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學藝》教案

來源:才華庫 2.31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魯班學藝》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魯班學藝》教案

《魯班學藝》教案1

魯班學藝》這篇課文講的是魯班年輕的時候,到終南山拜師學藝,經過三年苦學,終於學好了手藝,成為木工祖師的故事。課文表現了魯班尊師敬人、為民造福、不謀私利的高尚品德。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緊緊圍繞魯班“學手藝”的重點閱讀,密切聯絡學生“學文化”的實際,不失時機地寓思想教育於各個環節之中。

(一)在揭題中“導”激學生以“思”

首先,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審題,感知整體。

師問:你聽說過木工的祖師是誰嗎?好,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最後一課——關於木工祖師魯班(人物)的故事。既然是祖師,為什麼學藝?(時間:年輕的時候),到哪學藝?(地點:終南山),把“學藝”一詞擴充一下(事件:拜師學習木工手藝),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把回答的“四要素”內容連線概括起來,便抓住了課文主要內容。

其次,引言啟導,激發學生讀書慾望。

師述:我們剛才通過讀題僅知道了故事概貌,其實課文內容遠比這豐富得多,生動得多。課文講魯班“學手藝”,而我們大家則是“學文化”,同學們讀課文的時候,看有沒有值得借鑑學習的地方。這樣,學生便會在讀書中積極思考。

(二)在初讀中“扶”幫學生以“悟”

學生通過單一的瀏覽式讀書,對魯班印象興許是朦朧的,所以學生初讀課文時,教師要採用“扶”的手段,適時點撥,幫助學生悟解初讀自學中的疑難。

首先,教師提出初讀要求或步驟:

①初讀課文,說說課文大致意思;

②利用工具書,在閱讀中認識理解生字新詞;

③邊讀邊思考課後第一題中7個問題;

④根據課後第一題暗示,試給課文分段,想想各段分別寫什麼。

其次,教師檢查初讀情況,引導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巧妙滲透思想教育。

例如,在引導學生理解“拜師學藝”一詞時,不是孤立地詮釋,而先讓學生弄懂關鍵性(疑難)的詞素“拜師”的意思;再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寫“拜師”的段落、“拜”的句子讀讀,聯絡語境,學生不僅知道“拜師”是古代的禮節,而且瞭解到魯班尊師的行為。最後,讓學生讀課文,看哪些地方描寫了魯班的尊師敬人,學生通過讀書知道魯班等師傅來,向老大娘作揖問路等內容體現了這一點。這裡,對“作揖”一詞理解,可採用演示手段,讓學生切身感受敬人之舉。這樣,“拜師”一詞的教學,可謂起到了“觸一發而動全身”之妙,學生既理解了語意,又感知了課文內容;既學到了知識與方法,又受到了思想教育。

(三)在細讀中“議”引學生“知”

雖然在初讀中,學生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感染,但這僅僅是片面零碎的,還未能觸擊到文章中心。照如下線索,理清文章脈絡,弄清各段寫什麼之後,直插“學藝”重點段的閱讀。

尋師—→拜師—→學兄—→別師

(1)坐等師傅(1)磨、用工具

(2)口試過關(2)拆裝模型

(3)學藝成功

教學要以讀書為本。教師引導學生邊讀邊議、讀議結合,從而理解課文,掌握中心。師問:這段裡講魯班學好了手藝,現在請大家邊讀邊想,魯班學藝為什麼能成功?學生通過讀書瞭解到:

①魯班磨工具時,“白天磨、晚上磨”,“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鑿子也磨出刃來了”;

②使用工具時,他砍樹“砍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

③拆裝模型時,更是廢寢忘食,“每一副都認真拆三遍安三遍”,時時琢磨,模型不離手。這樣感知後再經過思考,從而明白,魯班之所以能學藝成功,主要是因為他勤奮學藝,刻苦磨練。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設疑:那麼,是什麼力量驅使他這麼勤奮刻苦呢?引導學生學習第一段,瞭解到魯班上終南山拜師學藝,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難,明白魯班決心之大,這正是魯班學藝的巨大動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當然,魯班所遇的名師,則是成功的外在因素。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弄清師傅是怎樣教的,主要弄清師傅收徒前,“三考”魯班是何用意(一看懂不懂木工基本知識;二看有沒有誠心;三看學藝是為自己發財還是給人民做事)。對此,魯班作了滿意的回答。這時,教師啟發體會魯班答話的含義,從而明白魯班學藝正確的目的、端正的思想。最後圍繞“魯班的故事為什麼廣為流傳”的問題思考,從而歸納出文章中心思想。

(四)在總結中“點”促學生以“學”

在概括文章中心之後,教師要把課文內容與學生思想實際聯絡起來,以加強人物形象對學生的感染。總結時,可以啟發學生圍繞

①你是怎樣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的?

