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二首》教案

來源:才華庫 1.75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具有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的特點。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二首》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二首》教案

《古詩二首》教案1

內容預覽:

誦讀欣賞 古詩二首。

一、教學重點提示:

1、理解每首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流利誦讀,欣賞和背誦每首古詩。

二、教學時間:

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目標:

賞析一、二首詩。

教學步驟:

一、檢查預習情況。

1、這兩首詩在古詩中叫做什麼格式的詩?

律詩。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詩,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後一首是五律。

2、律詩的形式怎樣?

由四聯構成,首聯、頸聯、頷聯、尾聯。共八句,中間兩聯各自對偶。基本雙句押韻。

3、請回憶兩首詩的作者、年代、作品選自的篇目等知識。(除幻燈片之外,教者可口頭介紹一些情況。)

出示幻燈片:

4、讀準下面的字音:

二、教師範讀,指導學生注意音調、節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燈片,加註讀音節奏。(基本採用悲壯、慷慨之語氣語調,速度稍慢。)

三、學生齊讀,教者點評。

四、賞析兩詩內容,形式是讓學生邊對照書下注釋,邊揣摩回答問題:

《雁門太守行》

①你覺得詩人創造了一種什麼樣的詩歌意境?

一場邊關戰爭的意境。

②既寫黑雲壓城,又寫甲光向日,矛盾嗎?

不一定是實寫,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詞。雲縫中透射一縷陽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覺得這一派邊塞風光可用什麼詞語來形容?

壯美;蒼涼、悲壯。

④景色的描寫為下面寫戰爭渲染了一種形勢?

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⑤歌頌了哪兩方面的守邊將士?

城內、城外。

⑥這首詩意在歌頌什麼?

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兵臨城下,緊張危急,披堅執銳,嚴 悲壯蒼涼: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陣以待。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半卷紅旗,潛師夜襲,勇往直前,保 歌頌英雄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衛邊疆。

《別雲間》

①你認為別雲間,除了別故鄉,還有其它意思嗎?

詩人內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條龍,從此將要從雲間消失了。

②首聯充滿了一種什麼感情?

悲苦感嘆。

③為什麼詩人覺得天地不寬廣?

祖國山河淪陷敵手,自己本欲振翼搏擊,誰知落入羅網,所以頓覺天地變窄了。

④別故鄉難,難在何處?

事業未成,老父殉國,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將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無限留戀。

⑤最後一聯,使全詩格調起什麼樣的變化?

由悲而壯,由低沉而高亢,顯示了詩人的沖天豪氣。

⑥整體上,這首正氣歌飽含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愛祖國,愛家鄉,為之奮鬥而視死如歸。

三年羈旋客,今日又南冠。 回憶征程,放眼河山。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落入羅網,悲苦感嘆。 愛祖國愛家鄉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由悲而壯,無限眷戀。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視死戰鬥,沖天豪氣。

五、齊誦兩首詩。

六、佈置作業:整理筆記,翻譯兩首詩。背誦兩首詩。

《古詩二首》教案2

(一)激趣匯入。

同學們,你們非常喜歡古詩,也會背不少,不知大家是否熟悉這首詩。

(二)學習生字。

1、自學會認字。(大聲讀,讀不準的字音多讀幾遍,讀出“沒”的兩個讀音)

2、分組學習會寫字。

(1)讀準字音,分析字形。

(2)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記字。如:編兒歌,畫畫,形象記憶等方法。

3、彙報分組學習情況,說說記住了哪幾個字,是使用什麼方法記憶的。

4、讓學生說說哪個字最難記。

5、針對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想辦法解疑。

可重點指導學生學習以下幾個字。

舟:筆順是

君:強調第二筆橫,要寫長些,右邊要出頭。

漁:左右結構,左邊是“”,右邊是“魚”。

粒:左右結構,左邊米字旁,“米”作偏旁時捺變成點,右邊是“立”。可聯絡字義與生活實際記憶。

者:第四筆撇要寫長些。

(三)指導書寫。

1、學生看課後會寫字表,觀察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說說希望老師幫你寫好哪個字。

3、通過重點指導“舟”的書寫筆順。請學生著重觀察“皆”字的間架結構。

(四)鞏固練習。

1、看音寫詞。

Heiabudanuzheilii

( )( )( )( )

2、建立“我的詞語庫”,給本課會認字組詞。看看哪個同學組的詞最多,就評為“組詞能手”,老師發給小獎狀。

《古詩二首》教案3

一、學生分析

本校是一所各方面比較先進的農村國小。這些小朋友從小生長在農村,對於詩中所描寫的山水田園般的美景,有一定的切身感受。此時正是中秋節,學生已經觀察了中秋的月亮,並已經在口語交際課作了交流。學習這兩首詩有了一定的基礎。但農村學生知識面還比較窄,所以在語文素養,古詩鑑賞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教師協助學生體會寫作中的技巧。

二、教學目標和設想

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採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瞭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3.有感情的朗誦古詩並嘗試背誦古詩。

4.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

5.想像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表達的對明月和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三、教學準備

1.《古朗月行》古詩課件。

2.《古詩二首》課件。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採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瞭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2.想像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表達的對明月和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3.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自學另一首古詩。

4.有感情地朗誦古詩並嘗試背誦古詩。

 五、教學過程

(一)師板書“暮江吟”。讓學生試著猜猜題目的意思

解題:“暮江吟”就是歌詠黃昏的江邊美景。

(二)學習古詩《暮江吟》

⑴初讀,解決不認識的生字。

師:讓我們一起快來一起讀讀這首詩吧。多讀幾遍,試著讀準字音。

生自讀古詩,解決生字。

師:誰有信心站起來讀讀這首詩。

⑵再讀,劃出不懂詞句。

⑶品讀,參考學習資料與同學深入研討。(可根據學生實際選取其中一種方案)

方案一:學生自由提出問題,自由討論。

師:大家讀得又投入又熟練。詩的意思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咱們一起解決。

生提問題。師引導學生利用自身查詢的資料逐一解決問題。

生可能提出:①殘陽?②瑟瑟?③可憐?(師重點解釋“可憐”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理解“憐”的幾種含義,選擇古詩中正確的意思,也可以聯絡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進一步瞭解“可憐”的意思。)④鋪?(師可以讓學生自身先展開討論。學生可能會想到太陽已經落山了,陽光變柔和了,所以不能用“照”“射”這樣太強烈的詞,應該用詞溫柔一些。師也可引導學生看圖感受。)……

方案二:師引導學生逐句理解。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走入黃昏的江邊一起用心靈去感受那如詩如畫的美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關於這兩句你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生可能提出:①殘陽?②瑟瑟?③為什麼“半江瑟瑟半江紅”同一江水還有不一樣的嗎?……(對於學生自身能解決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解決,解決不了的老師可以協助。)

弄明白前兩句詩意後,師邀請學生誦讀1、2句。

師:當白居易陶醉在夕陽美景中,天色漸漸暗下來。九月九年級的夜晚的景色又怎樣呢?――“露似珍珠月似弓”。多麼美的景色啊!但是詩人為什麼不用“可愛”而用“可憐”呢?

