小朋友先來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這些材料分別放進四個有水的杯子裡,然後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攪拌,想想最後什麼東西不見了?什麼東西還存在?

幼兒先進行探索,教師再進行提問。

三、認識活動標誌

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會溶解”的標誌。

師:如果不見了,我們用這個符號來表示,(⊕)還存在呢?我們就用這個符號來表示,( √ )

四、操作活動

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教師間接指導或個別指導。

師: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沙子,鹽,方糖,小米,分別放到這四個杯子裡,用筷子進行攪拌,看看他們會怎麼樣的變化?哪些東西會溶解,哪些東西不會溶解,請你用標記記錄下來,(出示記錄表)你們做的都記錄在這一小欄裡。

在操作後,教師給予個別的評價講解。

師:誰來講一講你猜想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一樣不一樣?

五、分類活動

師:剛才小朋友都做了實驗,都瞭解了,什麼在水裡會不見,什麼還存在,

你把會不見的物體與存在的物體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見了我們給他貼上星星,存在的我們給他貼上花朵。

六、交流總結活動

老師:今天通過做實驗,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質放進水中會有不同的現象發生。

像沙子和小米放進水中,通過攪拌還是存在的,鹽和糖放進水中,通過攪拌就不見了。像這種現象,有個詞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幼兒齊讀幾遍)

七、延伸活動

師:誰能告訴我,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

師:這些東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為我們沒有做實驗,小朋友們剛剛看到了,猜想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有時候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能亂猜,要進行實驗。剛剛小朋友們說了那麼多,回家後做做實驗,明天告訴我和大家。

《水的溶解》教案4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初步感知溶解這一現象。

2、體驗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3、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每人一份記錄表、透明杯子若干、石頭、黃沙、芝麻油、紅糖、鹽、咖啡粉、冰糖、小勺若干個、筷子若干。

2、認字卡:石頭、黃沙、芝麻油、紅糖、鹽、咖啡粉、冰糖、溶解

活動過程:

一、出示實驗材料,激起幼兒活動興趣。

T:小朋友們好!有沒有發現今天李老師準備了很多的東西呀?

你們可以看一看、聞一聞,有的還可以摸一摸,看看到底這都是些什麼

(幼兒觀察討論)

有誰願意來說說這些都是什麼材料呢?

追問:你是如何知道的?

小結:老師今天給你們準備的材料,它們分別是:石頭、黃沙、芝麻油、紅糖、鹽、咖啡粉、冰糖。

石頭摸起來硬硬的,有點沉;黃沙看上去是黃色的,摸起來細細軟軟的;芝麻油聞起來有股芝麻的香味;紅糖看上去和鹽一樣是一粒粒的,但是紅糖是紅色,鹽是白色的;咖啡粉是咖啡色的,有咖啡的香味;冰糖像是一粒粒透明的小冰雹。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物質,有的可以用來做菜,有的可以泡茶喝,有的可以玩,但是今天我們要用它們做什麼呢?

二、幼兒進行猜想並學會記錄,初次實驗並觀察實驗現象。

T:請你猜一猜,如果我們要把這些實驗材料分別放在這幾個杯子中,然後攪拌,充分地攪拌,再看一看,會發生什麼變化?

T:好,請小朋友開動腦筋猜一猜吧。

對幼兒的猜想提出疑問,引導幼兒初次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T:我發現每個小組猜想的都不一樣,我怎麼才能知道誰猜對了?誰猜錯了?

T:好,那我們就要來進行這個有趣的實驗了。請一桌上的4位小朋友為一組,一起把桌子上的材料都要一一進行實驗,然後由一名小朋友進行實驗記錄,把最後得到的有趣的現象畫出來。現在請你們把這些材料分別放進杯子中進行充分地攪拌之後,先觀察觀察,看看有什麼有趣的現象發生。

交流實驗來驗證猜想結果。

T:你記錄的材料發生了什麼變化?

小結:把這些材料放到水裡後,石頭沉了下去,芝麻油浮了起來,黃沙也沉在水底,鹽、冰糖都經過充分的攪拌後它們在水中溶化不見了。咖啡粉變成了好喝的咖啡,顏色也變成了咖啡色,紅糖也把水變成了紅褐色,原本透明五味的白開水變成了甜甜地的糖水。

三、幼兒再次實驗驗證猜並進行交流。

T:現在我請你們用調羹試試,看看剛才放進水裡的這些材料,到底哪些能取出來?哪些不能取出來?

能取出來的我們可以怎麼記錄?那不能取出來的呢?

T:這個實驗有趣嗎?

哪一組的小朋友願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們的成果啊?

