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鑑賞教案

來源:才華庫 1.26W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美術鑑賞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美術鑑賞教案

高中美術鑑賞教案1

一、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審美觀念形式法則的產生和一般規律,以及美術作品的基本含義;培養用審美的眼光去對待美術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種物品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美的觀念和形式法則是如何產生的?美術作品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難點:如何從生活中去發現美?結合例項明確如何鑑賞美術作品(重要意義)。

三、教材分析:

教材內容主要包括三個層面:

1、審美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術作品的基本含義。

3、美術鑑賞的重要意義。

四、設計思路:本課教學主要鼓勵學生參與形式美評判的活動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則,從形式美的法則入手,提高鑑賞美術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內容較多,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加以調整、刪除。)

五、課時:一課時

六、新課教學:

影視(溫州嫁具)匯入揭題—第一課什麼是美術作品。

1、審美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鯢魚紋瓶》、書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則”,讓學生初步來認識“形式美法則”。

“美”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源於生活實踐;“美’的觀念與形式法則是長期的歷史積澱的結果彩陶鯢魚紋瓶、永、羊(羊大為美)。

2、美術作品的基本含義什麼叫美術

①什麼叫美術

身邊的美術,

提問學生什麼是美?什麼是美術作品?(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視的靜止的,佔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亦稱“造型藝術”“空間藝術”“視覺藝術”。它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四大門類圖片。)

②美術的特點:與音樂文學相比較。(中國古代手藝、工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③、美術的性質:精神產物具有獨創性意識形態形式與形式美

3、美術作品的形式美

意識形態形式與形式美

①形式與內容關係:內容存在與形式,是內涵,形式是內容物質化體現,是外觀。形式應準確而鮮明地表達內容。形式有獨立審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藝術語言的合規律與合目的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與符合審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結構。

馬克思說:“有懂音樂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則

①多樣與統一

美術作品個別形象,形式要素、語言多樣化、豐富作品的藝術形象,但必須高度統一,構成二種有機整體的形式。例如:太極圖、最後的晚餐、米洛斯維納斯。

②對立與和諧

對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徵更加明顯,更加強烈。和諧:各個部分或因素之間相互協調。例:黑白?

③比例與尺度

比例包括數學的秩序,尺度是標準規範,包含體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和美的規律。(黃金比例1:1、6181:0、618)例:帕特農神廟、薩平婦女。

④對稱與均衡

對稱就是指整體的多部分依實際或假想。對稱軸或對稱點,兩側形成等形、等量的對立關係,它具有穩定和統一的美感。均衡是從運動規律中昇華出來的美的形式法則。例:邊防軍

⑤節奏與韻律

節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現,有條理反覆,交替或排列。

韻律:動勢、氣韻、有秩序、近似對比因素、交替重複例:巴黎聖母院、西斯庭聖母。

B、實戰演習

(多幅圖片)學生選擇評判

4、美術鑑賞的意義

A、為什麼要提高審美能力、學會鑑賞。(馬克思說過“如果願意欣賞藝術,你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①是不可缺少的現代人文結構、美是人們長期積累形成的,也是藝術家長期探索形成的規律。

中國的四大美女、羅丹雕塑的羅米哀爾、委拉斯開支作品《宮女》的侏儒、等。

②從實用物品向美術作品的轉換

要求學生說說身邊的生活用品。美術作品有的實用退化,審美凸顯。(玉文化,木版年畫,月份牌年畫等。)

③情趣高尚,抵禦格調低下,提高精神汙染免疫力。

5、討論和思考:講一講身邊事物的美

6、小結:美——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非常注重營造美的環境,所以我們要學會去認識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們要學會鑑賞美術作品,提高審美能力。

高中美術鑑賞教案2

一、教學內容分析:

版本:普通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模組:《美術鑑賞》第二單元第4課《人間生活》(中國部分)

教材內容:

結合上節美術課《心靈的慰藉》的教學使得學生懂得了佛教藝術在中國真正的盛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階段盛行的原因是因為戰亂—“五胡亂華”。人在面臨巨大的災難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為佛教所提出的“無常”觀念去領悟人生中“苦”的真諦。