生討論。(“憐”不只有可愛的意思,還有憐惜的意思。這樣寫更突出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古詩二首》教案4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誰讀過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詩?能試著背一首嗎?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時所寫的詩。出示課題:夜宿山寺。

二、初讀感知。

1、教師範讀全詩,學生注意聽不認識字的讀音。

2、學生藉助拼音初讀全詩,圈出生字,多讀幾遍。

三、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1、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宿 寺 危 辰 恐 驚 似 廬 籠 蓋 蒼 茫。

請同學們自己先讀一讀。

2、這些生字誰會讀?

指名認讀,“開火車”讀,重點指導“驚”字的讀音。

3、去掉拼音,小組檢查認讀生字。

4、猜字遊戲:老師手中拿了一個生字娃娃。

誰來猜猜,老師拿的是哪個生字娃娃?

四、將生字寶寶放回詩中,多讀幾遍。

1、學生自由讀詩。

2、指名讀詞:

高百尺、摘星辰、高聲語

3、指名朗讀全詩。

五、藉助插圖,瞭解詩意。

1、出示課件或文中插圖,找一找,山寺在哪裡。

2、假如你就站在這山頂寺院的高樓上,你會有什麼感覺?相機出示前兩行詩。

3、指導朗讀前兩行詩。

(1)老師配樂範讀。

(2)學生試讀。

(3)指名讀。

(4)全班配樂齊讀。

4、站在這高樓上,人們都不敢大聲說話,害怕驚動了天上的神仙。相機出示後兩行詩。

(1)學生自由讀後兩行詩。

(2)指名配樂讀。

(3)教師配樂範讀。

(4)全班配樂齊讀。

六、創設情境,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1、教師配樂描敘詩境,學生想象畫面。

2、學生自讀整首詩。

3、指名扮演小詩人,表演讀。

4、師生配樂合作讀。

七、選擇作業(三者選其一)。

1、自選樂曲配樂背誦全詩。

2、給詩配畫。

3、李白還寫過哪些詩,找一找,讀一讀。

《古詩二首》教案5

[教學目標]

1、會認“曉、慈”等12個生字,會寫“湖、蓮”等8個生字。掌握多音字“行”。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能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說出詩句描繪的畫面。

3、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識記生字,背誦古詩。

2、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品詩賞句,感受詩人所描繪的美景和詩人的心境。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匯入

出示詩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1、指名讀、齊讀。教師注意指導“淨慈寺”的讀音及詩題的停頓。

2、相機解釋“淨慈寺”和“林子方”。

3、從詩題當中你知道了什麼?想想詩題是什麼意思。

(詩人楊萬里)早晨從淨慈寺出來送別他的朋友林子方。

二、朗讀古詩,識記生字

1、朗讀古詩。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爭取讀得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檢查指正。

(3)聽朗讀音訊,指名讀,指導古詩要讀得字正腔圓、抑揚頓挫、有節奏感。

(4)分組比賽讀,讀出詩的韻味。

2、學習生字。

(1)學生根據讀詩的感受,指出不好讀的字,教師指導。

(2)玩一玩“快樂連連看”遊戲,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三、再讀古詩,整體感知

1、教師讀古詩,學生仔細聽,思考下列問題:

這首詩寫的是哪個季節?這首詩寫了些什麼呢?

2、小組內交流後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板書。(西湖六月風光:蓮葉荷花)2、這首詩的作者是代詩人。這首詩寫的是(季節)西湖的美景。

四、品析詩句,想象意境

過渡:我們知道詩人在詩中寫了西湖六月的蓮葉和荷花。那麼詩中具體是怎樣寫的呢?

1、出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1)自由讀第一句“接天蓮葉無窮碧”,你從詩中看到了什麼樣的蓮葉?(碧綠碧綠的蓮葉無窮無盡的綠色)

①你是從哪裡讀出來的?(接天無窮碧)

②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觀看,體會這句詩。

③請學生來講一講自己看到的畫面,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④讓學生解釋“接天”的意思,教師引導學生領會。(荷葉挨挨擠擠,往遠處看,看不到盡頭,彷彿與天相接了。)

⑤指名朗讀。指導朗讀時語速放慢,讀出壯觀的感覺。

(2)讀“映日荷花別樣紅”,在這一片碧綠之中的荷花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①“別樣”是什麼意思?

②這西湖六月的荷花果真特別的嬌豔,你看,她紅得像什麼?(圖片展示)

③這荷花為什麼這麼紅?(映日,在太陽的照射下)還有什麼原因?(在荷葉的映襯下)

(3)詩人是早上從淨慈寺出來送別林子方的,此時的太陽是朝陽,同學們再想想,在碧綠的荷葉上,你還能看到什麼?(晶瑩的露珠……)(齊讀詩句)

2、出示: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1)這兩句詩告訴了我們什麼?(地點:西湖時間:六月)

(2)為什麼詩人會說西湖六月的風光“不與四時同”?

(3)指名讀,指導學生讀出讚歎的語氣。

3、有感情地朗讀整首詩。

(1)看著這樣一幅圖,假如你是詩人楊萬里,來盡情地讚頌一下這六月的西湖吧!誰來讀讀這首詩?(指名朗讀)

(2)師配樂朗誦,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再說說看到了什麼樣的畫面。

(3)全班入情入境地誦讀全詩。

五、指導寫字

學習“湖、蓮、窮、荷”4個生字。

1、出示生字課件,指導學生觀察生字結構及書寫順序。

2、進行口頭組詞訓練,加強記憶。

3、學生描紅,教師巡視指導。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小組比賽,背誦《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2、匯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和詩人楊萬里一起欣賞了西湖六月的美景,這節課我們再一起來學習“詩聖”杜甫寫的一首《絕句》,走進古詩的世界,去感受古詩中如畫的春天美景吧。(板書課題:絕句)8、默寫《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按上節課的方法,自讀學習。學習生字,進行識記,讀準字音。

2、交流自學情況。

(1)出示卡片認讀生字,說說自己是用什麼方法記住這些字的。

(2)個別字注意擴詞練習,加深對字意的理解,促進識字。

3、指讀詩句。抓住重點的字音進行指導。

三、想象畫面,理解詩意

1、理解第1、2句。

(1)你們從詩句中讀出了哪些景物?(黃鸝、柳樹、白鷺、青天)

(2)“鳴”是什麼意思?(叫)“翠柳”指什麼?(碧綠的柳樹)

(3)此時正是春天,想一想:詩人看到的會是一棵怎樣的柳樹?(引導背誦《詠柳》)

