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3.06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

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1

本堂課教學時間足夠,30分鐘可以完成;主體內容昇華和凝華的概念,生活中的現象以及應用。

昇華和凝華概念,主要是生活中學生即使看到過或者觀察到這樣的現象,他都不一定知道這是昇華或凝華,因為是否有中間狀態液態是本節需要突破的知識。

昇華定義用碘來做,先鋪墊碘的熔點(113攝氏度左右)和沸點,然後再利用熱水(開水最好)做碘昇華實驗。效果比較明顯,能看到碘蒸汽,但試管中看不到碘的固態。(用碘加熱,比實驗室現成的裝置感覺更有說服力)

凝固實驗,可以利用剛才加熱的碘,放入冰水中,但現象太快,學生是否能看到液態的碘不得而知,固態碘顆粒倒是很容易看到。

我另外做的一個實驗,水蒸氣的凝華現象。將冰塊和鹽混合(主要是得到低於零攝氏度的水),也可以直接凍冰鹽水。我用的冰塊和鹽混合,放入金屬盆中或易拉罐中,在盆的周圍看到明顯的霜。肯定不是水凝固的冰。老師可以先做鋪墊,冰是一塊塊的透明的,而本實驗現象看到的白色的小冰晶。

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2

一、探究過程僵硬,只是為了結論而探究。

新課標中,對本節知識的要求即包含過程要求,又包含終結性要求,其中終結性要求為“瞭解”水平。而我沒有仔細專研課表要求,過分的注重了課堂教學的結論性傳授,而忽略了過程性認知。對於剛剛接觸物理的學生來說,應培養其觀察、描述實驗想象,總結歸納實驗結論並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敘述的能力。我只做到了灌輸,卻忽略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二、教學思路不夠清晰,框架鬆散。

這個問題不只存在於這節課中,在平時的備課環節,我過分注重詳案的準備,直接導致授課時思路只有一條線,對於課堂的突發情況準備不足,很容易被學生將課堂拉偏。

三、教學語言容易讓學生產生歧義。

首先是引言部分,沒有詳細的設計,只是一句話帶過,沒有過渡,學生還沒有進入狀態的情況下,直接講授新課。其次是教學過程中的過渡語言,一是用詞,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用一些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二是語氣,聲音過於平緩,沒有側重點,學生不容易分辨問題中的重點,又會造成理解錯誤,或是無法理解。

四、板書不規範。

板書直接反映出教師的整體思路,由於備課過程中沒有完整的知識框架,導致板書所呈現出來的內容雜亂無章。還有對於一些要求學生熟記的內容,書寫簡單,不夠詳細具體。

五、總結

經過袁老師的評課與分析,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有了很明確的認識。同時,對於今後備課、教學的方法也有了很清晰的認識。

1.課前備課,首先列出知識框架,使內容穩固,層次分明。其次,對於問題的設計,提問語句的設計,可以找非物理教師聽一聽,確認語言描述準確,沒有歧義,學生能夠按照我的意願理解問題。

2.認真設計課前的引言,並且陳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一是為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二是為了提醒自己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3.對於探究過程,要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描述的能力,分析總結的能力,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灌輸知識。

4.課堂小結一定要有,一是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整理的過程,二是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習慣,逐步培養學生對章節內容的整理歸納。

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3

首先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分別獲得定滑輪和動滑輪在使用過程中,起作用方面的規律性的結論。然後引導學生應用槓桿平衡點的條件,進行實驗探究,讓他們去尋找提重物所用的拉力與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的關係。最後通過幾種升降機介紹,讓學生知道複雜的機械中有許多部件是由槓桿和滑輪組成的。教材還利用資訊窗介紹機器人,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知道任何先進的機械都是可分機械控制系統和機械傳動系統,其中的機械傳動系統實質就是簡單機械的組合,簡單機械在高科技領域內也是不可缺少的。這也是簡單機械的價值所在。

