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教案範文

來源:才華庫 2.96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美術教案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美術教案範文

高中美術教案範文1

第一講 陶器

一、教學目的: 通過欣賞中國古代陶器,讓學生了解我國製陶工藝的悠久歷史、藝術成就。學會運用正確的方法去觀賞陶器,客觀地評價古代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情趣。

二、教學重點: 1、不同文化型別陶器的造型特點。

2、彩陶紋飾的藝術特徵。

三、教學難點: 主要是專業名詞較多同時涉及到中國古代陶器工藝史,有關歷史知識和歷史背景,除了在教學內容資料作些簡要介紹外一些專業名詞和有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四、教學時間:1課時

五、教具準備:教材、多媒體課件、錄象帶(L50)

六、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常規)

(二)、引入新課:

第一講—第四講是中國工藝美術欣賞。

工藝美術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環境的造型藝術。它既是物質產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審美屬性。作為物質產品,它反映著一定時代、社會的物質生產水平;作為精神產品,它的視覺形象又體現了一定時代的審美時尚。

工藝美術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觀賞工藝美術兩大類。實用的工藝美術是其主流。為什麼實用物品也屬於工藝美術品呢?因為人們除了要求滿足生活的需要之外,還要求造型上的美觀。當買手錶時,不是要在同樣價格的手錶中挑選造型美觀、顏色合意的那隻嗎?誰都希望穿一身既合體舒適,又美觀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顯示身份、性格、修養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人們的這種審美要求,制約著生活用品的設計與製作,必須依照適用的尺度和美的規律設計生產,使其既有實用性、又具美觀性。因此,工藝美術屬於美術門類中既特殊又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環境的美術。

這種實用與審美相統一的特點,正是工藝美術的本質特點。

中國傳統工藝品大多是歷代工匠藝人的手工製作。我們欣賞時,要結合實用功能領略其造型美、裝飾紋樣的韻律美、材料質地的肌理美和製作工藝的精緻美,並通過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蘊。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傳統工藝中的陶器。 (出示課題)

1、 陶器的產生:

陶瓷工藝是陶器工藝和瓷器工藝的總稱。不論中國還是外國,都是先有陶器,後有瓷器。人類製造陶器始於新石器時代,約有八九千年的歷史。它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創造。

這是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變了黏土的形狀,改變了黏土的性質,創造了一種新的物質產品,揭開了科學技術史上的第一頁。人類從實踐中認識到黏土摻水後具有可塑性,從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狀。同時,人類在長期用火的實踐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經火燒之後可變成硬塊的認識,這些都是產生陶器的先決條件。至於陶器是怎樣發明的,目前還缺乏確鑿的證據。一般的說法,可能是由於沾有黏土的籃子經過火燒之後,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從而得到了進一步的啟發。不久之後,便開始出現了塑造成型並經燒製的陶器。特別是隨著人類農業經濟和定居生活的發展,飲水的搬運和穀物的儲藏,都需要這種新興的容器——陶器,於是它們就大量出現,成為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特徵,在人類生活史上開闢了新的紀元。

製陶技術有捏塑法、貼敷法和泥條盤築法等。後來又發明了輪製成形的製陶技術,藉助稱為陶車的簡單機械對陶胚進行修整,製造出造型優美的陶胚。

另外,陶器的燒製溫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燒製溫度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

2. 陶器的造型:

陶器的造型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汲水器:如《漩渦紋尖底瓶》;

炊 器:有罐、鼎、鬲等;

飲 器:杯、角、觚(gu)、 (gui)等;

食 器:有碗、缽盤等;

盛貯器:有壺、罐、甕、瓶、尊、盆、缸等。

工藝美術的實用與審美相統一的本質特徵,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動的體現。例如,當時的陶器中最常見的陶罐與陶缽,它們作為一種盛器,為了使其具有儘量大的容積,它們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點。但是,陶罐與陶缽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於儲水和運水,陶缽主要用於炊煮。為了適應這種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還有較長的頸,目的是便於運水、儲水、倒水;而陶缽則無肩、無頸、大口,這樣便於炊煮和飲食。