2、齊讀第二句詩,理解“行”“上青天”。(行:行列。上:飛上。青天:藍天。)

3、理解3、4句。(展示圖片,加強對詞語的理解)

(1)“窗含”是什麼意思?(窗對著)“千秋雪”指什麼?(終年不化的積雪)

(2)“泊”是什麼意思?(停泊靠岸)

4、指名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1)、解釋下列字詞。

鳴:泊:千秋雪:

(2)、找出古詩中表示顏色的詞語。

(3)、根據意思寫詩句。

(4)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歡快地唱歌。

5、這首詩是怎樣描寫景物的呢?(由近及遠)

6、結合插圖想象說話,說說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美景,並體會詩人的心境。(表達了詩人閒適的心境和開闊的胸懷,同時也表達了對閒適、寧靜的生活的嚮往。)

(1)透過窗戶看得見西嶺上終年不化的積雪。

四、指導寫字

書寫“絕、含、嶺、吳”4個字。

1、引導學生從字形、結構等方面進行觀察。學生找出自認為難寫的字,並把自己提醒大家書寫時需要注意的地方說清楚。

2、教師範寫,邊寫邊強調需要注意的地方。

“含”和“嶺”中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的上部是“今”,“嶺”的右邊是“令”。

3、學生書寫,教師巡視指導。組織學生進行相互評價。

[教學板書]

15古詩二首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絕句

六月西湖蓮葉:接天,無窮碧

荷花:別樣紅

莘綣獠揮腖氖蓖

黃鸝叫白鷺飛

千秋雪萬里船秀美

[教學反思]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本課教學中努力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彷彿置身於自然美景中。

在教學《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時,我遵從了從整體感知到品讀悟情,再到感情誦讀的教學規律。在教學中,我力求做到教學從學生出發,落實讀,悟,品等每一個環節,讓學生感受到詩中的美景。在教學《絕句》這首詩時,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更鼓勵學生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色,理解詩意,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古詩的意境美。

《古詩二首》教案6

[教學目標]

1.認識“首、蹤、跡”等12個生字;會寫“首、無、採”等7個生字。

2.能用聯絡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瞭解“蹤跡、採、藏”等字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圖文結合,感受詩中蘊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背誦兩首古詩。

難點:瞭解古詩的大意。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談話匯入,板書:古詩二首。

2.教學“首”。

(1)量詞,一首歌,一首詩等。

(2)古詩二首指的是哪兩首?畫出來,讀一讀。

3.(課件出示荷塘圖片)看到那麼美的荷塘,誰不想欣賞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詩人白居易來到池邊,看見發生在荷花池裡的關於一個小娃的有趣的故事。於是,詩人忍不住就吟誦了一首詩。想知道在這個小娃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麼嗎?今天我們就來學這首古詩。(揭示詩題)

4.板書課題:池上

二、循序漸進,掌握字詞句

1.自讀詩句,認識生字詞。

(1)自由讀《池上》,畫出生字寶寶,要讀準字音,難讀的字做上記號多讀幾遍。

(2)課件出示生字,小老師教讀生字,教師重點指導“首、蹤、萍”等字的讀法。(“首”為翹舌音,“蹤”為平舌音、後鼻音,“萍”為後鼻音)

(3)課件出示生字詞,採用抽生個別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靈活掌握本課生字。

2.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首”“採”,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字形筆畫。學生練習描紅。

(2)教師重點指導兩個字易寫錯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畫,第三筆是長橫,第四筆是短撇。

採:上半部分的筆順是“撇、點、點、撇”,爪字頭的撇是橫撇。

3.生字寶寶告訴老師,它們想和你們一塊玩捉迷藏的遊戲。它們都躲到詩句裡去了,看大家能不能準確地找到並叫出它們的名字。(齊讀古詩)

三、誦讀古詩,瞭解詩意

1.教師範讀,學生領讀,全班齊讀古詩,讀通讀順。

2.出示掛圖,引導學生看圖: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誰在幹什麼?(圖上畫了一片荷塘,荷塘上開著幾朵粉紅的荷花,有一個小朋友撐著小船,到荷塘中採蓮蓬。)

3.教師解讀古詩。

(1)課件出示詞語的意思。

撐:撐船,划船。小艇:輕小的船。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開: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2)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講了一件什麼事。

(3)課件出示每句詩的翻譯,讓學生找出相應的詩句。

(4)指定一名學生讀詩句翻譯,另一名學生朗讀詩句。

4.集體討論:這首詩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愛嗎?你從哪裡看出他的可愛?(“偷”,結合自己小時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

5.指導朗讀、背誦古詩,讀出小娃的天真無邪、頑皮可愛。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揭題,學習《小池》

1.出示課文插圖,問:這是什麼?

2.小池美嗎?美在哪裡?(指導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同桌合作讀課文。檢查字音,糾正讀錯了的字音。

3.指名兩人一組朗讀並彙報。

三、學習生字,鞏固詞語

1.出示帶音節生字認讀,去掉音節認讀。

2.認讀課後“讀一讀,記一記”中的詞語。

3.指導書寫生字。

“樹”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對=樹。

“愛”為上中下結構;“角”字中兩橫不能碰兩邊。

“尖”字上方“小”變成部件後豎鉤變成豎。

四、圖文對照,理解感悟

(一)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插圖:仔細觀察畫面,說說你都看見了什麼。

2.引導學生邊看畫面邊讀,說說詩中描寫了什麼景物,在詩中找出來。(泉眼、樹蔭、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詩意

1.看課文插圖,說說你覺得池塘怎樣。詩中是怎麼寫的?

引出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2.交流自學。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師引導理解“惜”“愛”的意思。

(泉眼:湧出泉水的那個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細觀察圖畫,你看到了什麼?詩中是怎麼寫的?

引出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4.學生提問自學不能解決的字詞,教師作簡要解答。

5.簡單講述詩意。(聯絡生活理解)

6.全班齊讀全詩,說說此詩描寫的是哪一個季節,哪些詞可以體現出來?

