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教學實錄與反思 (人教版高二選修)

來源:才華庫 1.18W

 返璞歸真即是“會教”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教學實錄與反思

浙江省桐鄉市第一中學教科室  沈坤林  314500

一、緣起

近一年來,應邀去二十餘所學校作日常教學與研究的講座,在互動環節中,常聽到有教師感嘆,做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教師,感覺是越來越不會教了,而語文教師尤甚。

反思我們的日常教學,除了十多年、二十多年只是重複剛參加工作幾年的教學而沒有多少長進的極少教師外,“越來越不會教”,更多的情況可能是我們給一堂短短45分鐘的語文課賦予了太多的教學目標,而這些目標往往又是真正的語文課無法達成的;可能是我們把教學的過程設計得太複雜,操作起來越來越吃力;也可能是我們太注重教學輔助手段如多媒體的運用而忽視了學生的基本讀寫,為學生的語文素養不能提高而懊惱;也可能是太在乎各種專家之於學習方式、教學理念的諸多提醒或者批評,那是直接影響獎勵、評職的重要因素。

其實,我們心中都知道,像《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這樣的精短詩文,只要讓學生讀讀背背,在讀讀背背中把握作者情感、感悟作者個性特點就行了。

二、教學實錄

(一)匯入並解題

師:李白在《將進酒》中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飲宴賦詩(板書“宴”),自古以來是文人們的一大樂事,何況是在月光也能醉人的“春夜”(板書“春夜”),何況又是在花香四溢的“桃花園”(板書“桃花園”),何況是與自己宴飲的是聰敏多才的“從弟”(板書“從弟”,並提示“從”的讀音與含義)。

師:這樣,從題目上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李白的這篇文章,寫的基本內容可能是什麼?

生:李白在某一個春夜在某一個桃花園宴請各位堂弟,寫了這篇序文。

師:序文一般有哪幾種?

生:序有書序,贈序,宴集序。

師:這一篇屬於--

生:宴集序。

師:我們還記得學過誰寫的宴集序?

生: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師:宴集序,是指古人在宴集時,常常地一起藉著酒興抒情賦詩,詩寫成後公推一個作一篇序。

(二)把握基調,深入感悟

師:先請同學們自由地誦讀課文,注意:

① 文中句式多變,長短相間,有好多處上下兩句構成整飭、巧妙和對仗,中間還有兩個問句,引人思考,讀起來抑揚頓挫。

②對照註釋,把握文意,誦讀時要想像宴會現場李白和他的堂弟們做了些什麼。

師:從剛才的反覆誦讀中,我們感覺到,他們在整個相聚宴飲的過程中,整個氣氛是怎樣的?

生:“歡”、“樂”。

師:這篇文章的基調是歡樂的,寫的是樂事,那麼具體點說寫了哪些事?這些事是怎樣顯出樂的?

請按“我看到李白寫的一件事是……樂的是……”這樣的句式,來說出你的發現。

生:我看到李白寫的一件事就是宴飲本身,樂在時間很好,春夜;地點很好,桃花園,環境很好,又是與兄弟們相會,天倫之樂是天下第一樂。

生:我看到李白寫的一件事是觀花賞月,樂的是眼前的花月和整個世界都是有情的。你看,那暖融融的陽春也是有情的,她正用美麗的煙景來召喚我們呢;那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情的,她妝扮了絢麗多姿的美景來獻給我們。

(師在此可就下面三個詞作點撥:陽春、煙景、文章)

生:我看到李白寫的一件事是大家一起吟誦詩篇,樂在來會的堂弟們個個都是聰明人,多才多藝,這情景就像我們現在唱卡拉OK之類,當然是一大樂事。

生:我看到李白寫的一件事是大家的談天說地,樂在大家可以高談闊論,也可以是會心的清論,自由自在,話題一定是大家感興趣的,白天裡想說而不能說的可以自由地說,白天裡一定要說可以不理不睬。

生:我看到李白寫的一件事是“將進酒,杯莫停”,樂的是桃花叢中明月相伴,盡情地一醉方休。

(此處老師提醒學生把握“坐花”與“醉月”)

生:我看到李白寫的一件事是喝到盡興寫詩,寫不出就罰酒,樂在氣氛熱烈,文人雅興,自然是第一樂事。

師:剛才,我們歷數夜宴之樂事,但文中還出現了“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樣的說法,這與樂事協調嗎?還有開頭兩句,是不是也有點人生短暫、光陰易逝的感覺?

我們再一起來朗讀一下全文,品一品,整篇文章給你的感覺是低沉的嗎?

生:不是低沉的。

師:那麼開頭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呢?我們先來看“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是何意?

生:表達的意思是:人生是變幻無常的,就像做夢一樣。

師:人生既然是這樣,我們該怎樣來度過人生呢?一般的人們可能有什麼樣的態度?

