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狼》教學反思(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1.64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狼》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上冊語文《狼》教學反思(通用5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狼》教學反思1

通過這一次教學,我更切膚地認識到,學生是具有生命的個體,他們有認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教師有應該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學習是自我實踐的過程,自主探究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又不斷的生成新的問題。解決什麼問題,怎麼解決應是學生自主的行為,教師不可包辦代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點撥引導、提供條件、補充資料、創設氛圍。試想:一個嬰兒學走路的時候,是父母教會的,還是自己經過無數次的摔倒、體驗學會的呢?雖然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刻,但畢竟是他們自我感知的,自我提出的。自己提問題還要靠自己解決,這才回歸了教學的主體。在整個痛苦的磨合過程中,我對於“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有了更深的理解。

七年級上冊語文《狼》教學反思2

上完一節課就進行一次課後反思,對以後更順利地展開教學有一定的幫助,會讓我們成長得比較快,所以課後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1,文言文的教學尤其要重視“因材施教”。這裡的“材”,不是指教學物件,而是指教材,即文章本身,《狼》一文情節曲折動人,對這類敘事性特別強的文言文,我們不能一味地進行字、詞、句的教學,而應該充分發揮情節吸引人的優勢,賦以情節性、生動性、趣味性,正如新教材要求的“要讓學生動起來”。這節課,我正是抓住了這篇文章的故事性強的特點,讓學生在故事中理解課文內涵和狼與人的形象,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並有所收穫。

2,適當地運用了一些教學機智,如學生在扮演兩狼對白時,我就當堂評價好。要讓學生動起來,必須做到民主、寬鬆的氣氛。

3,老師們的互相交流讓我對教材有更深的認識,給了我很多新思想、新意見,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但他們的鼓勵也使我期待下一次發揮得更好。

七年級上冊語文《狼》教學反思3

首先,在這節課的整個磨合中,我始終在“教師跟著學生走”還是“學生跟著教師跑”這兩者之間徘徊。學生在運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詞含義之後,我的教學環節設計是質疑,並儘量依靠學生資源互享的原則自行解決。顯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也就是以讀促學,讀是訓練學生養成文言語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學生對於文字缺乏認識和鑽研,就無法產生有實際價值的疑問,那麼所謂自主探究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次,在實際操作中這一環節我雖然不能準確把握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思路,但根據經驗也大致有個猜測。比如,對“奔倚其下”一詞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斷學生會從上下文去合理揣摩。我企圖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傳遞給學生,但是,學生不領情,有一個學生偏偏從對“動作”的理解遷移到對“心理”的揣摩。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認,他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麼我又何必苦苦抓著那些事先想套在學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學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

第三,忽視了檢查環節,教師的檢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可能這種熱情會迫於一種無形的自我“壓力”,可我們毋庸懷疑,這種壓力應該是一種積極的壓力,因為這是學生的不服輸的精神、自我實現的願望在起作用。畢竟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應當儘量使他對自己的錯誤印象深刻,並且能夠當堂掌握所學內容,也避免了往常“幹聽”的壞習慣。

七年級上冊語文《狼》教學反思4

本課的優點:

1、整節課的設計是一種讀書方法的指導,具體來說,是閱讀故事類文言文的三種境界,即初讀——讀通文意,再讀——讀出情景,三讀——讀懂特色所以說,本課是比較有高度的。

2、本課試圖以一則《狼》的學習來讓學生領略《聊齋志異》的特色:內容上“奇異”,情節上曲折,文筆上簡練。應該說,本課是比較有深度的。

3、對朗讀的指導是比較有成效的。四步走:讀出形勢的急緩,讀出屠戶的動作,讀出屠戶的心理,讀出作者的態度。幾遍朗讀下來,大部分同學已經能夠讀出《狼》的驚險與曲折。

並且四步的指導儘可能的採取了不同的方法。形勢之急(第二段)是老師分析引導示範,學生齊讀;形勢之緩(久之……意暇甚),是學生找出原句,老師朗讀,學生聽出拖音,然後齊讀;屠戶的動作是老師問如何讀?快還是慢?學生自由讀,單個展示;屠戶的心理是老師告知心理:吃驚與放鬆,加入“啊”與“呼”,問應該加在哪?自由趣味朗讀,同桌交流,然後學生說理由,單個展示朗讀;最後是老師問什麼態度?齊讀。以朗讀帶動分析理解,從而以朗讀達到體味情節曲折的效果,手法比較新穎。本課的朗讀學生是趣味盎然的,尤其是“讀出屠戶的心理”。

不足及啟示:

1、有些課必須提前預習。公開課、評優課課前讓學生拼命預習、拼命準備確實是一種不好的現象,但是,絕對的不預習,有時反而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無論是常規授課還是公開課。像本課文言文,不短,想40分鐘讓學生有收穫、有突破,不預習,難。像《社戲》,那麼長,不預習,上課變成了自讀課文了。

預習與否,都應該依課文長度、難度及是否有利於學生的收穫最大化來定。

2、朗讀的指導如何更生本一些?我們看即便是餘映潮老師的朗讀指導,也往往是師本的'痕跡非常明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直接示範,朗讀能否也走向生本、高效的道路?

3、《狼》這篇文章有什麼讓人感到奇“異”的地方呢?這個問題太難了,七年級的學生,基本上也就能理解到故事的奇異。

4、文筆的簡約是《聊齋志異》的一大特色,但我卻沒有好的辦法進行突破。原因是我的水平有限,而絕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文言文都簡練,不必講。我想,不是的,不是不必講,是我們不會。文言文為什麼都簡練?《聊齋志異》的語言又有什麼特殊的魅力?這其中當然有原因,只是我們不知道。近來,我在想,一個教師,即便是他擁有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也絕不是據此便可以大有作為的,其關鍵還是要看自身的學問根底。

我們可以沒有高學歷,但一定要有深學力。餘映潮老師只有高中學歷,但國內中語屆誰看小視他?

七年級上冊語文《狼》教學反思5

曾記得有人略帶誇張的說過這一句話:“文言文等於一門英語“。這句話形象的道出了文言文的難教難學。我們在上文言文時一般都是先帶領學生處理文章的字、詞、句翻譯,之後才來對文章的內容作進一步的深究。這一傳統的教學方法僵化老死,不但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反而是學生望而生畏。但是聽了張麗園老師的講課方法卻走出了傳統模式。我認為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鑑,歸納一下有以下幾點:

一、加強讀的`訓練。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書的重要性,尤其是文言文更要反覆的讀,盲目機械的讀效果並不佳。但是張麗園老師卻做的讀的方式的安排與指導。如:自由讀,開小火車一人一句的讀,男女分組讀,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聲音讀。讓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讀中,逐步深入,逐步理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就在這樣輕鬆的氛圍中學習,真可謂是快樂學習,輕鬆學習。

二、打破傳統的文言文翻譯方式。

在我們平時的文言文教學中,非常注重文章的翻譯,從字到詞在到句的翻譯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並且效果並不顯著,學生翻譯過後印象也不是特別深刻。但是張老師她

並沒有代學生翻譯,而是以學生按要求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給了學生三個角色,按照不同的角色來講述這個故事,講完之後再叫學生起來點評,通過這樣一個教學方式來讓學生一遍又一遍的熟悉課文內容。這一方式不僅省去費時的翻譯,也讓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並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從多角度,深層次來賞析這篇課文。當然,張老師也沒有放棄字詞句的處理,在課文的最後設計了練一練——咬文嚼字這一環節,來加強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這樣打破常規的教學方式,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這節課的亮點很多,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聽完這節課之後,我想我會反思自己的語文課堂,努力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式,爭取讓自己的課堂也變得更精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