7.各種方式誦讀古詩。(齊讀、比賽讀、合作讀)

五、課堂小結

1.教師請學生欣賞荷花池的美景圖片。

2.全體學生朗讀古詩。

[教學板書]

[教學反思]

學習古詩的時候,我先出示課文插圖,啟發學生領悟圖畫內容,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在生字教學中,抓住字詞,紮實訓練,夯實基礎。然後讓學生自由質疑,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構建和生成。

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意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後讓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激發閱讀興趣。

《古詩二首》教案7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理解詩意;

2、幫助學生體會古詩所表達的親情;

3、指導朗讀,要求會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準確理解古詩的意思和感情

【教學思路】

課前,指導學生上網,搜尋有關資訊,讓學生通過預習理解生字詞。課上先組織學生交流,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翻譯古詩,通過朗讀、品味,深入理解古詩所包含的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感,體會“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精妙之處。再通過訓練,強化理解,達到檢查的目的。課後組織學生進行我國古代節日風俗調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陶冶學生的情操。

【教具準備】

中國地圖一幅、有關茱萸的畫片兩張、大字課文、練習紙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談話引入。

2、板書課題,指導學生理解課題,介紹唐代重陽風俗。相機教“茱萸”一詞。

3、組織學生介紹自己是如何預習的,進行指導。

二、指導朗讀,理解古詩意思

1、組織學生自由的讀古詩,組內交流如何停頓。

2、組織學生交流朗讀。相機教“佳節”一詞。

3、指導朗讀,要讀出“××/××/×××”的節奏,讀出孤獨和無奈的感情。

4、指導學生逐步翻譯古詩的意思。(直譯)在古詩的右邊完成以下板書:

九月九日想念家鄉的兄弟

獨自一人在外地作他鄉的客人,

每逢佳節就加倍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登高的地方,

插遍茱萸只少我一個人。

5、組織學生理解讀,比較讀,體會詩人的感情。

6、組織討論:古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7、小結,並過渡:詩人是怎樣表達的呢?

三、品讀古詩,深入理解古詩

1、組織學生讀古詩,思考問題。

2、組織學生交流。

3、逐步提問:

①第一句中的一個“獨”和兩個“異”字,表達了怎樣的心情?談談孤獨和思念的關係。

②怎樣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每”字?

③“遍插茱萸少一人”表達了王維怎樣的感情?它與“思念”有關嗎?為什麼?

④你覺得這首詩寫得最好的是哪句?為什麼?

4、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再組間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5、小結古詩的寫法。

6、組織背誦,組內檢查。

四、組織練習反饋

1、解釋帶點的詞,再寫出詩句的意思。

⑴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_______倍______

⑵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兄弟”指的是_______“一人”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王維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課堂小結

讀一則關於茱萸現狀的新聞,讓學生懂得,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我們的感情都無法表達。

六、興趣作業

調查我國古代節日風俗,互相交流交流。

《古詩二首》教案8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後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此時王安石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託壯懷。

兩首古詩在從全篇的立意構思看,都寓情理於詩境之中,可謂異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詩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九冊剛學過了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還學習了描寫王安石的文章《千錘百煉為一綠》,學生對兩位詩人有一定的瞭解。而且學生在學習、誦讀古詩文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是哲理詩在遣詞造句謀篇方面具有不確定性和跳躍性,似斷實續,留下了萬語千言道不盡的藝術空白,這就給國小生的閱讀理解帶來一定困難。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學會觀察的方法,樂於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4、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學習中,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麼不同?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

學生:預習課文,並蒐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談話匯入,入情入境。

同學們,你們等過山嗎?誰能談一談你當時的感受?(引導學生回憶、談論)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詩都是詩人登山後所寫的,你想了解他們登山後的感想嗎?

(點評:設計此環節,主要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為學習兩首古詩作鋪墊)

二、整體通讀,想象詩境。

1、自由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學生讀後藉助工具書和所查的資料自學。

2、交流、討論、相互幫助,大致說說詩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難的地方作上記號)

(設計自學的環節,課堂上給學生充分學習、思考、合作交流的時間。)

3、指名讀古詩,聽一聽,是否讀的正確、通順。

4、全班齊讀兩首詩,邊讀邊想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後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詩人。指名簡介王安石和蘇軾。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援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寫。寫的什麼?(藉機解題)

《題西林壁》西林:廬山上的西林寺。這首詩書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

《登飛來峰》飛來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寺前。

(3)都借寫景說明道理。(我們平時學得比較多的是唐詩,由於唐詩幾乎把所有的藝術領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詩人只能另闢蹊徑,這樣他們在讓宋詞的創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時,在詩歌領域也開創了哲理詩這個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獨特的智慧之花。)

這兩首詩蘊含了什麼哲理?讓我們一首一首的來品悟。

(點評:在開課伊始,即將兩首古詩全盤托出,以初知大意為整合基礎,聚焦兩首詩的共性,將兩首詩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學生知人、知時,整體論詩)

三、分步解讀,感悟哲理。

(一)學習《登飛來峰》

1、指名朗讀《登飛來峰》,然後說說詩意。

2、從哪裡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層站得很高?

(1)品讀前兩句: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千尋,言高。尋,古代長度單位,一尋等於八尺。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高高的飛來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聽人說早上公雞鳴啼時,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昇的奇麗景觀。

自己放聲朗讀,進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讀。

過渡:前兩句用誇張的手法極言塔高。第二句以見日升,從一個側面襯寫古塔高聳,直入雲霄,能聽見雞鳴,這還是寫塔高。兩句都是寫塔高,為下文直抒胸臆蓄勢。

(2)品讀後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後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擔心浮動的雲遮住我的極目遠眺的視線了,那是因為我已身處凌空的最高層呀。(僅僅十字,境界全出。)

學生質疑,重點解讀: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補充詩人的寫作背景。)為什麼用不畏?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不怕困難,相信變法一定能成功。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遊蕩的雲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其實,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援他變法,他就不會害怕朝廷小人刁難、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變法一定能成功。體會詩人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和豪情萬丈。

(3)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抒發自己的壯志情懷。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讀全詩,談一談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A:觀察景物時是站得高看得遠,高瞻遠矚

B: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C: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結合學生學習實際談:平時要多積累,這樣才能有遠見卓識。

(此處體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要求統一答案,只要學生能體會出站得高看得遠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讓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勵。)

3、帶著感悟有感情齊讀《登飛來峰》。

4、參照,《登鸛雀樓》,深化感悟。

學到這裡我們想到了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裡的著名詩句,引讀:欲窮千里目,更

上一層樓。

杜甫在《望嶽》中的詩句,引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兩首是學生的必備古詩篇目)

是啊,同學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的全面呀!詩人蘇軾在遊覽廬山時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下面我們來看第二首詩《題西林壁》。

(二)學習《題西林壁》。

1、指名讀古詩。學生質疑。為什麼作者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廬山之中,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象呢?這景象是廬山的真面目嗎?

讀一、二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廬山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風景,再觀賞廬山圖片。思考此時此刻遊歷在廬山之中的蘇

軾有什麼感慨?(移步換形、廬山的風景千姿萬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讀前兩句。

3、為什麼不識廬山真面目,此時此刻作者會想什麼?

讀三四句用自己的話說說

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

(點評:設計此環節,讓學生能身臨其境想象出詩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詩人的角度上體會詩人的情感。)

4你從這兩句話中懂得了什麼道理?反映動畫:從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壺。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也就是說登高才能望遠。

結合實際說說我們如果怎樣看待身邊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個人。)

(進行人文滲透,滲透做人的道理。)

5帶著感悟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四、二次整合,學習觀察方法。

1、自由讀兩首古詩,說說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麼不同?

