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案及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

來源:才華庫 2.48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將相和》教案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將相和》教案及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

《將相和》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召集、商議、隆重、約定、膽怯、拒絕、能耐、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課文內容,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

1、讀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教學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探究

1、同學們,“戰國七雄”時期,秦國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它總有吞掉其他國家的野心。因此,當時一些中、小國家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關係到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今天,我們就學習發生在當時的秦、趙兩國之間的故事。板題,讀題。

2、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

二、合作交流

1、過渡: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讀讀課文。

2、自由讀文,思考剛才的問題。

3、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4、小組學習。

三、品讀體驗

(一)1、讀課後問題二,知道本課由三個故事組成。

2、帶著課後問題二默讀課文,找找這三個故事分別在課文的哪些自然段?

3、學生彙報。

4、採用多種形式引導朗讀,從各個故事中找出能歸納小標題的語句,指導歸納。如:A、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小標題《完璧歸趙》。B、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小標題《澠池會見》。C、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小標題《負荊請罪》。

第二課時

(二)、默讀《完璧歸趙》,思考:你認為藺相如是怎樣的人?從文中哪些句子體會出來?

1、學生默讀思考。

2、同位交流。

3、學生彙報:

評價:藺相如是個勇敢機智的人。

重點句段體會:

(1)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巧妙奪回和氏璧)

(2)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塊兒撞碎在柱子上!”(理解“理直氣壯”,為了國家的利益願意犧牲自己的愛國、勇敢精神)

(3)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交出來。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巧妙地拖延時間,讓和氏璧完璧歸趙)

(4)到了舉行典禮的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機智、勇敢)

(三)、默讀《澠池會見》,採用以上方法體會人物形象

1、學生默讀思考後彙報,教師引導評議。(學習方法與上個故事相同。)

2、需要注意的地方:

(1)找出描寫廉頗的句子,說說從中知道了什麼?(廉頗是個威震四方的將軍,連秦王也懼怕三分)

(2)從《完璧歸趙》和《澠池會見》兩個故事中找出含有秦王“只好”的句子,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什麼?(在藺相如智鬥、廉頗配合的情況下,秦王無可奈何)

第三課時

(四)、默讀《負荊請罪》故事,結合上兩個故事思考:廉頗為什麼不服氣?

句段一: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句段二: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句段三: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四、鞏固延伸

(一)、品讀藺相如的有關語句,體會藺相如形象(注意在人物的語言中體會“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

(二)、從廉頗的語言和動作中體會廉頗的性格特點(知錯能改、熱愛祖國)

(三)、回顧全文,瞭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絡

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絡,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課堂作業

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或不明白的問題與同學討論。

板書設計: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教學反思: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課的重點。教學時,利用語言把學生帶到情境之中,讓學生在讀、議、辯、演中感受人物。

《將相和》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知錯認錯等優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故事之間的聯絡

3.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教學重難點:

瞭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大致瞭解課文內容,學習《完璧歸趙》的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兩個故事。

教學過程:

一 走進古典名著,瞭解名著內容

1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麼?(《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

2.破題、解題。題目中“將”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二走進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中心

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中“完璧歸趙”的故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新的內容。

1.學習“澠池之會”的故事。

(1)生默讀課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幾個感興趣的或不理解的問題進行交流。如藺相如為何拼命地堅持要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為何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2)提問:

①在課文的這個部分中,你對哪些詞句感受最深刻?

②這場鬥爭,趙國和秦國是打個平手,還是趙國佔了上風?

③你能用一些詞語和句子來形容秦王的失敗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取其辱……)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負荊請罪”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說廉頗負荊請罪,同學們認為廉頗有罪嗎?

(3)廉頗負荊請罪,可以看出廉頗是是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的人,最終還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人。)

(4)通過這個故事,你對藺相如又有哪些認識?(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5)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

三、迴歸全文,總結提高

1.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的含義。

2.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前面兩個故事,寫廉頗與藺相如的“和”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後面一個故事,廉頗與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圍繞“和”字來寫。

3.說說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麼?