追根溯源,本課《人間生活》中大量美術作品對現實生活描繪自然是大時代大環境中的人們生活的安定所導致。生活中的“樂”的場景描繪相較於佛教教義對“苦”的領悟在現今高中生的生活經驗中更為容易讓他們理解和把握。

本課教學內容通過地下藝術的畫像磚、畫像石亦或是陶俑對生活場景的描繪,讓學生體會到漢朝墓葬藝術中人們希望把生活中的“樂”繼續帶入到另一個世界;作為對現實生活的真實記錄的描繪,在繪畫文字上將生活的“樂”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典型為侍女畫題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簪花仕女圖》等;五代顧閎中描繪韓熙載夜半歌舞狂歡之景的《韓熙載夜宴圖》;另有風俗畫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圖》等。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高二學生基於前幾節課對美術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瞭解,從美術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強調到這堂課進入“人間生活”這一主題,單就繪畫內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態學生能夠更有體會性;但是對於繪畫的形式感而言,本節課中所涉及的多幅敘事性的繪畫文字,多采用長卷形式。學生對於中國所獨有的長卷繪畫形式的陌生;對於古代文人與學生現今閱讀習慣的不同;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從長卷形式的陌生感著手去看世俗的繪畫內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長卷的形式構圖同繪畫內容的散點透視設定的統一。試圖一改學生用慣用的西方的焦點透視去地辨認繪畫人物的敘事性。我認為後者情況———學生習慣性“看圖說話”的方式去“鑑賞”美術作品具有極大的普遍性。這樣的習慣使得學生在鑑賞形式感很強的繪畫作品時帶有極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語”的現象。

三、教學準備:

PPT課件;尺幅相仿的白紙長卷等。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仕女畫及風俗畫的代表作及代表畫家;培養學生對美術作品形式和內容的鑑賞能力和評價能力。

過程與方法:運用觀察、模擬、交流諸多方法,體會並理解美術作品是如何形式與內容結合創作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世俗內容的繪畫作品文化感的認同及理解;在積極參與的心態中去體驗和深刻地理解美術相關知識點;培養學生對中國古代美術作品的喜愛;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困難。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世俗題材長卷構圖形式。

難點:繪畫作品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六、教學時間:1課時

七、教學過程設計:

匯入:展示《五百強盜成佛》圖片及東漢《笑俑》圖片。

讓學生以一個字概括他們的表情分別是什麼?(哭和笑)

這兩種表情說明了什麼樣的心理呢?一個字概括(苦和樂)。

教師總結:我們在佛教藝術中去體味苦的真諦,在世俗題材中去回味樂的滋味,同學們有苦有樂才是人間真實的生活。你們每天快樂嗎?你們想不想知道東漢的人為什麼笑的這麼樂嗎?我們來根據畫面內容來找一下有哪些原因。

請同學找尋一下東漢時期人們吃什麼?(看圖故有思維: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種的。)

教師問:米不僅可以吃PPT《庖廚》還能用來幹什麼呢?

PPT《釀酒場景》

教師問:除了吃喝之外,還有什麼能讓東漢的人這麼快樂嗎?

PPT《盤鼓、疊案、跳丸》

PPT《畫像磚和拓本》

教師總結:我們看到的這些畫叫做“拓本”,我們比較一下原來的畫像磚和拓本,就像圖章一樣,同一個圖章,可以在紙上印出好幾個一樣的圖案。這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版畫”的來源。

除了這些以刀為工具創作的畫像磚展示世俗內容外,在畫家的畫筆下有沒有展現世俗內容的作品呢?我們來看看。

PPT《虢國夫人遊春圖》張萱—遊玩。

PPT《搗練圖》張萱—工作。

PPT《清明上河圖》張擇端—節慶。

一開始分別展示,第二部一塊展示(全景展示)。

教師問:你們看得清楚嗎?

故意的,你們發覺這三張畫都有一個什麼特徵—很長。

這麼長的畫,你們覺得古人平常會怎麼收藏呢?

