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神殿教學教案

來源:才華庫 8.08K

一、教材分析 《走出神殿》

走出神殿教學教案

本單元《走出神殿》是依據《美術課程標準》有關“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要求開設的欣賞課,教學活動圍繞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現象和代表作品展開,《走出神殿》從人與神藝術主題的發展、變遷的歷史線索切入,通過對經典作品的對照和分析,介紹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以及人文主義對西方藝術產生的深刻影響。 國中美術教案9年級下:01課 走出神殿

活動一:比較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宗教繪畫作品中聖母的形象,並交談自己的感受。聯絡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特徵,瞭解這一時期藝術以人為本,頌揚現世生活;崇尚理性,提倡科學,探索自然的奧祕;崇尚古典知識與學術等特點,針對性地為作品分析做出提示。通過教學活動,學習欣賞美術作品的一般方法。

活動二:聯絡人文主義思想的特徵,通過題材、構圖、人物形象的動作和神態分析作品表現的情感、思想以及象徵意義。

活動三:在對時代背景和欣賞方法的初步瞭解的基礎上,以波提切利的《春》為例,從人物造型、寓意和藝術表現等方面進行更為詳盡的賞析和聯想,對學習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欣賞論文寫作方法和要點做出提示,選擇最感興趣的作品,寫一篇美術欣賞論文。

資料庫介紹了文藝復興有關名詞和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為學生蒐集資料提供途徑。

學習大空間介紹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為學習提供更為廣泛的領域。

二、教學目標

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鑑別不同歷史時期美術作品的特點,獲得初步的審美經驗。

能夠聯絡時代背景和有關文化現象,從題材內容、表現形式的特點等方面對美術作品進行分析。

能夠運用口頭語言和小論文形式對美術作品進行較完整的評述,大膽表達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三、教學思路

1.教學內容的確定

教材選用的作品從幾個方面入手,圍繞人與神的話題層層深入。首頁四幅小圖瀏覽了文藝復興以前表現原始巫術禮儀到宗教美術,讓學生對宗教的起源以及宗教美術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了解文藝復興美術進行必要的`鋪墊。

多那太羅、提香和丟勒的作品作為補充,以此介紹文藝復興從佛羅倫薩發生發展,而後擴充套件到其他地區,形成一些既有佛羅倫薩藝術成就又有地方特色的畫派的史實。

波提切利的《春》是一幅抒情的寓意畫,作為寫作論文的素材,適合於這一年齡段學生的興趣和知識水平。通過畫面氣氛的渲染,對人物造型的逐個分析,給予學生細心揣摩的空間,通過寫作體會畫家用神話人物表現現世生活理想的意圖和人文主義思想。

教學提示和作品簡介主要供學生閱讀,教師在教學中應對其做出必要的補充和詮釋。

教學活動安排應體現一定的梯次,活動一重在畫。面的形式分析與人物情感的聯絡。活動二通過對作品的理解進一步認識人文主義的思想特徵。活動三以介紹論文的寫作方法為主,啟發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

2.教學準備

根據教學需要準備多媒體演示或幻燈片資料、圖示等,資料內容應注意有區域性放大的細節。熟悉和準備文藝復興以及相關時期詳細的史料,並發動學生收集資料,以保證滿足課堂上學生的需求。

3.教學策略

三個教學活動一般按兩到三個課時完成,根據不同情況也可以做出調整。採用自主學習的方式,課堂教學著重研究和掌握欣賞方法,利用課餘運用和擴充套件知識。

活動一的教學從簡短的講述開始,針對人類文化史中宗教崇拜的產生和演化,圍繞人與神的主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注意促使學生在知識運用上發揮能力。如:舊石器時代的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反映的原始社會祭祀活動;埃及金字塔和司芬克斯反映當時的人對靈魂永存的希望和理解;中世紀宗教在人們生活中的意義以及有關偶像崇拜的現象等等。穿插《猶大之吻》中的故事,把話題轉向繪畫作品中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上,通過這幅中世紀藝術與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之間的重要的作品將兩個時代進行銜接,引出文藝復興美術所反映的人文主義思想特徵。

