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通用6篇)

來源:才華庫 1.15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通用6篇)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1

幾個同事在討論如何教學《失去的一天》這篇課文時,我回想起《失去的一天》的教學,一種對學生濃濃的喜愛之情湧上心頭……

這篇課文講的是九歲的佩佳沒有完成媽媽給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務,覺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媽媽領他看了在這一天裡拖拉機手、建築工人、麵包師的工作成果和圖書館裡大家一天看過的書,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我採用表演的形式進行著, 現在課堂正進行到展示對比環節,瞧,第一組的同學表演情景再現:霞霞同學扮演的“媽媽”伸著懶腰、打著哈欠的彥兒同學扮演的“佩佳”說:“你已經放假了,今天的任務是:在農舍旁邊栽一棵樹,讀完《遠方的青山》這本書。”說完,媽媽上班去了。望著媽媽的背影,“佩佳”伸著懶腰、打著哈欠說:“現在沒有人打擾我了,繼續睡覺了。”“唉,媽媽佈置我的任務怎麼辦呢?嗯,睡起來再去做,時間多的是,還來得及。”

就這樣,佩佳又蹦蹦跳跳地來到果園,找果子吃,並且還和一群可愛的蝴蝶(學生扮演)做起遊戲來了。“失去的一天”同學們能創造性地再現出來,令人深思。接著,各小組交流自己週末在家一天的時間安排,和佩佳進行對比,感受是什麼?最後全班交流。氣氛達到了高潮,孩子們的小臉紅通通的,深深地知道

了時間的寶貴,他們都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就這樣,“失去的一天”的含義,學生們在表演、體驗、對比中瞭解了。懂得了時間的寶貴,懂得了如何珍惜時間,懂得了“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的深刻含義。

看著這群可愛的精靈們,俺的眼中滿是愛憐。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2

卓越課堂倡導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建立和完善課堂學習小組,教師發揮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個體自學、小組討論、大組交流和教師點評中有效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積極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靈活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確保課堂教學安排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思考、探究、質疑、交流、練習。我校在卓越課堂的建設中,也提出了“121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其理念符合卓越課堂的精神,把教師的教學定位在釋疑點撥上,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學習上。

作為語文課,我們首先要考慮在教學中應該教什麼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教學目標的定位。當代心理學家林崇德說:“概括是智力與能力的首要特點。因此,中國小生概括能力的發展,應看成其智力與能力發展的重要指標。”“由於語文能力的基礎是概括,所以我們在培養中國小生語文能力時,要自始至終地突出對其概括能力的訓練。”20xx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中明確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藉助關鍵詞語,學習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體會“失去的一天”的意義。

我們結合卓越課堂的理念,採用121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以學案為載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花時間讓學生自學,在自學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學,而教師則處在釋疑點撥的位置上,只對學生不懂的,不會的進行指導,實現學生學習的增長點。對於本課,課文內容學生都瞭解了,但是是一種零碎的,不全面的感知。在“目標導學自主學習”這一環節,教師以一個表格呈現出本課的學習內容,然後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讓學生梳理出文章要點。在自學中,教師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就是概括能力還顯得不足。

在“合作探究 釋疑點撥”這個環節,教師就重點指導第一自然段——佩佳應該做的事,教給學生抓住做的事和做的數量來概括事情的方法。然後就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集體交流等形式,大膽放手,給足時間,讓學生在實踐中讓自己的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在概括出佩佳和人們在這一天做的事後,自然就讓學生體會到了“失去的一天”的意義。在最後的“ 訓練檢測 反饋矯正”環節,首先檢查的就是學生對主要內容的概括,落實本堂課藉助關鍵詞來概括主要內容的這個重點目標,然後,讓學生動筆進行片段練習,進一步懂得“要珍惜時間,做自己該做的事”。這堂課,我始終把自己定位在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上,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