教師教學時先讓學生觀察瞭解滑輪的構造,然後將學生按學習小組分成幾大組,每組重點探究一項內容,並向全班同學彙報探究結論。探究活動可同時展開,每組同學除要重點探究一項內容,每組同學除要重點探究的內容外,其他探究活動也要完成。在學生討論交流以後,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槓桿,用槓桿的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不省力的原因。

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4

1、成功之處

(1)注重師生情感交流。課堂開始,通過實驗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我努力營造了一個輕鬆、民主、平等、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確立了互動、合作的師生關係,而這種氛圍和關係一直在得到不斷的延續、鞏固和提高,在與學生交往互動、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與學生心靈碰撞、情感交融,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激發思維的碰撞。所以這節課各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學生參與積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精彩紛呈,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2)充分信任學生,抓住教學機智。教學設計過程源於教材但又不拘泥教材,教材是通過學生生活經驗引入各元件作用及電源和用電器能量轉化,再通過手電筒裝置,學生嘗試由實物圖設計電路圖,循序漸進,這是科學合理的。但教師考慮到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又本身初見電學器材必然好奇心極強,於是由學生嘗試“怎樣讓小燈泡亮起來”引入課堂,抓住課堂上的教育機智,因材施教,採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循序漸進,始終以“學生實驗為主線”教師“演示實驗”“動畫展示”為輔,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學原則,從課堂反饋來看,教學效果較好。

(3)課堂教學重結論更重過程,在“怎樣使小燈泡亮起來”及“怎樣使兩個小燈泡亮起來”的“猜想與假設”和“設計實驗”環節,任憑學生的思維自由馳騁,廣開言路,學生自由表達、各抒己見,“活化”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揚教學民主。

(4)課堂預設充分,生成性課堂教學資源處理到位。要想使課堂充滿活力、學生充滿熱情、教師充滿激情,課前必須精心準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師自己,對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有充分的預設。在“怎樣使小燈泡亮起來”的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各種電路的設計都有一定的預設,因此才能抓住課堂上的教育機智,層層遞進,逐步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無聲潛入教學過程中去。對於課堂上學生出現的故障問題,教師沒有模糊處理,而是師生進行簡單分析,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對這個生成性問題的處理可謂恰到好處。既使課堂小結後的課外拓展部分“怎樣使兩個小燈泡亮起來”,教師仍是做好充分準備,對學生的各種思維的碰撞給予恰當的評論,課堂上做到有緊有放。

2、問題與不足

(1)教師ppt不夠創新。在電源及用電器部分,其中蓄電池部分,教師仍採用的電瓶,學生不夠了解,而這生舉例的手機衝電寶,正是課堂上學生的機智為課堂添放了光彩。

(2)情感教育不夠充分。本節課限於時間,聯絡生產生活實際少,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在電源交流電部分,當教師提問到“我們溧陽有核電站嗎?”當學生回答說沒有,教師感覺很意外,只是簡單地介紹天目湖也正在建設核電站,沒有捨得更多的課堂時間進行熱愛家鄉教師,反思課堂教學過程,在“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方面,確實還可以做的更好。

(3)對學生髮展性評價語言較少。在“手電筒”部分,有學生提出,手電筒內部是否另外存在導線,教師只是急於引導學生思考“金屬也能導電,手電筒的金屬外殼相當於導線”而沒有對學生說到“我以前拆過手電筒”的這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本課的“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也僅限於知識,對情感、過程、價值取向和非智力因素的評價比較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課堂教學的深層次目標。

總之,通過本課的教學準備、教學實施和課後反思,使我進一步體驗到,“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教師是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同時也是反思者,“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雲找答案”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關注學生課堂的情感體驗。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進行深層情感交流,善於發展性評價學生。同時力爭做一個有思想的反思者,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5