3. 彩陶藝術:

中國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為著名。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優美見長,或是以紋飾豐富引人喜愛,或者是造型和紋飾都很優美。這些陶器,可以使我們清楚地 看到,人類在製作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時,就已經根據美的法則在創造。在使用各種裝飾紋樣時,當時的人們已經能夠熟練地運用重複與多樣、虛與實、節奏與韻律等形式美法則。

中國的彩陶圖案由最簡單的點、線、面組成幾何形紋樣,來代表某種被描繪的物件,也就是說用最簡潔的平面圖案來造型或示意。例如有的魚形只用一個圓點和兩條方向相反的弧線來示意。這種具有簡明的標誌性的特點,反映出中國先民善於從複雜的事物現象 中抓住本質作高度的概括,並用最簡單而明確的藝術 語言來表現出事物的特徵及與周圍事物的聯絡,從而提煉出標誌性很強的紋樣。

中國的彩陶藝術不是單純地模擬自然形象,而是充分發揮創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寫形,使圖案靈活多變。譬如先民們可以將天上的飛鳥、水中的游魚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表達出鮮明的意境,展現出氣象萬千的藝術風格。(介紹《人面魚紋盆》)

彩陶的製造者很注意圖案與器形、視角的關係,力求圖案的造型和構成與器形相協調。也注意彩陶圖案在不同視角所產生的不同視覺,從而設計出圖案在器物上的部位。十分得體地顯示出民族文化的風采。(介紹《舞蹈紋盆》)

三.本課小結。

第二講 瓷器

教學目的:

1、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了解中國的瓷器是我國傳統藝術中的瑰寶,它代表了中國在世界制瓷領域中高超的工藝製造水平。

2、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了解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制瓷工藝、造型、裝飾及各地不同窯場產品的藝術特徵,學會欣賞陶瓷藝術。

3、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瓷器是中國偉大的發明之一,是勞動人民長期辛勤勞作的結晶。從而使學生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並能發揚光大。

教學重點難點:

1、 中國瓷器的產生和發展,瓷器與陶器的區別。

2、 瓷器的造型、裝飾、色彩及藝術特色。

3、 幾大名窯的產品特徵。

4、 珍愛我們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複習匯入:

提問:1、什麼是陶器?什麼是彩陶?

2、中國古代陶器的造型及紋飾特徵是什麼?

放映幻燈或錄影(貫耳瓶)

提問:這是陶器嗎?應是什麼器物?

回答:不是。是瓷器。

三、講授新課: 板書——第二講 瓷器

(一)瓷器與陶器的關係

陶與瓷有下列區別:

1、 燒製的原材料不同

2、 燒製的溫度不同

3、 陶器質地疏鬆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質地密實不透水

高中美術教案範文2

教學目標:

A、情感目標:通過欣賞木版畫作品,體悟版畫的獨特藝術美,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

B、認知目標:引導學生認識版畫的表現語言,感受版畫與一般繪畫的異同。

C、技能目標:學生在木版畫創作實踐中學習版畫的造型方法,掌握黑白木版畫的製作過程。

D、創造目標:引導學生根據木刻版畫的特點,有創意地設計並製作動物黑白木刻作品。

教學重點及難點:

木刻版畫的藝術特點與表現語言。

(第一課時)黑白木刻版畫的製作方法。

(第二課時)動物的設計與印製。

建議二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與案例

一、課前準備:

教具:欣賞用的版畫圖片或多媒體課件、木版、木刻刀、油墨和顏料、滾筒、木蘑菇、印紙。

學具:木版、三稜刀和圓口刀、顏料、文具盒、印紙。

二、教學程式:

1、激趣匯入

一上課,教師利用投影出示圖片,讓學生猜一猜畫面裡畫的是什麼內容(出示木刻年畫“門神”的實物或數字圖片)提問:“你認識畫中的人物嗎知道這是什麼畫種嗎”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有的說是演戲的人,有的說是神仙等等,在回答了一連串的答案之後,我逐步提示:畫面是中國的傳統風俗習慣,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在門上張貼類似的門神年畫。你知道這種批量生產的古代的年畫是如何製作的是一幅一幅畫上去的嗎(學生回答:是印刷出來的。)這是中國傳統的木刻版畫,是通過畫稿、刻板、印製完成的圖畫。版畫是間接性藝術,通過“版”做媒介再轉印於紙上,這不同於直接性表現的其他繪畫。版畫有固定的印版,可以重複印製而產生多幅原作,因此版畫又稱為複數性的藝術。你們想做嗎“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木刻版畫。

2、感授新知(進行繪畫基本技能訓練)

木刻版畫是一門集繪畫、刻板、印刷為一體的綜合性的繪畫藝術,是在木板上採用不同的刻刀,通過刻、切、鏟、鑿、劃等手段來表現形象的。

斜口刀 平口刀 圓口刀 三角刀

首先教他們怎樣握刀,怎樣刻直線、曲線、點,認識不同刀具所產生的不同藝術效果和魅力;如何運用黑白的表現形式,有意識地進行木刻畫面的黑白處理,並學習一些簡單的表現技法。此時學生都興奮起來,躍躍欲試了。接著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和加工,在木板上打出底稿,讓他們自己嘗試在簡單的圖形上練習木刻線條組合的感受與技巧。

(投影出示上圖)

幻燈片出示效果強烈的黑白木刻:

一 對比“實景圖例”和“黑白稿”,學生小組討論:構思版畫底稿時要注意些什麼版畫製版過程的特性決定了它在形、色上追求簡潔性、單純性、平面性和抽象性。黑白木刻只用黑色油墨或單色油墨印製,具有強烈的黑白對比。設計黑白稿時,不僅要誇張主體,還要注意省略不必要的細節與層次。

二 黑白木刻可以表現很多可愛的動物內容,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動物來設計。

3、實踐階段:

黑白木刻的設計與製作:

⑴起稿:

① 把你想要表現的動物圖案畫成簡要的線條稿或黑白稿

② 可以在用墨塗黑的板面上直接用鉛筆轉畫畫稿,也可以畫在複寫紙上再拷貝在版上。

③ 注意印刷出的畫面與版面是方向相反的,要因畫面內容而考慮版向的問題。

⑵刻制:

① 由於版上塗了墨色,每刻一刀都能清楚的顯示刻作效果。

② 刻作時先以三角刀刻出木板畫面上的輪廓邊緣線,再交替結合使用圓刀,逐步刻出亮面。

③注意安全,用刀時左手勿置於刀前。

⑶上墨:

①把以松節油調好的油墨,用勺子盛少許置於平底盛器上(如三合板),再以油滾來回滾動使油墨均勻地粘於油滾上,以便在版上均勻滾墨。②注意要使版上的所有凸起部位都沾上油墨。

⑷磨印:

① 把紙對準版面(為使紙與版固定位置,可使用夾子等)。

② 用木蘑菇或瓶蓋摩擦拓印。

⑸完成:

① 磨印完畢後,區域性地開啟看一看,如沒有印實,可以區域性補上油墨,繼續磨壓,直到滿意為止。

②注意在區域性滾油墨時要十分小心,不能移動紙張。

三、評價階段:

⑴自評: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品做出合適的評價。鼓勵學生向同學們展示自己的版畫作品,介紹製作技巧和設計經驗。

學生的評價:

我感受到了木刻版畫的藝術美;

我掌握了黑白木刻的製作技法,製作出了有趣的作品;

我的套色木刻作品雖然粗糙,但下次再做就有經驗了;

我的動物可愛極了。

⑵互評:引導學生合理的評價他人的作品。評出最喜歡的版畫作品,說說自己的感受。

大家的評價:

是否能用語言描述自己對木刻版畫的感受;

是否理解版畫的特點並能運用木刻版畫的不同刀法;

是否體驗到創作的樂趣,是否有成功的體驗;

是否能團結合作,互相幫助;

是否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⑶總評: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創作熱情和能力,對學生作品以及設計製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同時對知識點作一個總結回顧,鼓勵學生大膽實踐。

