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畫山繡水》教案

來源:才華庫 6.61K

教學目標 :

課文《畫山繡水》教案

1.品味文章詩意美。

2.領略和鑑賞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態。

3.學習本文嚴密的結構和準確的用詞。

4.理解作者以寫景散文來反映時代側影的努力。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新課:

1.匯入 新課:人們常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這是對桂林山水的讚美。有人說桂林山水的美是難以用語言來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卻用優美的語言把桂林山水描繪得繪聲繪色。同學們知道他是誰嗎?

(學生齊聲回答:楊朔。 )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對,這位作家就是楊朔。哪位同學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作者的情況?

學生介紹:楊朔,原名楊毓晉,山東蓬萊人,現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紅石山》《三千里江山》。

3.講解: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學習楊朔的散文《畫山繡水》。板書課題,並引起學生注意。

4.講解:這篇課文的題目是“畫山繡水”,同學們知道這四個字的意思嗎?指出,題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點。

教師的引導下展開思考並大膽發言。讓學生能回答:畫出來的山和繡出來的水。教師指導,這是用了互文,“畫”和“繡”都是形容山水的美麗。

5.字詞教學:

褒貶(b?obin):評論好壞。 嫋嫋(nio):形容聲音婉轉悠揚。

玲瓏剔(t‰)透 精髓(su):比喻精華。

恬(tin)靜:安靜,寧靜。 怠(di)慢:冷淡。

嶙峋(l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疊。

積攢(zn):一點一點地聚集。 瞭(lio)望:登高遠望。

攢(cun)聚:緊緊地聚攏在一起。

黑黝黝(y?u):沒有光亮;黑暗。 黝(y?u)黑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提示: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我們何不一起來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導學生帶著感情自由朗讀。

學生朗讀課文,邊讀邊體會文中所飽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或提出疑問。

2.巡視課堂,然後提問:大家讀了這篇課文後有什麼感想呢?

學生談各自的體會。文中語言優美,把桂林山水描繪得繪聲繪色;文中講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思考。我們接下來看看作者的寫作思路。課文開頭引用了唐人讚美桂林的詩句,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帶著我們一路欣賞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來,文章過渡相當自然。

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課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給文章劃分層次。

提示:遊記散文一般都是按照遊人的行蹤來寫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後歸納出:

第一部分(第1—3段),總寫桂林山水的特點;

第二部分(第4—15段),寫桂林到陽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來歷的種種傳說;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對極美的江山,牢記過去,暢想未來。

4.引導學生明確第二部分的兩個層次。課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這部分是分兩個層次來寫的。 讓學生思考後回答。

學生回答:

第一層(第4—5段),寫江山如詩如畫的景色;

第二層(第6 一15段),寫關於山岩的名稱和有關傳說。

5.引導學生對課文語言的體會。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結合課後第二個思考題,體會課文語言特點。

三、朗讀小結:

1.這篇課文語言十分優美,讓我們來朗讀課文,比比看誰讀得好。點名讓幾位學生朗讀,每位學生讀l一2段。

2.讀完後作比較評價。然後小結:楊朔散文的語言使用很考究,對景物總是極力描繪,寫得很細緻。優美的語言讓文章產生詩一般的意境。

3.引導學生思考課後第一題。

第二課時

一、誦讀課文.進入新課。

1.讓學生齊聲朗讀課文,並要求讀出感情。

2.表揚學生:同學們讀得非常好。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對課文進行討論。同學們在讀課文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問題呢?

學生大膽發言,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3.我們接下來就對其中的一些問題來討論交流。學生邊聽邊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

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1.選幾個重點問題指導學生討論。這篇課文除了語言很有特點,在選材上也是別具特色的。課文寫桂林山水,選了哪些景點來寫的?

學生迅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描寫的景點。回答:主要寫了從桂林到陽朔180裡灕江水上所見到的景色和傳說。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教師指出:在作者所見到的景色中,也有重點,如水色只寫了不多的幾句,山石重點寫,但是也只挑選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來寫。

學生思考後回答。

教師明確:從材料的選擇上就可以看出,楊朔的散文工於構思。他在動筆寫散文時,“總是要像寫詩那樣,再三剪裁材料,安排佈局,推敲文字,然後寫成文章”。請大家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3.我們領會到了楊朔散文在構思上的特點。接下來請大家思考:本文寫了船家講述的傳說,這些傳說大多都是講述舊時代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的,作者為什麼要在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中插入這樣的故事呢?

學生的回答可能是:作者是不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忘記過去的苦難生活呢?本文的寫作意圖是什麼呢?難道不僅僅是讚美灕江優美的山水?

4.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引導學生思考兩者是怎樣結合起來的。提示:這些故事和傳說,是借船家指點江山敘述出來的,邊欣賞邊聽故事,景與故事兩相比附。

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明白:在舊時代里人們過著“艱難苦恨的生活”,於是就把這種生活狀況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構成了許多傳說和故事。我們在欣賞山水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聯想起這些故事來。

5.指出本文的寫作意圖:作者這樣寫就是要人們在觀賞美麗的自然風景時不要忘記階級壓迫,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學生聽教師講解。通過教師提示明確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

三、總結全文。

1.小結:楊朔真是一位很有特點的作家。他寫的文章,語言優美,構思精巧,而且還很有深意。同學們通過本文的學習,一定收穫不少吧。讓學生交流學習感想,

學生交流學習中的感想。

四、本課總結 。

本文是一篇描寫桂林山水的優美散文。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領略到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到了_般寫景散文的寫作思路和構思方式。通過反覆的誦讀練習,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並有所感悟。

板書設計 :

畫山繡水

第一部分(第1—3段):總寫——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傳說——詩情畫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記過去,暢想未來——人生理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