四 學生演練,加深理解

1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歡的故事。

2表演時,著重體會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

五、佈置作業,課外拓展。

1.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課外閱讀司馬遷和其他歷史人物的故事。討論故事中的人物。

板書設計: 將——————————相

廉頗 和 藺相如

(知錯就改)(愛國)(顧全大局)

《將相和》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3

教學內容:

解題匯入新課:學生自學課文;檢查預習情況;質疑問難。

教學步驟:

一、解題

1.介紹時代背景(略)

2.抓題眼“和”,理解題意(略)。

二、學生默讀課文,自學

要求:(1)查字典學習字詞,解詞要聯絡上文;(2)瞭解文章主要內容;(3)給文章分段;(4)擬定三個故事的小標題。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注意:

廉頗 藺相如 膽怯 抵禦 上卿

(2)組詞

秦 璧 擊 協 澠

泰 璧 缶 脅 淹

(3)解詞:

完璧歸趙 無價之寶 理直氣壯

攻無不克 負荊請罪 同心協力

(4)指名讀課文:課文寫了哪三個小故事,並說明這三個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個故事的大意。

(6)給三個故事擬小標題。

四、熟讀課文

五、質疑問難

《將相和》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激情引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的這一課的課題,雖然只有三個字,卻包含了兩個人物,一個故事。你能看出是哪兩個人物,是什麼故事嗎?那個“將”是誰?“相”又是誰?“和”在故事中是什麼意思?

二、自讀自悟,瞭解故事內容

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 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 就課文中內容給每個故事各加一個小標題,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三、質疑問難,理解課文內容

1. 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遇到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做好記號,準備跟同學討論。

2. 學生提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1)有關知識的問題和一些新詞的理解,引導學生查工具書來解決。

(2) 有關文章內容理解方面的問題,指點學生聯絡上下文反覆思考,反覆討論交流。

教師可抓住以下類似的問題展開討論,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① 秦王為什麼沒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氣壯”等詞語體會藺相如的勇敢、機智。

② 澠池之會上,秦王為什麼會為趙王擊缶?抓住“不動聲色”及藺相如的話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寫廉頗將軍駐守邊境的句子體會其對秦王的威懾力,從而明白趙王獲勝的原因是因為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

③ 將相為什麼會不“和”?又為什麼“和”了?

在討論交流的同時,隨機選擇有關句段朗讀,以加深理解、體會。

四、評價人物,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 文中講到了趙王、秦王、藺相如、廉頗等幾個人物,下面我們來開個“人物評價會”。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從課文中舉出事例來說一說,評價時要抓住課文中的敘述、描寫,同時加入自己的看法。

2. 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標記,做好準備。

五、拓展練習

出示掛圖“負荊請罪”,觀察想象:廉頗到藺相如府負荊請罪,會怎麼說,怎麼做?藺相如又會如何做和說呢?

1. 自己練習說一說。

2. 把負荊請罪的結尾補充豐滿,寫幾個片段。

六、總結

鼓勵學生多讀歷史故事。

《將相和》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5

教材分析:

“和氏璧”可謂國寶,是世所罕見的珍貴文物,由此,本課在教學時,可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培養學生保護文物的意識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品質,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領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但因課文內容年代久遠,內在聯絡複雜,教學前可佈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由於諸多原因,學生接觸文物機會幾乎沒有,對保護文物的意識也較淡薄。加強文物保護意識的教育,是本課滲秀法制教育的重點。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璧、廉、頗、缶”4個生字;會寫“趙、璧、騙、撞、怯、廉、頗、辭、諸、削”10個生字;

2、掌握“趙國、完璧歸趙、撞碎、膽怯、廉頗、推辭、削弱”等詞語。

(二)過程與方法

1.給課文分段,並給每段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2.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故事之間的聯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藺相如對敵不畏、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於改過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2、教學中滲透《中華人民花和國文物保護法》,培養學生保護文物的意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難點:

(一)本課的重點是指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

(二)本文的難點是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

教 法:情境教學、以讀助講、

學 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用具:《將相和》有關資料及相關課件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認識“璧、廉、頗、缶”4個生字;會寫“趙、璧、騙、撞、怯、廉、頗、辭、諸、削”10個生字;掌握“完璧歸趙、撞碎、膽怯、削弱”等詞語。

2、熟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前因後果。

3 、初步感受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板書課題。

出示和氏璧圖片,講關於它的故事。

(本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提出“文物”這個詞,並讓學生自由說說身邊出現過或聽說過的文物,從而引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培養學生保護文物的意識。)

【設計意圖:以故事匯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通過對《文物保護法》的簡介,樹立學生保護文物意識,完成在學科中滲秀法制教育的目標。】

二、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出示課件:戰國地圖,介紹背景:“將相和”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並存。秦國最強大,要統一中國,不斷向其它六國進攻。趙國緊鄰秦國,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文中講的故事就發生在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時期。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時代背景,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有助於更好的學習課文。】

(2)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不和到和的。)

【設計意圖:緊扣“和”字,既培養學生質疑提問的能力,又教會學生抓住課題閱讀文章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大膽猜測,三個故事之所以放在一起,是緊緊圍繞“和”這一關鍵詞。】

三、檢查預習,掌握字詞

(1)課件出示要檢查的生字,讓學生讀,並積累該課詞語,學生大聲讀。(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會組詞。)

(2)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可以讓其他的學生解答,學生說不出來的教師可以解答。重點理解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兩個詞。

【設計意圖:學習語文就是積累和運用的過程,這一環節既使學生積累了詞語,又培養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自讀自悟,整體感知

(1)出示閱讀提示: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試給文中的三個小故事加一個小標題,想想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設計意圖:“閱讀是教師、學生、文字和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其中學生與文字之間的有效對話是基礎。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又為下面的感情朗讀以及對話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五、交流自學情況,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檢查讀文,糾詞正音。

(2)交流三個小故事所加小標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3)設疑激趣、理清文脈,初步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

由題目裡的“和”引出不“和”。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的失和?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言歸於好的呢?學生討論完成填空:

出示課件,學生補白:

因為藺相如( )立了功,被封為( ),他又在( )立了功,被封為( ),廉頗認為他( )而爬到了自己頭上,所以將相( ),後來,廉頗知道,藺相如避著,為的是( ),所以,廉頗( ),將相( )。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設計意圖:閱讀教學要以“整體感知”為主,切忌將課文肢解。為了避免將三個看似“相對獨立”的小故事教成“絕對孤立”,我將學生的視覺拉向課題中的“和”字,這就抓住了“文眼”。有“和”必有“不和”,不和的原因是什麼?這就把矛盾的焦點指向了廉頗的錯誤認識(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將矛盾的焦點聚焦到藺相如的“嘴”上。看看藺相如是怎樣憑著一張嘴官拜上卿的。這就將三件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條不可分割的主線.】

六、拓展延伸,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同學們,讀了這篇課文,相信你們對祖國曆史上發生許多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們的祖先真的很偉大,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請同學們下去收集資料,瞭解一下我國有哪些珍貴的文物。同時,回去認真讀一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瞭解一下,做為一名國小生,應該怎麼樣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禮物。

七、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字詞

3、收集文物資料,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設計意圖:這兩項作業不僅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而且為下一課時做好了準備。】

《將相和》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6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絡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係錯綜複雜。因此,“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就成了本文教學的重點、難點。

一、查閱資料,瞭解背景。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絡複雜,課前可先讓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人物的情況,並做到適當摘錄,以豐富學生知識,為學文作好鋪墊。學生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教師可給他們創設一個展示、交流的機會,在課前幾分鐘裡,讓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獲取多方面的知識資訊,這樣,既為順利地讀懂課文打下了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查閱資料的好習慣。

