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才華庫 1.05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識時間》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5篇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

《認識時間》是人教版第二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本節課的教學是讓學生能夠5分5分的認讀時間,知道1時=60分。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很多值得我總結的地方,有成功也有不足。

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自認為設計的過程還比較滿意:

1。從生活中來,從上學期學過的“整時”、“半時”引入,複習鋪墊。而後出示上課畫面和8時15分的鐘面,讓學生大膽猜一猜,說一說,並就此引入課題。

2。充分利用課件輔助教學功能。藉助課件引導學生說說鐘面上有什麼,鞏固時針、分針、大格、數字、小格表示的意義;探究發現時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探究分針轉過1小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小格?……;再探究分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

4。探究怎麼讀、寫時間。重點引導學生自己發現8時05分寫時為什麼要用0點位。學生在討論中說出“因為寫8時要兩個0”“5分的十位是0”,我覺得學生的見解真有獨到之處。

似乎層次很清楚,可實際教學效果很不好。失敗的原因在哪兒?我認為:

1。過分強調設計的層次,變成了把知識點集中,教完一個,再教下一個,無形中又回到了“滿堂灌”的誤區。

2。急功近利,只重視了自己的設計是否清晰,只關心我是否能按設計完整地上完課,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這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沒有深入瞭解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有些學生對舊知識忘得乾淨,分不清時針和分針;二是上半節課想引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索,浪費了較多的時間,以至到認讀時間時,學生的智力已處於疲勞狀態,注意力分散,而我組織教學又乏術,導致教學任務沒完成,教學效果較差;三是在認讀時間中,由於心態較急,對於認讀方法沒有詳細小結和強化,而設計的練習梯度較大,沒有循序漸進(認讀9時25分後就跳到認讀2時45分)。

3。以後我在教學中,要真正的重視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差距,親身去體會學生的真實想法,讓教學真正為每個學生服務,讓課堂成為人性化的課堂。

4、從學生課後練習完成情況看,當出現幾時45分、幾時50分、幾時55分時,學生對於時針的確定容易出錯。這有什麼好辦法嗎?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2

《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是本學期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5分5分數的方法認讀時間,並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1時=60分。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創造機會設計學生動手的環節,並藉助鐘錶、鐘面模型等實物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一、教學設計,循序漸進,

本節課教學順序:認識鐘面——理解1分——時分關係——認識幾時幾分。

二、分層突出重點,分步突破難點

(1)教學重點是這樣安排的。學生再認鐘面,發現大格與小格之間的關係,進一步認識鐘面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學生閱讀教材,知道時針走1大格是1時,分針小格是1分,建立時針與大格、分針與小格之間的直接聯絡,為進一步學習新知埋下伏筆;通過觀察分針與時針的轉動情況,發現“1時=60分”的關係;引導學生在認識“分”的基礎上,探究例2三個鐘面的認識,梳理認識時間的方法:“時針都走過數字4,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4時多少分。”“如果時針走過數字5,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5時多少分,如果時針走過數字10,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10時多少分。”進一步推理得出認識時間的一般方法:“先看時針,再看分針;時針走過數字幾,就是幾時;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多少分。”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2)教學難點是這樣突破的。學生對於接近整時或剛過幾時較難掌握,因此在教學中安排瞭如下教學環節:學生學會認識幾時幾分後,進一步認識10時55分,通過對10時55分與11時55分和9時55分的對比,理解10時55分。

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指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閱讀教材)、向書本學習(分針走1小格是1分,探究幾時幾分的認識和1時與60分的關係)、合作學習(重新認識鐘面)等,通過多種學習方式的教學,學生學得主動,錘鍊了技能、發展了思維。

四、不足之處

1、雖然我設計有撥鍾這一活動,但是撥的形式還是比較單一,都是老師說學生撥,其實教師可以放手讓同學間相互合作:一個人說時間另一個人撥鍾,或者一個人撥鍾,另一個人說出鐘面上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引導的不細緻,時間的有效性沒有把握好。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3

我覺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以下幾個方面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1.教師角色的變化。

教師在本堂課教學中真正起到了一個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時而參與學生的觀察、研究、討論;時而恰到好處的引導、點撥;時而對學生彙報時不理解的地方進行講解;時而為學生彙報的研究成果加以重點強調或昇華;在整堂課中,教師的角色和作用根據不同的需要,隨時發生改變,並非一成不變的。