②有魯班那樣的刻苦精神嗎?

③我們應該向魯班學習什麼?等問題的討論,深入領會文章中心思想,並從中受到啟發與教育。

最後,教師在“結束語”中點化,實現知識遷移,使魯班形象在學生心目中紮根,影響和支配學生由“知”到“行”。結束語可這樣設計:“魯班結束三年學徒生活告別師傅時,師傅對他曾說過一句話(頓,讓學生答出)。現在,同學們五年(或六年)的國小學習生活即將結束,老師也有一句要送給大家,老師只要同學們不辜負老師和母校對你們的殷切希望,不管升學與否,都要以‘名聲’為重,像魯班那樣,品學兼優。”

《魯班學藝》教案2

活動目的:

1.進一步瞭解中國古人的聰明智慧

2.知道魯班是古代最著名的木匠,以及他對人類建築的重大貢獻。

3.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4.發展幼兒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小熊貓學木匠》視訊、各種工具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運用周圍木製品,引入“木匠”這一概念

師:小朋友,老師讓大家看看我們周圍有什麼是木頭做的東西?你們知道都是誰給我們做的嗎?

二、開始引入魯班這一人物

1.引導小朋友知道歷史上有魯班這個人

師:小朋友們誰知道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偉大的木匠?

2.丟擲問題,幼兒是不是對魯班是事蹟有所瞭解,

師:那有沒有人知道在魯班的身上都發生了什麼事呢?

3.根據幼兒的回答,開始敘述故事內容

提問:小朋友聽完之後要回答老師,你覺得魯班是個什麼樣的人?

4.故事講完後的提問

三、引入木匠的工具

1 . 木匠一般都靠什麼工作的啊?

2.《小熊貓學木匠》的視訊播放,注意裡面出現的工具的使用,讓幼兒上來模仿

①看小熊貓和師父現在用的是什麼工具啊?我們請小朋友來演示一下好不好?

②那接下來看見小熊貓用工具,我們就停一下好不好?

3.總結學木匠要有的精神

①提問:我們看了小熊貓學木匠,覺得他一個認真的徒弟嗎?

②提問:那魯班是個認真的徒弟嗎?你覺得一位優秀的木匠有事什麼樣的呢?

小結:小朋友都說了,一位優秀的木匠應該。。。

4.發展思維。

①現在,魯班師傅說要收徒弟了,可是他要挑選一下,看說適合做他的小徒弟。報名的 舉手啊,說一說,你為什麼想要當小木匠。

四、幼兒再次嘗試,選出的小木匠們聽指揮,模擬使用工具

總結反思:

第一次上社會課,有些陌生,儘管在大二的時候看到過學姐上過,但也都是模糊不清了,所以接到這個課就有些茫然。第一次寫的教案,老師對其不怎麼滿意。首先,我的規格不是很符合,寫的條理不是很清楚,而且寫的有些像語言課。老師建議我上網查查好的教案,看看模版。於是我發現網上的教案模版都是不錯的。第二次就用了網上的模版,把自己原先的教案做了修改,可是這一次。老師沒時間看了,說上了課再點評。

第二天帶上電腦就去上課了,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演習了幾遍,只是過了過。

開始上課,我就覺得我已經開始跟教案背離,說的話越來越口語化。我幾乎忘記了我的教學目標,打亂了順序開始上。其實看得出來小朋友對上的內容還是有興趣的。他們回答得也很積極,整個課上下來,氣氛我是很喜歡的。就是最不滿意的是結束有些茫然,不知道以什麼形式結束,最後收得有些匆忙。

活動評價:

1、我在最開始匯入中,是讓小朋友觀察教室裡有哪些木製品,再問知不知道這些木製品是哪裡來的,企圖引入木匠這個詞,最後的確是引入了。但老師覺得這個過程太過麻煩了,繞的太遠了。可以改成一開始就拿出椅子問他們知不知道這是誰做的,再讓他們觀察下週邊的木製品。

2、在說到鋸子的發明,只是說了這件事,沒有聯絡實際,老師的建議是鋸子的發明與否對生活有什麼影響——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3、上的時候要注意生活的提煉,情感提升。比如說魯班割到手不是忙著疼痛,而是說自己動腦筋,總結規律,這樣才發明了鋸子。

