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小語文課文教案模板彙總十篇

來源:才華庫 2.62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語文課文教案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國小語文課文教案模板彙總十篇

國小語文課文教案 篇1

【教學目的要求】

1.教育學生從小樹立“哪兒需要就在哪兒紮根”的志向,國小語文5年下《白楊》教案設計1。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能用“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造句。

3.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理解白楊本質特性和爸爸的心願。難點:領悟爸爸的心願。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1.向學生介紹沙漠和白楊樹的有關知識。

2.準備一幅能夠分步拼貼的教學掛圖和幻燈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審題:

1.課文寫了白楊的哪些特點呢?

2.課題是《白楊》,全文僅僅就是寫白楊嗎?

(二)老師範讀課文。

(三)學生自學課文。

1.出示自學思考題。學生自學:

(1)查字典或根據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戈壁茫茫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

分辨介紹撫摸表白沉思

(2)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3)大戈壁是什麼樣的?白楊樹是什麼樣的?

(4)爸爸是怎樣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的?

(5)試著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2.老師檢查自學效果。

(四)學生質疑問難。

(五)課內練習:

1.寫近義詞:介紹()撫摸()分辨()高大挺秀()

2.寫反義詞:清晰()動搖()軟弱()消失()

3.朗讀課文,找出文章中的三個問句。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找出三個問句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瞭解到課文講的是一位旅客帶自己的兩個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車上向孩子們介紹了白楊樹,並借白楊表白了自己的心願。那麼這位旅客的心願是什麼呢?他是怎樣借白楊來表白自己的心願的呢?這是這節課學習重點。

先請同學們找出課文中的三個問句。

小黑板出示: ①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②“為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

這節課我們就順著這三個問句來學習課文。

(二)學習第一部分。

1.列車在哪兒前進呢?齊讀第一小節,讀後回答:大戈壁是什麼樣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掛圖。教師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有的只是滿地的黃沙。大風一起,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渾黃,分不清哪裡是天,哪裡是地,大戈壁是多麼荒涼呀!

3.在這樣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車。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齊讀第三小節,讀後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楊樹長得怎樣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麗。最高的白楊有35米高,相當於十層樓房那麼高。)

4.老師在大戈壁的背景圖上貼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楊樹。

5.看到這白楊樹,爸爸的神情是怎樣的?兄妹倆又是怎樣的呢?分角色朗讀4—13小節。

6.過渡:兄妹只知道白楊很高很直,不知道它為什麼這麼直,長得這麼高,當哥哥提出這問題時,爸爸的臉色有什麼變化?他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

(三)學習第三部分,國小語文教案《國小語文5年下《白楊》教案設計1》。

1.指名朗讀14小節。讀後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句話,然後逐句講讀。

第一句:“這白楊從來就這麼直,這麼高大。”

(1)“從來”是什麼意思?這句話講了白楊的什麼特點?

(2)朗讀比較,體會感情。

第二句:“哪兒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1)這句話講出了白楊的什麼特點?

(2)指導有感情朗讀。

第三句:“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1)這句話讚揚了白楊什麼特點?

(2)幻燈再現白楊與風沙、雨雪、乾旱、洪水抗爭的情景。

(3)老師描述:

在風沙面前,白楊像城牆一樣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楊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在乾旱面前,白楊像駱駝一樣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楊像中流砥柱一樣牢固堅定。這就是白楊的品格!

2.小結,指導有感情朗讀。

(四)學習第三部分。

1.啟發過渡:爸爸介紹白楊樹時為什麼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了呢?他為什麼要想一會兒才告訴兒子和女兒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願。爸爸的心願是什麼呢?你能不能從下面的一段話中看出?

3.引讀16小節。讀後討論爸爸的心願。

(爸爸的心願是:不僅自己要像白楊那樣紮根邊疆,還希望孩子們也能像白楊那樣紮根邊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話既回答了兒子的問題,又是在借白楊勉勵自己,教育孩子。)

4.引讀17小節。過渡:爸爸介紹的這一點白楊的知識和做人的知識就像一粒種子播在了孩子們幼小的心田裡。這種子能不能生根、發芽、成長呢?

5.老師讀18小節。讀後討論: (1)爸爸為什麼又陷入沉思?(2)為什麼他又露出了一絲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作者僅僅就是寫小白楊嗎?

