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觸不周山》教學反思6篇

來源:才華庫 2.71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共工怒觸不周山》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共工怒觸不周山》教學反思6篇

《共工怒觸不周山》教學反思1

這兩篇短文相比較,學生更喜歡學習第一篇,尤其是對“你對夸父追日的行為有什麼看法?你能不能寫一段夸父臨死前的內心獨白?”這一環節的設定,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發言都很精彩。而對於第二篇,學生翻譯之後沒有喜歡的地方,所以在後面的環節中,我讓學生談談自己所知道的古代神話或傳說故事,在班內交流。給學生補充了拓展閱讀。

《共工怒觸不周山》教學反思2

教學設想:

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教學時應重在誦讀。再結合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弄懂大概意思和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誦讀直至成誦。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注重文化教育的滲透,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讓他們更深入地把握文言文的知識點。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瞭解《淮南子》等相關的文學常識;積累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熟讀課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誦《共工怒觸不周山》。

2. 過程與方法:藉助課文註解和工具書,弄懂詞句的含義和全文內容;通過出示資料,瞭解作品及人物.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遠古人民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氣概。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瞭解一些相關的文學常識;積累文言詞語,熟讀並背誦《共工怒觸不周山》

2. 難點:多角度討論分析,理解文章的內涵。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 學生預習時,注重誦讀:字音要讀準,朗讀要流暢;

2. 對照註釋及工具書,基本瞭解詞句的含義,體會大意。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出示幻燈圖片——共工怒觸不周山

師:我想請一位同學來為我描述下這幅畫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生:(略)

(師補充介紹:此人是共工,此山為不周山)板書課題:共工怒觸不周山

師:看著這幅畫,你有什麼問題想提出來呢?

生:(略)

師:帶著剛才的問題,我們一起走進《共工怒觸不周山》。

二. 走近作者:

《共工怒觸不周山》選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

三. 走入文字:

1.聽錄音朗讀。(注意正音,把握好節奏)

2. 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標記:你覺得需要注意的字詞以及不理解的詞句。

3.全班釋疑詞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詞。

4.齊讀。

師:聲音響亮,感情有所欠缺。我想最大的障礙還是沒有很好地理解文字,那麼本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哪個同學知道?

生述。(可合作交流)

師點評,藉助幻燈片,補充(共工敗)這一情節。

四. 析:

1、師:也就是說這是一場帝王爭奪之戰,為什麼爭奪呢?文章並沒有具體介紹,傳說(講述故事背景)……而本篇文章寫的正是這場戰爭。與我們以往瞭解的戰爭描寫有所不同,它沒有寫戰鬥場面,沒有寫戰爭規模,甚至沒有寫戰鬥過程,那麼本文主要抓住了戰爭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來寫的呢?

生:怒。

師:“怒”反映了共工怎樣的心理狀態?

生:不順心。

師:從“怒”中,你看出了什麼?(合作探究,教師引導)

設計思路:

a.從“怒”看其表現——“觸”

b.從“怒”看其後果——天柱折 地維絕

c.從“怒”看其戰鬥過程——激烈

(文中並沒有寫,但是從“怒”中,我們不難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壞性的後果,如此神勇,想想他與顓頊的爭鬥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請同學們發揮想象,說一說“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戰鬥場景究竟是怎樣的?可小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把握神話想象和誇張的特點)

d.從“怒”看其人——你覺得共工是一個怎樣的人?

(勇敢、豪氣、堅強、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

2、再讀感悟

在朗讀時,應讀出共工的那種心不甘,那種憤怒之情,那種地動山搖只勢!

a.自由讀

b.指名讀

c.男女競賽讀

3、我們從共工身上學到了什麼?面對挫折、困難時,我們應該如何應付呢?(挑戰精神)

五. 主題思想探討:

去掉神話色彩,還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誇張)這則神話故事實際反映了哪些內容?

a.遠古時期原始部落間的激烈鬥爭。

b.先祖對自然界的鉅變的認知。

主題思想:文章反映了遠古部落間的鬥爭,塑造了一位勇敢、堅強、頗具挑戰精神的共工形象,從神話角度向人們解釋了天傾西北,河向東南流的自然現象的原因。從側面反映了遠古勞動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

六. 背一背。

七. 作業:(想象大比拼)

“共工怒觸不周山”時激烈的戰鬥場景。

八、板書設計:略。

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討厭學。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在《共工怒觸不周山》中,我主要從三個層次來入手,注重情境的設定,挖掘其文化氣息,讓學生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當中學習。