身在最高層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區域性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2、帶著感悟背誦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語言積累。

1、填空《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上面填的四句詩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檢查背誦兩首詩。召開小小賽詩會看誰背誦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賽詩;同位賽詩;以小組位單位進行賽詩等。

(設計此環節,讓每一個孩子動起來,因為競賽可以促使學生繼續保持學習積累的激情)

我們再想想通過學習這兩首詩你又想起了那些詩?咱們比一比誰的記憶力好,誰平時積累的詩多!

A想起了登高詩:杜甫的《望嶽》,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

B想起了詩人的其他詩篇:如學生學過的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過本課兩首古詩這個點引導學生回憶思考一個面)

二、課外拓展,補充哲理詩。

1、中國傳統詩歌發展到宋朝,出現了一個有趣的轉變:由唐詩的以意象取勝轉而喜歡談哲理。宋朝是個哲學思辯十分活躍、哲理學家輩出的時代,寫哲理詩理所當然成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特長。下買我們看朱熹的《觀書有感》,發給學生閱讀。

半畝萬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簡單瞭解:全詩用形象思維和比興手法,寫讀書的樂趣和重要。讀書本是很理性的事,在這裡卻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本書,因書為長方形,故有半畝之說。把書開啟,就好像開啟一面鏡子,既雅趣又新穎。二句借用天光、雲影這些為人們所喜愛、欣賞的自然美景,喻寫書中豐富的內容,情趣更濃。三句一個問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緣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識來源於實踐,來源於生活。

(點評:這首詩亦理趣詩,以理語成詩,補充給學生閱讀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強化他們對宋朝哲理詩的感悟。)

三、作業設計:

1、抄寫、背誦本科所學的古詩。

2、選擇其中一首詩寫一篇讀後感。

《古詩二首》教案9

教學目標:

1. 反覆誦讀並背誦二首古詩。

2. 理解古詩主題及表達的感情。

3. 學習詩作精巧的構思、新奇的比喻。

重點:理解詩的主題及思想感情。

難點:詩作精巧的構思、新奇的比喻。

一、 自主學習

1. 王勃,字_______,_____代詩人,與駱賓王、楊炯、盧照鄰合稱“__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著名的散文是《_______________》。

2. 龔自珍是____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現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__________》

代表了他詩歌方面的成就。

3. 解釋下列劃線詞的含義

天涯若比鄰:_____________ 無為在歧路:_____________

兒女共沾巾:_____________ 吟鞭東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

落紅不是無情物:_____________

4. 給下面詩句劃分節奏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二、 合作探索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點明送別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處,並勾勒出兩處的地理形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頜聯詩人從正面寫離情而話語急轉,變為勸勉。作者不願將傷感流露出來,因而心思急轉。換了個話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頸聯作者以理性的議論展現友情和別情的新境界。用散文化的語言寫出這兩句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尾聯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勸慰對方:不要在告別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樣用手帕抹眼淚,免得讓人笑話

這是一首_________,表達了詩人與知己的惜別之情,但全無世俗態。字裡行間體現了一種____________的人生態度,___________的胸懷,體現了高遠的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情厚誼的不朽名句。

(二)<<已亥雜詩>>

寫作背景:詩人龔自珍生活在封建社會快要崩潰的時代。他渴望改革,寫了許多文章,指出許多辦法,但不被重視,被迫辭官回家。當時正值己亥年,在回家途中,他陸續寫了315首絕句,回憶了他平生經歷的哀樂,這些詩集結成冊即為《己亥雜詩》。這裡所選的是第五首。

1.第一、二句抒寫了作者辭官離京時的_________。“浩蕩”修飾“離愁”寫出了“離愁”_________。“白日斜”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增添了一種____________的感覺。詩人知道此次一別實際上就等於永遠告別朝廷、告別仕途、告別京城,所以產生了一種永遠離開仕途的______________之感。

2.第三、四句詩人移情於物,讚美落花、讚美新生命:落花的生命並未終結而是獲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為培育新一代的鮮花發揮作用。“落花”“護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徵。詩人以花___________,表達了對_________________的執著追求。

3.陸游也曾以落花自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龔自珍的思想境界更顯高遠。

三、 反覆誦讀,進一步體會這兩首詩的思想感情,比一比誰背得更快。

四、學(教)後收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二首》教案10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認會寫8個生字,特別要注意學習“碧、村、童、剪”的寫法。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詩歌內容,感受柳樹的勃勃生機和兒童生活的歡樂。

教學重點:

1.認識11個生字,會認會寫8個生字,特別要注意學習“碧、村、童、剪”的寫法。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感受柳樹的勃勃生機和兒童生活的歡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在講課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幾句詩句:(出示課件)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袁枚《所見》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白居易《池上》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這些詩句都是描寫兒童生活的。小朋友們的童年生活有趣而快樂,多姿多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

2.老師匯入: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是清代的一名詩人所寫,他的名字叫高鼎。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出示圖片)進行簡介:高鼎,清代後期詩人。咱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他寫的《村居》。村居:在鄉村裡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3.小朋友們,你們喜歡放風箏嗎?你們是什麼時候在哪裡去放風箏的呢?(播放音樂:放風箏)(出示課件圖片)

4.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是一首詩,字數不多,平仄對仗,句式工整,耐人尋味。

2.聽範讀,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注意字形,畫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學生藉助拼音自讀古詩,一邊讀一邊動筆圈畫出本課的生字。

4.教師逐小組檢查學生對古詩的朗讀情況,要求能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丟字,不添字,不重複。

5.努力把詩讀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古詩文的音韻美。

三、生字認讀。

1.課文同學們已經讀熟了,現在課文中的生字寶寶,從課文中走出來了,你還認識它們嗎?

2.出示生字指讀。

3.注音領讀。

4.重點認讀:鶯、拂、堤、柳、醉

(1)認知“堤”,這個字是左右結構。由兩部分組成,這兩個部分都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舊字,直接合成。容易識記。“堤”是什麼呢?出示一個圖片,幫助學生們識記生字。

(2)“鶯”字強調部首“艹”,上中下結構,書寫時注意“禿寶蓋”這一部分,不要寫成寶蓋。在田字格里書寫時要注意上下佔格要均勻,把字寫好看。

(3)“拂”也比較熟悉,左右結構,書寫時候注意要佔格均勻,把字寫好看。讀音是“fú”,不是“fó”。

5.猜謎語。

草帽下面一隻鳥——鶯

就是土——堤

6.開火車讀準字音,並試著給每一個新字口頭組詞。

四、古詩賞讀,感受情感

(一)導學:把詩讀通順。(出示課件)

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1.老師範讀古詩。

2.請同學們把詩句讀通順,做到不丟字,不多字。

3.開火車把詩句讀通順。

(二)導學: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1.先試著讀一讀,說一說你體會到了什麼?