四、拓展延伸:

⑴推選出本班的優秀作品參加全年級的木刻版畫作品展,邀請老師和家長參觀。

⑵為自己和朋友製作動物、花卉、人物、藏書票、賀年卡,互相贈送,表達美好的祝願。

高中美術教案範文3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術鑑賞第六課《宛自天開——古代園林》。園林是單體建築的環境,又包括在廣義的建築範疇之中,可謂建築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因為園林的創作素材既可以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甚至動物等自然元素,又可以包括雕塑、碑刻、小橋、石級等建築小品,並且相對於建築而言可以較少地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可以自由地發揮創造,因而創作手法極為豐富、靈活,往往營造出獨具特色、美輪美奐的藝術氣氛和效果。因此,在這裡極有必要將古今中外優秀的園林藝術介紹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提高審美品位,感受園林藝術“巧奪天工”的魅力。

二、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們能夠深切領會中國園林藝術的精髓,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拓寬眼界,相容幷蓄,領略外國造園藝術的成就。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繼承並弘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情懷,增強學生保護文物、文化遺產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皇家園林,建立對園林藝術概貌的認識,培養初步的鑑賞能力。通過課文圖版提供的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典型例項,瞭解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主要特點。難點:對於建築藝術的欣賞,最好是實地參觀,但僅憑課堂所提供的一些圖片,難以是學生真正理解課文的內容,教學時應當克服這些困難,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效果。

四、設計思想:

在新課程標準探究性、實踐性、體驗性等原則的指導下,這節課通過對於園林的圖片展示以及視屏解說,激發學生對古代園林的濃厚興趣;通過多媒體的播放,讓學生對古代園林的鑑賞能力有所提高;通過視訊學習,瞭解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看教材自學、分組討論,探究實踐等多元學習方式的運用,發展和提升學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圖片、錄象資料、多媒體課件六、教學過程:播放一段祖國大好河山的風景宣傳片,吸引學生興趣,再引入中國古代園林。

在中國建築體系中,園林建築是綜合性最強藝術性最高的一個門類,它綜合了建築、園藝、美術、音樂、文學、生態學等學科,兼有欣賞性和實用性。凝結了中國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勞和智慧,突出地抒發了中華民族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嚮往。中國園林藝術在世界園林建築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是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之一,它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和巨大的影響力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

1)大家覺得園林是什麼樣的呢?

2)建造園林的必要因素有哪些呢?

3)我過園林有哪些型別呢?

4)古人造園的目的是什麼?又反映出古人怎樣的人生觀和自然觀呢?

5)我國園林主要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園林最早見於史籍記載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的靈囿(“囿”是中國古代供帝王貴族進行狩獵、遊樂的一種園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園林逐漸形成獨特的民族形式,自成體系。它的主要特點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與自然美巧妙地結合起來,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自然山水式園林。由於文人蔘予園林的建設,中國古代的園林充滿了文人氣息和詩情畫意。“詩情畫意”是中國園林的精髓,也是造園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為達到這一目的。造園藝術家常利用古人詩文與造景的結合。

高中美術教案範文4

一、陶瓷的藝術造型與設計

設問:

①古代陶器與瓷器有哪些區別?

②如何鑑別四大名窯?

二、名瓷的鑑賞標準

a根據各時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b根據各時期陶瓷紋飾的特點來判斷;

c根據各時期陶瓷造型的特點來判斷;

d從歷代陶瓷的款識來判斷。

板書設計:

設計依據:根據授課重點、難點要求,通過醒目、簡潔的文字板書讓學生易於理解、掌握。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術鑑賞第二課《傳統藝術的根脈——玉器、陶瓷和青銅藝術》。陶瓷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精髓部分,本課通過對陶器的產生、發展及古代瓷器的介紹,使學生對陶瓷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積澱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激發學生對陶瓷的賞鑑和陶瓷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中國原始社會陶器的產生及藝術成;瞭解中國古代瓷器的藝術成就。