第一層“積累、整合”境界中,注重文章的誦讀。以學生自主置疑為主,找出本課文言文的重難點,教師適時補充,全面“掃盲”,夯實學生的文言基礎。

第二層“感受、鑑賞”境界中,抓一“怒“字咀嚼鑑賞,設定相應情境,發揮想象和誇張,多角度品味“共工”之“怒”,從而看其人。

第三層“思考、領悟”境界中,去掉神話色彩,還原本色。一是讓學生進一步挖掘文章的主旨,二是讓學生體味神話中超現實的想象、誇張的浪漫注意的魅力。

在具體授課環節中:開篇匯入採用“猜讀法”,有意識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的興趣;在走入文字環節當中,穿插了一些相關的背景故事,學生興趣濃厚,且有助於對共工這一形象進一步的更為客觀的全面理解,也避免了在學習文言文時開篇就介紹背景的枯燥無味;在“

感受、鑑賞”環節中,對於從“怒”看“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戰鬥場景這一設定,則有效地打開了學生的想象空間,任其思維肆意馳騁……

整篇文言文的教學又貫穿以“讀”的內涵,初讀——感悟讀——鑑賞讀。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昇華。文言文教學離不開“讀”,在“讀”中,每位學生都有著各不一樣體會和感悟,這也是我們教學當中所追求的獨特的個性解讀文化氣息。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習文化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和美。”文言文學習更應是如此,文言文秉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將文化教育滲透到文言文學習當中去,讓學生跳出以往的枯燥文言文學習,讓其充滿著生活化、個性化,讓我們的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共工怒觸不周山》教學反思3

其實,我們每次準備課都希望它完美。可是事實就是,沒有一節原生課會是完美的!正如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我們也不可能講出完全相同的兩節課。因為學生是靈活多變的,正是這個“變”,才有了我們形形色色的課堂,才有了我們多樣化的展現。也才會有很多不經意間的細節缺失,甚至是課堂本身角度的把握。感謝盧臻老師,你說,痛了,下次就不會痛了。我想說,我沒有感覺痛,我只是看到了一個人,雖然孤獨,但是依然無怨無悔的前進的背影。

我們學校每次評課的時候,大家都會說,不要說優點了,說不足吧,一人一句的不足加起來,就能學到很多東西呢!一個人看到的一篇課文或者一個備課組看到的一篇課文,也可能是一個角度一個側面,眾多的同課頭的老師聚集在一起,就距離全面把握課文文字越來越近啦!這是個很好的機會,無關名利無關榮譽無關其他,只是為了我們的學生,會有一個每天都進步一點的老師!

廢話說的多,回來說說我的課。

這是一節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我們學校本身對文言文就有了流程:一讀,二譯,三誦,四賞,五品。就是一通讀感知,二自主翻譯,三熟讀成誦,四賞析人物,五品析語言。所以,我備課的同時也在注意著這樣的流程。同時加入自己的講課風格。站在講臺上的並不一定就是權威的是百分百正確的,要勇於接受學生的挑戰,要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所以,我的整體課堂經常都是小組討論的集體智慧閃光。每當我有口誤或者手誤的時候,學生都敢站起來直接說出我的`錯誤。感謝這次七年級的一個學生,下課後過來對我說:“老師,你寫錯了一個字。碰撞應該是‘石’字旁,你寫成‘足’字旁了。”心裡暖暖的,學生願意跟我溝通,共同進步!

下面說反思,我也只說不足,不提優點。

這節課朗讀是亮點。但是,在提出朗讀要求時,字音、節奏都沒有問題,第三個感情要求學生讀出講故事的味道,確實有點早。應該在學生領悟文章後,再讀,效果更好。我決定,朗讀要求仍然全面提出。在學生初讀或者第二次讀的時候,都要明確他們前兩者做的很好,第三個要求,我們感知完文章,甚至翻譯完文章之後,再讀,效果會更顯著。

也提出了這樣的建議,既然誦讀是重點。就應該讓誦讀貫穿全文,開篇讀,中間讀,結尾讀。以讀代講,以讀代譯,這樣才叫讀的充分。而且關於整體感知,位置應該進行調整。確實,在背誦完之後再提出感知有點後知後覺。應該初讀後就直接感知內容,在瞭解大致內容的情況下翻譯全文,最後再熟讀成誦才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平時常規課的時候,我們也都是如此這般,可能這次的課文比較短小,備課的時候竟然會覺得

概括內容很簡單,而沒有作為一個版塊出現,僅僅充當了環節之間的過渡作用,實在是忽略了文字的重要作用。在學生自主翻譯過後,畢竟是七年級的學生。最好幫助學生再通譯一遍,明確告訴他們翻譯所需要的方法,要做到逐字翻譯,要把一個字翻譯成一個詞。是的,我們上課經常強調的東西,卻在這時被我拋到了九天之外。