6.老師在大白楊樹的旁邊貼上兩棵小白楊樹。

(五)總結課文

1.中心思想: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藉以表達自己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裡需要就在哪裡生根、發芽、成長。

2.抓住三個問句,總結文章的結構特點。

3.交流感受、昇華中心。

(六)佈置作業

1.造句:(1)哪兒……哪兒……

(2)不管……不管……總是……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葉老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那麼如何在高年閱讀教學中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學路和文路和諧統一,同步進行,達到“入境始與親”、“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呢?我試著在《白楊》一文的教學中作了嘗試。

國小語文課文教案 篇2

知識目標:

初步瞭解“想象”和“聯想”。

技能目標:

1、運用合理的想象,給課文補充合情合理的情節。

2、並適時的在閱讀和寫作中運用想象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愛的情感,並讓學生明白:“愛越無私、愛的境界越高、愛的價值就越大。”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的合情合理的想象。

教學難點:

讓學生深化理解文字“愛越無私、愛的境界越高、愛的價值就越大”的主旨。

教學方法:

朗讀法 研討法 情感體驗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知識介紹

“同學們你們讀過童話嗎?”同學回答肯定,然後再問:“誰能告訴什麼叫做童話?”同學回答,老師做總結,並用多媒體展示童話的定義:“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 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育。”學生在理解童話定義的基礎上對文章的寫作手法的應用會更有利。緊接著出示第二章幻燈片:“大熊星座”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大熊星座的來歷嗎?同學答:“想!”,那我們就一同走進這由俄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為我們所創作的一篇童話:《七顆鑽石》,從而來了解有關“大熊星座”感人而美麗的傳說。

二、初讀課文、複述故事

(一)在學生讀課文之前,要進行方法的指導。因為這是一篇童話具有“精美短小”的特點在學習方法上對學生適當的指導。並用換燈片出示朗讀方法:“用你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感情。”讓學生引起注意,請同學採用傳遞式讀法來讀課文,

(二)讀完課文後,請學生複述課文。老師強調,在不看書的情況下對課文進行復述:老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文字中水罐從無水有水木的銀的金的跳出七顆鑽石湧出巨大、清澈而新鮮的水流,這一他系列神奇的變化進行復述。每一次水罐神奇的變化都是因為無私偉大的“愛”。通過複述課文來感受小姑娘愛的境界之崇高,母愛的偉大和無私。既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技巧,又增加了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在複述文章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交流的過程。

三、鑑賞文字

一個感受藝術的過程,為了避免肢解文字,給人造成一種支離破碎的映像。在請同學們一起復述文章的同時就應注意怎樣引導學生按著複述故事的線索賞析文字。老師引導學生鑑賞學習,去體會偉大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純樸、傳神而美好的語言。從而去體會:“”在鑑賞文字的過程中設定了兩個大問題,在其中又穿插了一些小問作引導鑑賞文字。

(一)小姑娘在為生病的母親找水、送水的過程中水罐發生了哪些神奇的變化?

(二)水罐發生一次次更大神奇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學生在複述課文的時候就不自覺地抓住了這條線索。而在回答第二個大問題時就是老師引導學生分析鑑賞課文的過程。

(1)孝心感上帝、清水滿罐:(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感受)(在學生了解故事背景的情況下)我們在賞析小姑娘找水的時候,可以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去引導學生聯想一下:小姑娘 “累得倒在草地上睡著了。”,讓學生自己回顧體驗、感受一下小姑娘找水的艱難。從而引出了水罐從無水到有水的原因是小姑娘不怕艱難找水救母的孝心感動了上帝。(老師在這時點出這種事情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這是應用了想象的寫作手法。)

(2)強忍乾渴、急送救命水:(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概括、體會):請同學們用“四字詞語”來描繪小姑娘口渴難耐的狀態。小姑娘獲得了水後產生了那些心理活動和外在表現?引導學生體會小姑娘此時此刻的心理感受:“這些水給媽媽還不夠呢,就趕緊抱著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繼續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詞語進行賞析(請問同學們書中用了那些詞語描繪了小姑娘得水後的心情和舉動的?):“喜出望外、真想喝個夠、趕緊、匆匆忙忙”來展現小姑娘找到水時的欣喜、口渴的程度、感受、和此時首先想到母親的她那偉大的孝心!學生回答後,老師進行總結。孝心,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也是我們親情關係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小姑娘把這珍貴的生命之水留給了自己的母親。可見她是多麼的有孝心啊!

(3)半路救狗、“木罐”變“銀罐”:(老師引導進行情感教育:愛生命、給同情)在她匆匆忙忙的途中被一隻因乾渴而躺在地上的小狗絆倒在地。而小狗獲得了小姑娘的滴水之恩,而獲救了。(老師點出:水罐又一次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水罐從木的變成了銀的”緊接著老師追問,是木罐價值大還是木罐價值大?這給你什麼啟示?)學生回答,老師做總結:顯而易見,水罐的價值遠比木的價值大。小姑娘自己口渴難耐卻滴水未進,把水帶回家給生病的母親。而在路上又遇到因乾渴而奄奄一息的躺在地上的小狗並被它絆倒在地,她不但沒有埋怨它,反而以滴水之恩救了它的命。因為她對弱小生命的同情,超過了對自己生命的關懷。可見小姑娘她那寬厚博大的同情心是多麼的崇高和偉大呀!

