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長春藤葉》教案4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67W

最後的常春藤葉

 

歐亨利

[學習目標]

1.體驗殘疾人內心深處的痛苦及殘疾人家人內心的悲苦。

2.明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感受深切的母愛。

3.熟讀課文,揣摩懇切、深沉的浯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設想]

導語:小小的一片常春藤葉,沐浴著人性的光輝,創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蹟。在猙獰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藥更有效。這信念常常來源於深沉的博愛。

課時: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二、請同學速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 畫出文中描寫“最後一片葉子”的句子,思考其多重涵義。

2、 討論:文中出現了幾個人物,主人公應該是誰。

三、劃分段落層次,按情節的發展順序分成四個層次:見教參。

四 小說揭示主題的角度:

(一) 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人物的生活環境--底層藝術家生存的典型環境:華盛頓廣場東面;藝術區;街道錯綜複雜,居住空間狹窄;風格古香古色,藝術氣息濃厚;苔蘚遍地,陰暗,潮溼,窮苦

作用:為下文蘇艾感染肺病鋪墊

人物:底層藝術家的群像 

討論:哪個是主人公?

提示: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群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

1.瓊珊:年輕女畫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燒而產生玄想。

2.蘇艾:瓊珊的室友,畫家,對瓊珊:得知病情,故做輕鬆;善意的謊言,精神上安慰,無微不至的照顧

3.貝爾曼

(1)初見貝爾曼:(正面描寫) 

外貌描寫: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愛講大話(傑作),牢騷滿腹

-- 一個窮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騖遠,鬱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畫家。

(2)再見貝爾曼:(正面描寫) 

[當地知瓊刪的病情後]語言描寫:對這種白痴的想法“連吼帶叫的咆哮了一陣”

“可憐的瓊刪”“可惡的葉子”

-- 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

(3)重見貝爾曼:(側面描寫)

醫生:“他身體虛弱,病勢來的很猛,他可沒有希望了”

蘇艾:課文最後一自然段。

“最後一片葉子是貝爾曼冒雨畫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兩天就去世了。

-- 人格昇華: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精神得到展現。

形象逆轉:人格昇華後,我們重新審視“初見貝爾曼”,歸納貝爾曼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一樣的愛心。

窮困潦倒仍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價。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傑作”,不得志仍不放棄追求,抱負遠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滿於現狀,不得不借酒消愁,發洩。

主題得以表現:他是藝術區窮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寶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二) 從探討題目的涵義入手

最後一片葉子--

1.對瓊珊而言:

表層義:葉子的飄落

隱喻義:生命的飄逝--玄想,當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我也要去了

我想擺脫一切,像一片可憐的,厭倦的藤葉,悠悠的往下飄

惟恐那個虛弱的像枯葉一般的瓊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牽連,真會撒手而去

當她與塵世和友情的聯絡一片片的脫離時,那個玄想似乎更有力的掌握了她

2.對貝爾曼而言:“絕筆”

表層義:冒雨畫上去的葉子,藝術生涯最後的作品

隱喻義:維繫生命的葉子,人生最精彩的傑作。

--主題得到昇華:

藝術家的熱愛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犧牲精神的象徵。普通的葉子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創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蹟。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傑作更有價值。

(三) 從結尾情節的逆轉入手

1.符合生活邏輯嗎?

(1)瓊珊是畫家為什麼沒有識破最後一片葉子是假的?

--距離太遠,而且只能臥床觀看。

--病情嚴重,高燒導致神志不清。

(2)突然去世可能嗎?

是病情發展的必然。

前文伏筆--“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風流淚”

2.符合貝爾曼的性格嗎?貝爾曼冒雨畫葉子可能嗎?

性格發展的必然,善良,有愛心。

前文伏筆--“自己認為是保護樓上兩個藝術家的看家的凶狗”

“總有一天,我要畫一幅傑作,那麼我們大家都離開這裡了”

3.結尾揭示葉子是假的,在前文多處伏筆暗藏。

(1)其他的葉子都落了,只有這片葉子經歷兩天的狂風暴雨傲然挺立。

(2)“你不是覺得納悶,它為什麼在風中不飄動嗎?”

(3)“仍舊有一片常春藤葉貼在牆上”的“貼”字。

歐亨利式結尾:

結尾情節必須逆轉--主人公形象得以昇華(形象三分析);主題得以揭示

結尾若不逆轉--主人公形象模糊 (形象一分析);主題改變 (精神動力對病人病情有重要的影響)

語言風格:略帶感傷的幽默。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