小結:今天通過做試驗,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質放進水中會有不同的現象發生。石頭和黃沙放進水中,沉下去了,芝麻油油放進水中,浮起來了;但是它們都能用調羹取出來。紅糖咖啡粉放進水中,水的顏色和味道發生了變化;鹽和冰糖放進水中,雖然顏色沒有改變,但是通過充分的攪拌最後看不見了,溶化在水中了,最後調羹取不出來。

水寶寶把紅糖、鹽、冰糖、咖啡粉吸收了,而這些物質也溶在水中取不出來,還把水寶寶的顏色、味道發生了變化,這種現象我們叫“溶解”。

石頭、黃沙和芝麻油能取出來嗎?

石頭和油 ,我們用工具還可以從水中取出來,它們不能溶解在水中。

T:誰能告訴我,你在生活中,還見過那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白糖、味精、果珍、奶粉……)

師:剛才小朋友還說了很多物質,那這些物質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師先不告訴你們。回家後做做實驗,明天告訴大家好不好?

活動反思:

這是一節科常活動,設計活動時候,想給孩子們充分自主探索的機會。這一點在互動進行的過程中,已經完成了。

活動中最大的問題是,由於我的準備的教具中,物品種類過多,造成整節活動有點拖拉,為了在一定的時間裡完成教學活動,所以很多環節,都變成了我來“說”,這一點有點背離設計這節活動的本意了。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

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小百科:溶劑通常分為兩大類:極性溶劑、非極性溶劑。溶劑種類與物質溶解性的關係可以被概括為:“溶其所似”。意思是說,極性溶劑能夠溶解離子化合物以及能離解的共價化合物,而非極性溶劑則只能夠溶解非極性的共價化合物。比如,食鹽,是一種離子化合物,它能在水中溶解,卻不能在乙醇中溶解。

《水的溶解》教案5

目標:

1、通過幼兒實驗操作,使之了兒解有的物體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體雖改變了原有模樣,但性質不變。

2、通過實驗活動,激發幼兒觀察事物變化的興趣,訓練幼兒手腦並用的能力。

3、豐富詞彙:溶解、結晶體、固體、粉末狀、鹽、味精、調味品等,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與連貫講述能力的發展。

準備:

1、實驗用具、用品。每個幼兒一隻小碗、一隻食用匙;每組三隻小碗,分別裝有結晶體的果珍飲料、方糖、紅糖;一盆熱開水。

2、 教師準備一隻玻璃杯、一段蠟燭頭、六支長蠟燭、一盒火柴、一隻塑料桶、幾隻熱水瓶。

3、 將雨花石、鵝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過程:

1.觀察引導,激發興趣。

(1) 教師出示一小段蠟燭,再將其放入裝水的玻璃杯中,讓幼兒觀察有什麼變化。

(2)請幼兒思考:蠟燭在水是沒發生什麼變化,那麼其他東西放入水中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2.觀察瞭解實驗用品。

(1) 教師:請小朋友看看桌上放著什麼實驗用具和用品?

(2) 請幼兒觀察:碗內的果珍、方糖、紅糖各是什麼樣子(形狀),什麼顏色,什麼滋味?(豐富詞彙:結晶體、固體、粉末狀)

3.開始做實驗。

(1)讓幼兒從上述三種食品中各取少許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熱水。

(2)引導幼兒觀察:不攪拌飲料,看看有什麼變化?(提示:顏色怎樣,滋味如何?)用食匙攪拌後,又有什麼變化?然後讓幼兒將自己配製的飲料喝完。

(3)請每組幼兒就以上問題展開議論,請幾個幼兒小結,教師補充,同時學習“溶解”一詞。

4.舉一反三。

(1)教師提問:還有什麼食品也是用開水沖泡解後飲用的?

(2)教師提問:媽媽燒菜時用哪些東西使菜更有滋味?(豐富詞彙:鹽、味精、調味品)

(3)教師提問:媽媽平時做家務時還使用哪些會溶解的東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5.教師小結:世界上有許多東西在一定條件下都會發生變化。有的原來是固體狀或粉末狀的東西,遇到水就會改變它原來的樣子。人們可以利用這些東西的特點來創造美好的生活。

6.觀察熔化實驗,激發探索科學奧祕、學習新知識的慾望。

(1) 請幼兒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東西放在水裡都會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蠟燭)

(2)請幼兒討論:蠟燭在水是不會變化,那麼用什麼辦法可以使它發生變化呢?