(4)母親捨己救孩子、“銀罐”變“金罐”:(教學方法:感受情境)當小姑娘把水罐帶回家時,母親對小姑娘說:“我反正就要死了,還是你自己喝吧。”(老師提問:請問當時母親說這句話時是怎樣的心情?)學生回答,老師總結:母愛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當面臨生命抉擇時,把獲生的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孩子。(老師又問:這時水罐又發生了怎樣神奇的變化?)學生回答:水罐又從銀的變成了金的。老師追問:“這又給你什麼啟示呢?”學生回答,老師總結:母親,她第一次給“自己”的生命是以巨大的陣痛和艱辛帶來的,而這次卻是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把生命的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孩子,可以說,這位母親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這愛的境界是更無私、更崇高啊。這是愛的價值在昇華呀!

(5)捨己救人、“金罐”跳“鑽石”:(教學方法:討論法)就在母子兩推來讓去之時,來了一個過路人。小姑娘又把生命之水讓給了過路人,這時水罐裡又發生了奇怪的現象:“突然從水罐裡跳出了七顆很大的鑽石……”(老師問:小姑娘把生命之水給了素不相識的過路人這體現了小姑娘怎樣的愛?)學生回答老師做總結:小姑娘的這種舉動表現了小姑娘的愛早已超越了親情,這種無私的愛已經達到了愛的最高境界!讓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段,(老師提問:請問同學們文章最後一段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願?)同學回答,老師引導總結:用多枚體展示:“願愛心像大熊星座一樣在人們需要的時候,普照人間,指明方向!”討論題:“請問同學們:水罐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改變的?水罐從木的變成銀的,從銀的變成金的,再從金的水罐裡跳出七顆鑽石、水流……水罐的價值越來越大這給大傢什麼啟示?”四人小組討論,老師總結;“愛可以創造奇蹟,愛的境界越高,愛的價值越大!”

四、放飛想象

童話最主要的特點是“想象”,既而讓學生放飛想象,引導學生插上合情合理的故事情節,無疑是對學生的能力的一種鍛鍊,這不緊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而且也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力。想象不能胡編濫造,於是便用多媒體展示同學們在想象時應注意的問題。“請你插上想象和聯想的翅膀,為的某一個細節和結尾插上你所設想的生動的情節。(注意想象要合情合理、要有新意。)”

結束後,老師總結:這篇童話故事敘述了小姑娘,在用她溫厚的心去愛她周圍的每一個人和事物,她的愛是崇高的,偉大的!故事中的母親是那樣 的無私、那樣的偉大和崇高。

師生共唱《愛的奉獻》用多媒體展示歌詞、配樂齊唱。

(這時學生和老師的感情被激起到一個高潮,從而更有利於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進入下一環節。)

五、知識遷移、能力訓練 用多媒體展示

愛心大比拼:

愛心像一抹照射在冬日裡的陽光,

使貧病交加的人感到分外的溫暖;

愛心像一泓流淌在沙漠中的清泉,

使瀕臨絕境的人們重新獲得生活的希望;

愛心像……

請你仿照上面的句型,寫出你對愛心的理解

(注意修辭和句式)

國小語文課文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3.熟讀課文,能初步體會課文情感的變化,並做簡單批註。

教學重點: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起因——課文第2自然的歸屬問題有爭議,把它歸為“起因”是因為猴子“放肆起來”的具體表現就是第2自然段講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發了後面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在《跳水》這篇課文裡,作者給我們講了一個十分驚險的故事,誰說說這個故事大致是怎樣的?(指名簡要說一說初讀後的感知。)

(二)交流預習,學習生字新詞。

1.出示生字,讀一讀,再組成本課的詞語,讀一讀。

2.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寫錯的字。

“嚇唬”應讀 xià hu “齜”的讀音 zī

“猴”書寫時不要多寫一豎。

3.解釋詞語,(互相提問,互相解答)

放肆:言行輕率,任意,毫無顧忌。

桅杆:船上掛帆的杆子。

醒悟:認識由模糊而變得清楚,由錯誤而正確。課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失足:沒有把握住。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學生投入地讀書,理解文章的結構。

1.輕聲讀課文,想想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是怎樣引起的,經過如何,結果怎樣。

2.快速瀏覽課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給文章分段。然後交流。

板書: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經過(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顧一切,陷入絕境。