4、選擇的視訊要更為目標服務。

5、老師上課出現的一些不好的詞語,還有小朋友一些無厘頭的話要接回來,整理好再拋回去。

6、自己的知識經驗積累不足,會被小朋友問倒,這方面的問題,老師上一次的課給了我啟發,對於自己還不太懂的問題,不用急著給小朋友答案,而是很誠懇地說自己需要再查查再告訴他們。

7、在我的課上,有些被小朋友牽住了。

《魯班學藝》教案3

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結構基本成了定勢:

1.教師提出閱讀要求;

2.讓學生獨立閱讀;

3.師生共議閱讀結果。

這種結構定勢的關鍵環節是學生能動獨立地閱讀課文。但是,由於國小生年齡小,自控力弱,獨立意識差,如果我們教師還侷限於這種形式的定勢,只在結構上生搬三個步驟而不注意每個步驟(尤其是核心步驟)的形式變化,就會使“能動獨立地閱讀”這一關鍵環節有名無實,使科學的`規律轉化為教條的僵勢。怎樣避免上述情況的產生呢?我們的體會是在這種結構的關鍵環節的形態上章,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轉化定勢為變勢。為此,我們把眼下流行的智力競賽引進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試驗效果良好。下面以《魯班學藝》為例,談談我們的具體做法。

首先設計競賽題,這是上好課文的關鍵。設計智力競賽題要充分體現課文的教學目的要求與重點難點,還要注意競賽題的難易搭配與趣味調節。我們在教《魯班學藝》時,依據上述原則設計了十組必答題,六個搶答題。

必答題十組

一組:

(1)魯班是誰?請用三言兩語介紹一個有關他的傳說。

(2)找出課題的中心詞,課文從哪一節到哪一節是圍繞這個詞來寫的?

二組:

(1)選擇:《魯班學藝》的體裁是:A.童話;B.民間故事。

(2)選擇:課題《魯班學藝》:A.反映人物的品質;B.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組: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

(2)演示三個詞所表現的動作:作揖、捊、擎。

四組:找朋友(用橫線將它們連線起來)

小標題:苦練下山拜師尋師

段落:一段二段三段四段

寫法:詳寫詳寫略寫略寫

五組:

(1)為什麼故事開始就寫魯班遇到的困難?他遇到了哪些困難?

(2)這樣寫對突出文章的內容有什麼好處?

六組:

(1)課文中有哪些詞語可以反映魯班學藝的誠意?

(2)師傅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什麼?魯班為什麼要“想了想回答”?這反映了什麼?

七組:

(1)“大徒弟用斧子掙下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們心裡刻下了一個名字。”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2)對師傅提出的第三個問題,魯班為什麼能馬上回答?這反映了什麼?

八組:

(1)師傅是怎樣傳授手藝的?

(2)用具體的數字說明魯班完成下列事情的勤奮:修磨工具、練砍、練刨、練鑿、拆裝模型。

九組:

(1)課文為什麼要寫“刨子長滿鏽,鑿子又彎又禿?”為什麼要寫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象一道彎彎的月牙?說明什麼?

(2)結合上題談談你對“學了三個月的,手藝紮根在眼裡;學了三年的,手藝紮根在心裡”這句話的理解。

十組:

(1)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2)選擇:魯班是一個:A.手藝高超的木工祖師;B.勤學苦練的有志青年;C.業精於勤,造福人類的好木工。

六個搶答題

1.課文詳寫魯班練砍、刨、鑿、拆裝模型,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2.讀完這一部分你產生了什麼感想?

3.師傅教魯班學藝的過程,給我們什麼啟示?

4.你對“只要你不丟師傅的臉,不壞師傅的名聲就夠了”這句話是怎麼理解的?

5.魯班學藝的過程體現了魯班怎樣的學藝?

6.學了這課文,我們受到了哪些教育?

接著分每四個同學為一組,按優、良、一般、差四個層次搭配。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討論完成智力競賽題。這是教學結構定勢的關鍵環節。

最後組織學生智力競賽。智力競賽的過程,實質上是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的過程。其程式如後:

1.小組編號,以小組為單位重新安排座位,由教師或中隊幹部任競賽主持人。另選兩人,一人計時,一人計分。

2.出示競賽題,公佈競賽規則:

A.必答題:可以小組為單位(可討論回答)並計分。

B.搶答題:不能討論,獨立回答,答對,搶答者所在小組加分;答錯,搶答者所在小組扣分。

C.公佈比賽成績,比賽情況,發獎。

把智力競賽這種方式引進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既可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又可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調動學生閱讀的能動性,深受學生歡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