進入主要內容,欣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拉斐爾的作品《椅中聖母》。與中世紀的聖母形象進行比較,從不同角度分析作品,體會拉斐爾筆下的聖母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以及人文主義理想的完美體現。設定若干問題,引導學生從動態和神情,線條與構圖,色彩與質感幾個方面分析這幅作品。通過提示幫助學生從畫幅圓形外框、人物的組合、體態、衣褶等找出長短不等的曲線,理解這些曲線在構成畫面中的作用,感受整個畫面和諧和人物形象的完美。歸納色彩的配置,在基督教教義中,紅色是象徵天主的聖愛,藍色是象徵天主的真理。小耶穌的黃色上衣,與聖母衣著的紅、藍色構成了調和的三原色,從而強化了豔麗、華貴的色彩。整個分析過程緊扣主題,步步深入,體會畫家賦予神話人物的人間情感。比較拜占庭壁畫《彎曲寶座上的聖母和聖嬰》人物肅穆的神情,發現不同時期美術對神的不同態度,圍繞人的情感這一主題,組織學生交談自己的感受,逐步理解造型表現中的藝術手法。

總結教學過程中的要點,從題材、人物刻畫和表現主題等方面給予提示,幫助學生歸納主要內容和分析方法。

活動二的教學以學生閱讀為主,結合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特徵,思考文藝復興時期美術作品中所表現的以人為本,頌揚現世生活;崇尚理性,提倡科學,探索自然的奧祕;崇尚古典知識與學術等特點。通過問題的引導,對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進行分析。瞭解他們的藝術創作直接描繪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美學理想和思想情感及對自然現象、藝術表現技法的研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不同線索,在教師的指導下更深入地分析作品,掌握一般的欣賞方法,提供蒐集有關資料的途徑,為論文寫作做好準備。

活動三以波提切利的寓意畫《春》為參照,圍繞美術欣賞論文寫作的基本方法展開教學。教學中注意把握學生的思維方法,從不同方面整體、細膩地觀察和感受作品,運用有關背景資料分析作品,從不同角度論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強調教材中提示的幾個方面:

1.陳述對作品的直觀感受加以陳述。概括為視覺感受和心理感覺:如明快、沉悶;豔麗、朦朧;平靜、動盪;輕柔、強烈等,和愉快、悲傷、崇高、莊重、幽默、瘋狂、神祕等。

2.探討作品的造型關係,包括形與形之間的關係、色調的處理、空間的營造、構圖等藝術表現手法。形與形之間的關係指人物、環境、物品之間的關係等;研究色調的處理一般方法,主要指色彩的主要傾向以及對比方法等;分析畫面空間的營造,如構圖、前後主次以及虛實關係等;探究藝術表現手法:如點、線、面、體積與空間,光色、材質,節奏、對比與協調。

3.結合藝術家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推測作品的含義,闡述作品中所表現的審美理想:主要從題材、內容,形式、風格入手。

4.對作品進行比較和評價,評價時充分注意形式與內容的協調和統一。以喜歡或不喜歡,為什麼等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觀點。通過了解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考作者通過作品表達的思想觀念和情感態度。

通過討論和交流,幫助學生理順思路。提供相關素材或查閱資料的途徑,提示注意事項。分析學生作業,對小論文的寫作進行必要的輔導。

四、教學選擇

活動二、三都可以考慮設定為課外活動,以閱讀為主,結合資料查閱、編撰圖文集或演示等小組活動,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瞭解文藝復興美術。這類活動的輔導著眼於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給出若干題目,利用校園網或其他途徑提供資料渠道,提示學習方法,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課內的教學應該是具有指導性的,抽取主要的教學內容,學習欣賞方法,歸納學生的分析結果,組織安排學習活動,展示和評價學習成果等。

五、教學建議

本課教學以一個時代為線索,揭示藝術發展的一般規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以人與神的主題切入,分析藝術主題、藝術表現的差別;以表現形式特點入手,比較不同時代的美術作品,瞭解美術發展的概況,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簡短評述。

教學情境創設的基本原則是聯絡生活實際,強調人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緊扣人與神的區別,提示學生用生活中的情感體驗來比照作品人物表達的神情,把對人物情感的揭示貫穿於教學的始終。可以考慮運用類似母愛、平民的女兒、人生的意義、英雄、美好生活等話題對應作品,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充分運用生活經驗,細膩地體會作品中蘊含的人文主義理想。

在教學活動中重視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的講解與師生之間的交流應成為一個整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