結果(5—6)船長逼孩子跳水,得救。

3.認真默讀課文,把描寫孩子處境危險的句子畫下來,並做簡單的批註。

①自讀,批註。

②在組內交流,互相補充。

③在全班朗讀句子,然後進行評讀。

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發展過程,感受心情的變化——擔心、緊張。

(四)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3.形容處境危險或情況緊急,可以用哪些詞語?把你知道的寫下來。

附: 板書設計

跳水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經過(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顧一切,陷入絕境。

結果(5—6)船長逼孩子跳水,得救。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能體會課文情感的變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說出讀後的感想,學習船長遇事沉著冷靜,機智果斷的品質。

教學難點:

1.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談自己讀後的感想和體會。

2.感受課文的特殊寫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快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描寫了一件什麼事?

(二)指名講這個故事,老師藉助媒件演示,請同學們邊聽、邊看、邊想:你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

1.學生說心情有什麼變化,並讀讀書上有關的句子,老師適時地 板書詞語:好玩、生氣、擔心、緊張、放心

2.你對課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讀那部分。(重點學習4、5段)

①先默讀課文,做簡單的批註。

②輕聲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內容,進一步體會心情的變化。

提問:你感受到了什麼?(危險加劇—陷入絕境)

A.出示這段話,學生品讀(第4自然段)

B.指名讀,然後其他同學評價,誰讀得好?

讓讀得好的同學說說他是怎麼學習的。(抓孩子的動作。)

C.自由讀——再指名讀。

D.再讀讀人們的變化和孩子的變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寫孩子的動作,人們的變化,孩子的變化,讀一讀這一段。),整體感知這段的寫法:生動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這危急時刻,船長出現了,他是怎樣做的?想象一下,當時船長是怎麼想的?

①學生讀相關的句子體會:“他本來是想打海鷗的,看見兒子在桅杆頂端的橫木上,就立刻瞄準兒子喊:“向海裡跳!快!不跳我就開槍了!一!二!”

②啟發提問: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辦法,為什麼?(聯絡上下文,想到情況的危急,孩子的危險,船長的鎮定,機智)說說當時船長是怎麼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們每一位讀者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麼?(提示:可以對孩子說,對船長說,也可以對水手們說……)

(三)總結全文

1.課文誰是主要人物?課題為什麼叫《跳水》?再瀏覽全文,思考。

2.總結

板書:沉著冷靜 機智果斷

師:這就是大作家寫法的特殊之處,小說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鈞一髮的緊要關頭,為主要人物的出場作鋪墊,而寫主要人物的筆墨不多,寥寥數語,化險為夷。這樣寫,使人感到真實,自然。

3.作業

課文彷彿缺少個結果,請同學們續寫,孩子被救上來以後,船長、水手、孩子都會說些什麼?

附: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本課 教學的重點是弄清孩子是怎樣一步步走上桅杆頂端的橫木上的以及得救的過程。難點是船長為什麼要用槍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辦法? 教師通過啟發談話、引導和點撥來解決重難點,學生通過讀書感悟、討論和交流來突破重難點。圍繞有關段落、語句,深入探究,感悟當時情況的危急。讓學生出主意,想辦法,然後逐個分析,看哪個辦法既能贏得時間,又有把握。通過理解課文,學習船長在危急關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應該想想後果,不要一時衝動。

探究活動

1.讀完這個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兩個故事的共同點是什麼?請想一想,寫下來。

2.當孩子被救上船後,船長、水手、孩子分別會說些什麼?想一想,說一說,再寫下來。

國小語文五年級教案——《跳水》由 “跳水”所激起的……

說實在的,《跳水》一文教了不下六七遍了。今天該上最後一課時,我清楚地記得備課筆記上的最後一個問題:課文以“跳水”作為題目,好在哪裡?

最近,我總喜歡在鈴聲響起之前,進入教室,和同學隨便聊聊。走到學生碧紅身邊,她正在看書,見我走近,忙叫住我:“老師,這篇課文幹嘛要以‘跳水’作為題目?”聽這語調,言下之意,“跳水”一題並不合適。我俯下身子,饒有興趣地問:“你覺得不好?”她正要答時,鈴聲響起。

看來,這最後一個問題得改一改了。“同學們,《跳水》一課已經上完了。你們認為課文以‘跳水’為題,好不好?為什麼?”

碧紅第一個舉手:“我認為這個題目不合適,因為一開始我看到這個題目,還以為是寫某個跳水運動員,像伏明霞、田亮之類的,誰知寫的根本就不是這回事兒。所以我覺得這個題目容易產生歧義,不是很好。”話說得理直氣壯,很快得到一些同學的附議。

“那如果你是作者或編者,會取個什麼題目呢?”

