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搭國小教學反思4篇

來源:才華庫 6.19K

搭一搭國小教學反思1

本學期,我們組的研究專題是《國小數學探究式教學研究》,如何在學生的學習方式尋找突破口,讓學生更自主、更探究性的學習,來促進發展。我圍繞這一主題設計這節課。

搭一搭國小教學反思4篇

1、動手操作

把握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相互轉換關係不僅是一個思考過程也是一個實踐操作過程。我讓學生通過搭積木的搭建活動來體驗形成空間的方位感,畫一畫的有效活動把握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相互轉換關係,讓學生的空間觀念在轉換過程中得到發展。

2、自主探究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要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觀察、探究。通過讓學生自主觀察與探究立體圖形形狀並畫出平面圖形,能根據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

3、合作交流

在實踐操作活動中,不僅需要自主的探究、親身實踐,更離不開大家一起動手、共同參與。觀察、操作、歸納、變換、直觀思考等形成空間觀念有重要作用的手段只有在大家共同探討、合作解決的過程中不斷生成和發展,並得到提升。通過合作交流可以更清楚地明確自己對空間的看法,並有機會分享各自的想法。

通過這一節課,我發現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很高,而且學生很喜歡動手操作,應該說大部分學生能夠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但我覺得自己在這些方面做的還不夠。

首先,在擺一擺、畫一畫的環節上讓學生小組內自己擺,自己畫,對學生的空間觀念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因為這個環節不好展示,我擔心一組學生展示時,其他學生不容易很快的進行判斷,可能所需要的時間就會多一些,這樣後面的內容可能就沒有時間進行教學。但就發展學生空間觀念這一點上來看,我覺得還是可以嘗試一下改變。課後,我靜下心來思考:如果我讓學生把所擺的立體圖形畫出來呈現在黑板上,然後根據學生擺的圖形擺出立體圖形,那樣效果會更好!。

第二,因為擔心後面的內容太多,怕上不完,所以每一環節都過得有一點快,可能對於一小部分學生來說,還有些吃力。比如讓學生畫三個面時應該給出多一點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怎樣畫,指導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再細緻一點,比如侯榕同學說到,把下面的小立方體向上移動,使我們所能到的這些立方體在一個面上這種方法,我只是一帶而過,其實可以讓部分空間觀念不是很強的學生多這樣移一移,除了看上面時可以上下移,引導生看左右時還可以前後移,甚至除了移動,還可以拿走一兩個的方法。

第三、通過課堂中有針對性的練習,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意在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本節課的教學,也有意識的體現由抽象(圖形)————具體(擺實物)———抽象(由圖形判斷)這樣一個通過直觀手段來解決問題,再逐步到抽象的想象問題答案這一不斷訓練過程,引導學生逐漸發現實物與他們觀察到的圖形之間的聯絡,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總之,我感覺到活動在數學教學中十分重要,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活動促進學生髮展。

搭一搭國小教學反思2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時,我比較注重活動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活動中發展。

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安排了“我說你擺”和 “我問我擺”兩個活動。兩個活動通過情境演示讓學生觀察。每個活動我都比較注重活動的層次性。

第一個活動是:淘氣用四個正方體搭積木,笑笑根據淘氣的指令搭出同樣的形狀,中間用屏風隔開。這樣的活動很有意思。一個學生要觀察物體的相對位置,並把它用語言表達出來;另一個學生不僅要想象物體的相對位置,還要根據對方的表達來理解這種交流的含義。學生通過觀察情境也躍躍欲試。然後按照這樣的主線繼續展開這個活動:觀察情境,瞭解規則——師生合作,理解方法——同桌合作,開展活動——小組交流,說搭的方法——全班彙報。

第二個活動是一個有點顛倒的活動,笑笑已經搭好了一個立體圖形,淘氣通過問問題,搭出同樣的立體圖形。在活動時讓學生先觀察情境,提問“通過觀察,你知道這個遊戲應該注意什麼?”,讓學生自己說出活動規則。提問的同學要充分展開想象,想一想怎樣提問,被問的同學要表達,提問的學生要根據表達去理解、想象。當然學生問的水平有高低,問題又多少,不管學生情況怎樣,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活動。學生在活動中交流,思考哪種提問的方法比較好,在比較中篩選,優化提問的方法,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都很有好處。

學生通過活動,發展了空間觀念。然後設計了各式各樣的練習:1、想一想:從正面、上面、側面各觀察到什麼樣的平面圖形;2、數一數圖形有幾個;3、根據一個要求搭圖形,讓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

通過教學,我感覺到活動在數學教學中十分重要,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活動促進學生髮展。在這節課中,部分學生對於“把立體圖形從不同的面看到的形狀分別是什麼,畫到紙上”的題,當圖形的面不是在同一個平面上時,學生感覺有困難。我在教學時是讓學生觀察實物,並且是幾個很大的正方體,但有的學生還是不能理解。如果把這個片段作如下的改進,效果可能會比較好:1、讓學生自己擺好。2、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圖形。3、讓學生觀察實物。在觀察實物時,在前面蒙上一層透明紙,讓學生把看到的形狀在紙上的位置畫下來。多進行幾次。這樣對於學生理解從各個面看到的平面形狀就更容易理解。