當然,教學總是遺憾的,我的教學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對學生的表達關注還不夠,忽視了學生語言的規範。有時引導顯得有點羅嗦,顯得不夠準確。對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要加強培養。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3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抓住“失去”一詞展開,誰失去了一天,她這一天是怎麼度過的,結果怎樣?……課上,我除了注重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外,還注重學生的表達,教學中我設計多處說話練習,訓練學生語言運用和表達的能力。從課堂上的表現來看,學生的表達較好。訓練題是佩佳就這麼遊手好閒了一天,沒有完成媽媽交給他的任務。第一次提到同學交流時,他們只把黑板上佩佳一天所做的事羅列地說出來,把句子補充完整。針對這種情況,我立刻提示學生在把句子寫具體時還可以加上佩佳當時的想法,加上一些自己的聯想。接著再提學生回答時,學生也就把思維拓展開了,回答得也比較順暢流利,聽完兩個同學發言後,越來越多的小手舉了起來,我看學生都有表達的慾望,於是立刻改變教學計劃,讓他們拿出小本子,把想說的寫出來。這一次,竟然沒有在班上聽到“啊?”,因為平時他們最害怕動筆寫了。可見,情到深處便有了表達的慾望,有了慾望再讓他們寫,他們也就不怕了。教無定法,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有所收穫,課堂中要善於改變原來的教學計劃,這樣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批改他們的小練筆之後,我發現連平時成績最差的那一個也能把這個句子較為具體通順地寫出來了。

反思教學,我再次覺得教師的指導和教師的教學機智在教學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要努力給自己充電,在實踐中運用理論,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4

本文是教科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主題課文。本單元以“熱愛家鄉”為主題,文章都具有語言美和情感美的特點,學生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對家鄉真摯的情感就會被激發起來並得到昇華。因此教學的整體思路是“帶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一個來回兒,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運用的。即“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一下反思。

一、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環節本文語言準確、形象、優美。

全文突出一個“美”和一個“趣”字。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驗到“趣”呢?除了讓他們直抒胸臆的談感受外,就是通過多樣的美讀來加以體會。怎樣讀好呢?利用畫面、音樂進行情境營造和教師的適時範讀,無疑是讓學生生情,進而引發、強化課文所產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課堂上音樂的音量沒控制好。因為在音樂下載時,聲音的大小就不同,自己又不會相應的技術改善一下,就造成了這種情況。 因為後面的“趣”讀可能比“美”讀更貼近學生生活吧,所以不論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發出來但課堂氣氛的確因此而變得輕鬆愉悅了。反思一下,教學中也許老師過多的要求,如“你有讀得美一些”

“你能再現那美景嗎?”讓學生望而生畏不敢嘗試吧?也許是學生怕讀文後的評價讓自己沒面子吧?其實老師真應該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調動學生讀文的激發性語言,並思考應該營造一個怎樣的評價氣氛利於讓學生大膽的嘗試和挑戰。

二、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本文是一篇文筆亮麗的抒情類寫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備一定讀、說、寫能力的高年級學生,再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必須要進行寫法的滲透。

如何讓學生體會寫法是教學的難點。課上我採用“選詞填空”“句式對比”和“發掘空白”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寫法。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以品讀為基礎,提出問題在進行感悟。使學生的理解是依據當時的語言環境有感而發,而不是條分縷析的生硬總結。

三、情感延伸。

本環節讓學生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用詩一般的語言寫一寫你最愛故鄉的什麼?是學生通過情感沉澱後的釋放,是整節課“人文性”與“工具性”最有效結合的體現。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教師講課,不僅要從教師立場出發,努力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從學生角度考慮,看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是否能夠更大程度地挖掘他們自身的潛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本身素質。讓學生帶著愉快的情緒活動,並且使思維在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諧的發展。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5

隨著新課程改革,我校的教學也在不斷實行改革,本期教研活動就與以前不同,要求同一位教師用同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在同一年級上三個不同的.班級。我也是其中的一位執教者,我上了四年級語文課,教學內容是《失去的一天》。這三節課分別在三個星期上完的,我也經歷了“恐慌——穩定——期待”這一過程。

我在上第一節課之前,我惶恐不安,總擔心上不好,害怕失敗,可是還是上了第一節,第一節課下來,自己也覺得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經過教師們的觀課議課,才確實知道自己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不管是在教學流程方面、還是在重難點的把握上、還是在訓練學生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進。