二、理清脈絡,分清因果。

1.初讀感知,設疑激趣

遵照大綱中閱讀教學要從整體入手的原則,我們在教學伊始,可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在讀準、讀通的前提下,教師可借檢查預習,瞭解學生對課文生字新詞(包括課後題4的詞語)的認讀情況,對課文整體感知的情況以及對“將”“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後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時教師可設疑激趣: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失和?又是什麼原因使他們言歸於好了呢?學生帶問題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最後通過討論,初步理出故事的來龍去脈,即前兩個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個故事是事情的結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點

《將相和》一文篇幅較長,三個故事的處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點段“完璧歸趙”為主,教師扶學指導,並滲透一定的學習方法或思路,然後發揮群體優勢,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自學後兩個故事,做到長文短講,省時高效地突破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

(1)扶讀悟法。細讀“完璧歸趙”,引導學生弄清兩個問題:一是該故事的起因和結果各是什麼;二是你從中體會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畫出有關語句並談出理由。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藺相如的動作、語言和語句來體會,如“上前一步”“往後退了幾步”“舉起”等動作的描寫;“他理直氣壯的說”“大大方方地說”等語言的描寫。通過練讀體會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也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理直氣壯”地讀,“大大方方”地說,儘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場體會他當時的心理,從而讀出人物的語氣。最終通過學生的讀和發言,總結出這樣的結論: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變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中看出他機智勇敢的性格。這樣,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抓重點句段體會人物特點”,滲透了學法的指導,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2)自學用法。“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兩個故事,教師可由半扶半放到全放,也可以直接全部放手,以課後題1的(2)(3)或上面兩個問題為主,分小組自學。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抓重點句段體會人物特點”的方法,在熟讀、精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可重點抓以下兩部分:一是藺相如“逼”秦王擊缶並記錄下來,二是“負荊請罪”中藺相如說的話。從這兩部分中,體會出他的機智勇敢和對敵寸步不讓、對友卻寬巨集大量的高貴品質,突出他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思想,同時可滲透團結、愛國的思想教育。教師可讓學生在充分理解、朗讀的基礎上覆述“負荊請罪”,完成課後題5。

通過自學,學生弄明白了每個故事的前因後果,然後以課後題2、3為主進一步深入探討,抓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得出結論:第一個故事的結果是第二個故事的起因,即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才會有澠池之會的隨行;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即藺相如連立奇功造成廉頗與之失和;整個故事的起因則是課文第一自然段所講的“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三、品讀欣賞,領悟方法。

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過頭來領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課文中心的,從中學習表達方法。如《將相和》一文,作者構思巧妙,雖然因果關係錯綜複雜,但卻表達得非常清晰。為了讓學生加深認識,可設問:這三個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麼?另外,作者在寫人物特點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來表現其性格特點,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關句段品讀、體會、欣賞。也可以讓學生談體會:你認為課文哪些地方寫得好?讓其各抒己見,說明理由。如:前兩個故事中幾次用到“只好”“只得”這兩個詞語,可抓住它們來深究事情的前因後果,在事情的因果關係中體會出藺相如的智與勇,從中品析出作者用詞之巧妙。

另外,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考慮佈置以下作業:

一是知識延伸練習。課後設懸念:“既然將相和同心協力保趙國,最終趙國為什麼還是被秦國滅亡了呢?它是怎樣滅亡的?”這個問題雖然難度較大,但卻能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促使他們博覽群書,養成查閱資料的好習慣。

二是讀中學寫練習。通過一件事寫寫同學、朋友之間團結友愛的故事,要寫清前因後果。

《將相和》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7

教學目標

1.運用已掌握的識字方法學習本課生字。理解“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質,懂得“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和為貴”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質,懂得“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和為貴”的道理。