(3)教師點燃六支蠟燭,分給每組一支,供幼兒觀察:蠟燭在點燃後發生什麼變化?(啟發幼兒觀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燭油)

(4)教師:小朋友做的實驗和老師做的實驗有什麼不同?糖的溶解和蠟燭的熔化需要什麼不同的條件?請小朋友活動後自由討論,老師下次再告訴大家。

《水的溶解》教案6

【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正以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幼兒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然而水又有許多特性,比如:水的三態變化、水的衝擊力 、水的沉浮、水的溶解性等。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現象,提出了很多關於水的問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為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我設計的這一科學活動,意在通過活動,增強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活動目標】

1、幼兒在觀察比較、探究的過程中,能瞭解物質的溶解現象並增強幼兒環保意識。

2、通過幼兒同伴之間對實驗現象提出異議,培養幼兒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態度。

3、幼兒能大膽描述自己在實驗中看到的現象,培養其他幼兒傾聽的能力。

【活動準備】

1、一組一份記錄表、透明杯子若干、石頭、油、方糖、果珍適量。

小勺、筷子、小網各四個。

2、被汙染的水的若干圖片,其他可溶解於水的物質,如:咖啡、奶粉、感冒顆粒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實驗材料,激起幼兒活動興趣。

師:今天我們要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你們可以走到實驗桌前看一看、聞一聞、說一說、摸一摸,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什麼樣的實驗材料。(幼兒活動,教師指導)

師:請大家輕輕地回座位,誰願意告訴我你都看到了什麼材料?老師今天給你們準備了這四樣實驗材料,它們分別是:石頭、果珍、冰糖和油。

(教師直接出示實驗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兒的好奇心,繼而引發了大班幼兒的探索慾望,激起了幼兒濃厚的活動興趣。引導幼兒運用自己的多種感官來感知實驗材料,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

二、幼兒進行猜想並學會記錄,初次實驗並觀察實驗現象。

1、引導幼兒圍繞“把這些實驗材料放到水中會怎麼樣?誰能取出來?誰不能取出來?”這個問題進行猜想和記錄。

師:老師準備這四樣實驗材料,是想讓小朋友們用它們來做個實驗。我們要把這四樣實驗材料分別放在這四個杯子中,然後攪拌,充分地攪拌,再看一看,誰還能取出來,誰不能取出來。這裡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小工具,請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師發放表格)

[page_break] 師:好,請小朋友開動腦筋猜一猜吧。

2、對幼兒的猜想提出疑問,引導幼兒初次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師:我發現每個小組猜想的都不一樣,我怎麼才能知道誰猜對了?誰猜錯了?

幼:試一試。

師:好,那我們就要來進行這個有趣的實驗了。在做實驗之前,我想請你們把這些材料分別放進杯子中進行充分地攪拌之後,先觀察觀察,看看有什麼有趣的現象發生,然後,在你們的記錄表後面,把這種有趣的現象畫出來。(觀察完後,請幼兒講自己看到的現象。)

(本環節通過發放表格,請幼兒評選出一位小小記錄員來進行記錄,幼兒在實驗的過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從而提高了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幼兒觀察萬現象之後,鼓勵幼兒大膽描述自己在試驗中看到的現象,既培養了幼兒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其他幼兒傾聽能力。)

三、交流各自的猜想,再次實驗來驗證猜想結果。

1、請幼兒交流一下自己的猜想,通過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兒用實驗來驗證的想法,從而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精神。

師:我請小朋友來說說你對這四樣實驗材料的猜想,到底誰能取出來?誰不能取出來?

2、幼兒再次實驗驗證猜想並進行交流。

師:現在我要請你們接著做實驗,剛剛介紹了這裡有許多小工具,有小勺、筷子、和小網,現在你們要用這些小工具,看看剛才放進水裡的這些材料,哪些還能取出來,哪些取不出來,用同樣的方式記錄下來。(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在本環節中,幼兒積極主動地實驗,認真地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熱情地表達自己的發現和觀點。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也順應了幼兒的天性,充分體現了“做中學”的教育理念。)

四、針對幼兒提出的異議,請個別幼兒再次實驗,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師:做完的小朋友誰來講一講?你想講四個中的哪一個實驗結果?你猜想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是不是一樣?(有異議的小朋友單獨做試驗,使幼兒意見達成統一)

教師小結:今天通過做試驗,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質放進水中會有不同的現象發生。石頭放進水中,沉下去了;油放進水中,浮起來了;果珍放進水中,使水改變了顏色;冰糖放進水中,最後看不見了。冰糖和果珍經過充分的攪拌後,利用各種小工具能不能取出來?