學生基礎較薄弱,要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由簡單入手,再層層深入。在上一節課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對電路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就為這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本堂課的內容,學生迫切想了解電阻的現象,這就為本節課打下了心理上的基礎;但是,本堂課的知識較為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只有讓學生融入課堂、積極思索,才能學好知識,感受到知識的魅力。

自制小風扇一個,並在扇葉上接上一條紅色彩帶,電阻定律演示器,一節乾電池, ,一個開關,各種電阻器實物,打火機一個,小燈泡一隻,電源一個,導線若干。多媒體,投影儀。教師創設情境啟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本課在教學的設計上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與實踐相結合,通過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師的引導,使學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從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知識的魅力、應用的價值,開闊學生的視野,鍛鍊學生的思維。

物理的課標的理念是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實驗探究過程,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本節課的設計好有很多不足,雖然是探究性的開放型物理課,是把主動權還給學生的課,但也應該是井然有序的課堂教學,我們的目的是讓他們輕輕鬆鬆地學習,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學會知識,培養能力,瞭解社會。

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6

一、說教材

本節是八年級人教版物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光的傳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對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為主線,讓學生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體現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本節“平面鏡成像特點”是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在通過實驗得出平面鏡成像的有關知識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中的成像問題學生在經歷此探究過程中,學習對實驗過程中資訊的記錄和處理。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通過對平面鏡的應用的瞭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學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對平面鏡成像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這個認識中由於視覺的問題存在一個誤區“物體離平面鏡越遠像越小”,在實驗中,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把此問題糾正過來。教學中,要通過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對平面鏡成像成像的規律學生易受到錯誤生活經驗的影響,不能正確的瞭解鏡中像和物體關係,特別是對像和物體大小相等不能正確理解。在探究實驗中讓學生通過觀察鏡中像和放在鏡子後與物體大小相同的物體重合了,來體驗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同時通過強調人眼對遠近的物體大小感覺不同來加深對像和物體大小相等的瞭解。其次學生不能正確的理解平面鏡成虛像的現象,通過在像的位置放在一個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來正確認識虛像。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通過實驗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動手與合作能力與習慣。

三、設計思想

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資料、分析論證等科學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學習通過科學探究的方法去獲得答案。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認識生活、解釋問題。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瞭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瞭解平面鏡成虛像,瞭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資訊的記錄和處理。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3、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通過對平面鏡的應用的瞭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五、重點與難點

重點:設計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探究活動,

難點:虛像概念的建立過程。

六、教學手段

本課採用“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分析論證等實驗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具體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討論。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法一:

提問:水中的蠟燭能燃嗎?

演示實驗:把一塊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隻蠟燭,在玻璃的後面,放一隻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間的距離,要和蠟燭到玻璃之間的距離完全相等。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

提問:你能解釋一下嗎?

同學們想知道這神奇現象的原因嗎?

法二:猜謎語:“表面平平的一塊鏡,你對它笑來它就對你笑,你對它變鬼臉它就對你變鬼臉”。(鏡子)

(二)、新課教學

1、平面鏡成像特點

提出猜想:

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

(教師不做任何暗示,讓學生充分想象)

[學生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許有不正確猜想)

(1)、像與物等大;

(2)、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與物左右相反;

實踐:拿起桌面上的鏡子照一照。

提問:你在鏡子裡看到的是不是真實的自己?

教師邊演示邊介紹鏡中的像。

請學生繼續觀察鏡中的像,並前、後、左、右移動平面鏡,觀察平面鏡中像的變化。

教師總結學生提出的問題:

為什麼用玻璃板作平面鏡?用鏡子做該實驗有什麼不方便?

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有關係嗎?

③我們怎樣確定像的位置?像是否真實存在?

④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與物體大小關係?

⑤實驗過程中,刻度尺有什麼作用?

⑥物體和像到鏡面的距離有什麼關係?