2.充分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這節課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三次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在這三次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自己的發現和解決方法,然後全班交流,此過程中,學生的個性思維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每個同學都能從同學們的彙報交流中獲取到自己需要的資訊。這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這幾個方面都得到了較好的培養,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注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育。

在整堂課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僅學會了讀寫時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獨立發展的空間,既有情感的體驗,又培養了蒐集、獲取有價值資訊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4.整節課的設計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

無論從課的匯入,還是新知識的探究學習,最後的鞏固練習,都是源於現實生活,用於生活。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4

13:42:40認識時間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習過,本單元的內容是建立在第一冊已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教學5分5分地數,1分1分地數,一年級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結合實際。課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家裡的鐘錶,再畫出自己喜歡的鐘面。從觀察到畫,學生對鐘面上有多少個數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認識。再利用課前畫好的鐘面,學生比較輕鬆地瞭解到分針指著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學會了5分5分的數。讀、寫鐘面的時刻,採取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麼認這個鐘面的。時與分的關係難在1時=60分的推導,採取讓學生自己動手撥小鬧鐘,認真觀察分針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圈又回到12,時針有什麼變化?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在相同的時間裡,分針轉了一圈,時針走了1大格。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鐘走一圈是60分。讓學生自己發現1時=60分,即加深了學生的認識,突破了重點,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練習中發現有學生把5時55分認成6時55分,經過個別輔導,補救過來了。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回憶上課情形,認為經過上學期學習孩子們認識了時針,同時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過於強調的是有關分針指到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的內容。學生也受老師教學的負面影響,造成這種錯誤認識。因此在下一節練習課時,先讓學生觀察時針的位置分為幾時多一些、幾時半、幾時多得多這三種情況,加深對時針的正確認識;接著學習5分5分的數。學完後把時針表示幾時與分針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鐘錶上的這一時刻。

這節課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分析原因:

一、沒有對舊知及時的複習,沒有對舊的重點知識強化。

二、對於“分”這塊應該強調一一對應關係,如:2對應10,忽視這塊知識。

三、把學生看的太高,講每一節課前,對學生實際接受情況。

四、不要把課設計的太滿,讓學生消化不了。

認識時間同步習題

一、填空

1.鐘面上有( )大格,( )小格。

2.時針走1大格是( )時;分針走1大格是( )分;分針走1小格是( )分。

3.分針從12走一圈回到12是( )分,也就是( )。

4.分針從2走到6,走了( )分;時針從2走到6,走了( )時。

5.新聞聯播晚上( )時整開始,要播放30分,( )時( )分結束。

考查目的:瞭解鐘面上的基本知識,知道時針和分針位置變化的關係,以及二者反映出的時間上的變化。認讀時間,並結合鐘面進行簡單的推算。

答案:1.12, 60 2.1, 5, 1 3.60, 1時 4.20,4 5.7,7時30分。

解析:第1題注意指導學生區分大格和小格。

第2題注意時針、分針的對比,區分走一大格表示的時間的不同。

第3題分針繞鐘面一圈是1時,也就是60分。

第4題正確區分時針和分針走4格所表示的時間。

第5題需指導學生掌握,過30分針要走6大格,推算出分針的位置,進而讀出時間。對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可用鐘面學具撥一撥。

二、選擇

1.一堂課的時間是( )。

A.40小時 B.4分鐘 C.40分鐘

2.現在是6時30分,過一刻後是( )。

A.7時 B.6時45分 C.6時15分

3.時針只在5和6之間,分針指著5,這時的時間是( )。

A.5:25 B.6:25 C.5:30

考查目的:認識時間單位,能將合理的時間單位與學生的日常學習聯絡起來。進一步鞏固時間的認讀和書寫。認識“一刻”的含義,並會簡單的推算。能根據時針、分針位置的描述,說出具體時間。

答案:1、C 2、A 3、B 4、B 5、A。

解析:第1題主要是區分時和分,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可指導學生使用排除法解題。

第2題讀鐘面上的時間,先看時針過了幾就是幾時多,再看分鐘走過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合起來就是幾時幾分。講解時可利用鐘面撥一撥,關鍵是讓學生找準時針在鐘面上走過了哪個數。