2.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

醉:迷醉,陶醉。

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形成的煙霧般的水汽。

拂堤:(楊柳)像是在撫摸堤岸。

3.這兩句寫了什麼意思?(綠草茂盛,黃鶯飛舞,正是二月早春,輕拂堤岸的楊柳沉醉在煙霧之中。)

4.你怎樣理解“醉”呢?(預設:音樂令人如痴如醉;花香醉人,酒香醉人,美景令人享受。)

5.春光無限好,“草長鶯飛”就是描寫春景的詞語,你還知道其它描寫春景的詞語嗎?(預設:萬紫千紅花紅柳綠鶯歌燕舞)

6.賞析:“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寫活了楊柳的柔態;寫活了楊柳的神韻。

(三)導學: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1.詩人從描寫景物直接到寫孩子們的生活。

2.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

散學:放學。

東風:春風。

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yuān):老鷹。

3.這兩句是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裡放風箏的生動情景。(播放兒童歌曲:村居)

4.為什麼歸來早?(預設:忙趁東風放紙鳶。)你有沒有放學後著急回家的時候啊?說一說,好嗎?

5.試著用詩句的形式來說一說你放學後做些什麼?(預設: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飛雪樂翻天。兒童散學歸來急,忙約夥伴跳皮筋。)

五、班級展示

比賽規則: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詩歌的韻味!評選出誦讀冠軍。(預設:小組成員推薦優秀作品展示,每位同學都積極參與進來,達到預設目標。)

六、學寫生字

課文同學們讀得真美,讓老師都感覺到了春天的美麗,草長鶯飛,拂堤楊柳,還有孩子們在快樂地放風箏。

現在我們拿出小手來寫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寫得很好。

1.出示生字:詩、村、童。

2.指導學生觀察寫法。

3.開啟“優教學生字”,講解生字的意義與寫法。

重點學習“詩、童”的注意要點。預設:“詩”注意偏旁佔格在左邊的位置少一些;“童”注意上下結構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學生臨習生字。

七、鞏固練習

開啟“基礎訓練-《古詩二首》”,一起來闖關吧!

八、作業佈置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完成配套練習冊。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課前準備:柳樹代表著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天,柳樹是最先發芽、變綠的。柳芽的嫩綠,是初春時節最美的顏色,它象徵著生命和活力。(出示圖片)

2.課前準備: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著名的《詠柳》、《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出示圖片)

3.老師匯入:聽著好聽的歌曲,欣賞著這美麗的柳樹,(出示圖片)我們一起走進《詠柳》。(出示圖片),

4.(播放音樂:柳樹姑娘)(出示課件圖片)

5.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是一首詩,字數不多,平仄對仗,句式工整,耐人尋味。

2.聽範讀,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注意字形,畫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學生藉助拼音自讀詩文,一邊讀一邊動筆圈畫出本課的生字。

4.教師逐小組檢查學生對古詩的朗讀情況,要求能讀準字音,讀通詩句,不丟字,不添字,不重複。

5.努力把詩讀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古詩文的韻律美。

三、生字認讀。

1.課文同學們已經讀熟了。現在課文中的生字寶寶,從課文中走出來了,你還認識它們嗎?

2.出示生字指讀。

3.注音領讀。

4.重點認讀:詠、妝、絲、絛、裁、剪。

(1)認知“詠”,這個字是左右結構,形聲字。形聲字由兩部分組成,通常有下面幾種情況:上形下聲;上聲下形,左聲右形,左形右聲。

(2)“絲絛”兩個字強調讀音“sītāo”,不能讀成“sītiāo”,書寫時注意偏旁部首。在田字格里書寫時要注意佔格要均勻,把字寫好看。

(3)“剪”也比較熟悉,上下結構,由“前”和“刀”組合而成,書寫時候注意佔格要均勻,把字寫好看。

5.通過圖片來了解“妝”和“絛”(出示課件圖片)。

6.猜謎語。

前面是刀——剪

一張嘴收到頭——詠

7.形近字區分。

詠()妝()絛()裁()

永()裝()條()栽()

8.開火車讀準字音,並試著給每一個新字口頭組詞。

四、古詩賞讀,感受情感

(一)導學:把詩讀通順。(出示課件)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老師範讀古詩。

2.請同學們把詩句讀通順,做到不丟字、不多字。

3.開火車把詩句讀通順。

(二)導學: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1.先試著讀一讀,說一說你讀到了什麼?

2.一樹:滿樹。

3.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裡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4.妝:裝飾,打扮。

5.絛(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裡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6.這兩句寫了什麼意思?(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飾的一樣,從樹上垂下無數好像綠色絲帶一樣的柳條來。)

7.賞析:把眼前的柳樹和古代質樸美麗的少女聯絡起來,聯想到她穿一身嫩綠,楚楚動人,充滿青春活力。

(三)導學: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這兩句使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設問、比喻)

2.裁:裁剪。

3.似:如同,好像。

4.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裡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五、課堂展示

為古詩配畫。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為詩文配畫,可以為整首詩配畫,也可以為一句詩配畫。看誰畫的符合詩的意境。

六、學寫生字

現在我們拿出小手來寫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寫得很好。

1.出示生字:碧、妝、綠、絲、剪。

2.指導學生觀察寫法。

3.開啟“優教學生字”,講解生字的意義與寫法。

重點學習“碧、剪”的注意要點。預設:“碧”注意偏旁“石”,出示猜謎語識記生字: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頭上;“剪”注意上下結構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學生臨習生字。

七、鞏固練習

開啟“閱讀訓練-《古詩二首》”,一起來闖關吧!

八、作業佈置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完成配套練習冊。

《古詩二首》教案11

教學目標:

1、採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瞭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嘗試背誦古詩;

3、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採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瞭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2、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同學們,你們都喜歡古詩吧?大家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今天,老師要考考大家,咱們來看圖猜古詩、背古詩,怎麼樣?敢不敢試一試?誰如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詩,就站起來大聲背給大家聽

2、老師已經感受到同學們對古詩的喜愛之情了。望著一輪明月,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感受。這節課,讓我們走進《古詩二首》,來學習兩首與明月有關的古詩。(板書題目:鳥鳴澗)

二、新授

1、過渡語:唐代詩人王維描寫山水的詩歌很多,尤其對明月情有獨鍾,他寫的《鳥鳴澗》就描繪出了一幅山村月色圖,想去看看嗎?