板書:“長”—“卷”

教師總結:長卷是中國畫獨有的構圖形式,也是古代達官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繪畫形制。

這是一卷尺幅等同於一般長卷的捲紙,你們誰有興趣把它拿在手上去品讀它呢,去體驗一把古人的如何去把玩手卷的心情。

兩種狀況,從左到右,教師引導——古人閱讀習慣。從右到左,以《韓熙載夜宴圖》為例講述先看到的應該是哪一片斷?

再次學生回答:什麼東西點出了夜宴的主題。

教師總結: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點明主題。(以屏風為間隔的分割作用,屏風及床的隱私性象徵。)

我們今天就以《搗練圖》為例看看長卷的構圖中畫家是如何安排人物來突出宮中貴婦工作場景的。

板書:畫一展開長卷

左手開啟它,我們先看到的是什麼?(以古人閱讀習慣來書寫板書。)

板書“張萱—宋徽宗—金章宗”—偶像問題—讓學生開啟書本,閱讀《搗練圖》下方的句子,設問:“今天在美國波斯頓博物館的這張《搗練圖》是宋畫還是唐畫?”

我們看得出這是唐畫還是宋畫嗎?看不出,那就先看畫面內容是什麼,是宮中貴婦搗練的工作流程圖。

畫面按照工作流程分為幾段呢?——3段

板書:將長卷分為三段。

第一段我們先看到的是哪一位女子呢?

這四位女子在幹什麼呢?給我一個字概括。

板書:搗

她們在搗的這個東西叫什麼呢?——練

“練、絹、緞”共性是“絲字旁”,“練”就是用“搗”這一動作將生絲搗成熟絲的第一步工序。

四個女子圍著木槽手握木杵搗練的場景,是一個獨立的畫面,很像我們看西方畫中的一個完整的畫。那是因為畫家張萱在長卷的形制中有兩個視線,一個是瀏覽的視線還在繼續向左前進(中國)。還有一個就是四個女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圖形(西方)?結合旁邊的思考題思考,你能看出來嗎?

教師演示並總結。

PPT第二個畫面,出現兩個半人物?

這個畫面告訴我們第二個工作流程是什麼呢?

一女子坐在毯子上,一女子坐在凳子上,她們在幹什麼呢?

毯子上的女子在絞絲,紅色的披帛和綠色的毯子告訴了我們中國的配色主調是什麼呢?

這樣的配色方式一直都貫穿於整個畫面,第二個女子也是如此。

大家注意,她頭上的梳子—玳瑁。這樣的器物描繪有別於我們對傳統中國畫繪畫題材—梅蘭竹菊。因為這是後人所認為的院畫體系—工筆重彩。後者是文人畫體系—水墨。

板書—絞,縫

還有半個人物—丫環。

板書—丫環的形象來源。

丫鬟的角色設定在構圖中的作用—承上啟下(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還記得這是一張宋畫麼?我們看不出線條的羸弱來體現時代性,只能在內容上辨認。

丫環手中的扇子:細微展現—指甲蓋大小的宋畫(形式扇面,文人氣質;宋內容蕭瑟,唐內容富貴。)

我們順著丫環的指向,將視線轉到了第三段。構圖巧妙,燒爐子中的炭告訴我們第三段的工作流程是什麼呢?

板書:熨

找撞色—桃紅配柳綠,萬綠叢中一點紅。

在緊張的工作場景中,畫家設定了一個極為幽默的角色,她在幹什麼呢?

幽默體現在哪裡?

板書:幾個圓的形象設計

動作模擬—打招呼。

繪畫內容的結束,問:長卷就這麼結束了嗎?—沒有,還有跋尾。專門記錄後人收藏的心情及品評言辭。還可以不斷的新增,教師最後點出長卷形式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時間性在畫面中的展現。

本課總結:PPT—最後,讓我們以這個生活在唐朝可愛的小孩子打招呼的動作來結束這堂課。希望同學們也能在嚴肅緊張的學習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幽默的心態去面對生活本身。