幼:不能。

師:對,而且它們還改變了水的顏色和味道。這種現象有個詞表示,叫做“溶解”,果珍和冰糖“溶解”在水中了。石頭和油 ,我們用工具還可以從水中取出來,它們不能溶解在水中。誰能告訴我,你在生活中,還見過那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幼1:白糖

幼2:咖啡

幼3:鹽

幼4:醋

師:剛才小朋友還說了很多物質,那這些物質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師先不告訴你們。小朋友知道,猜想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會有不同,那我們現在再猜一猜,回家後做做實驗,明天告訴大家好不好?

[page_break] (這一環節,通過讓有異議的幼兒再次做試驗,使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兒猜想生活中可能會溶解的物質,老師提前準備了一部分,老師做試驗,幼兒在觀察地過程中,更加充分地理解溶解的概念。)

五、觀看被汙染的圖片和錄影,增強幼兒環保意識。

師:小朋友看這些圖片,看看河流上飄著什麼?

幼:塑料袋。

師:老師經常看到有些河流中有許多的塑料袋,你們說它能溶解在水中嗎?那樣我們的水就會怎樣啊?

幼:被汙染了。

師:被汙染的水都不能用了,地球上可飲用的淡水越來越少了,我們要怎樣來保護水資源啊?

幼1:節約用水

幼2:不往河流裡扔垃圾

幼3:製作標誌,提醒別人

師:小朋友想出了這麼多的方法啊,你們真是環保小衛士!那讓我們在區角活動時,一起製作環保標誌吧!

(教師通過物質能否溶解在水中,來激發幼兒的環保意識。並把節約用水和幼兒的日常生活聯絡在一起,讓幼兒知道環保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通過動手做環保標誌,使幼兒的想法付諸行動。)

【活動點評】

這次活動貼近孩子生活,所用的實驗材料也是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在生活中,孩子們喝過果珍、糖水和各種飲料,也見過石頭和油。只不過孩子們從未仔細觀察、比較過這些材料在水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用孩子們並不陌生的活動、內容和熟悉的材料,引發孩子們仔細地觀察、認真地比較和深刻地思考,符合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學”的思想。

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積極主動,有很高的探究熱情和交流的願望。孩子們至始至終都積極投入,積極地進行猜想,主動地投入實驗,認真地記錄自己的猜想和實驗的結果,熱情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發現,並能提出自己與同伴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這一活動向我提出了一個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關於溶解的概念怎樣分成不同的層次,設計有內在邏輯的一系列活動,引導和促進幼兒的概念由低階到高階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呢?如:發現有些東西能溶於水中,有些不能;物質溶解後,其外觀變了,得到的混合物狀況不同—混濁或清澈;初步理解物質守恆的原理。因此,怎樣引導幼兒沿著概念的箭頭和線索前進,是需要我們進一步共同研究和學習的方向。

《水的溶解》教案7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溶解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樂於探索、交流與分享。

(4)、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溶解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各種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個、筷子、沙子、鹽、小米、糖、粘帖紙、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2)、記錄材料:水的溶解記錄卡、記號筆。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溶解的祕密。

2、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猜測活動(指導語:請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溶解,哪些不會溶解?)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認識活動(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在這裡,教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會溶解"的標誌,為接下來的操作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3、操作活動(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4、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麼。)在這裡,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5、延伸活動:(指導語: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溶解在水中,哪些東西不會溶解在水中,並說說它們的原因。幼兒隨著音樂大膽地將飲料雙手送到老師們的手中,並告訴老師們自己的飲料是如何做的,培養幼兒大膽地與人交往及表達的能力。)在這裡,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動反思:

採用個別引導和間接指導的方法。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溶解的過程一目瞭然。這樣有效的幫助幼兒掌握理解溶解的有關知識。增強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

《水的溶解》教案8

一、設計思路:

“水的溶解”是一個科學活動,是“有趣的水”這個主題中的內容。水是幼兒物體,幼兒對水很感興趣。而水是幼兒感興趣的物體,通過探索“水的溶解”充分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慾望。因此,預設了《水的溶解》這一科學活動。選擇適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學習特點的活動內容,注重教學問題的提問有效性,來激發孩子的興趣。

二、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初步感知溶解這一現象。

2、體驗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三、活動準備:

1、每人一份記錄表、透明杯子若干、石頭、黃沙、芝麻油、紅糖、鹽、咖啡粉、冰糖、小勺若干個、筷子若干。

2、認字卡:石頭、黃沙、芝麻油、紅糖、鹽、咖啡粉、冰糖、溶解

四、活動過程:

一)、出示實驗材料,激起幼兒活動興趣。

t:小朋友們好!有沒有發現今天李老師準備了很多的東西呀?