“‘孩子遇險的時候’!”

“‘一個帽子’!因為整個故事是圍繞‘一個帽子’而展開的。上學期,我們曾學過課文《一個蘋果》,我看用‘一個帽子’做題目,挺合適。”李丹同學也說得頭頭是道。

“我看就叫‘孩子追猴子’,孩子要不是去追猴子,也就不會發生這個故事了……”

話音未落,又一同學笑著說:“這哪像個題目,倒像個繞口令。”

“我看也不好。這太直露。課文的題目‘跳水’就不錯。跳水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辦法又是船長想出來的。體現了船長的機智果斷。整個故事,跳水這個環節也最精彩,最扣人心絃。”

“課文中的孩子,跳的是海!我看乾脆就叫‘跳海’!”

“跳海?那不成了去海邊自殺麼?這樣的題目怎麼行?”馬上又招來另一位同學的反駁。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望著同學們爭得紅通通的臉,我也異常激動:“同學們討論的問題很有道理,也很有意義。《跳水》一文的題目是編者後來加上去的。給一篇文章取題目,本來就可以有多個角度的。同學們不唯師,不唯書,善於動腦,敢於向教材挑戰,發表自己的不同的觀點,這很好。這樣的學生才是有靈氣的,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氣的。我希望這樣的學生,這樣的問題,在課堂不斷湧現。”

此時,同學們的眼睛亮亮的。我想,《跳水》一文上完了,但由跳水所激起的`,卻在我的心裡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也許,它也會留存在學生的心中。

國小五年級語文教案——《跳水》教學設計

目的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船長情急中果斷處理理問題的思維方法。

2、學習注意事物之間聯絡的方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3、學習本科生字、新詞,聯絡用“模仿”、“風平浪靜”造句。

4、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抓住船上人與猴子的聯絡,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體會返航是“風平浪靜”預估似的發生、發脹和結果的關係。

教具學具 自制幻燈片鵬博士教育軟體

國小語文課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地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創設情景:給老師以掌聲,給聽課老師掌聲,以表示歡迎,出示課題《掌聲》,齊讀課題。

2、正是同學們的掌聲,使一個女孩改變了,這個不幸卻又幸運的女孩是誰?(英子)

二、文字對話,感受掌聲魅力

1、請輕讀掌聲前的部分,畫出有關句子和詞語,並用一兩個詞語概括從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英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抓住重點詞句)

(1)、她很文靜……最後一個離開

(2)、英子立刻把頭低下

(3)、英子猶豫……

2、換位思考:假如你是英子,此時你心理會怎麼想?

3、你們心目中的英子應該是什麼樣的?課文怎麼寫?

4、是什麼力量讓英子有了這麼大的改變?邊讀邊找出課文中描寫掌聲的句子。

5、採訪同學們,你為什麼給英子送去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6、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此時她一搖一晃走下講臺,這與剛才走上講臺感覺一樣嗎?如果你是英子,此刻你最想說什麼?

如果沒有__________ ,我就_________ 。

因為______________ ,所以_________ 。

三、總結昇華

四、課外延伸

1、上中學後,英子來信了,快來讀讀,從信中你知道了什麼?

2、給英子回信

3、老師贈言

五、佈置作業

1、收集有關愛的名言

2、有感情朗讀課文

國小語文課文教案 篇5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同學們吃過什麼水果?學生說自己吃過的水果。龍眼和山裡紅也是兩種水果,誰能介紹一下這兩種水果的樣子。學生介紹蒐集的資料和圖片,認識龍眼和山裡紅。

2、這兩種水果之間還發生了一段令人深思的小故事呢,同學們想知道嗎?好,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故事。

板書課題:說話算數,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

1、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利用生字條,把課文讀通順。

2、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生字詞,標出自然段。

3、不組合作學習生字。

4、老師用詞語卡片,檢查學生對詞語的掌握情況。

5、老師檢查生字。

6、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聽準字音,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細讀課文,體驗感情。

1、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看看課文中哪些語句給你留下深刻感受,可以邊讀邊畫出來。

2、學生彙報畫出來的句子,並說說為什麼?

老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引導,如:。

(1)指導學生抓住“微微泛紅”“忸怩不安”“低聲說”“我說話不算數”來體會圓圓心情的變化,通過朗讀來表現她的後悔,為自己的不守信而羞愧的沉重心情和後來她堅定的態度。

(2)抓住重點句子:“我不好,我說話不算數”“圓圓羞愧極了,臉蛋真像山裡紅一樣紅了”“兩個好朋友用小手指拉了鉤”“我說話也要算數的”讓學生體會圓圓真的是一個不守信的孩子嗎?想象一下圓圓當時會怎麼想?