⑦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的左右、上下與物體是否一致?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老師給學生思考空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我們採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像與物是否相等呢?[設疑]

——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明確探究方法]

——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同學們找桌子上的器材試試看,行不行。[白玻璃暫時不取出]

——用兩支相同的筆

——用兩隻相同的蠟燭。

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麼障礙?

——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後面的像位置上,從平面鏡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為什麼像不見了呢?[學生:思考、討論]

——平面鏡成的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有沒有真實存在的像,你們見到過嗎?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線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儀投射到銀幕上的像

——電影院放映機投射到銀幕的像。

——樹林裡地面上圓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陽的像。

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有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呢?——不是的,平面鏡的背面有一層漆,光線是不能透射過去的。

[小結] 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夠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們叫它實像,而平面鏡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實光線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虛像。

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替身物體”?

[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要同時觀察到像和替身物體,必須要讓物體通過鏡面的反射光線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都能進入人眼。(教師在此可作適當解釋“光的反射”,具體下面要學習)

好![激疑] 我們看見物體(棋子)在平面鏡內成的虛像是由於物體射出光線(或反射)經過鏡面的反射進入人眼的。怎樣才能同時看見鏡後的替身物呢?—必須使平面鏡後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麼現在鏡後的替身物射出光線為什麼沒有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被塗在平面鏡後面的漆擋住,光線無法透過平面鏡。

那麼怎麼辦?——把塗在鏡後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沒有其它辦法?——換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現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選擇器材試一試實驗。[學生選擇器材實驗]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像較弱,看不清。

同學們,筆的像比較弱,看不清楚,你有辦法讓物體所成的像明亮起來?——增強光的亮度(照度)。用點燃的蠟燭做。

[學生選擇器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一)實驗時間長,點燃的蠟燭燒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蠟燭不容易放置,有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點燃的蠟燭時間長燒短了,像比物短。

——蠟燭不容易放豎直。

——蠟燭容易倒下。

想什麼辦法改進實驗呢?看看裡面桌還有什麼器材。[兩把手電筒]

——用手電筒作為物體,代替蠟燭。

你們再試一試看。

[有的學生沒開亮做,像較弱,看不清;有的學生開亮手電筒,但燈光豎直向上射出同樣效果不好]

同學們,手電筒的像為什麼比點燃的蠟燭的像弱;看不清楚,動一動腦筋,有沒有辦法使手電筒成的像明亮起來?——把當作物體的手電筒開亮,並把手電筒的頭旋下來做。

對,這樣可以增強光的亮度。再來試試看。

[啟發]作為替身物的手電筒(沒開亮的)應移到什麼位置上。——直到看上去它與開亮的手電筒的像完全重合。

[學生的主動積極探索實驗,幾經挫折,實驗成功後能很好地體會到科學探究成功後的成就感。]

平面鏡成的虛像與物體的大小?——等大。

實驗驗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把上面實驗放在白紙上做,只要記錄兩手電筒和玻璃的位置。改變開亮手電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實驗兩次。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實驗中兩手電筒的位置。

分析實驗記錄:

量出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到玻璃板的距離。

連線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係。

[得出實驗結論]交流與評價:

(1)、同學們各自的探究結果是否相同?

(2)關於平面鏡成想的特點還有那些猜想?準備怎樣去驗證它?

學生課後自己探究:

改變物體與平面鏡的距離,像的大小是否改變?

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的嗎?

2、平面鏡成像原理

讓學生回憶“猴子撈月亮”的故事。

提問:猴子最終有沒有撈到月亮?為什麼?