你們可以看一看、聞一聞,有的還可以摸一摸,看看到底這都是些什麼

(幼兒觀察討論)

有誰願意來說說這些都是什麼材料呢?

追問:你是如何知道的?

小結:老師今天給你們準備的材料,它們分別是:石頭、黃沙、芝麻油、紅糖、鹽、咖啡粉、冰糖。

石頭摸起來硬硬的,有點沉;黃沙看上去是黃色的,摸起來細細軟軟的;芝麻油聞起來有股芝麻的香味;紅糖看上去和鹽一樣是一粒粒的,但是紅糖是紅色,鹽是白色的;咖啡粉是咖啡色的,有咖啡的香味;冰糖像是一粒粒透明的小冰雹。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物質,有的可以用來做菜,有的可以泡茶喝,有的可以玩,但是今天我們要用它們做什麼呢?

二)、幼兒進行猜想並學會記錄,初次實驗並觀察實驗現象。

t:請你猜一猜,如果我們要把這些實驗材料分別放在這幾個杯子中,然後攪拌,充分地攪拌,再看一看,會發生什麼變化?

t:好,請小朋友開動腦筋猜一猜吧。

2、對幼兒的猜想提出疑問,引導幼兒初次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t:我發現每個小組猜想的都不一樣,我怎麼才能知道誰猜對了?誰猜錯了?

t:好,那我們就要來進行這個有趣的實驗了。請一桌上的4位小朋友為一組,一起把桌子上的材料都要一一進行實驗,然後由一名小朋友進行實驗記錄,把最後得到的有趣的現象畫出來。現在請你們把這些材料分別放進杯子中進行充分地攪拌之後,先觀察觀察,看看有什麼有趣的現象發生。

3、交流實驗來驗證猜想結果。

t:你記錄的材料發生了什麼變化?

小結:把這些材料放到水裡後,石頭沉了下去,芝麻油浮了起來,黃沙也沉在水底,鹽、冰糖都經過充分的攪拌後它們在水中溶化不見了。咖啡粉變成了好喝的咖啡,顏色也變成了咖啡色,紅糖也把水變成了紅褐色,原本透明五味的白開水變成了甜甜地的糖水。

三)、幼兒再次實驗驗證猜並進行交流。

t:現在我請你們用調羹試試,看看剛才放進水裡的這些材料,到底哪些能取出來?哪些不能取出來?

能取出來的我們可以怎麼記錄?那不能取出來的呢?

t:這個實驗有趣嗎?

哪一組的小朋友願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們的成果啊?

小結:今天通過做試驗,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質放進水中會有不同的現象發生。石頭和黃沙放進水中,沉下去了,芝麻油油放進水中,浮起來了;但是它們都能用調羹取出來。紅糖咖啡粉放進水中,水的顏色和味道發生了變化;鹽和冰糖放進水中,雖然顏色沒有改變,但是通過充分的攪拌最後看不見了,溶化在水中了,最後調羹取不出來。

水寶寶把紅糖、鹽、冰糖、咖啡粉吸收了,而這些物質也溶在水中取不出來,還把水寶寶的顏色、味道發生了變化,這種現象我們叫“溶解”。

石頭、黃沙和芝麻油能取出來嗎?

石頭和油 ,我們用工具還可以從水中取出來,它們不能溶解在水中。

t:誰能告訴我,你在生活中,還見過那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白糖、味精、果珍、奶粉……)

師:剛才小朋友還說了很多物質,那這些物質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師先不告訴你們。回家後做做實驗,明天告訴大家好不好?

五、活動自我反思:

這是一節科常活動,設計活動時候,想給孩子們充分自主探索的'機會。這一點在互動進行的過程中,已經完成了。

活動中最大的問題是,由於我的準備的教具中,物品種類過多,造成整節活動有點拖拉,為了在一定的時間裡完成教學活動,所以很多環節,都變成了我來“說”,這一點有點背離設計這節活動的本意了。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

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六、活動點評:

教研活動的開展得到了全組人員的積極參加。從說課活動到第二研,組員們每次討論都非常的積極,從中尋找問題,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法。效果也是非常的良好。

李佳老師在前面第一研的基礎上上了第二研,活動中針對大家的意見,李佳老師也是做了一定的調整,將第一研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改善。活動中,李佳老師將記錄表進行了修改,提問也更加的簡練。可以看出,經過大家對提問的推敲,提問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當然活動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活由於李老師的準備的教具中,各種物品種類過多,造成整節活動有點拖拉,為了在一定的時間裡完成教學活動,所以很多環節,都變成了老師來“說”,這一點背離了計這節活動的本意了。