通過讀課文可以發現,圓圓把說話算數還是不算數看得極為重要,可見圓圓還是一個好孩子。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拓展延伸。

1、想象一下10月份到了,北京的山裡紅熟了,圓圓給表哥寄山裡紅時,她會在給表哥的信裡寫些什麼?

2、學習了這篇課文同,你最喜歡誰?為什麼?今後你會怎麼做?

小結:圓圓的表哥能說到做到,是個講信用的好孩子。圓圓把說話算數還是不算數看得極為重要,從這裡說明圓圓也是一個好孩子。老師相信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中也一定會是一個講信用,說話算數的人。

五、作業。

1、課下把課文編成課本劇。

2、你以前有沒有做過這樣說話不算數的事?能把它寫在日記裡嗎?

國小語文課文教案 篇6

《畫風》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本課要求認識七個生字,會寫十二個生字。通過學文朗讀感受大自然中風動的景物,從而養成留心觀察,遇事愛動腦筋的好習慣。

針對本課教學目標和我班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策略和教法。

一、以讀為本,感悟朗讀,體現語文課上的“書聲朗朗”。

二、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為主要學習方法。

三、作業設計體現活動性、開放性、體驗性、創造性。

本著以上宗旨我設計本課第一課時教學環節如下:

一、匯入新課。

小朋友,你們喜歡猜謎語嗎?我們來猜個謎語:看也看不見,摸也摸不著,能讓樹跳舞,能使土飛揚。(打一自然現象)。學生回答後,師評價:你們真聰明!一下子就猜出來了,

就是[風][出示一幅學生畫]請大家看畫面:圓圓的荷葉、美麗的荷花,兩個小青蛙正在打電話,畫面充滿了童真童趣,真是太美了!這時一陣風吹來,池塘裡的景物就會動起來,想不想把它畫下來?下來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去畫風。板書[畫風]

可是風看不見,摸不著怎麼畫呢?今天我們就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探討。請大家把書開啟,翻到六十六頁。

二、初步感知課文,學習生字。

1、學生聽課文錄音標出自然段,畫出生字詞;

2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生字詞。

3出示生字詞、多音字 ,學生認讀、交流識字方法。

三、學習課文。

1、這麼一會兒功夫你們就學會了生字,真了不起!大拇指送給你們。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A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B你喜歡文中的哪個小朋友?為什麼?學生讀後彙報

[喜歡宋濤,因為他愛思考 愛提問;喜歡陳丹,因為她善於向別人學習;喜歡趙小藝,因為她愛動腦筋,第一個畫出了風。]師提問:“從文中哪裡能看出趙小藝愛動腦筋?”學生在文中找、讀抓住:“眨眨眼睛”“想了想”去體會。師追問:“經過思考趙小藝畫出風了嗎?”學生彙報,師板書[飄動的旗子]師追問:“旗子為什麼會飄動?”學生彙報,師說:“原來風就在飄動的旗子上。”

師接著問:“看到趙小藝的畫,宋濤是怎麼說的?”學生彙報,師指導朗讀宋濤說的話。師繼續問:“受到趙小藝的啟發宋濤是怎樣畫風的?”學生彙報,師板書[斜斜的雨絲]

師接著問:“看到趙小藝畫的風陳丹是怎麼說的?”學生彙報,師追問:“之前陳丹是怎麼說的?”學生彙報,師引導學生體會陳丹善於向別人學習,知錯就改的好品質。師繼續問:“陳丹是怎樣畫風的?”學生彙報,師板書[彎彎的小樹]這時趙小藝又想出了一種畫風的方法,她是怎樣畫的?學生彙報,師引導學生體會趙小藝善於動腦的好習慣,相機板書[轉動的風車]

2、師引導啟發學生學習文中小朋友的好習慣。師說;“文中的小朋友都畫出了風,解決了畫風的難題。其實在生活中 學習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難題,當遇到難題時你是怎麼做的?”

學生彙報,師相機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文中小朋友的好習慣,並板書[勤於動腦 善於創新]

3、指導朗讀。範讀、分角色朗讀。

4、實踐活動:學生動手、動腦、畫風。

四、佈置作業:一陣香味飄來,香味怎麼畫?