人眼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物體,是因為由物體發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視神經的感覺,並不是光從眼睛發射向物體的。

如圖所示,人眼是根據光的直線傳播來判斷物體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為有光線入人眼。點燃的蠟燭上p點射出的任意兩條光線pa、pb經平面鏡反射後的反射光線e1a、e2b的反向延長線相交於p′點,人就會感到p′點是一個“發光點”,而p′點就是p點的虛像。同理,蠟燭上的其他點也都能在平面鏡內產生對應的虛像點,它們共同組成了蠟燭的虛像。因此,平面鏡中的虛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發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所形成的。(這是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八、課堂小結: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以下要素(視學生的具體情況,可明確):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試驗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5)分析與認證

(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九、佈置作業 :

讓學生在理解科學探究的情況下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包括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結論)

自讀教材“球面鏡”部分。

十、教學反思

本節課基本的思路是讓學生自主的探究。對教師來說,實驗探究課是一節非常難以駕馭的課,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到進行實驗探究,都有相當的難度。儘管探究的目的非常明確,無非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規律。但學生初次學習物理對物理中的科學探究過程還不是非常熟習,特別對制定實驗計劃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認真考慮並進行積極突破的問題,必要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克服難點。學生根據實驗的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猜想,在此教師只要引導好學生開啟他們的思路,使學生能大膽的進行猜想。對於學生的想法教師不要評價對與錯,只是引導他們,使其想法儘量合理。但在探究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現包辦的現象。

這節課的學習效果如何?學生的感受就能說明一切。課後,一名學生深有感觸的說,上這樣的課,就知道怎樣去學了,也會學了。還有的學生說,假如能經常地這樣去訓練,那我們對科學實驗探究的興趣,必超過對足球、對電子遊戲的迷戀。因為他們急於去探究科學的奧妙。所以,這節課沒把重點放在知識結論上,而是放在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上,讓學生經歷有意義的探究活動,體驗正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這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認為比較成功的一面。雖然有些問題還不能用現有的知識來解決,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本身就是探索。這種以實驗探究為手段,讓學生自己解開科學之謎的方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利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

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7

《光的色散》這節內容與生活聯絡非常緊密, 重要的環節是就三稜鏡實驗引入光的色散。我把自己教學的興奮點定位於色散實驗的演示和物體顏色的成因這兩個地方,這兩處恰好也是本節課的重點。要成功做好色散實驗還需要依靠天氣,假如遇到陰雨天氣可能就做不好,另外還與上課的時間有關係,就出現了很大的差異性。關於物體顏色的成因部分內容與生活聯絡很密切,學生很強的好奇心,此處是老師與學生的興奮點的交叉點,很容易把課堂的氛圍引向高潮。在這裡如果能夠做好演示實驗效果將更佳,但由於受到條件的限制,我只能用課件代替(視訊)因此教學效果有點打折,但可靠程度高。

光的色散看不見的光分析及教學效果反饋:

一、學情分析:

本節教學以學生自為主,教師輔導為輔,學生重點在課堂上完成基本練習,因課堂以完成兩節課的教學內容,時間要求緊,內容難度雖然不高,但容量大,任務還是比較重的。

學生對兩節的內容比較難的是光的物體的顏色的理解比較難,特別是透明物體和不透明物體兩種情況的顏色區別感覺難度較大,因此要增大練習量,特別說明銀幕為什麼採用白色等應用的說明。教學重點讓學生注意物體顏色與光的關係,其中特別是“墨色”的情況,學生是最不好理解的。

二、課堂反饋情況

本節課堂學習氣氛比較好,學生完成五分鐘練習達標率高,全班47人蔘加,達90分以上的為40人,60分以下2人,合格率95.8%。

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8

今天我的三個班都學習了〈熔化和凝固〉,儘管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可是課上下來,效果與我想象的有很大差距。給二班上課時,我準備按照實驗課的`幾個環節講下來,卻省略了最重要的“進行實驗”環節,而是準備放到下一節課專門做實驗。然後給出了學生實驗資料,並由資料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可是我發現,由沒有“實驗”的資料得出結論,每一句結論都顯得那麼牽強。而且,由資料得出結論的分析過程有點混亂,沒有邏輯性,想到哪說到哪,這說明備課還不夠紮實。以後的實驗課的備課要在“分析得出結論”時的語言準確、簡練和邏輯性上下功夫