《水的溶解》教案9

【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正以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幼兒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然而水又有許多特性,比如:水的三態變化、水的衝擊力、水的沉浮、水的溶解性等。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現象,提出了很多關於水的問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為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我設計的這一科學活動,意在通過活動,增強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活動目標】

1、幼兒在觀察比較、探究的過程中,能瞭解物質的溶解現象並增強幼兒環保意識。

2、通過幼兒同伴之間對實驗現象提出異議,培養幼兒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態度。

3、幼兒能大膽描述自己在實驗中看到的現象,培養其他幼兒傾聽的能力。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一組一份記錄表、透明杯子若干、石頭、油、方糖、果珍適量。

小勺、筷子、小網各四個。

2、被汙染的水的若干圖片,其他可溶解於水的物質,如:咖啡、奶粉、感冒顆粒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實驗材料,激起幼兒活動興趣。

師:今天我們要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你們可以走到實驗桌前看一看、聞一聞、說一說、摸一摸,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什麼樣的實驗材料。(幼兒活動,教師指導)師:請大家輕輕地回座位,誰願意告訴我你都看到了什麼材料?老師今天給你們準備了這四樣實驗材料,它們分別是:石頭、果珍、****和油。

(教師直接出示實驗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兒的好奇心,繼而引發了大班幼兒的探索慾望,激起了幼兒濃厚的活動興趣。引導幼兒運用自己的多種感官來感知實驗材料,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二、幼兒進行猜想並學會記錄,初次實驗並觀察實驗現象。

1、引導幼兒圍繞“把這些實驗材料放到水中會怎麼樣?誰能取出來?誰不能取出來?”這個問題進行猜想和記錄。

師:老師準備這四樣實驗材料,是想讓小朋友們用它們來做個實驗。我們要把這四樣實驗材料分別放在這四個杯子中,然後攪拌,充分地攪拌,再看一看,誰還能取出來,誰不能取出來。這裡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小工具,請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師發放表格)師:好,請小朋友開動腦筋猜一猜吧。

2、對幼兒的猜想提出疑問,引導幼兒初次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師:我發現每個小組猜想的都不一樣,我怎麼才能知道誰猜對了?誰猜錯了?

幼:試一試。

師:好,那我們就要來進行這個有趣的實驗了。在做實驗之前,我想請你們把這些材料分別放進杯子中進行充分地攪拌之後,先觀察觀察,看看有什麼有趣的現象發生,然後,在你們的記錄表後面,把這種有趣的現象畫出來。(觀察完後,請幼兒講自己看到的現象。)(本環節通過發放表格,請幼兒評選出一位小小記錄員來進行記錄,幼兒在實驗的過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從而提高了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幼兒觀察萬現象之後,鼓勵幼兒大膽描述自己在試驗中看到的現象,既培養了幼兒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其他幼兒傾聽能力。)三、交流各自的猜想,再次實驗來驗證猜想結果。

1、請幼兒交流一下自己的猜想,通過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兒用實驗來驗證的想法,從而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精神。

反思:

1、從幼兒感興趣的角度出發,幼兒對於“水”一向來都是比較熱情的,所以我想這節跟“水”有關的內容應該不會出現冷門、不願參與的現象

2、從平常科學區情況的觀察來看,現在孩子接觸實驗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越來越少,讓幼兒失去了自發探索的慾望。

所以我選擇了以實驗為主的科學課,從課堂結果來看,我可以肯定幼兒對於課堂內容的選擇非常感興趣,參與也非常積極。通過第一環節的猜測,幼兒的注意力被教師吸引,沒有一位幼兒遊離,能夠盡情地猜測。這麼好的開頭給我對以下的環節有了信心,對於實驗任務及規則的講解對於第一次做實驗又要學習記錄的幼兒來說是有難度,所以在實驗之前,我也詳細講解了實驗的步驟,要求5樣物質要分別放入5個不同的杯子裡,這樣幼兒在觀察的時候能夠一目瞭然,還便於後面的對比及分類,雖然課堂上還是出現了有幼兒將幾種物質放入同一個杯子裡,但是在教師的及時發現與提醒下,幼兒能夠馬上改正。