2、體會從造型與裝飾的結合方面,欣賞工藝美術作品。

3、讓學生初步瞭解祖國傳統的陶瓷藝術的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各種活動環節,進行學習探究,瞭解陶瓷的發展史,以及不同時期陶瓷的製造工藝和主要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瞭解陶瓷裝飾紋樣、圖案的含義。動手製作一個有特色的陶器作品。

四、設計思想:

在新課程標準探究性、實踐性、體驗性等原則的指導下,這節課通過模擬“陶瓷藝術博覽會”實物展示,激發學生對陶瓷品鑑的興趣;通過多媒體的播放,讓學生對古代陶瓷藝術品的鑑賞能力有所提高;通過視訊學習,瞭解陶瓷的.製作流程,看教材自學、分組討論,探究實踐等多元學習方式的運用,發展和提升學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五、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蒐集一些有關陶瓷的知識,(如果有條件)準備一兩件陶瓷工藝品。準備一些陶土、塑料刮刀或竹片、塑料袋、水粉顏料等。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藝術品四件。

六、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流程安排:創設情景,活動匯入。——欣賞分析,嘗試探索。——表演體驗,主動探究。——鞏固知識,拓展探究——製作練習,實踐探究——展示作品,彙報交流。——課後拓展

創設情景,活動匯入。

設定環境:教師在黑板上板書“陶瓷藝術博覽會”,並在教室一角佈置一個小展區,在展區中佈置好師生帶來的陶瓷藝術品。

1、教師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搞一個“陶瓷藝術博覽會”活動,首先請大家來鑑賞這些生活中常見的陶瓷藝術品。談一談,你最喜歡或者最為關注的一件陶瓷藝術品,同時說出你喜歡、關注的理由。如果在鑑賞時有什麼疑惑不解的地方,可以在小組交流時一併提出來。

2、學生分小組鑑賞、討論,交流自己喜歡、關注的陶瓷並說出喜歡的理由,同時提出不懂的問題。

3、每一小組組長代表本組交流鑑賞感受,提出不懂的問題。

學生彙報歸納:喜歡陶器的古樸、喜歡陶器上面粗狂、簡潔的花紋。喜歡造型獨特的陶器。

高中美術教案範文5

一、教材分析<我喜愛的書>

本課屬於“設計·應用”型別課。把書封設計的學習與裝飾學生自己喜愛的書結合,通過設計自己喜愛書籍的封面《我喜愛的書》,掌握書籍封面設計的基本技巧,培養其設計意識。

編者沒有沿襲傳統的以具象圖形為主的設計形式,而是強化了藉助文字圖形這個相對抽象的設計元素進行書籍封面設計的思路,突出以文字組合、變化、構成為主的設計方式。更多以文字造型、大小變化、位置安排、色彩搭配及組合圖形等方面來考慮設計,試圖把文字作為一種獨立的視覺圖形進行設計處理,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封面設計的一般性規律及表現要領。

這種設計元素的單純化、抽象化處理,可以促使學生更易於接受與掌握封面設計的規律性知識。在學習封面設計的同時,本課側重於提高學生字型設計的能力。

教材以學生作市場調查的圖片匯入,讓學生到書店選購書籍、觀摩書籍封面,並將自己喜愛的書籍封面介紹給大家。通過調查、交流豐富學生對書籍封面的認識,在交流不同表現形式的書封設計資料的同時,教材提供了相關圖例,使學生討論時根據類別有所對照。教材還提供了書籍封面的展開圖片,使學生了解到完整的書封設計是封面、書脊、封底的統一設計,在設計時要認真綜合考慮。

文字的主次、疏密、虛實關係,以及文字的其他各種設計處理都直接關係到整個設計的效果,分析時應加以強調。教材對文字的版式組織布局也給予了重點關注。

把學習內容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採用對稱或均衡的佈局形式設計書籍封面,其二是利用非均衡的佈局形式設計具有個性的書籍封面,並提示可設計系列書封,教材提供了相對應的圖例,p3下圖還對圖例進行了簡要分析,使學生獲得更多資訊。教材主體部分提供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關照片,對設計製作時運用的材料、手法給予一定提示,用作學生參考。