在第一節課的觀課議課中,教師們給我提出的寶貴意見,集集體的智慧 ,我又上了第二節課,這一節課,我的情緒穩定了,儘管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雜亂無章,但我情緒是穩定的,問題的關鍵是我沒又梳理好學生提出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令人滿意,整堂課下來,聽教師們的評議,比第一節課的整體效果要好得多。不管在哪一個方面都進步多了。

在我校語文組高年級的教師、還有張校長、張主任再次觀課議課,不斷提出自己的寶貴意見,我又上了第三節課,是四(1)班的學生,在這節課上,我改變教學方法,首先讓學生提出問題,然後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就學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問題進行教學,課堂上學生能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我抓住重點問題進行教學,適時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懂得珍惜時間,努力學習。最後,讓學生小組交流珍惜時間的名言、諺語、詩歌,深化主題。佈置作業:讓學生以自己失去的一天(一節課、一小時……)為題寫一篇隨筆,寫出從中明白了什麼。就這樣我的一節課結束了,整節課我感到輕鬆,學生感到愉快。

經過教師的觀課議課,從教師們的評論中知道自己的這一節課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得到教師們的肯定,能夠達到這種效果,這些都離不開我的良師益友的幫助。

通過這三節課的磨練,我對真正有效的課堂有幾點初淺的認識:

第一、做到課前認真備課,深鑽教材,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科學地確立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法。

第二、不能低估學生,要讓學生大膽想像,提出問題。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要設計好學生活動,明確每一個活動的目的。(如:什麼時候讀,讀時思考什麼問題)

第四、提出的問題,要兼顧好、中、差生,關注每一個角落的學生。

第五、要調動起每一個學生的極積性,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

第六、教師上課要有激情,學生才會精神振奮。

我通過幾節課作對比,前後有了很大的變化,其原因是通過教師的觀課議課,提出的寶貴意見進行綜合。當我上完第三節課時,我還期待著有下一次機會,仍然能上這樣的課。同時我也建議學校領導多開展這樣的活動,而且讓每一教師都嘗試上這種型別的課,如果還有這樣的機會,我在期待……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6

《失去的一天》是西師版國小四年級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課要求學生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珍惜時間的重要性,明白佩佳在失去的一天中失去了什麼,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所在。

在孩子心中,時間只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在他們的意識裡,失去了今天還有無數個明天在等待。為了讓大家真切得感受到時間的存在和流失,明白時間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我用清脆的鬧鐘滴答聲為背景,要求孩子們在一分鐘之內“看書、寫字......”體會一分鐘能做多少事情,從而引出課題。

教學中,首先讓孩子們明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再根據自學指導自主學文。如:媽媽給佩佳佈置的任務時什麼?媽媽回來了,為什麼“他羞愧得不敢看媽媽的眼睛。”;佩佳失去的這一天失去了什麼?......帶著這些問題學習,嘗試交流自讀的收穫,體會自讀所得收穫的成功感,激發學生自主讀書的興趣,同時根據自學提示讀中質疑,有疑則思,使學生養成邊讀邊思的習慣。

對於語言積累還很薄弱的孩子們來講,聲情並茂的朗讀更能幫助感悟課文內容,達到理解體會,在學習中採用“指名讀、分組賽讀、師生評讀”等多種方式,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快樂學習語文。最後,圖片的展示、談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類似的情況,並用收集的名言警句勸自己勸朋友,從而深化孩子的情感,讓孩子通過課文的學習,從而感悟時間是多麼的珍貴。教學本質是學習,學習也是實踐。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學生已經意識到時間的寶貴,為使這種意識轉化為一種能力,要求孩子們自己設計一份“快樂星期天”的計劃表,從而付諸於行動中。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葉出現了一些相關問題,本堂課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顯得些許的囉嗦,在引導孩子體會佩佳前後心情上做的不夠。

教學本身就是一個發現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只要認真對待每個問題並不斷改進,相信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會不斷進步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