第三個活動是讓學生從不同的方位觀察積木搭拼實物所看到的形狀和看圖畫出從不同方位所看到的形狀畫出來。由於三年級學生畫正方形的基本功不成熟,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了正方格本,要求學生在正方格本上畫。部分學生對於“把立體圖形從不同的面看到的形狀分別是什麼,畫到紙上”的題,當圖形的面不是在同一個平面上時,學生感覺有困難。所以在教學中我是先讓學生觀察實物畫,再觀察圖畫中的立體圖形進行畫。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過渡。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各種積極因素,創設出了學生樂學的氛圍。學生們在學習中,表現出了強烈的參與欲,學得積極主動。整個教學過程體現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也獲得了實施新課標的一次成功體驗。穩定性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國小生的特點。我們要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這節課,學生學習情趣高,個個搶著發言,搶著上臺來演示,甚至有的同學一邊舉手一邊都想下位子,每個學生都有著強烈的學習慾望。課通過實物觀察、動手操作、想象、描述等途徑,運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完成教學目標: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立體圖形,並且能夠說出和畫出從上面、側面、正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了一種學習的過程,使其聰明才智有機會發揮出來,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數學,經歷數學,體驗數學,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素養。力求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搭一搭國小教學反思3

“搭一搭”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78頁~79頁的內容,它屬於“空間於圖形”的內容,對於這部分內容《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空間與圖形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根據標準以及分析了教材,制定了教學目標:1、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並畫出草圖。 2、能根據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3、通過藉助思考和空間想象解決由立體畫出平面、由平面還原立體圖形的問題,再通過動手操作驗證,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數學思考水平。4、通過動手操作,增強與同伴的合作意識,學會相互評價,從中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我說你擺”,第二個活動是 “我問我擺”。兩個活動通過情境演示讓學生觀察。每個活動我都比較注重活動的層次性,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活動1、淘氣用四個正方體搭積木,笑笑根據淘氣的指令搭出同樣的形狀,中間用屏風隔開。這樣的活動很有意思。一個學生要觀察物體的相對位置,並把它用語言表達出來;另一個學生不僅要想象物體的相對位置,還要根據對方的.表達來理解這種交流的含義。學生通過觀察情境也躍躍欲試。然後按照這樣的主線繼續展開這個活動:觀察情境,瞭解規則——師生合作,理解方法——同桌合作,開展活動——小組交流,說搭的方法——全班彙報。

活動2、是一個有點顛倒的活動,笑笑已經搭好了一個立體圖形,淘氣通過問問題,搭出同樣的立體圖形。在活動時讓學生先觀察情境,提問“通過觀察,你知道這個遊戲應該注意什麼?”,讓學生自己說出活動規則。提問的同學要充分展開想象,想一想怎樣提問,被問的同學要表達,提問的學生要根據表達去理解、想象。當然學生問的水平有高低,問題又多少,不管學生情況怎樣,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活動。學生在活動中交流,思考哪種提問的方法比較好,在比較中篩選,優化提問的方法,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都很有好處。

另外,我又設計了各式各樣的練習:1、想一想:從正面、上面、側面各觀察到什麼樣的平面圖形;2、數一數圖形有幾個;3、根據一個要求搭圖形,讓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

本節課的教學,我感覺到活動在數學教學中十分重要,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促進學生髮展。

搭一搭國小教學反思4

本節內容主要結合搭正方形的操作過程,認識餘數,經歷探索發現餘數和除數關係的過程,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在探索餘數和除數關係的過程中,初步形成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

在教學過程中,我藉助學生熟悉的搭圖形場景開始,組織學生用小棒動手搭一搭熟悉的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幾個正方形?還剩幾根?讓學生從實踐活動中先感知有餘數的除法。結合操作活動進行交流,思考餘數“1”表示什麼意義。然後認識橫式,思考餘數“1”如何在算式中表示出來。從而引出有餘數除法的橫式。結合每一步的操作,說說橫式中每個數在操作中各表示什麼,特別是餘數“1”是哪根小棒,為什麼會剩下。在理解的基礎上填寫單位。讓學生髮現13÷4=3(個)……1(根)商的3表示可以搭3個正方形,餘數的1表示還剩下1根。從而明確 “3”後面的單位應該是“個”,而“1”後面的單位應該是“根”。其次,再通過用14、15、16……20根小棒搭一搭,畫一畫、填一填的活動一起來探索、發現餘數與除數之間的關係。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發現14根小棒可以搭3個正方形,還剩2根;15根小棒可以搭3個正方形,還剩3根;16根小棒正好可以搭4個正方形;……19根小棒可以搭4個正方形,還剩3根,如果再添1根,就可以再搭一個正方形……每次餘下的根數都比4根少……根據觀察發現:隨著總根數的依次增加,餘數迴圈出現:1、2、3、0、1、2、3、0,餘數都比4小。為什麼餘數都會比4小呢?學生通過操作,結合算式發現:如果剩餘大於或等於4根,就還可以接著搭正方形。那餘數都比4小呢?還是餘數都比除數小呢?引導學生嘗試自己確定一個數,畫一畫三角形和五邊形,並寫出算式。通過觀察,學生髮現:餘數不是都比4小,而是比除數小。

本節課我注重將具體的操作活動與抽象的算式緊密聯絡起來,關注學生髮現問題意識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讓學生結合操作活動來發現並理解,在除法算式中兩個單位為什麼不同,各表示什麼意思。第二,讓學生經歷大量的搭、畫、填一起探索發現餘數與除數的關係,讓他們發現餘數不是都比4小,而是餘數都比除數小,進而有效地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學生在這種輕鬆自由的氛圍中快樂自覺地學習新知,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信心,培養了學生實踐操作及發現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但此節課也有不足,由於學生經歷了大量的操作活動,所以在時間上較為緊張,沒有進行鞏固練習。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合理安排教學過程是我需要思考和加強的方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