第3題注意4:05的書寫,提醒分鐘數不到10,在分鐘數的前面要加0。

第4題知道“一刻”表示15分,“過一刻”就是在30分的基礎上再加15分。

第5題脫離了鐘面,僅根據對指標位置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具體時間,較抽象。對有困難的學生可利用鐘面輔助理解。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5

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這一教材內容的編排,是用5分5分的讀取時間,並通過實際操作知道1小時=60分。教材對時間的認識是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來編排的。

通過一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個大格、60個小格;能夠認識整時和半時,知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5分5分的認識時間探討1小時=60分。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例如在教學8:15分的認識。在教學時運用實物鍾、鐘面模型、多媒體直觀的演示,使學生清晰準確的認識時間。例如在教學5分5分的認識時間時,通過看鐘面上的陰影部分,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係一目瞭然。在認識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5分5分的認讀時間時運用了多媒體的直觀展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了難點。在拓展應用中既對新知進行了鞏固,又對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德育薰陶。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6

對於我們大班的孩子來說,認識時間十分重要。因此我們本次的數學活動內容為認識了時鐘上的整點與半點,知道了整點與半點時分針與時針在鐘面上的位置。所以在本次數學活動《認識時鐘》中,在設制目標時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為認識整點與半點,並能準備地說出時間,我把活動的難點定為了讓孩子知道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那麼在活動開始時,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我在引題的時候引用了遊戲“起床了,上學了”,讓孩子在我出示的圖片中說一說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是幾點鐘,接下來我引出了時鐘,讓幼兒認一認時鐘的結構,並且找一找鐘面上整點與半點的時針與分針的位置是否正確,如有錯誤之處請幼兒幫助改正,通過這樣的一個遊戲使幼兒又一次鞏固認識了整點與半點,而且在遊戲上學習幼兒的興趣也很濃厚。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我要來引出今天活動的難點,讓孩子掌握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所以在活動中,我出示了一個時鐘,讓幼兒通過實物來掌握所學的知識。首先我先讓幼兒瞭解了在鐘面上時針是哪一根,分針是哪一根,並且瞭解了在鐘面上走了一圈是什麼概念,從而引出後面分針走一圈時針有什麼變化,讓幼兒通過自身的觀察得出結論,知道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也就是一小時。在認識時鐘的活動中,個別幼兒對於整點半點了解的還不是很清楚,所以在學習過時針分針的運轉關係之後,再來說一說整點半點,讓孩子瞭解在半點時,分針走到數字6時,時針也是在走動的。也為下面幼兒的操作部分打下基礎。

在整個數學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對於學習shizhong的興趣濃厚。但是我覺得在活動結束之後也可以加上一個遊戲活動來呼應前面部分,那麼結束時用遊戲活動也可以更好的幫助幼兒鞏固本次活動所學到的知識。在活動中可以要求每一位幼兒準備一個可以撥動的小時鐘,這樣在活動中幼兒可以根據教師報出的時間親自動手撥動,也能更好的認識時間。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7

《認識時間》是國小數學第二冊第七單元的內容,建立在第一冊已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教學5分5分地數,1分1分地數,其中學會5分5分地數又是學習1分1分地數的前提和保證。

由於時間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結合實際。課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家裡的鐘錶,再畫出自己喜歡的鐘面。從觀察到畫,學生對鐘面上有多少個數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認識。再利用課前畫好的鐘面,學生比較輕鬆地瞭解到分針指著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學會了5分5分的數。在練習中發現有

學生把5時45分認成25時45分,經過個別輔導,補救過來了。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回憶上課情形,認為經過上學期學習孩子們認識了時針,同時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過於強調的是有關分針指到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的內容。學生也受老師教學的負面影響,造成這種錯誤認識。因此在另一班上課時改變教學設計。先讓學生觀察時針的位置分為幾時多一些、幾時半、幾時多得多這三種情況,加深對時針的正確認識;接著學習5分5分的數。學完後把時針表示幾時與分針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鐘錶上的這一時刻。

一直以來我都想給自己的學生們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在這單元的課上,我看到了孩子們臉上的笑容,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為人師的我此時最快樂!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8

這節課是在一年級初步認識鐘面的基礎上學習時、分。學生的學習靠老師的引導,他們的時間意識不強,沒有時間概念。為了達到學習目標,我讓學生多觀察鐘面上的時間,努力要學生了解時間的含義,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但對於時間學生還是認識比較抽象,對於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培養,本課只簡單介紹,還不能完全到位,平常還要老師多聯絡生活,逐步培養孩子的珍惜時間好習慣。仔細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效果,還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處。