教材設定的“活動一”是一個為其後續活動開展設定的教學準備活動,教師應當在課前提示學生更為明確的活動要求與方法引導,幫助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獲得書籍封面設計優劣與市場銷售狀況之間某種內在聯絡的調查結果。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書籍封面對於書籍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

考慮到封面設計均衡與否不宜成為前後兩個活動最為重要的區分點,教材“活動二”與“活動三”的設定在實際教學中或許會遇到一些操作上的困難。因為兩種版式佈局都屬於同一知識層面,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沒有知識側重與難度上的明顯變化,如果調整為“活動一”側重封面版式形式美的學習,“活動二”注重形式與內容有機結合的封面設計,則更能體現教學的梯度和活動之間的內在邏輯與知識昇華,也更易於明確兩個活動的不同教學側重點。

“評價建議”一欄學生可以進行自我評價,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學習實際狀況靈活設計,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資料庫”中對“封面設計”給予瞭解釋,同時提供一些印刷字型資料,給學生設計帶來幫助。如果能有一些作為圖形處理的字型設計,或許更能體現對教材主體的支援與呼應。

“學習大空間”中針對封面設計的一些相關知識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書籍裝訂的形式。並提供特殊效果的書籍封面設計圖片,開闊了學生視野。

在現代設計中,許多的招貼設計比書籍封面設計更多運用了把文字作為圖形設計的表現方法。如果能夠在此展示幾件此類作品,進行提示,不但可以直接拓展學生的設計思路,開闊學生學習視野,還可以為課堂教學引入新的教學資源指明方向。

二、教學目標

能夠在調查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提高對書籍封面設計重要性的認識。

能夠初步掌握書籍封面版式設計的要求與方法。

能夠把文字圖形作為一種獨立的設計元素,設計自己喜愛書籍的封面。

三、教學選擇

如果學校硬體條件允許,“活動二”可以設為藉助電腦,直接利用已有印刷字型作為主體設計元素,嘗試書籍封面版式的設計。

文字設計中所指的文字應當包括漢字、外文字母及各種數字、字元等語言符號。教學中可以從漢字設計入手,也可從外文字母設計入手,甚至也可從阿拉伯數字或者數學、物理、化學等公式符號設計入手。

學生如果附近沒有書店進行市場調查,可以新學期發的各種書籍在同學之間進行調查瞭解,收集大家對不同教科書封面設計的喜好程度的意見,並通過簡單列表的方式發現大家喜好的緣由。

四、教學建議

請在以下幾個方面填寫你認可書籍封面設計的理由。

在此基礎上,同學之間可以嘗試初步總結大家普遍喜好的書籍封面在設計上有何特點。思考為何獲得大家認可的理由。

教學內容中有字型的多種因素的處理問題,建議利用電腦課件展示一些變化的效果,會給學生更多資訊與視覺衝擊。

教學過程可靈活把握,例如:

1、市場調查——交流討論——注重版式形式美的設計——形式與內容統一的設計;

2、市場調查——交流討論——字型設計——書封設計(任選佈局形式)——系列書封設計。

教學情境設定可有多種思考,例如教師可建議學生將自己最喜愛的書送給好朋友或捐給希望工程,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建議不必要求學生在書寫美術字上面下功夫,通過方塊替代文字在封面設計中的基本變化特點,引導學生更多關注文字在版式設計中的處理技巧。

第二課時的教學引導及練習要求都務必突出形式與內容的內在聯絡,因為文字設計與圖形設計一樣,同樣可以表達書籍的主題與情感。

在整個單元教學的學生作業完成後,教師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提供一個適當的展示機會將十分有利於教學效果的提升。以小組為學習單位進行作品展示,將是一種激發學生學習競爭意識的有效教學手段。

由於一般常見的封面都是以圖形為主的設計,教師在“活動三”的展示介紹中引導學生對比書籍原有封面設計來介紹自己重新設計後封面的特點,有利於學生鞏固、昇華藉助文字圖形設計封面的方法,深刻理解封面設計中各種設計元素的運用技巧。

