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的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71W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詩,我非常喜歡。過去一直都是採用“朗讀感知 ──分析結構,整體把握──介紹作者、時代背景──分析形象,理解象徵意義 ──延伸拓展,加深理解”的套路,把教學重點放在分析結構和時代背景上。教得很順手,也很熟練。但連續教了幾遍之後,就想教出點新意來。特別是最近幾年閱讀教學提倡多元解讀自由解讀,也想趕個時髦,來個新的解讀,於是,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我對這篇文章進行了新的教學設計,同過去的設計相比,最大的區別是我沒有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和結構分析,第一節課把重點放在朗讀和形象的把握上。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作為一篇散文詩,有著詩一樣的語言和詩一樣節奏,如果不仔細品讀,怎麼能感受到作品的語言美和韻律美。試想,如果一個學生課文讀起來結結巴巴,連一些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怎麼能談得上恰當的語言表達呢?所以在這次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通過讓學生聽讀﹑試讀﹑品讀﹑老師範讀﹑學生展示這幾個過程,讓學生把握散文詩的節奏﹑重音和停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多讀,學生能更好的理解課文,同時學生能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比老師單一的去講要好的多。

《海燕》的教學反思

其次,在形象的把握上,以往主要讓學生聯絡生活來理解海燕的象徵意義,目的是不讓學生受背景的`影響受教師引導的影響,能夠自由的解讀文章的內容。因此,學生對“海燕”形象和象徵意義的理解比較快,也比較一致,大都是“它是生活中的強者,逆境中的勇士,勇於迎接挑戰的英雄。”等。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介紹生活中的“海燕”,學生舉出了貝多芬、張海迪等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事例。課後,我自己問自己,《海燕》一文的價值何在呢?難道它等同於一篇一般的託物言志讚美生活中的強者的文章了嗎?這樣的文章不是太多了嗎?而文學史上享有盛名的高爾基的《海燕》卻只有一篇!我想,這不是真正的多元解讀,也不是新課改下的花樣翻新,而是在糟蹋經典美文!

於是我很快又對這一設計進行了補充,在第二節課上,在學生進行了自由解讀之後,我及時進行了講解引導,向學生詳細介紹了高爾基及其寫作本文的時代背景,再由學生思考“海燕”的象徵意義以及本文的主題,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我又進行了一些補充講解。儘管好像剝奪了一點學生的自主權,但我覺得《海燕》這篇文章一下子厚重起來,充實起來,高貴起來,它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精神的一面旗幟啊!我覺得我對得起高爾基了。

這次經歷使我領悟到了幾點:要以冷靜的理智的頭腦對待一些“時髦”;對一些經典美文,特別是時代性比較強的文章,可以進行自由解讀多元解讀,但要慎重,不能為追求所謂的教學創新,而損害了它們的價值,不能使多元解讀庸俗化;要靈活客觀地對待學生自主和教師引導的關係,在很多時候,教師該參與的該引導的,就不能退出,就不能猶豫,就不能緘口。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病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課改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的深入學習,冷靜思考,不斷的反思,不斷的注入新鮮的活水,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向新課程。

範例二從學生熟知的童謠匯入,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教學過程以朗讀教學貫穿始終,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揣摩感悟詩情、畫意和理趣,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評,評中讀。在賞析海燕形象時,注重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既尊重學生對海燕形象的感性認識,又結合背景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把握海燕的特定內涵。課外延伸將學習本課的現實意義與學生的結合起來,鼓勵學生面對生活的暴風雨時也像海燕那樣勇於鬥爭,敢於勝利,突出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