下面就談談自己的看法:

1、有不少學生在看鐘面說、寫時刻時,容易出現思維盲區,如:把4:55寫成5:55。

沒想到5:55時針已快到6時了,混淆了“幾時多”時針的位置。我在活動設計時也注意到這個問題,提醒過學生“幾時多”時針是在兩個數之間,但沒有引導學生探究時針走過的程度,是剛過幾,還是快到幾,因此,造成了學生這一認知盲區。

2、在活動測試環節,我常常讓優生做先鋒,以正確答案為先導,忽視了正誤答案的交鋒與對比,淡化了學生的思辨與討論,沒有預設讓學生充分討論錯例、交流思路的環節,這樣學生的認知必然不深刻,領悟自然不到位,淺嘗輒止,混淆不清。

3、反思存在的諸多不足,我領悟到,在今後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大膽的暴露錯誤、研討錯誤,讓學生在錯誤中反思、醒悟、深究,學生在那一刻的收穫要比幾十次的囫圇吞棗好幾百倍。因為學生一旦知道錯在哪裡,怎樣思考,他就會在思維上產生頓悟、昇華,否則就會一錯再錯,原地徘徊,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9

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自認為還比較滿意:

1、從生活中來,從上學期學過的“整時”、“半時”引入,複習鋪墊。

2、說說鐘面上有什麼,鞏固時針、分針、大格、數字、小格表示的意義。

3、探究發現時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

接著探究分針轉過1小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小格?……

再探究分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

4、探究怎麼讀、寫時間。

5、應用。似乎層次很清楚,可實際教學效果很不好。失敗的原因在哪兒?

我認為:

1、過分強調設計的層次,變成了把知識點集中,教完一個,再教下一個,無形中又回到了“滿堂灌”的誤區。

2、急功近利,只重視了自己的設計是否清晰,只關心我是否能按設計完整地上完課,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

3、以後我在教學中,要真正的重視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差距,親身去體會學生的真實想法,讓教學真正為每個學生服務,讓課堂成為人性化的課堂。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0

前天聽了我校荊睿老師的數學課,感受頗深,荊睿老師是我校今年新進的數學老師,他高高的個子,帥帥的,是一位充滿朝氣與活力的陽光男孩,荊老師的彙報課講的是《認識時間》,整節課,他不緊不慢,臉上始終面帶微笑,從其課堂上可以看出荊老師是一位性格溫和、親和力極強的老師。

這節課的可取之處:

1、藉助課件教學,能把抽象的時間教學變的直觀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2、學生課前準備比較充分。學生準備的有自己動手製作的小鐘表,我看到有很多學生製作的小鐘表形式多樣,很漂亮,藉助於製作的學具,學生可以動手操作,積極性將會更大。

當然由於荊老師教學經驗不足,存在問題,在所難免。

特提出以下幾點,共同學習:

1、數學課上師生互動特別重要,本節課師生互動很少,或者說學生不理解老師說話的意思,不知道該幹什麼,經常出現啟而不發、沒有響應的尷尬局面。

2、數學教師的課堂語言除了邏輯性、嚴密性更要通俗易懂性,針對低年級的學生,說的太深奧、學生聽不懂,說的既準確又淺顯易懂是我們數學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3、教師提問學生時應適時運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這將會使學生得到極大的滿足感,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相信今後荊老師在師傅的帶領下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認識時間》這一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為以後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第一課時主要是使學生知道1時=60分,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重點是用5分5分的方法讀取時間和正確寫出幾時幾分,難點是學會正確讀取時間的方法,特別是快接近下一時刻的時間認讀。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了儘可能地聯絡生活實際,使用學具、課件演示等,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掌握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比較順利,從學生最後的掌握情況來看教學效果也是相當不錯。通過這次聽課讓我懂得了無論怎麼難的知識點,只要我們教師不著急讓孩子們自己慢慢地來說,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慢慢來理清,這樣所到達的效果遠遠超出教師直接教給孩子們。

《認識時間》評課稿《認識時間》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錶,會看幾時、半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幾時幾分的方法,知道1時=60分。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雖然生活中經常接觸時間,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畢竟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較困難。特別是看幾分,很容易受時針看法的影響而將兩者混淆。程老師在教學中,很好地利用了課件,緊抓教學難點,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識。