對於實驗的記錄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在設計課程之前,我也思考過很多,應該是能夠溶解的畫“√”,不能溶解的畫“×”好呢,還是能夠溶解的畫“×”,不能溶解的畫“√”。按照常理說,肯定是第一種方法才是比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慮到了,孩子在做實驗時候根本還不瞭解物質放入水中是什麼反應,而且這些現象叫什麼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兒這樣交流:“當物質放入水中並充分攪拌,物質才存在或者是物質已消失。”幼兒習慣於從顯性的角度分析問題,所以能會看到物質還存在或消失的現象。所以對於還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樣的現象的時候,我們採用後面的記錄方式是比較科學的。同時,從同事的經驗那裡瞭解到,中班幼兒還不太會畫“√”,所以最後我對實驗的記錄解說是:如果物質放入水中,充分攪拌後物質還存在的請畫“O”,物質消失了的話請畫“×”,意象表示物質消失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從課堂上來看,幼兒對於這個記錄方式還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對杯子裡的物質一看就一目瞭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記錄顯得簡單很多。

但是,在幼兒瞭解了水的溶解的這個特性之後,知道物質消失表示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質還存在表示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們班區域活動中我繼續投放了這個實驗,幼兒在記錄時就發生了跟課堂上截然不同的結果,幼兒習慣在物質放入水中消失的後面畫“√”,而在物質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質後面畫“×”,其實看到這樣的記錄方式時我感到很開心,這表明幼兒已經很清楚物質是否能夠溶解的祕密。

從這個看似簡單的記錄方式來看,科學課不盡需要嚴密的課堂過程設計,教師嚴謹的教學語言,還需要站在幼兒的立場上換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視的方面。

第二個部分就是實驗活動。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孩子們在實驗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活動重難點所在。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完全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嘗試,自己去尋找結果,在整個活動中需要老師幫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數孩子在實驗的過程中,他們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決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時做好正確的記錄。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溶解還是不溶解一目瞭然,還為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在這個環節中,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實驗結果的講解對於實驗後的幼兒都能容易接受,因為大多數幼兒都從自己的實驗中得到結論:紅糖和食鹽在水裡可以溶解,沙子、黃豆、玉米粒在水裡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實驗過程和記錄結果中,教師發現個別幼兒對於食鹽是否能夠溶解發生了一點小小的分歧:有個別幼兒認為食鹽放入水中還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兒發現剛開始時食鹽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後來發現食鹽消失了。在分析結果的時候教師提出介意:請這位小朋友等會再去觀察一下放食鹽的杯子裡有沒有什麼變化,食鹽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鹽是否比剛才變少了。(遺憾:課後沒有請這位幼兒觀察,在整理時發現這杯放了食鹽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質放在一起。在班級區域活動中,後來也有幼兒發現食鹽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話它就會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祕密還要孩子在課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動:在這裡,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講不同物質放如水中,觀察是否能夠溶解,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製作飲料,嚐嚐不同物質放入水中會變成不同的味道等等。並在活動過程中幫助孩子發現新的問題:溶解的快和慢,怎樣可以加速物質的溶解速度……讓孩子在持續的活動中保持這種對探索的熱忱!

《水的溶解》教案10

教學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溶解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溶解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本次活動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教學準備

各種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個、筷子、沙子、鹽、玉米粒、糖、粘帖紙、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記錄材料:水的溶解記錄卡、記號筆。

活動環節

一、認識實驗材料。

二、猜測:

三、認識活動標誌

四、操作活動

五、分類活動

六、交流總結活動

七、延伸活動

老師:今天我們要一起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哪些實驗材料?教師介紹所準備的材料。

幼兒思考:這些東西如果放在水裡誰會不見?誰放在水裡還存在?

師:請小朋友先來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這些材料分別放進四個有水的杯子裡,然後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攪拌,想想最後什麼東西不見了?什麼東西還存在?

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會溶解”的標誌。

師:如果不見了,我們用這個符號來表示,(×)。還存在呢,我們就用這個符號來表示,( √ )

師: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沙子,鹽,糖,玉米粒,分別放到這四個杯子裡,用筷子進行攪拌,看看他們會怎麼樣的變化?哪些東西會溶解,哪些東西不會溶解,請你用標記記錄下來,(出示記錄表)

師:剛才小朋友都做了實驗,都瞭解了,什麼在水裡會不見,什麼還存在,

你把會不見的物體與存在的物體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見了我們給他貼上星星,存在的我們給他貼上花朵。

師:今天通過做實驗,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質放進水中會有不同的現象發生。像沙子和玉米放進水中,通過攪拌還是存在的,鹽和糖放進水中,通過攪拌就不見了。像這種現象,有個詞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師:誰能告訴我,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

師:這些東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為我們沒有做實驗,小朋友們剛剛看到了,猜想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有時候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能亂猜,要進行實驗。剛剛小朋友們說了那麼多,回家後做做實驗,明天告訴我和大家。

猜測活動(指導語:請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溶解,哪些不會溶解?)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認識活動(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在這裡,教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會溶解”的標誌,為接下來的操作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操作活動(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分類活動(指導語:請你把會溶解與不會溶解的物體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類活動,讓幼兒對物體的溶解現象有所鞏固。