2、"鳥鳴澗"是一個地名,為云溪風景之一,品讀《鳥鳴澗》,想想古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

3、自由發言,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理解詩句意思。

(1)寂靜山村,人已入睡,在這樣的.夜裡,周圍的一切都顯得那麼——寧靜。(板書:夜靜)後來詩人聽到了——鳥鳴(板書:鳥鳴),詩人認為是什麼使鳥兒受驚了呢?(月亮出來,照亮了大地)詩人沒有直接描寫月亮,但是卻說月亮出來後使鳥兒受到了驚嚇,那你認為這月亮是什麼樣的呢?(肯定分外明亮,板書:月明)你認為這聲音破壞了原先那種寧靜安逸的意境了嗎?(沒有,有靜有動,反而是更加使詩人陶醉於其中)你認為這樣的環境怎麼樣呢?這時候,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的心情又會如何呢?(板書:境美)

(2)展開想象,再現詩人詩中所描繪的景象,並和同桌交流:說說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3)在這樣的情境中,詩人深深陶醉了。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你認為應該怎樣讀呢?(舒緩,悠閒,沉醉)誰來讀讀?(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古詩)

(3)王維的詩作人們非常推崇,後人對其詩作的評價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你認為這樣的評價如何呢?

(4)請閉上眼睛,聽老師吟誦這首詩,在頭腦中再現詩中描寫的情景。

三、拓展

現在,我由你們的學習夥伴變成了這場古詩挑戰賽的主持人。哪個小組做好準備了?你們選擇幾星題?派個代表,小組成員可以站起來相互補充。

三星題——背誦古詩《鳥鳴澗》(怎樣背誦才能靜——聲音輕,速度慢);

四星題——說說帶點詞語意思

(人閒——人寂靜心閒;空——空蕩蕩,沒有人;時鳴——不時鳴叫幾聲)

五星題——讀古詩,想象畫面(你喜歡哪一句——詩美,你描繪的景色也美)

(這樣的景色,給你一種什麼感受?——板書:山中月夜靜從哪裡能體會出?)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我們結束了今天的古詩挑戰賽。我要祝賀每一位同學,你們不僅學會了《鳥鳴澗》,還掌握了一種自學古詩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學都是今天的獲勝者!

四、小結

同學們,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繼續蒐集,美美得讀一讀,也試著為明月寫一寫詩

五、板書設計:

《鳥鳴澗》

唐王維

山中月夜

美靜

六、反思:

設計理念:古詩的教學尤其要注重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與文字進行自由、充分的對話,在閱讀中披文入境,“讀”佔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與體驗,再現詩中情境,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中,曾有一個學生質疑:這首詩到底描寫的是哪個季節?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還是有歧異。我耐心地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理解“桂花”的含義。學生通過查字典並結合詩的內容最後一致認為寫的是春天這個季節的景色,其實我們都知道,桂花,又名木樨,屬於常綠小喬木或灌木,花小,白色或暗黃色,有特殊的香氣。我們常聽到的一般是秋天的桂花。但是它分為不同的種類,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所以詩中所描寫的桂花是在春天,這並不矛盾。學生們情緒高漲,課堂教學也進入佳境。

《古詩二首》教案12

教學目標:

⒈認識11個字,會寫8個字。

⒉朗讀古詩,初步瞭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⒊背誦古詩。

⒋瞭解詩的內容,體會汪論與李白之間的情意,體會母親的偉大。

教學重點:

⒈認識11個字,會寫8個字。

⒉讀背古詩,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感悟古詩所蘊涵的情感。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準備:

生字詞卡片,自己蒐集有關李白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你知道哪些古詩?願意背誦給大家聽嗎?

(指名背誦)

你知道李白的詩嗎?願意背誦給大家聽嗎?

(指名背誦)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李白的詩。板書課題:《贈汪倫》學生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

⒈請藉助拼音把這首古詩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

⒉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其他同學認真聽,檢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讀得正確。

⒊學生再讀古詩,把你初次看到這首古詩的感受讀出來。

⒋齊讀古詩:注意節奏和讀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讀

⒈分小組,把你對詩句的理解說給同學聽,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小組討論。

(小組合作學習)

⒉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你知道了哪句詩的意思?

(學生反饋)

⒊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

學生質疑解疑,教師制導。

⒋請一個同學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的說說。

⒌你從哪些地方看出李白與汪倫之間的友情很深厚,請你讀給同學聽聽。想一想當時的情景,體會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

四、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五、學生背誦古詩。

六、檢查識字情況。

⒈出示生字卡:

贈汪將欲踏潭

⒉教師抽讀,並說說識字方法。

第二課時

一、匯入。

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唐代詩人“孟郊”他寫了一首古詩《遊子吟》詩人選取了一件看似平常而又深情的臨行縫衣的場面。不僅寫出了母親為講出遠門的兒子細針密線縫製衣服的動作、情景,而且寫出了母親的內心世界——擔心兒子遲遲不能回來,母愛的偉大。

特別是最後一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請同學們自由的讀詩,去感受其中的含義。

二、初讀古詩。

⒈請藉助拼音把這首古詩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

⒉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其他同學認真聽,檢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讀得正確。

⒊學生再讀古詩,把你初次看到這首古詩的感受讀出來。

⒋齊讀古詩:注意節奏和讀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讀

⒈分小組,把你對詩句的理解說給同學聽,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小組討論。

(小組合作學習)

⒉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你知道了哪句詩的意思?

(學生反饋)

⒊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

學生質疑解疑,教師制導。

4、誰能說說最後一句的含義?

5、請一個同學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的說說。

四、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五、學生背誦古詩。

六、檢查識字情況。

⒈出示生字卡:

吟郊慈臨寸

⒉教師抽讀,並說說識字方法。

第三課時

一、複習。

⒈認讀會認字。

⒉指名背誦古詩。

二、學習會寫字。

⒈出示會寫字,讀一讀。

乘將踏桃遊郊線寸

⒉指名說詞,看誰說的多。

⒊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認為怎樣寫才好看。

⒋同桌說一說識字方法。

⒌有哪些字需要老師和同學的幫助。

⒍教師範寫。

⒎學生練寫,教師個別指導。

作業:

把學過的古詩背誦給家裡人聽。

《古詩二首》教案13

 一、匯入

同學們,你們都學過哪些古詩呢?誰願意背給大家聽?今天,咱們再來一起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介紹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其詩題材廣泛,對農民的痛苦,官吏的殘酷等都有反映,詩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二、釋題並初步感知課文

1.釋題:“興”是什麼意思?誰能用自身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並猜測一下詩文會寫些什麼內容?