教學難點:

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

教學準備:

《將相和》的相關資料。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18將相和(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運用已掌握的識字方法學習本課生字。理解“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詞語的意思。

2.初讀課文,瞭解“將”、“相”分別指定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3.讀通課文,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流利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條理。

教學準備:

《將相和》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題匯入新課

1.板書課題:將相和。

2.引導學生讀課題,對課題質疑。

二、初讀課文

1.帶著剛才的問題初讀課文,並注意生字詞的讀音,運用已學過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

2.檢查生字詞的讀音及意思。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用來表示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迴避而不說。

示弱——表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

抵禦——抵擋,抵抗。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每戰必勝。形容善於打仗。

負荊請罪——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3.交流初讀課文的收穫,以及存在的疑問。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條理

1.默讀課文,思考:

(1)課文講了幾個故事?找出相應的自然段。

(2)給文章列小標題。

2.交流,完成板書。

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

四、找準矛盾點,抓住探究主題

1.看課題,既然是“和好”,那說明將相以前有過“不和”,他們為什麼“不和”?找出文中那句關鍵的話來。

2.找到文章倒數第四自然段,指導學生朗讀。

“我是趙國大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倒爬到我頭上去了。哼,碰見他,我要給他點兒顏色看看!”

3.那麼藺相如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嘴到底厲害不厲害?他的職位該不該比廉頗高?這就是咱們下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五、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思考老師剛才提出的問題。

《將相和》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8

教學內容:

講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從整體入手,啟發提問,直奔重點、難點,激發學生讀書興趣

1.板書課題後提問: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教師提問:廉頗、藺相如為什麼不和?廉頗是怎麼說的?從課文中找出廉頗說的這段話,讀一讀。

3.繼續提問:廉頗說,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爬到他的頭上去了,他說的對不對?不對,靠什麼(引導學生讀議第一段。提示三個故事的聯絡)?

二、學習第一段,幻燈提示本段重點內容,通過重點部分人物言行的讀議,瞭解人物品質

1.默讀第一段。

思考題:藺相如在完璧歸趙中是怎樣立功的。

閱讀要求:抓住藺相如的言行,認真理解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即他具有怎樣的品質。(學生默讀、勾畫、思考;教師板書:言行→品質)

2.幻燈出示圖片——課文中第一幅插圖。學生看圖後,教師提問:畫面上表現的是這一段中哪一小節的內容?然後指名讀這一節。(第八自然節)

3.結合這一小節描寫藺相如言行的語言說一說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學生讀議中,教師適時做如下點撥:

①藺相如理直氣壯地面對秦王,他的理在哪裡?

②藺相如說著,舉起和氏璧說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卻沒撞的瞬間,他可能想些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機智勇敢”

4.教師小結:藺相如是怎樣做到完璧歸趙的呢?他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秦王的騙局,又抓住秦王愛璧的心理,機智勇敢地與秦王鬥爭,爭取主動,贏得時間,做到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了大功。那麼他在澠池會上又是怎樣為趙國再立大功的呢?

三、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點的主要內容,通過人物言行,瞭解人物品質的方法學習第二段,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閱讀能力,強化訓練重點

1.引導學生回顧第一段的學習方法,加深訓練重點:“言行→品質”的印象。

2.提出進一步要求:不借助圖片提示,確定此段的重點內容。(第三自然段)

3.學生默讀、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議論(議論重點:“生氣極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應……拼了”)。

4.教師小結:藺相如不畏,在與秦王的鬥爭中,置個人生死於不顧,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被趙王封為上卿,是當之無愧的。可廉頗卻認為他是靠一張嘴上去的,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是怎樣解決的?繼續學習第三級。

四、讀議第三段,圍繞“和”字,抓住人物言行,進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質

1.指名朗讀這一段。

2.要求學生自己確定貫穿全段的思考題。

3.抓住人物言行,圍繞“將相是怎樣和好的”讀議此段。

教師適時點撥:

①“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這句是不是藺相如自我吹噓,為什麼”(引導學生回顧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見”立功的情景,再與對廉頗忍讓的言行對比,突出藺相如對敵狠,對己和的高尚品質。)

教師板書:“顧全大局”

②“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秦國必然趁機來打我們。課文中哪個地方證明了藺相如的話是對的(引導學生體會;廉頗在保衛趙國中起了大作用。板書:英勇善戰;藺相如充分估計廉頗作用,可廉頗卻貶低藺相如的功勞,兩相對比,看出藺相如的高尚;認識到:為了國家的利益,必須和好。)

4.教師範讀藺相如說的這一段話。

5.這一段話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為什麼?等教師提示後,學生齊讀“我所以……利益”。

6.學生讀議“負荊請罪”一節。(引導學生通過廉頗的動作描寫,突出他為了國家利益,知錯就改的品質)。

教師點撥:

①在對藺相如的態度上,廉頗開始是“很氣”,後來又覺得“很不應該”,這是為什麼?

②廉頗認識到自己錯了,登門請罪,他為什麼把自己的錯誤看成是罪過?

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學生看圖,教師小結

學生齊讀“負荊請罪”一節。

五、總結全文

教師提問:

1.通過這一段的學習,我們瞭解了藺相如和廉頗哪些高尚品質。

2.這些品質作者並沒有直接寫出來,我們是怎麼知道的。

教師板書:言行

品質

教師總結:我們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不僅學習了廉頗、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團結一致的愛國主義思想,而且學到了通過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將相和》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到對敵人要敢於鬥爭;對自己人要以國家、大局為重,團結一致。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3、學會生字新詞。

4、有感情朗讀課文,並自述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質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是難點。

教學用具:

鵬博士課件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出示課件:介紹作者和歷史背景。

2、《將相和》中的“將”指誰?“相”又指誰?“和”是什麼意思?

二、檢查預習情況。

出示課件:

1、讀準字音。“和氏璧”“推薦”“澠池之會”“膽怯”“侮辱”"擊缶”

2、朗讀課文並分段,給每段加小標題。

3、指名朗讀課文。

三、熟讀課文

同桌互相講述課文。

四、佈置作業

1、結合課後“思考練習”

2、自學本文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聽寫生字詞

二、整體入手,直奔難點。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將相和》。

2、指出廉頗是怎麼說的?並讀一讀這些句子。

3、藺相如是不是靠一張嘴爬到了廉頗的頭上。

三、讀議第一段

1、默讀一段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2、從這些句子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

藺相如是怎樣完璧歸趙?

3、藺相如立下了什麼大功?

(維護趙國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複述這個故事。

四、讀議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理出故事情節。

2、澠池會上秦王怎麼侮辱趙王?藺相如怎麼對付?用的是什麼辦法?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3、藺相如為了趙國的利益連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麼勇敢啊!請同學們齊讀。

4、澠池會上的鬥爭趙國佔了上風,功勞應屬於誰?為什麼?(提示:這份功勞也有廉頗的一份,不是他在邊境上做好準備,秦王也不會這樣輕易放回他)

5、這個與第一個故事有什麼聯絡?

6、複述故事。

五、佈置作業。

第三課時

一、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知道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為上大夫;在澠池會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為上,

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說要給他個“下不了臺”,這就是將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讀第三段,思考問題:

1、藺相如立了功,廉頗為什麼要給他個下不了臺?廉頗說的對不對?

2、藺相如怎樣對待?

3、將相怎樣和好?說一說你對他們的認識。

三、總結全文

1、從這三個故事中,我們知道“將”“相”經歷了由和到不和的過程,想想他們為什麼不和又為什麼和好?

2、藺相如的勇敢機智、顧全大局表現在哪?廉頗的英勇善戰,知錯就改表現哪?

3、學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感受?

四、課堂練習。

複述三個故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