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知識,給學生以視覺刺激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課堂教學時,程老師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鐘面,使時間這一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給學生以較強的視覺刺激,幫助他們建立豐富的`感性經驗。特別是在認識幾分時,課件演示將分針走過的痕跡用較粗的紅線標出,讓學生清楚知道分針看小格,時針看大格,印象比較深刻。

二、巧妙設計,引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幾時多是學生認識的一個難點。如4時多,學生容易看成5時多。課伊始,陳老師就從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入手,出示時針指向數字9和10之間,問是幾時多。並總結如果時針在兩個數字之間,看小的。

認識每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重難點,因為學生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通過一個格一個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因此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程老師也注意到這一點,在教學中,除讓學生集體說說分針走到各個數字分別代表幾分外,還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幾個關鍵的數字,以便更快地讀出幾分。有的學生說記住6就是30分,有的說記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這一環節的教學,緊抓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巧記,加深了學生對這一難點的理解和掌握,為後面正確讀出幾時幾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程老師還注重引導學生對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辨析,從而使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如認識時、分時,出示課件觀察時針走動1大格是幾時,分針走動1大格是幾分,然後提問:“兩個1怎麼不一樣?”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認識時針走過1大格是1時,分針走過1大格是5分。

三、課堂語言淺顯易懂,學生易於接受

程老師的課堂語言簡單明瞭,能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去描述知識,讓學生易於接受。如:“外面的數字給分看的,裡面的數字給時看的,不過外面的數沒有標,要小朋友自己去記”“一看時針,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指向兩個數字之間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針,一個大格就是一個5分。”等,這些語言淺顯易懂,清楚明白,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就是給了他們一個明確的學習指向,讓學生清楚知道該怎麼看時間,將抽象的知識簡單化,學得明白紮實。

四、建議

學生上來板書時,書寫比較隨意,中間兩個小圓點沒有寫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開,兩個小圓點也寫成兩條小斜線。這裡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規範書寫。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1

認識時間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已經學習過,本單元的內容是建立在第一冊已經認識整時的基礎上,教學5分5分地數,1分1分地數,一年級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具鐘面,讓學生對鐘面上有多少個數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認識。學生比較輕鬆地瞭解到分針指著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學會了5分5分的數。讀、寫鐘面的時刻,採取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麼認這個鐘面的。時與分的關係難在1時=60分的推導,採取讓學生自己動手撥小鬧鐘,認真觀察分針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圈又回到12,時針有什麼變化?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在相同的時間裡,分針轉了一圈,時針走了1大格。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鐘走一圈是60分。讓學生自己發現1時=60分,即加深了學生的認識,突破了重點,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練習中發現有學生把5時55分認成6時55分,經過個別輔導,補救過來了。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回憶上課情形,這節課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分析原因:

一、沒有著重強調幾時多時針一定是要過幾,而不能指著幾。

二、對於“分”這塊應該強調一一對應關係,如:2對應10,忽視這塊知識。

三、把學生看的太高,講每一節課前,對學生實際接受情況。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2

《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是本學期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實際的操作,讓學生能夠用5分5分數的方法靈活認讀時間,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創造機會設計學生自己理解的環節,並藉助多媒體課件的資源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重要,一個好的課件往往能讓學生更形象直觀的掌握知識。所以,教學開始,我利用關於鬧鐘的謎語引出學生熟悉的鐘表,並出示鐘面,讓學生回憶一年級內容,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回顧舊知的這一環節,內容過多,導致本節課有點拖堂。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在螢幕上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標和格子。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後,再通過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著,又通過課件的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週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於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但在這一環節中,我是考慮到學生對於“幾時過”這一知識點時,我設計了“幾時多一些”的知識讓學生去理解,但是這一部分中,由於本身自己沒有鑽研教材,語言上比較隨便,把這一部分講的有點含糊。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地掌握新知識,但有的知識光靠教師苦口婆心地講,學生反覆機械地回答問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學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在教學中,我明白不能單靠教師的講授,而應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出現了讓學生主動學習的少的現象。這節課中,設計了各種活動,讓學生看看、說說、做做。比如:我組織了撥鍾活動,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撥動鐘面。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係一目瞭然。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進一步強化了對時間的認識和理解。但是這一部分學生用學具的活動設計的有些少,學生的學具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