這節課,我根據二年級學生邏輯思維差,但天生愛畫、愛說的特點,對課文的感知主要通過朗讀理解。通過實踐,我覺得我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陶冶了情操。

國小語文課文教案 篇7

一 、匯入新課。

朗誦詩句,同學們判斷是描寫哪個季節的詩句:

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冬: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同學們,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像春的嫵媚,夏的妖嬈,秋的豐盈,冬的純潔,韻味各異。你們喜歡四季的哪個季節呢?

喜歡春天的同學舉手我看看?夏天呢?秋天?冬天?

不論你喜歡哪個季節,今天,老師和大家攜手共同走進樑衡的夏季,體悟當代作家樑衡的《夏》讓我們感到的夏的緊張、熱烈和急促。那是一個流金的歲月,那是一個火熱的季節——夏。 (板書課題《夏》)

二、檢查預習,積累基礎知識。

1、全體同學朗誦課文。

要求:注意讀準字音,聲音洪亮,讀出感情。

2、檢查預習:正音及文學常識。

(1)芊芊細草 輕飛曼舞 春日溶溶,秋波澹澹 閒情逸致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2)樑衡簡介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體味作者思想感情。

1、作者對“夏”充滿怎樣的思想感情?(要求:在文中找出依據)(板書)

明確:喜歡和讚美。“我卻要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

2、作者用什麼樣的結構安排全文的?

明確:總分總的結構。

(全班回答,師生共同梳理。)先總概括了夏天的特點,總領下文;下文再緊扣“熱烈、緊張、急促”三個特點來寫;最後再總交代了不歌頌春花秋月,而讚美夏天的其中原因,直抒胸臆。

國小語文課文教案 篇8

〔解題〕

這是孟浩然寫的五言絕句。“宿”,住宿。“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的一段江水。“宿建德江”,指在建德江停船宿夜。這首詩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羈旅的惆悵,對故鄉的思念。

〔結構分析

前兩句寫日暮時分,停船靠岸。這是敘事,為下文寫景抒情作了準備。

後兩句寫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這是鋪寫景物,將一顆愁心融入空曠寂寥的天地之中。

〔語意理解〕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動船隻。“泊”,停泊,使船靠岸,有停船宿夜的含意。“煙渚”,煙霧迷濛的水中小塊陸地。“日暮”,旅途又增添了新的愁思。第一句寫行船停靠在江中煙霧迷濛的小洲島。這一句不僅點了《宿建德江》這一詩題,而且為後面寫景抒情作了準備。第二句寫在黃昏時刻,在孤船小舟上,驀然又出新的愁緒。第二句的“日暮”很關鍵,因為“日暮”,船才需“移”而停宿,江面才會水煙濛濛,“客”才會生出新愁。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野曠”,空曠的原野。“天低樹”,遠處的天比近處的樹還低。“江清”,澄清的江水。“近人”,與前一個詞相聯,寫江水清,月兒明,好像與舟中之人更接近,使人備感親切。這兩句,寫詩人懷著愁心,在廣袤而寧靜的自然中,經求索而發現孤月竟與詩人那麼親近,於是,寂寞的愁心得到慰藉。

〔寫作特點〕

1.情景相生,思與境諧。

本詩除第1句外,都是寫景,寫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他善於將情思寄於山水之中。此刻,面對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千愁萬緒湧上心頭。在這如畫的景色中讓人體味到詩人內心的不平靜。

2.恬淡孤獨,淡中有味。

全詩給人以恬淡孤情之感,詩人寫宿建德江,不見他人;寫日暮、曠野、江水、明月,構成淡雅的情境,似乎遠離世俗塵囂。但細體味,卻隱有作者奔騰的思緒:對求仕希望破滅的憂憤、對長期羈旅的寂寥、對故鄉的思念、對人生坎坷的悵惆……

國小語文課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段落,瞭解孩子想考科學家原因。

教具準備:

生字詞卡片、達樂文的有關資料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質疑,匯入新課

1、教師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1課------孩子考科學家。

(2)板書課題,齊讀,認識生字

2、引導學生對課題質疑:看了這個韙,你想知道什麼,或者說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的?

(1)學生自由質疑

(2)教師梳理問題,加以板書。

3、教師小結匯入讀文:我們班的孩子真會動腦筋提問題,現在就請大家認真地讀一讀課文,從課文中找答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二、初讀識字,讀通課文

1、教師示範讀課文,學生邊聽邊認識文中的生字新詞。

2、引導感受知故事中的人物。

3、學生自由讀文。

4、分段指名讀課文。

5、評議,糾錯正音。

6、結合評議,認識各自然段中的生字詞。

7、回到文中,同桌一起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1、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

2、教師給提示,引導學生將課文分成三個部分

3、學生獨立給課文分段

4、分明名反饋,評議。

四、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瞭解孩子考科學家的原因

1、質疑:孩子為什麼要考科學家呢?