在接下來的三班和四班上課之前,我抓緊時間準備了小組實驗器材,用了兩節課時間。在三班上課時,由於“實驗前的準備”講解過多,致使實驗時間只剩下十分鐘,實驗沒做完就下課了。四班的課在三班的下一節,由於實驗的準備不夠充分,四班實驗時三班做過的石蠟還沒有凝固,致使課上耽誤了不少時間換水,換蠟,這樣一來,做實驗的時間就有點蒼促。所以,在以後的實驗課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能偷懶。

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9

1.本節課是學生學習光學的第一節課,做好章節引入非常重要。這節課學生例舉了很多生活中的光知識,興趣昂揚,體驗生活,熱愛生活,熱愛物理。

2.整節課始終貫穿用光線研究光的傳播,通過教師示範,既培養了學生畫幾何光路的能力,又養成畫好光路的習慣。課堂上學生積極動腦、動手、雙手積極配合。這與老師課前吩咐帶足學習工具密切相關。

3.對摺射定律的得出,書本上一筆帶過。這節課教師採用探究式教學,分析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定性關係。並回顧光學研究歷史過程,從測量得資料到得出結論經歷了一千多年……,學生充分體驗到學科之間聯絡的重要性,從而樹立學好數學和物理的決心。

4.由於是第一節光學課,要滲透學習幾何光學的思想、方法,同時這節又是重點內容,內容有多,在應用上時間顯得太匆忙了。所以課堂上要好好把握時間分配與上課節奏,課件和實驗要做好充足準備。最好在這節課前先安排一節課,複習一下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及其應用,在應用中初步滲透畫好光路的思想方法。這樣這節課專門學習光的折射、折射率及它們的應用。

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10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創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突出了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思想,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學科特點。例如:本節課一開始通過複習上一節課的習題,結合學生生活中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作為學習物理的基礎。讓學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感到物理有趣,在情感上喜愛物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也為科學探究提出問題創設了情景。通過生活中的例項,猜想得出凸透鏡分別成倒立縮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引導學生提出“凸透鏡成像有什麼規律”,緊接著讓學生大膽猜想並利用實驗桌上的器材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出實驗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分組探究就很順利的得出實驗資料、實驗現象。通過實驗學生對凸透鏡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由於凸透鏡成像規律非常抽象,對於初學物理的學生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是非常困難的。我利用學生分組實驗資料,使學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總結主動獲取知識。總之,我認為本節課設計比較合理、講解比較到位、學生思維比較積極、氣氛比較活躍、通過動手、動腦、動口,主動的獲取知識,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不足之處是時間比較緊張,部分學生完成實驗不夠徹底。如果能讓學生結合凸透鏡成像光路圖探究認識到物近,像遠大、焦點是成虛實像的分界點、二倍焦距點是成放大縮小像的分界點、什麼是實像、什麼是虛像,就更完美了。

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11

把書上的演示實驗給學生示範後,引導學生得出書上的結論,再讓學生自己做實驗。這樣,雖然教學過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學效果並不佳,學生的興趣沒有被調動,思維被束縛,課堂氣氛沉悶,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活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訓,我改變了教學思路,努力打造活力課堂,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入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們怎樣區分聲音

課前我先選擇的紙屑,(覺得用紙屑比較乾淨)可是實驗幾次效果很不明顯——紙屑幾乎不動,我又換沙子實驗結果也不好,又找來了很細的鹽粒,實驗現象超好,我很滿意,看來還是比較輕小的物體效果才明顯。每次實驗前對材料的選擇我們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實驗成功與否。

我們怎樣區分聲音續

本節課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實驗為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概念的認識為主線,運用實驗、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執行任務,把傳播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等有機結合在一起。算是比較成功

讓聲音為人類服務

文中對次聲的應用沒作介紹,可向學生適當補充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光世界巡行

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仔細觀察過的學生,加以表揚,以鼓勵同學們多去觀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讓同學們仔細的觀察並積極思考總結實驗結論。