但是,雖然我設計有撥鍾這一活動,但是撥的形式還是比較單一,都是老師說學生撥,其實教師可以放手讓同學間相互合作:一個人說時間另一個人撥鍾,或者一個人撥鍾,另一個人說出鐘面上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一節課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在課中教師應把握好每分每秒,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這要求教師教學語言要簡潔精練,引導要清楚明瞭,但這點我做得不夠好,教學語言不夠精練,引導的不夠細,使得時間的有效性沒有把握住,導致課還沒完就匆匆結束了。

總之,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做學習的主人。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3

本單元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面和整時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幾時幾分與幾時半,同時學會合理地推測事件發生的可能時間。其實本單元分了3個層次:第一是認識時間單位“分”,學會從鐘面上讀出“多少分”,認識時和分的關係。第二個層次是認識幾時幾分和幾時半,重在掌握讀、寫幾時幾分和幾時半的方法。第三個層次是讓學生藉助推理解決關於時間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從最後的學習效果來看,還是掌握的很不好。首先,最基礎的認鐘面上幾時幾分,有部分同學長、短針都會看錯。第二、對於幾時55分這樣的時間,很多學生會讀錯。第三、電子錶的幾時零幾分的表示方法,很多同學會漏掉0。第四、安排生活中的時間,有些同學時間觀念差,安排很不合理。

應讓學生從生活的實際多去積累經驗,否則時間的認識只能是空的。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4

新一輪“課改”要求要有新的教學觀並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過去接受性、機械性學習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思想觀念,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發展。而且根據一年級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讓學生經歷多觀察、多動手、多比較等一系列的活動,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使學生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跳躍,逐漸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戰性,達到教學的目的。

新課標中編入許多密切聯絡學生生活實際的操作,《認識鐘錶》就是其中之一。本次《認識鐘錶》將以前的半時取消了,只認識整時並滲透接近整時的習題,滲透一天有24時、滲透一天有兩個9時。這些屬於準備性知識,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有關時間的知識——如二年級要學習的時、分、秒,三年級要學習的24時計時法做鋪墊。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才能把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便於掌握這些基本知識。因此,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充分運用直觀、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認識時間;

2、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3、結合大量的實踐活動來學習,注重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等多種感官參加活動,掌握所學內容。

教學中首先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以謎語的形式引入,引發學生的親切感,在聽、猜、議中營造積極、活躍、民主的學習氛圍,利於孩子們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根據一些精美的鐘表吸引學生去研究它,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地認識鐘面的外部結構,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接下來我又非常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引向日常生活,利用小紅的一天生活作息情境學會看整時,並將特殊時刻12時和6時作為一個點詳細講解。我將認讀鐘面上所表示的時刻訂為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在生活中雖然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我分層次安排學生活動:試認→觀察探索→討論交流→操作練習。在操作中感知,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驗證,從而尋找規律,突破

重點。同時還讓學生感知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在認識鐘錶的過程我安排了大量活動,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生在看一看、撥一撥、說一說、比一比的活動中經歷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實現認識鐘面,會看整時的教學目標。同時體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聯絡生活;合作交流,人人蔘與。

縱觀整節課,本課嘗試體現出:充分尊重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

習活動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昇華,在活動中,我只是把握活動方向,適時點撥,總結,儘量避免強加於人的說教,真正促使學生自覺學習,主動探究,從而提高學習實效性。整個一節課,讓學生在動中觀察、操作、討論,在動中自己去操作、去嘗試、去思考想象,不斷地嘗試錯誤,品嚐成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盎然,熱情高漲,使思維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主動完成學習。

本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由於低年級學生小,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創設良好的情景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5

認識時間是在一年級上學期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這節課的目標是使學生能正確讀、寫時針和分針指在各數字上所表示的時刻,會5分5分的數,知道1時=60分,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藉助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這節課雖然取得點滴收穫,但也有不足。

1、本節課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的,同時為以後學習時、分、秒及相關的計算打下基礎的,在教學本節課時有些孩子5個5個地數也不會,是依靠手指來完成這一過程的。所以對這些學生的教學很難。

2、學生在讀時間時往往容易讀錯,例如11時45分、4時55分這樣的時間對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時針靠近大數,學生容易取大數,看成8時45分、5時55分。還有的是分針指著數字3,就說是3分鐘,指著數字8就說是8分鐘等。

3、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太少,只有讓少數學生上臺拔鍾,沒有讓學生利用學具生生互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