2.教師範讀全詩,同學小聲自讀並考慮: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幹什麼?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3.指名試讀全詩,引導回答上面問題。

 三、學習詩文內容:第一首

1.自由讀文,利用工具書查閱自身要理解的詞語,並記錄自身的疑難問題。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①晝:白晝。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裡除草。 ④績麻:把麻搓成線。 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參與。 ⑧耕織:耕田織布。 ⑨傍:靠近。 ⑩桑陰:桑樹下。

4.引導同學試著解釋全詩:

白晝除田草,夜裡搓麻條,村裡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5.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後兩句表示孩童天真可愛的行為,目的是什麼?(有力地烘托出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引導同學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

6.放聲自由讀詩,想像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古詩二首》教案14

看到這麼美的池塘、蓮花,誰不想欣賞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詩人白居易也來到池塘邊,還看見荷花池上發生的有趣的一幕。於是詩人就忍不住吟誦了一首詩。你們想知道在這個小娃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古詩。(揭示課題)

二、初讀古詩,指導朗讀。

1.自讀詩歌,勾畫難認難記的生字生詞,藉助拼音多讀幾遍,可以讀給同桌聽,也可以讀給老師聽。

2.指名朗讀古詩。

3.師生對讀,同桌對讀,男女對讀。

4.師生接力讀,全班接力讀。

三、深入朗讀,體會詩意。

(一)整體感知。

1.PPT出示兩幅圖片,讓學生思考小池美嗎?美在哪裡?

2.引導學生邊看插圖邊讀,說說詩中描寫了什麼景物,在詩中畫出來。(荷花池、泉眼、樹蔭、荷葉、蜻蜓。)

(二)理解詩意。

1.前兩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1)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2)解釋重點詞語及詩意。

(3)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兩句詩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主要描寫了什麼?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一個“惜”字,化無情為有情,彷彿泉眼是因為愛惜泉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一個“愛”字,賦予了綠樹以生命。這兩句詩描寫了泉眼、細流、樹蔭等景物。)

2.後兩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1)學生指出自學不能解決的字詞,教師進行簡要回答。

(2)揭示詩意。

(3)PPT出示圖片,讓學生明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具體情狀。

(4)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A.這兩句詩主要描寫了什麼?(描寫了蜻蜓和荷葉相依相偎的情景。)

B.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小池》寫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詩人通過對小池美麗的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

3.總結: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樹,嬌嫩的荷葉,可愛的蜻蜓構成了小池優美的風景。難怪詩人要把這樣的小池寫下來,這裡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並試著背誦。

四、寫字指導。

1.學生仔細觀察課後田字格中的“無”“樹”“愛”“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樣才能把這些字寫得正確、好看,並把自己的建議分享給大家。

2.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進行指導。

3.教師範寫,學生書空。

4.學生練寫,欣賞評議。

【課文小結】

本課有兩首古詩,這兩首詩描繪的都是詩人在夏天的所見,前者敘事,後者寫景。《池上》描繪了小娃偷採蓮的情景,充滿了童心童趣,表達了作者對鄉村孩子的喜愛之情;《小池》向我們展現了一幅美好的“夏日荷塘圖”,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開始,我啟發學生領讀,把課文讀通讀順,學習古詩的第一步就是把古詩多讀幾遍,讀準字音,讀通每一句。學生讀通順課文後,教師接著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本首古詩中要求認識的生字,採用帶拼音讀、打亂順序讀、領讀等多種形式來教學生讀準字音。

學習古詩時,教師除了讓學生讀通讀準之外,還要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先解釋重點詞語,然後逐字逐句翻譯,再用PPT出示相關資料和圖片,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最後進行總結,將詩歌的所要表達的意思清楚地傳達給學生。

《古詩二首》教案15

[教學設想及依據]

1、依據新課標要求,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儘量少講析。

2、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能以講析代替實踐。

3、教學採用四步法:聽讀、譯讀、說讀、背讀。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目標:1、初步瞭解一些詩歌的常識。

2、瞭解詩歌朗讀的一些技巧,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讀詩歌的語言理解其內容,體會其情味,領悟其意境。

4、啟發學生創新寫作,在領會詩歌意境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能力訓練目標:1、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情感訓練目標:通過朗讀、賞析、創新、寫作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竟境。

2、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聯絡詩歌意境,進行創新寫作。

[教學用具]錄音機

[課時安排]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瞭解詩歌

中國是詩的國度,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創世佳作,它們

內涵深刻,意存高遠,包含許多哲理,學習一點古詩文,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想象。大家從兒時起就開始接觸中國古詩,你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些兒時的啟蒙詩,你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詩》嗎,我建議全班一起背誦,來體會一下詩的情味美,感受詩的音樂美。(全班齊背《靜夜詩》)你們都喜歡詩嗎?為什麼?(歸納詩的特點)今天我們再來和大家一起學習二首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黃鶴樓》。這節課我們要完成四個任務:

1、聽讀——劃分節奏

2、譯讀——理解內容

3、說讀——體味情感

4、背讀——積累詞語

二、第一個教學板塊,聽讀——劃分節奏學會朗讀

1、聽讀詩文,劃分節奏

放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用筆在課本上劃分節奏,可以小聲跟讀,注意兩詩的節奏劃分規律。

2、學生回答,總結規律

教師引導,詩歌從內容上可劃分為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寫景詩等。從體裁上可分為律詩和絕句,而律詩有八句,絕句四句。劃分節奏的規律分別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學生齊讀,體會詩歌節奏,掌握讀詩的方法。

[以上教學板塊讓學生掌握了詩歌朗讀方法,現學現用]

三、第二個教學板塊譯讀——理解內容領會意境

1、指導學生大聲讀課本下面的註釋,讀一句詩翻譯一句,允許學生進行討論。

2、討論後可以互相譯讀。

3、分別請幾位學生示範譯讀這兩首詩,教師更正,歸納總結。

教師小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初唐四傑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離別之情,但由於詩人開闊的胸懷,完全沒有給人一種因離別而悲傷的情調。《黃鶴樓》則是攬勝懷古思鄉的名篇。它把神話與現實、古與今、情與景熔為一爐,創造了一個蒼茫開曠的詩歌境界。相傳李白在黃鶴樓想題詩,見了崔顥的作品後便感慨地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此板塊以學生譯讀為主,達到完成詩意理解的目的]

四、第三個教學板塊,說讀——體味情感創新運用

1、再讀詩文,讓學生在讀中領會詩人的情感。

強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達詩人對友情的堅貞信念和對世事曠達的情懷。而《黃鶴樓》則表達了詩人懷古思鄉的情感。

2、在品味詩人情感的基礎上,讓學生按以下要求寫作:

假如時光倒流,假如你就是王勃或者崔顥,請你把他們的詩文改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3、分別請學生交流自己的短文。

[此板塊以學生寫作為主,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並豐富了學生的想象]

五、第四個教學板塊,背讀——積累詞語再悟美文

教師要求學生採用正確的朗讀方法,分男女生再讀全詩文,然後合上書,當堂背誦,亦可請個人示範背讀。

六、回味小結

通過這兩首詩的朗讀、感悟與創新運用,讓每位同學都已掌握了正確的讀詩、賞詩的方法,並激發我們更加珍視朋友間的感情、熱愛家鄉,提高了同學們的審美能力。

附板書設計:

古詩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

聽讀——劃分節奏221或2122221或2212

譯讀——理解內容送別思鄉

說讀——體味情感豁達惆悵

背讀——積累語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