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1》課堂教學反思範文

來源:才華庫 6.13K

《識字1》以詞串的形式介紹了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這四個傳統節日的風俗民情。全課圖文並茂,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瞭解民間風俗,又能積累語言,感受祖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本堂課我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識字1》課堂教學反思範文

一、預習得到了收穫

我國的傳統節日及風俗雖然說比較貼近學生生活,但面對學生參與社會的能力以及地方特點,對於這一課又似乎感到有些陌生。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掌握課文,在拿到新書的那一天,我讓學生回家後認真看看課文,比比新學期的第一課誰學得最棒!不出所料,原先我對課文的疑惑在學生的預習後得到了很好的破解。

上課伊始,對學生進行了一次看圖說話訓練,面對“清明”、“端午”這兩幅圖,雖然說學生沒有過在清明節那天懷念烈士、懷念親人的切身體驗,但通過預習,學生圖文對照已知其義。聽,一學生說道:“清明節那天,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墓前緬懷死去的烈士。國旗就是他們用鮮血染成的,我們要永遠懷念他們。”這樣的'說話為豐富學生的朗讀作了很好的鋪墊。“端午節”這幅圖,學生更是迷茫,但通過預習,學生一下子知道了這幅圖描寫的是端午節,人們敲著鼓,喊著號,在賽龍舟。教學時,我故作驚訝,問:“同學們,圖上沒寫清是‘清明節’、‘端午節’,你們是怎麼知道的呀?”孩子毫不猶豫地說:“我是從課文中知道的。”“真是一群愛學習的好孩子。”孩子們得到了表揚,嚐到了預習的甜頭,這對以後的自主探究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二、知識得到了遷移

學習的本身是為了更好的運用。在本堂課上,知道遷移的點很多。在理解了“清明、掃墓、踏青”一組詞後,引導學生背一背唐代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讓學生體會一下這一天人們對已故親人的懷念(只可惜漏遷移了,第二堂課上補上)。在學了“中秋、團圓、月餅”這一組詞後,又一次引導學生背背偉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自然地遷移到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璀璨的文化,以及悠久的歷史。整堂課,朗讀課文與背誦古詩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

這一課,可以說它是練說的源泉,它是想像發芽的沃土,它是學生閱讀的引子,它有無窮的魔力,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加強了識記,在詞串所提供的空白中馳騁想象,充分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