而且在評課開始之前,盧老師已經跟我溝通了關於人物這個部分。課堂上的共工形象,這些資料都不是來自文字,從哪裡來呢?我說,是告訴學生回家後多方面蒐集資料得來的。還有學區負責老師王老師,68中的王老師,69中某位不知名的老師,大家都對於共工和不周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盧老師說,今天真是評課評的暖洋洋啊。其實啊,我的心裡才是暖洋洋的。

關於人物,聽取了大家的意見之後。我也覺得,應該站在文字的基礎上,首先肯定共工是個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敢的英雄。但是還有不足,比如暴躁比如不計後果。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引導學生,跳出文字,結合背景,充實共工的形象,為了人民造福啊,結果卻引發了戰爭啊。雖然最後結果在我們現在看來,日月星辰都有了規律,江河湖海都向東流,對當時的人們來說,卻是個災難!在學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我應該很好的把握住基本的文字,告訴學生哪些知識是課文告訴我們的,哪些是我們額外知道的,再加以總結。對於學生的指向性會更加全面,也可以更好的指導學生怎樣學習文字,跳出文字,再回歸文字的過程。畢竟,我們是要以課本為例,教會學生思考。

而對於有共工引發的延伸討論,關於如何面對失敗,如何控制情緒。七年級的學生也有了自己的見解,相當好,也得到了老師們的肯定。

還有貫穿全課堂的大組競賽,使我們一貫的激勵學生的手法,效果很明顯,會繼續堅持。關於王世忠老師說,加分每道題都加五分,未免有失偏頗。我一開始確實考慮到了,平時的課堂也會有所側重。主要是公開課,學生情緒有點緊張,需要放鬆甚至是更好的激勵。想傳達給他們,這樣的時候,你敢於站起來,比什麼都重要。我加分,加給你的勇氣和信心。平時課堂上,一道難題,提問程度好的學生,加五分;一道簡單的題,提問程度不好的學生,也加五分。就是這個效果吧!

沒想到的是,我們這塊磚,引出了那麼多的錦思妙想和金玉良言!獲益匪淺,收穫良多!

《共工怒觸不周山》教學反思4

《共工怒觸不周山》一文選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這篇文章選自《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其原文如此: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據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子孫,他聰明敏慧,有智謀,他統治的地盤很大,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認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爭奪統治權鬥爭。

關於共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怒撞不周山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這一神話只能說明在那時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瞭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於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旨在激勵學生探索自然和開創新世界精神,謳歌古代先民偉大的探索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從這一點上講是很具啟發意義的。但今天把它選作課文用以教育千萬之學子,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思考。有文曰:課文的後半部分是“對共工英雄形象所表現的偉力的神話和謳歌”。

“我認為共工算不上英雄。”老師。教學時學生如是說。

公共何許人也?為何怒觸不周之山?…….

共工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我和同學們做了以下的探討:

共工是誰?在文釋中也有定論:傳說中的部落領袖,炎帝的後裔。關鍵在怒這一情緒是由何而發,文章始曰:“爭為帝”是也。其行為如何,“觸不周之山”耳。結果怎樣,“天柱折,地維絕”。那麼,共工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有文章這樣評價道,“他敗得很壯烈,不愧為失敗的英雄。”何謂英雄?在今天看來,無私忘我,不辭艱險,為人民利益而英勇奮鬥,令人敬佩的人才可稱之為英雄。從故事的起因來看是爭帝,很顯然共工與顓頊是為了各自的部落的利益而爭戰,為自己的權力而戰。因此,共工代表的不是大多數人的利益,是不能稱之為英雄的。

共工又因戰敗而怒,進而觸不周山,說明其心胸狹窄,氣量小,沒有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毅力與堅韌。也就是說共工沒有坦然面對失敗的勇氣。逞一時之匹夫之勇,又怎能擔當一個部落領袖的重任。豈能稱為英雄乎!

總之,我認為共工怒這一情緒和觸不周山這一行為也是今天教育之價值觀所不提倡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一味的把共工為爭帝失敗而怒觸不周山這樣的行為看做是英雄之舉的話,那麼,學生有可能受其誤導,失敗就該發怒,發怒就得不計後果的去行事。這是一個多麼可怕地情感趨向。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學習先民的那種敢於想象,勇於探索的偉大精神,而不要一味的強調共工這一人或神是如何的英雄,這與課文所選的宗旨就背道而馳了。

《共工怒觸不周山》教學反思5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不久,重點應該在誦讀上。課文比較精短,在內容上翻譯不難,所以也應該結合文下注釋,給學生充分自主的權利。整堂課也應該重點鍛鍊學生的小組協作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還有大組競賽的積分機制,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預設反思:

設計整堂課的時候,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如下:

1、能夠準確翻譯“觸、潦、塵埃、歸、折、絕”等文言詞語。

2、反覆誦讀,當堂背誦課文。

3、深入挖掘英雄內心,學習古人堅強勇敢、敢於挑戰的精神。

結合課標要求,圍繞重點字詞的理解,文章本身的理解和學生預感的培養,學習古人美好的品質展開。

字詞的設定取決於近年中招的重點實詞,在七年級學生可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適度拔高。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第一加深對文章深刻內容的理解,第二在反覆誦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所以針對這樣的預設,我設計了好幾個環節,從教師範讀中傳達給學生字音、節奏和情感的正確理念,達到言傳身教的薰陶。

再小組討論,分工合作,達到團結配合的效果,展示集體的智慧和朗誦的力量。

最後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進行全班齊誦。在誦讀中品味文言文的語言魅力。在誦讀的接觸上翻譯全文。翻譯也分三步走,先給學生留有充分的個人自主學習的時間,再同桌補充糾正,最後小組通譯全文。

在體會古人芬芳如蘭的品格和精神的時候,我設計了兩個環節,由淺入深的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是結合文中語句來分析共工的精神和品質,再走入他的內心世界,充分挖掘他做所有事情的原因。

這個部分,我也充分的上網蒐集資料來補充,比如顓頊和共工的背景,為什麼兩個人會大戰一場,從部落的爭奪領袖到兩人因為圍繞水利意見不統一而展開的矛盾,就是希望給學生呈現出一個豐滿的有血有肉的部落領袖。

他不是一個常規意義上的英雄,他有很多不足,暴躁不計後果,但是他也做出了造福人類的事情。所以,預設了除了文字之外的背景資料的穿插。

進而,從共工的品質上,我延伸到學生如何控制自己暴躁的壞情緒,如何面對失敗,如何挑戰人生。畢竟,教書育人,育人也是關鍵啊!

《共工怒觸不周山》教學反思6

其實,我們每次準備課都希望它完美。可是事實就是,沒有一節原生課會是完美的!正如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我們也不可能講出完全相同的兩節課。因為學生是靈活多變的,正是這個“變”,才有了我們形形色色的課堂,才有了我們多樣化的展現。也才會有很多不經意間的細節缺失,甚至是課堂本身角度的把握。

說說我的課吧:

這是一節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我本身對文言文是有基本固定的流程:一讀,二譯,三誦,四賞,五品。就是一通讀感知,二自主翻譯,三熟讀成誦,四賞析人物,五品析語言。所以,我備課的同時也在注意著這樣的流程。同時加入自己的講課風格。站在講臺上的並不一定就是權威的是百分百正確的,要勇於接受學生的挑戰,要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所以,我的整體課堂經常都是小組討論的集體智慧閃光。

下面說反思,我也只說不足,不提優點。

這節課朗讀是亮點。但是,在提出朗讀要求時,字音、節奏都沒有問題,第三個感情要求學生讀出講故事的味道,確實有點早。應該在學生領悟文章後,再讀,效果更好。我決定,朗讀要求仍然全面提出。在學生初讀或者第二次讀的時候,都要明確他們前兩者做的很好,第三個要求,我們感知完文章,甚至翻譯完文章之後,再讀,效果會更顯著。

既然誦讀是重點。就應該讓誦讀貫穿全文,開篇讀,中間讀,結尾讀。以讀代講,以讀代譯,這樣才叫讀的充分。而且關於整體感知,位臵應該進行調整。確實,在背誦完之後再提出感知有點後知後覺。應該初讀後就直接感知內容,在瞭解大致內容的情況下翻譯全文,最後再熟讀成誦才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平

時常規課的時候,我們也都是如此這般,可能這次的課文比較短

小,備課的時候竟然會覺得概括內容很簡單,而沒有作為一個版塊出現,僅僅充當了環節之間的過渡作用,實在是忽略了文字的重要作用。在學生自主翻譯過後,畢竟是七年級的學生。最好幫助學生再通譯一遍,明確告訴他們翻譯所需要的方法,要做到逐字翻譯,要把一個字翻譯成一個詞。是的,我們上課經常強調的東西,卻在這時被我拋到了九天之外。

關於人物,聽取了大家的意見之後。我也覺得,應該站在文字的基礎上,首先肯定共工是個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敢的英雄。但是還有不足,比如暴躁比如不計後果。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引導學生,跳出文字,結合背景,充實共工的形象,為了人民造福啊,結果卻引發了戰爭啊。雖然最後結果在我們現在看來,日月星辰都有了規律,江河湖海都向東流,對當時的人們來說,卻是個災難!對於這個問題,我沒能引導學生思考。對於學生的指向性不全面,沒能更好的指導學生怎樣學習文字,跳出文字,再回歸文字的過程。畢竟,我們是要以課本為例,教會學生思考。

沒想到的是,我們這塊磚,引出了那麼多的錦思妙想和金玉良言!獲益匪淺,收穫良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