生:有的是悲觀消沉,及時行樂;有的是積極奮發,把握一分一秒……

師:李白屬於哪一種?

生:也及時行樂,但沒有悲觀消沉。

師:這裡有個關鍵的句子:“古人秉燭夜,良有以也。”也運用了典故。出處有二。

投影:①《古詩十九首》:“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②曹丕《與吳質書》:“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你覺得李白這裡取的是哪一個出處的意思更恰當?

生:李白顯然是用了曹丕的話,他所表達的首先是珍惜時間、熱愛生活的情感,當然而流露出他當時仁途不達的鬱悶和世事難料的迷惘,但並不是醉生夢死地追求宴飲之樂。

生:這種情感在基調是悲憤的《將進酒》中也體現出來。所以本文開頭感慨“浮生若夢”是作者有意的鋪陳,為了是提起下文並突出後面的樂事,反映出他曠達、灑脫的性格特點。

(三)引入比較,把握性情

師:陽春,月下,美酒,共享天倫;詠歌,暢談,賦詩,其樂融融。這時候,什麼“浮生若夢”,什麼生命短暫,似乎都在熱烈、歡樂的氛圍中遠去了,我們看到的是詩人李白的曠達與灑脫。

如果我們設想,李白是一個在月光下喝酒,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他會非常孤獨、非常苦悶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李白的《月下獨酌》。

投影: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師:請幾位同學每人說兩句,進行“詩意描述”

生:花前月下,李白卻只有一個人獨飲,那太無聊了。

生:靈機一動,舉杯邀請明月一塊兒來喝。這樣,一個變成了三個:李白一舉杯,上有明月相伴;一低頭,下有身影相陪。

生:美中不足的是,月亮遠在天邊,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飲,而影子雖然近在咫尺,卻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交流。

生:那就暫時將就著吧,好歹不能辜負了這麼美好的春光。

生:唱吧,你看月亮也隨我徘徊起舞了,跳吧,你看影子手舞足蹈了。

生:我李白可沒醉,我知道,我一醉,你們月亮和影子都要回復到原來的狀態了。

生:看來,趁我還不醉,我要跟你們約好,我們要永遠結遊,我們還要到天上的仙境相見呢。

師:酒逢知己千杯少,可獨酌本是極其孤獨苦悶、極其寂寞無聊的事,李白在《月下獨酌》中反映的是怎樣的情感?

生:李白有他自己的排遣方法,突出奇想讓明月相伴。

生:雖然寫的是“獨酌”,卻也自得其樂,讀來也沒有給人消沉之感。

師:獨酌尚且能夠做到這樣,這體現了李白怎樣個性特點?

生:體現了李白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特點。

師:課後請大家背誦這篇課文。並且根據剛才的探究與討論所得,摘錄你認為值得深入探究的句子或詞語進行點評,寫成點評文字。

三、反思

反思這一堂家常課,整個過程是簡單的。簡要匯入並解題後,主要是讓學生反覆地誦讀課文,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自行把握情感基調,多讀幾遍,其義自見,教師沒有更多的“教”。接下來讓學生言說自己“看到了什麼”,也是以誦讀感悟為基礎的,而不像有的展示課那樣,在學生連文面基本意思尚不瞭解、語句還讀不順的情況下,就讓學生作架空的“探究”。至此,學生對本課文的理解已經不錯,自然引入《月下獨酌》,則可以使學生在聯絡中更好的把握李白的個性特點和詩文風格。整個過程沒有讓人趕不上趟的更多“切換”,三、四個步驟卻也有起伏,循序漸進,符合學生欣賞的規律。

--循序漸進,重視學習規律,這永遠是“會教”的根本特徵之一。

從教學細節看,學生對李白是熟悉的,教師沒有必要用大量的文字投影作介紹,開頭簡單的匯入實際上已讓學生直入文字;提醒學生誦讀應該注意的事項也扣住本文的特點,且點到為止,不像一些公開課那樣讓學生大量討論怎樣讀而就是不安排時間讓學生自由誦讀。讓學生按照一定的句式來自由言說自己誦讀所見所悟,可以適當規範學生的思考、探究方向,避免“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的亂說。而提醒學生把握“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內涵,實際上很好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最後引入《月下獨酌》,主要由學生自己來解讀,也是切合學生的能力水平的。

--細節決定一切,而每一個細節能夠讓學生自己真正動起來了,這時候哪怕教師“教”得很少,也是“會教”、“善教”的啊!

反思自己的課,得出“會教”的結論,並非王婆賣瓜,因為這堂課實實在在的只是一堂家常課,非是要參賽獲獎,非是要得到專家的首肯;只是通過反思,給我們自己的日常教學增加一點自信,在眾多時髦的理念面前,既敢於“拿來”,又保持清醒的頭腦。

--原來,我們是會教的:只要我們肯返璞歸真!

這樣的反思,希望不只對工作多年“越來越不會教”的老教師有所啟示。

 

餘紅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