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12W

核心提示:國小低段語文中相當數量的課文是以小動物的生活、成長為線索展開的,具有生動、有趣的特點,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如果講課時重視讓學生扮演課文中小動物的角色,表演成課本劇,學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教學效果會更好。...

國小低段語文中相當數量的課文是以小動物的生活、成長為線索展開的,具有生動、有趣的特點,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如果講課時重視讓學生扮演課文中小動物的角色,表演成課本劇,學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教學效果會更好。如《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介紹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在課文總結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形象的瞭解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我就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課本劇的表演。請了兩組同學進行表演,第1組表現:小蝌蚪迎上鯉魚媽媽向鯉魚媽媽詢問,小蝌蚪追烏龜媽媽,錯認媽媽,最後終於找到了媽媽。基本的動作和對話都表演出來了。第2組表現:小蝌蚪在池塘裡快活地遊動,伸伸雙腳、長出後腿,迎上鯉魚媽媽向鯉魚媽媽詢問,伸伸雙手就是長出前腿,去追烏龜媽媽,錯認媽媽,後甩的手臂漸漸變短就是尾巴變短了,小蝌蚪也找到了媽媽,最後小蝌蚪就變成小青蛙,一蹬,一跳,去捉害蟲了。

課本劇表演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實踐活動。我在學生理解了這篇課文的語言文字、感知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擔當課文中的角色進行表演。這兩組小朋友表演的都不錯,通過他們的表演可以看出學生已經對課文大意有了瞭解,特別是第2組的小朋友表演的更好,把蝌蚪的生長過程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長出後腿,伸手代表長出前腿,後甩的手臂漸漸變短代表尾巴變短了,將小蝌蚪轉變成青蛙的過程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了。

另外,兩組同學都注重課文中動詞的把握,如: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就迎上去的“迎”和小蝌蚪看見烏龜以為是媽媽就追上去的“追”,這兩個動詞兩組小朋友都表演的很準確、到位。可見學生已經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  在請第2組表演時我心裡有點擔心,因為這組裡的兩個女同學平時膽子比較小,我怕沒有第一組表演得好,但事實出乎意料,這組表現得非常棒,其中最讓我感到高興的是那個大膽而且敢於表現的“小蝌蚪”,她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長出後腿,伸手代表長出前腿,後甩的手臂漸漸變短代表尾巴變短了,或許在她的帶領下,扮演鯉魚媽媽和青蛙媽媽的那兩個開始讓我擔心的女孩,不但完整的將要說的話有感情地說完,還加上了合理的動作,四個人分工合作,協調配合,表演的很成功。膽小的孩子能夠到位的表演自己的角色,大膽的'孩子能夠將角色淋漓盡致的發揮。這樣培養了學生勇於表現自己的意識,訓練了膽小的同學,提高了膽大的同學,而且還鍛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組織能力。

在表演後我還讓學生進行點評。學生各抒己見,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當組織學生表演完課本劇後,我讓學生再齊讀課文,我覺得學生讀得更加投入了,“小蝌蚪找媽媽時的著急,找到媽媽時的高興。”當讀到長出後腿時:有幾個學生不自覺的伸了伸腿。讀到長出前腿時:又有學生不覺地動了動手。這就是課本劇表演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文字的真切體驗。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當然課本劇也要從課文內容出發,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不能亂演,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