教學反思

凡是美術類繪畫作品,均離不開內容和形式的問題。在《人間生活》這一課中,我發現絕大部分課文中所舉例的世俗題材的繪畫作品都採用了“長卷”的形式(形制)。所以在課堂展示中我用白紙製作了尺幅相仿的長卷,內容是空白的。我原本設想學生能夠根據古人的閱讀習慣(從右往左)來展開“長卷”白紙。但是在現實課堂實踐中,我發現學生對於先前我用言語提示的思考思路沒有用心,抑或是沒有意識到,倒顯得後來的體驗程式有點來得突如起來的“尷尬”。我想倘若將這一環節,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流程(起床,吃飯,上學,放學……)以簡單的圖案畫在長卷的形制上,讓學生展開的時候,能夠以繪畫的內容(時間性程式)讓學生自己判斷展開的方式到底正確與否,我反思到這樣的流程設計恐怕在內容上更與學生的生活常態接近,也能在構圖順序上判斷出長卷形式作為中國畫傳統和獨有的構圖方式,在形式中內含了“時間”這一因素,也帶動這一體驗去正確的方式“開啟”傳統世俗題材中中的長卷代表作《搗練圖》。

待我欣賞了袁老師的《新實驗》課堂教學中的學生體驗環節,想法創新,和教學內容相合,我想這樣的體驗環節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如何達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實效性?品味古畫需要心境的安寧,則不適宜多人蔘與。一個學生抑或逐個體驗為佳,趣味性的體驗,畫面形象的誇張化、兒童畫,讓學生自己在長卷的形式中去構圖,去創作。以一整面教室的白牆為“長卷”畫紙的模擬,讓學生按照從右往左的一般構圖方向去模仿繪畫中人物的位置、動作及言語乃至人物之間的互動,這些都是我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思考的。

老師們的點評:

課堂是不是無需示範

課堂是不是無需老師示範?老師如何在學生自主的基礎上進行有效地引導和提升?很多課堂老師不知道怎樣進行演示示範或必要的引導,胡老師通過自己體驗拉動長卷這樣的形式,這樣一件較為靈活的辦法讓學生獲得一些要素性的東西,即古人的閱讀習慣。胡老師把與學生的交流方式教學語言變為了“如果我來做我想這樣做?從而引導學生為什麼這樣做?”是一種很好的教學策略。

當然,這堂課似乎還是老師講得太多了,學生參與的東西還是少了點,在師生互動方面還有待于思考。

老師有效示範作品的構圖

課堂條理清晰。老師通過人間生活和的吃喝玩樂來串連整節課內容,分析原先學生不易理解的大量古代繪畫拉近了學習距離,讓學生覺得原來這些繪畫也就描繪了平常不過的生活而已。

注重細節。老師在分析繪畫作品時不忘提示學生理解的知識點,如《搗練圖》中的凳子引出由唐朝引進的胡凳;讓學生嘗試開啟古代長卷來理解古人閱讀的習慣;找仕女服飾的顏色來說明中國傳統的壓色法,等等,讓學生在欣賞中國古代繪畫時懂得中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

語言幽默。能讓學生在長時間集中精力來欣賞作品,氣氛輕鬆而活躍。

教學示範的有效性

老師示範能促進課堂有效性,能使學生極快地掌握美術技巧、技能,提高學生的實際繪畫、製作水平。但老師示範必須是有效的,胡老師的課是一節欣賞課,其中的幾個教學示範給我印象很深。關於長卷怎樣展開的示範,我覺得,胡老師用一張自制的白紙作為長卷,通過先請學生親手體驗展開方式,再自己演示長卷這一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為學生講解了中國古代畫卷的特色,整個環節流暢自然,示範到位。老師在講解《搗練圖》的構圖時,特意提到了兩個人物(丫鬟和小姑娘)的動態為畫卷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及時做了兩個示範,畫了這兩個人物的髮髻,個人覺得,如果胡老師能示範兩者的動態,對講解這幅畫卷的構圖這一教學內容會更有效。

美術教師在教學中的示範,不僅會促進學生對繪畫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其教學的功效也更為直接和深刻,良好而準確的示範,不僅直觀和顯形,同時,在技能技巧的訓練方面,也能起到催化作用。教師的示範對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和學習美術的習慣培養均有獨特的作用和意義。所以我個人認為:美術教師有效的示範是解決目前美術欣賞課有效教學的有效方式。

總之,胡老師在這一節欣賞課中,教學思路清晰,講解到位,語言較為幽默,當然如果多注重師生間的互動,關注學生學習狀態,課堂效果會更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