高中美術教案範文6

教學目的

1、瞭解中國古代大型雕塑的遺存。

2、瞭解中國古代陵墓雕塑的內容:地上紀念性雕塑、墓室內隨葬的俑和明器;從中體會紀念性大型雕塑與小型架上雕塑之間不同的藝術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通過對典型作品的藝術分析,啟發學生理解大型廣場雕塑與室內小型雕塑的不同特點;理解不同材質的作品對雕塑語言的不同運用。

2、古代隨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靈魂觀念對後世仍有影響,現在社會上仍有以紙人、冥幣等隨葬的封建迷信活動,啟發學生對此有批判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匯入:唐三彩屬於什麼?兵馬俑你瞭解多少?

二、新課

1、20世紀下半葉,中國古代雕塑有什麼樣的重大高中化學試卷網發現?

欣賞視訊:三星堆

2、討論:中國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幾部分?兵馬俑有什麼樣的特點?

你最喜歡哪件作品?

重點:擊鼓說唱俑:東漢時期,陶俑繼續流行於中原和關中一帶,造型較西漢時期更為生動。洛陽東漢墓中多出土各種庖廚、侍僕和樂舞百戲俑,特別是樂舞百戲俑,形體較小,但是姿態傳神,舞姿優美,是生動的古代雕塑藝術精品。形象極為生動。

總結:地上紀念性雕塑高一物理教案、墓室內隨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與藝術成就

三、佈置課外思考:

中國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幾部分?它們和現實生活有什麼聯絡?

高中美術教案範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瞭解陶器,及其紋飾特徵

2、過程與方法:通過體驗、欣賞與分析,感受陶器之美。

3、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對陶器的欣賞能力。

二、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認識並瞭解陶器中的彩陶,感受陶器之美。

教學難點:對彩陶紋飾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

欣賞法、討論法、講授法等。

四、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圖片匯入

同學們看老師上圖的三張圖片,大家能說一說這上面的三張圖片是什麼呀(看生活中的陶器,放三張圖片,例如繪畫寫生時候的陶罐,博物館中的人面魚紋盆,生活中燒製中藥材的陶罐,讓同學們熟悉陶器)陶罐,陶盆總稱為陶器(我們用一個詞來概括陶器盆和陶罐,是什麼呢?對就是陶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陶器)

2、講授新課:

(一)陶器常識:(講道陶器,首先老師又一個問題了,陶器使用什麼做的呢?泥土和水)今天我們來重點講授陶器中的彩陶

(二)彩陶(從紋樣,構圖,色彩,用筆技法講授)圖片展示

(1)欣賞《人面魚紋盆》(讓同學們通過從紋飾,色彩觀察)

造型:結實敦厚作畫地點:盆內壁

色彩:紅、黑色

紋飾:人紋和魚紋相結合了,產生了一種新的紋樣,人面魚紋。

用筆技法:簡潔

繪畫內容:人面之間有兩條魚在遊動兩條小魚相互追逐,如果盛水的話,是不是像小魚在水中嬉戲呢?

(2)欣賞《彩陶甕》(同學們說說看)通過老師上面帶領同學們欣賞的人面魚紋盆的方法,現在同學們欣賞下這個陶器。造型:圓渾,飽滿

作畫地點:瓶身上半部分

色彩:紅、黑色

紋飾:幾何紋樣,外側為鋸齒形裝飾,肩部為菱形連續紋樣,猶如一個華麗的大披肩,正面俯視是以瓶口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適合紋樣

用筆技法:簡潔,大膽

總結:不管以什麼造型呈現出的陶器,都反映出當時勞動人們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創造熱情。

3.鞏固提高:

對陶器有了初步的瞭解之後同學們看上圖)觀賞從彩陶的地點時大家發現了什麼?(小組討論:同桌)

作畫地點:大部分內壁和罐子的上部分(提問:為什麼只在這些地方有畫?)

4、小結作業:去網上找些你喜歡的陶器上的紋飾,下節課帶過來和大家一起欣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