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的推算》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1.09W

整體建構和諧教學法給教師提供了更大的發揮優勢。“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採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星期的推算》教學反思

在年、月、日這部分內容裡,有關星期幾的推算是學習中的難點,我運用整體建構教學模式創設情景,活躍學生的潛在智慧,使其順利地獲得“通用工具”,掌握了學習方法

學習目標:

1.和指定日子星期相同,它們的差有什麼規律?

2.和指定日子星期不同,有什麼規律可以確定它們的星期數?

整體感知:

師:我們來做個遊戲。全班41個同學分別擔任某一天。

規則:1.按座位排號,1號為2月1日,2號為2月2日……

2.當我報出某個同學的號數是星期幾時,與他星期數相同的同學要舉手報出自己代表的日期。

3.檢驗。

師:今天是2月18星期六,誰也是星期六?(學生沉默思索片刻,待有人舉手後紛紛議論檢驗。)

指名學生模仿老師繼續遊戲。老師旁觀。

探尋規律:

師:和指定日子星期相同,它們的差有什麼規律?

學生計算、討論。彙報討論結果。

生:如果兩個日期之間的相差天數是7的倍數,那麼他們就是相同的星期數。

師:為什麼是7的倍數而不是8、9等其它數的倍數呢?

生:因為一星期有7天。(看,學生多會動腦筋哪!)

師:如果它們的日期差不是7的倍數,它的星期數怎樣推算?

部分學生乾脆站起來,從1號是星期幾開始數到自己是星期幾;有學生用算出的天數差除以7…一番實踐、推算、討論、交流、驗證,終於有了眉目。

生:如果天數差不是7的倍數,要看它們除以7後的餘數。

師:是7的倍數也就是餘數是多少?

生:餘數是0。

師:怎樣判斷某一天是星期幾?

學生找出通用工具後,自編題驗證。

深入探究:

推薦作業:

你還想知道哪些日子的資訊?自己推算檢驗。你有什麼發現、體會?看誰有創意。

反思

1.角色扮演,軟化知識。劉校長在談整體建構和諧教學法的具體做法和效果時,第一條就是“課堂教學首先要講究有效性”。星期的推算,是時間教學中的硬骨頭。怎樣軟化這塊內容,利於學生的消化吸收?日期雖然與學生朝夕相伴,但學生注意的是其中的一天,沒有整體觀念。因此這類問題對國小生而言是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如何讓學生看見“森林”?我想到了用木組林,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以林創森。把班級的每一位學生轉變為具體的某月某天,即個人看為木,集體為林。學生在小圈子裡體驗週期的變化規律,然後擴充套件。事實證明,學生擔任角色後,責任感強,學習體驗深刻,學習狀態投入,學習效果顯著。

2.適時點撥,感悟知識。整體建構和諧教學法認為:“一旦問題有了變化,學生往往會束手無策,這是因為他們缺少隱性通用工具──解決某一類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或方法。”當學生的感性認識到一定程度時,教師可以通過恰當的問題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從知識的層面過渡到方法的層面上來。如:當學生髮現2月18日星期六,2月25日、2月11日、2月4日、3月4日、3月11日也是星期六時,相鄰之間相差7已突現出來。“為什麼是7的倍數而不是8、9等其它數的倍數呢?”在星期的推算中,7無疑是個頭等重要的資料。抓住了7就等於成功的一半。此問的`設計解釋了學生心中的疑惑。加速了“用日期差除以7”這個方法的浮現。

3.精心設計,層層深入。在此難點突破的設計中,我採用從形象──抽象,從能被7整除的日期差──不能被7整除的日期差,從獨立思索──小組討論,從實踐──概括,從概括──驗證。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如引導學生掌握方法的幾個問題設計:1.和指定日子星期相同,它們的差有什麼規律?2.如果它們的日期差不是7的倍數,它的星期數怎樣推算?3.怎樣判斷某一天是星期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是教師用“暗線”控制引導“明線”。通過教師的引導“知識線”讓學生掌握了知識,“方法線”讓學生形成了能力,老師的教法轉化為學生的學法。

4.推薦作業,調動潛能。劉士秋校長在整體建構和諧教學法符合心理學觀點一節中講了高斯的故事。老師在無意識當中,把一道有兩千年曆史的數學難題交給了高斯,高斯用一個晚上的時間解答出來。在得知真相後,高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年曆史的數學難題,我不可能在一個晚上解決它。”這說明人的潛能是巨大的,在沒有任何限制時,可以有意想不到的發展。我在拓展教學時,儘可能給學生最大的彈性空間,使學生自由自在地發展。播種希望,收穫驚喜。

整體建構教學法提倡從整體入手,研究和處理物件。時間的規律從整體把握,規律一目瞭然,分割就零亂無緒。學生感到星期推算很難,原因就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採用角色扮演、定位,成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從部分轉移到整體。整體關注,學生輕易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