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5.05K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精選5篇)

四年級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1

今天上了《爬天都峰》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匯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著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著以爬的前後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裡,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四年級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2

今天,我在教學《爬天都峰》一文時,有這樣一個句子“我一會兒攀著鐵鏈向上爬,一會兒手腳並用象小猴子一樣”,我讓學生照樣子用“……一會兒……一會兒……象……一樣”說一句話,有一個學生立刻就舉起了手,我很高興,就讓他先說,他是這樣說的:小明一會兒吃飯,一會兒睡覺,就像豬一樣。我當時就讓他坐下,生氣的說:你怎麼可以說出這樣的句子呢?後來,原本想舉手的學生都不敢舉手了,課堂出現了僵局。下課後,我反覆的想著這件事,我才發現自己在處理這個學生的句子時,方法不太恰當,以至於讓更多的學生不敢舉手回答問題,甚至以後的課堂中他們都不敢回答,因為他們害怕自己又說錯了,老師會責怪他。或許,當時我這樣說:“你的這個句子是正確的,但是你把人比成豬就不太恰當了,你能不能在想想別的句子了呢?同學們還有更好的句子嗎?”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的。

這個問題不由的讓我想到我們的課堂為什麼死氣沉沉,也許更多的原因是我們教師造成的。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多顧及學生的感受,注意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方式,適當的鼓勵學生,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從而他們會在課堂中更積極、踴躍的發言,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氣氛。

四年級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3

《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起爬上了天都峰。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本課教學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課外材料的補充和多媒體課件的有效運用。本課所涉及到的天都峰和鯽魚背,沒有親自去過的學生也許對這些景色瞭解甚少,課外材料的補充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因此,在預習本課時,我讓學生查找了有關天都峰和鯽魚背的資料,然後在課前進行交流。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瞭解,我出示了天都峰和鯽魚背的圖片。這些環節,為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爬風的不易,一老一小的相互鼓勵,都起到了很好的鋪墊。

然後抓關鍵詞語感悟,悟中讀,讀中悟。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寫了天都峰的高和陡。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說一說這一段寫了什麼?從哪些地方讀出了天都峰的高?陡?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讓學生區分“望”和“看”的區別,“望”寫出了天都峰的高;觀插圖,找到“石級”,理解“筆陡”,畫簡筆畫更加直觀形象;“掛”?感悟高和陡;“發顫”什麼意思?為什麼發顫?寫出了作者的怎樣的內心世界?在理解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獨有的感受,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繪聲繪色。

最令我驚喜的是班中有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說出了“爬天都峰”的“爬”的妙用。一個爬字寫出了天都峰的高和陡,更寫出了爬天都峰的艱辛和不易,爬上天都峰是需要勇氣的,爬上天都峰都是了不起的.,一老一小的互相汲取力量,才爬上了天都峰,所以一老一小互相致謝。

不足之處是可能學生讀得多,讀得多,說的也多,在祖孫倆的對話中,相對讀得少了些,最後導致收尾有些倉促。以後要更加準確把握教學時間。

四年級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4

《爬天都峰》是一篇講讀課文,這課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學這課時,從下面兩大方面著手:

一、抓住關鍵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如果能上遠端教室結合觀看天都峰的錄影,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學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會更加容易。接著以爬山的前後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悅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以讀感悟,體驗情感對話

本篇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時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在教學中,我還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讀中讓學生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峰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峰的陡。並且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同時在讀後進行討論交流:文中課題為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於學生在上文已經瞭解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險,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樣爬著前行,所以用“爬山”。反過來,用“爬山”作題,也告訴了我們,天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三、教學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體現人物不怕困難的語句“我奮力向峰頂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峰頂。”這兩句時,由於只停留在口頭上的交流,沒有準備相應的練習進行鞏固,所以在以說促情這一環節時顯得老師講得多,學生悟得不深不透,以至於在測

試中見到這些知識點時,學生不能靈活回答問題。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在教學活動準備過程中,應更深入地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學要領,拓寬知識面。在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說,再向以說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四年級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5

《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本篇課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時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以讀促思。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熟讀的基礎上又讓學生畫一畫,畫出天都峰的高聳入雲、山高路遠,學生運用喜聞樂見的方式體會出天都峰的“高”和“陡”。同時,也達到了熟讀成誦的教學效果。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裡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去,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在學習“我和老爺爺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抓住兩次對話,以角色體驗的方式,通過填補內心空白,讓學生透過語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質。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分角色朗讀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個個都躍躍欲試,爭先恐後來要求角色。其中一個小男孩還運用上了肢體語言,彎腰駝背,手捋虎鬚,聲音也是老氣橫秋的,雖然他這樣的舉動換來了個別學生的嬉笑聲,但是學生還是接受了他,紛紛效仿。就是這樣的朗讀引起了共鳴,既豐滿了角色形象,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不過,由於時間有限,對學生的重點字詞指導不到位,比如“奮力、爬呀爬、終於”等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