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三首第二課時教案

來源:才華庫 5.91K

教學目的:

古詩三首第二課時教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匯入

1、我們學習了唐代的三首古詩,誰來給大家讀一讀或背一背呀?

2、誰還記得我們是怎樣學習《楓橋夜泊》的嗎?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的朗讀,再現畫面。

二、這節課我們就按照這種方法,自己學習《別董大》和《暮江吟》這兩首詩。

1、給一定時間學生自學,教師巡視,發現問題。

2、在組內討論。

3、全班交流

(1)《別董大》是高適漫遊時寫的送別詩,原題有兩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別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蘭。 一二兩句寫景。千里黃雲蔽空,日落時天色昏黃,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風吹颳著大雁,大雪紛飛,寫雪中的景緻,同時也是隱喻董大即將分手遠行。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在此情此景中送別友人,作者難免有淒涼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勸勉,作者勸故人不要憂愁前面沒有知己,天下哪個人不賞識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遠景。作者沒有承接前兩句抒發悲苦的情調,而是表現昂揚的精神,豪壯的氣概。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真摯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寫景是為了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提問:詩中描寫的景物與表達的情感有什麼關係?

(2)《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大約是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寫的。通過一時一物的吟詠,在一笑一吟中能夠真率自然地表現內心深處的情思,從側面反映出詩人離開朝廷後的輕鬆愉快的心情。前兩句寫夕陽照耀下的江水。夕陽從地平線上平鋪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綠一半紅的景觀。“鋪”字用得非常恰當。“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過來的,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閒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後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多麼像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弓。由此詩人在第三句對這種景象進行了讚美:可愛的九月九年級的夜啊!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多麼和諧、寧靜的意境,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4、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然後指名讀,評讀,教師指導讀。

5、背誦這三首古詩。

三、總結

這三首詩通過寫景抒發了個人感情。每首詩不僅描繪了豐富多彩的畫面,而且表達了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通過對詩句的閱讀、感悟,想象詩中的景物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課下,我們可以選其中一首古詩默寫下來,並根據自己的想象畫一幅畫。

附:板書設計 :

學習方法: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別董大》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四、課外延伸

在班級舉行“古詩朗誦會”活動。教師可從朗讀技巧上做些指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