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麼。)在這裡,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延伸活動:(指導語: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溶解在水中,哪些東西不會溶解在水中,並說說它們的原因。)在這裡,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此課設計意圖及對課堂環節的反思:

1、從幼兒感興趣的角度出發,幼兒對於“水”一向來都是比較熱情的,所以我想這節跟“水”有關的內容應該不會出現冷門、不願參與的現象

2、從平常科學區情況的觀察來看,現在孩子接觸實驗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越來越少,讓幼兒失去了自發探索的慾望。

所以我選擇了以實驗為主的科學課,從課堂結果來看,我可以肯定幼兒對於課堂內容的選擇非常感興趣,參與也非常積極。通過第一環節的猜測,幼兒的注意力被教師吸引,沒有一位幼兒遊離,能夠盡情地猜測。這麼好的開頭給我對以下的環節有了信心,對於實驗任務及規則的講解對於第一次做實驗又要學習記錄的幼兒來說是有難度,所以在實驗之前,我也詳細講解了實驗的步驟,要求5樣物質要分別放入5個不同的杯子裡,這樣幼兒在觀察的時候能夠一目瞭然,還便於後面的對比及分類,雖然課堂上還是出現了有幼兒將幾種物質放入同一個杯子裡,但是在教師的及時發現與提醒下,幼兒能夠馬上改正。

對於實驗的記錄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在設計課程之前,我也思考過很多,應該是能夠溶解的畫 “√”, 不能溶解的畫“×”好呢,還是能夠溶解的畫“×”,不能溶解的畫“√”。按照常理說,肯定是第一種方法才是比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慮到了,孩子在做實驗時候根本還不瞭解物質放入水中是什麼反應,而且這些現象叫什麼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兒這樣交流:“當物質放入水中並充分攪拌,物質才存在或者是物質已消失。”幼兒習慣於從顯性的角度分析問題,所以能會看到物質還存在或消失的現象。所以對於還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樣的現象的時候,我們採用後面的記錄方式是比較科學的。同時,從同事的經驗那裡瞭解到,中班幼兒還不太會畫“√”,所以最後我對實驗的記錄解說是:如果物質放入水中,充分攪拌後物質還存在的請畫“O”,物質消失了的話請畫“×”,意象表示物質消失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從課堂上來看,幼兒對於這個記錄方式還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對杯子裡的物質一看就一目瞭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記錄顯得簡單很多。

但是,在幼兒瞭解了水的溶解的這個特性之後,知道物質消失表示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質還存在表示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們班區域活動中我繼續投放了這個實驗,幼兒在記錄時就發生了跟課堂上截然不同的結果,幼兒習慣在物質放入水中消失的後面畫“√”,而在物質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質後面畫“×”,其實看到這樣的記錄方式時我感到很開心,這表明幼兒已經很清楚物質是否能夠溶解的祕密。

從這個看似簡單的記錄方式來看,科學課不盡需要嚴密的課堂過程設計,教師嚴謹的教學語言,還需要站在幼兒的立場上換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視的方面。

第二個部分就是實驗活動。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孩子們在實驗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活動重難點所在。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完全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嘗試,自己去尋找結果,在整個活動中需要老師幫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數孩子在實驗的過程中,他們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決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時做好正確的記錄。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溶解還是不溶解一目瞭然,還為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在這個環節中,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實驗結果的講解對於實驗後的幼兒都能容易接受,因為大多數幼兒都從自己的實驗中得到結論:紅糖和食鹽在水裡可以溶解,沙子、黃豆、玉米粒在水裡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實驗過程和記錄結果中,教師發現個別幼兒對於食鹽是否能夠溶解發生了一點小小的分歧:有個別幼兒認為食鹽放入水中還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兒發現剛開始時食鹽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後來發現食鹽消失了。在分析結果的時候教師提出介意:請這位小朋友等會再去觀察一下放食鹽的杯子裡有沒有什麼變化,食鹽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鹽是否比剛才變少了。(遺憾:課後沒有請這位幼兒觀察,在整理時發現這杯放了食鹽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質放在一起。在班級區域活動中,後來也有幼兒發現食鹽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話它就會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祕密還要孩子在課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動:在這裡,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講不同物質放如水中,觀察是否能夠溶解,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製作飲料,嚐嚐不同物質放入水中會變成不同的味道等等。並在活動過程中幫助孩子發現新的問題:溶解的快和慢,怎樣可以加速物質的溶解速度……讓孩子在持續的活動中保持這種對探索的熱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