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12

本節課表面上看沒有多少東西,實際上內容較多,分兩個課時應該是可以的。本節課涉及到三個活動,有兩個重點:一是長度單位換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

單位換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實要想講透,學生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另外它是進行復合單位換算的基礎,也是今後一系列單位換算的基礎。基於此考慮,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講了長度單位的換算。過程是循序漸進,首先從單位臺階入手,要求用科學計數法逐步找到其中規律,然後過度到稍微複雜些的換算。方法是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即意義並用乘法寫下來,指出單位換算的原則是等量代換,用特殊記號如顏色的區別讓學生慢慢理解其換算過程。接著馬上練習,並請學生板書,當場找出可能存在的問題。

從課後作業看,個別學生依然存在些問題,如單位漏寫、錯寫等。另外,在時間單位的換算上,只要略提一下即可,但是“一秒等於多少小時”這樣的問題還是會給學生帶來些麻煩。

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13

由於本節知識感性的東西較多,單純靠講解是不可行的,必須加進大量實驗探究,通過探究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來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對聲音特性的理解。比如,由於音調與頻率的關係,由於大多數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教材安排的齒輪實驗可讓學生在課後用自行車後輪轉動來實驗,我在課堂中補充了用硬紙片劃疏密不同木梳的探究實驗,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音調與振動頻率的關係,同時對頻率概念的引入和理解也會起到良好的效果。當然還可以增加讓剛尺振動發聲,探究振動快慢與音調的關係、響度跟振幅的關係等。

教學中,我認為聲音的分散程度對響度的影響有必要讓學生知道。通過探究知道在實際生活中,也常常通過減少聲音的分散,來增大聲音的響度,使知識與實際生活真正聯絡起來,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真正做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由於音色是聲音的三要素中較為複雜的概念,教材中只是簡單指出了聲音有這個特性,我們在課堂上只要讓學生知道音色由聲源的材料、結構以及發聲方式等因素決定,因而也就沒有必要深入探討了。

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示波器將不同物體發出聲音的波形圖記錄下來,從另一角度區別聲音的三要素,而且還能通過波形圖進一步掌握振幅、頻率的概念,也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另外,本節教學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區別科學用語和日常用語的不同,讓學生知道物理術語的嚴謹性、科學性。

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14

本節課重點是蒸發和沸騰,對於蒸發現象學生有大量的生活經驗,不必在此細講。主要使學生了解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和蒸發的特點,同時在實驗中對學生滲透物理實驗方法教育。水的沸騰現象學生幾乎每天可見,但大多數學生並未對其進行過仔細觀察,在實驗中可事先提出要注意觀察的現象後,讓學生自己動手、觀察、的出結論。

本節課,我感覺以下方面是值得肯定:

1、在研究“影響蒸發快慢因素”時創設“怎樣使衣服乾的最快”的大討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2、列舉的例子貼近日常生活,有助於降低知識的難度,同時使學生意識到物理是有用的,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情感。

我所欠缺的有:

1、提出問題後,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少,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在回答問題時,出現“滿堂吼”,從而掩飾了能力較差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2、在研究“影響蒸發快慢因素”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控制變數”的思想方法教育。

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15

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二第三節課,作為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健康課堂的研究與實驗》的子課題《構建多種健康課堂的基本流程和模式框架》課題組成員之一,按課題組的安排,我在學校物理實驗室講了一節健康課堂的入門課——《測量物質的密度》。在評課中,課題組的成員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數學、物理、化學這樣的理科學科是否適用導學案,而起因則是因為我的這節實驗課課堂與導學案完全脫節。

原來這節課的導學案我是照抄照搬現在九年級同事的本節導學案的(原導學案附後),今年八年級啟用新教材,而九年級教材沒變,導致八年級第六章與九年級第十一章內容相同,我僅僅作了簡單的修改。結果在課堂中出現了下列問題:

1、雖然有導學案,但是我和學生們根本沒用一秒鐘,導學案形同虛設,從而導致課堂中自學導學、交流協作、展示激勵、深化引領、鞏固拓展這些環節沒有做或體現不出來。因為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能用天平和量筒正確地測出液體(鹽水)和固體(小石塊)的密度,而事實上學生在自學導學上就耽擱了太多的時間,有很多學生10分鐘只填寫了兩個空,我問了他們,都說自學導學部分太難,看不懂。最終我為了保證教學重點得到落實,而不得不硬著頭皮連自學導學這一環節都擱置了,更加不談展示激勵了,因為這時很多組實驗根本就未做好,展示什麼呢?

2、課堂中難點未能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是學生能分析出所測物質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並及時更正,有三個組測得的鹽水的密度大於2g/cm3,有一個組測得的小石塊的密度小於1 g/cm3,這樣的結論很顯然都是錯誤的,但由於時間所限,只能由我簡單講了,學生沒有用實驗驗證,似懂非懂。

3、沒有有效的展示激勵的措施。在教學中,面對著12個小組,我只能一組一組地巡視,做的好的說一聲好,做的差的指出不當之處,組與組之間無法進行對比,沒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究其原因,是因為備課時沒有備學生,不該利用三年級的導學案,不是這份導學案不好,而是學生不同。八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剛剛接觸到物理,不說很多實驗器材不知如何使用,也不說如何來設計一份誤差最小的實驗方案,僅僅是這個物理實驗室也是學生第二次進來,這樣狀況的學生怎能與九年級的學生相比呢?這節課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痛定思痛,我接受了蘇校長的建議,重新設計了一份導學案,又邀請課題組的成員於12月28日(週五)在我帶的另一個班講了這一節課,效果得到課題組成員和學生的一致認同,我也自覺滿意。這份導學案有如下特點:

1、自學導學、交流協作、展示激勵、鞏固拓展部分都大為簡單、簡化,都緊緊扣住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絕不拖泥帶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時間裡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

2、創新了展示激勵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實驗結果記錄表格(如下圖所示),只記錄12個組所測得的最終結果(鹽水的密度和小石塊的密度),而且說明誰先測出來誰先填寫表格,前三名的和單個的都會獎分,能夠找出其他組錯誤之處的組或個人也給予高額的獎分,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對個別的落後組也是一種激勵。這種簡單的做法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驚人的效果,得到了課題組所有成員的肯定。

組 別

鹽水的密度(g/cm3)

小石塊的密度

(g/cm3)

組 別

鹽水的密度(g/cm3)

小石塊的密度

(g/cm3)

一組

七組

二組

八組

三組

九組

四組

十組

五組

十一組

六組

十二組

3、教學的重點突出,難點得到突破。由於導學案主要體現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而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思考、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設計時預想到學生在設計試驗步驟是會有幾種方法,但在實際上課時,發現學生的試驗方案有很多種,這是我上課之前沒有想到的,學生在討論方案時,各抒己見十分活躍,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討論之中去,對學生的這種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動,我也給了他們充分的展示機會。另外第六組所測得的兩個物理量怎麼測都偏小,這時組長要求我給他們換一架天平,換後,他們一下子就測出了正確的結果,真正體會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避免了單純炒冷飯的尷尬境地,讓學生感到有趣、有得,從而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我也及時稱讚了他們。

從這兩節課取得的迥異的效果來看,導學案作為採取引發式教學的一種媒介和手段,能讓教師水到渠成地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管理好自我情緒,否則就會回到原來填鴨式教學的老路上來,因而可以得出結論:導學案也非常適用於物理的教學。只不過每一節課的導學案都要教師自己動手編制,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要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在教學中還要以學生為主體,要真正放手,同時要能不斷創新激勵評價方法,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興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