2、學生默讀課文第一部分

3、指名反饋,交流、評議,認識兄弟倆與達樂文

(1)小兄弟倆很喜歡捉蟲子玩

(2)爸爸講著名科學家達樂文的故事

(3)兄弟倆對達樂文很感興趣,想見達樂文,於是想考考達樂文工團是否真像爸爸說的那樣有學問。

五、總結課堂,鼓勵閱讀與查詢資料

1、教師總結:酷愛蟲子的兄弟倆得知達樂文是個著名的科學家,懂得許多有關蟲子的知識,於是,他們就盼望著見見達爾文,並且想考考達爾文。

2、學生齊讀課文第1~4自然段。

3、鼓勵閱讀與查詢資料:兄弟倆接下來是怎麼考達爾文的,結果呢?達爾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科學家呢?請同學們下課後繼續去讀課文,查資料。

六、結束課堂,佈置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

2、查詢資料,瞭解達爾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聽寫本課生字組成的新詞。

2、說說上節課學了文中哪些內容,從中你瞭解到了什麼?

3、學生自由發言,回憶兄弟倆到底是怎麼考達爾文的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瞭解兄弟倆考前的準備工作

1、學生默讀課文第二部分。

2、教師導言:聽說達爾文要來,兄弟倆的心情如何,他們有什麼想法?

3、指名反饋

4、學生裝有感情地朗讀第5、6自然段,讀出文中感嘆號表示的興奮、高興的語氣

5、引導學生聯絡上下文想一想:弟弟在哥哥耳邊說了幾句悄悄話,他會說些什麼?

6、質疑:兄弟倆是怎樣製作這個怪蟲標本的呢?

7、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7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瞭解兄弟倆考的過程與結果

1、教師導言?過了幾天達爾文爺爺綞來了,兄弟是怎麼考達爾文工團的?

2、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第8~17自然段。

3、用橫線畫出文中描寫兄弟倆表情的語名,引導體會

4、教師質疑:達爾文真的被考信了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5、學生裝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讀課文第8~17自然段

6、議一議?兄弟倆為什麼對達爾文爺爺更加尊敬了?

四、總結課堂,佈置作業

1、教師總結:這對調皮而聰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個拼湊而來的“怪蟲“來考倒達爾文爺爺,然而就被博學多才的達爾文爺爺一眼識破,在這之後,他們對達爾文爺爺更加尊敬了。

2、結束課堂,佈置作業。

(1)把文中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收集一些昆蟲的知識與同學們互相交流

國小語文課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快速默讀課文,講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未來的上學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2.大膽想象,能與同學交流未來的學習生活可能的樣子。

教學重點

快速默讀課文,講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未來的上學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教學難點

大膽想象,能與同學交流未來的學習生活可能的樣子。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情境匯入

2155年時,孩子們還要去學校上課嗎?他們會不會視紙質圖書為古董?讓我們跟隨瑪琪的故事,一起去暢想一下美好的未來吧。

二、自主閱讀讀,檢索資訊

1.快速默讀課文,講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未來上學方式和今天有什麼不同。

2.學生交流。

①“呀!”托米說,“我想,這樣的書一讀完,就得扔掉,多浪費呀!我們的電視螢幕一定給我們看過一百萬本書了,可它還能繼續給我們別的許許多多書看,我可用不著哪天把它扔掉!”

②在這個熒光屏上,所有的課文都現出來了,還跟著沒完沒了地提問題。這倒也無所謂,最讓她厭煩的是那個槽口──她非得把作業和試卷塞進去的那個口子。她總是要用那種打孔文字像程式設計序似的把作業和答卷寫出來。她還只有六歲的時候,媽媽就讓她學會用這種語言和機器教師對話了。

3.瑪吉喜歡未來的學習方式嗎?找到相關語句。

瑪琪失望極了,她本來希望他把這個機器老師拿走。他們有一次就把托米的老師搬走了將近一個月之久,因為歷史那部分的裝置完全顯示不出影象來了。

4.你喜歡未來的學習方式,還是現在的?或者在你的想象中,你覺得未來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三、合作交流,展開想象

1.請同學們大膽想象,未來生活還會發生哪些變化?

2.學生交流。

(學生不再需要每天到學校上課、每個人都是一個空間穿梭機,可以穿梭到任何一個地方、與別人交流可以用程式碼,或使用腦電波直接交流......)

3.把你想象的未來生活畫下來,做成一張海報。

四、課堂總結

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交流了未來的學習生活是怎樣的,讀完《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文章,你是不是對現在的學校、厚厚的課本有了一點珍惜感呢?把你的感想記錄在寫作本上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