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運算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來源:才華庫 2.14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混合運算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1

分數混合運算(三)是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熟練掌握分數乘加乘減的基礎上進行的。由於與分數運算相關的問題情境非常抽象,不易理解,數量關係相對複雜,所以在國小階段與分數有關的計算都是重點內容。因此在科學處理教材內容、正確把握課程標準、全面熟悉學生情況方面我們都要非常慎重,來不得半點敷衍。

結合教學實際情況,我對本節課的成功與失敗、收穫與困惑等進行比較深入的分析,與諸位共享和商榷。

一、教學流程

以人為本是我進行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一切以學生的需要和成長為根本出發點,儘可能使學生能夠自主的、主動的、生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為此我設計了一下教學流程:複習鋪墊——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課堂達標——當堂反思。

二、體現兩個重視

1、重視學法滲透。

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課標要求之一。在解決與分數運算有關的實際問題中,如何去分析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畫線段圖是教學中經常採用的方法,它能夠直觀形象的表示出數量之間的關係,對學生解決問題幫助很大。因此課堂教學合作探究環節我特別提出要求學生畫出線段圖,並在此基礎上找出途中隱含的等量關係,方程解答才會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2、重視情境創設。

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能夠讓學生感興趣的、引發思考的問題情境,學生才有可能積極主動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活動中,自主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並進行必要的、有效的交流和探討。因此在學案設計合作探究中,我設計了兩次探究活動。第一次是對“比八月份節約了1/7”進行研究,讓學生產生困惑,與分數混合運算一二中“單位1已知”產生認知衝突。第二次是把“比八月份節約了1/7”改為“比八月份增加了1/7”,讓學生理解數量關係沒有發生變化,等量關係也沒有發生變化,形成解決“單位1未知”問題的基本數學模型。

當然在課堂實踐後我也發現了很多缺憾。

1、課堂環境影響學生表現。

我班共有8個合作小組,在聽課中很多教師參與在每一個小組中,原來思維敏捷、敢於大膽發言的學生都顯得謹小慎微、唯唯諾諾。學生不適應這麼多聽課者參加的課堂教學,就連學習最優的張星宇同學發言都語無倫次,那些天生靦腆性格內斂的學生表現就更是差強人意。因此學校要經常開展公開課、示範課、研討課、常態課等多種形式的聽評活動,這樣既錘鍊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有可以有效增強學生抗干擾的意識。

2、鑽研膚淺影響探究活動。

高效課堂給學生減負了,但是對教師來說卻是加壓了。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必須在課堂外下足功夫,這樣課堂上教師才會遊刃有餘、進退有方。本節課中由於過高的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忽視對教材難點的分析與處理,造成了探究活動的卡殼現象。我對“比八月份節約1/7”中“單位1未知”沒有充分研究,讓學生錯誤的認為“已知量”才是單位“1”,引發對等量關係的錯誤認識。

3、思路固化影響課堂生成

課堂教學的設計、實施、反思等環節都充滿著預設和生成的矛盾,課前要充分預設,才能有效的應對課堂生成。但是課堂是動態變化的,無時無刻都在生成著新的問題,不是能夠全部預設到的。面對探究活動中出現的新情況,我還是堅持原來的學案設計流程,希望學生能夠僥倖的衝破難關。在這個時候教育機智和教育智慧就顯得尤為重要,及時調整學案設計,針對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扭轉課堂教學面臨的頹勢。但是我沒有這樣做,無法超越自我,無法相信奇蹟發生,只好任其自然了。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在課改的大路上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磨練自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要張開寬廣豁達的胸懷迎接更加明媚的明天,用辛勤的汗水去澆灌和浸潤那執著追求的理想課堂。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2

本堂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兩步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了避免計算與實際引用的割裂,我將運算順序與具體場景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充分理解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讓學生思考先算什麼,然後列出綜合算式,並總結出運算順序,感悟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學生的練習情況來看,基本上沒有出現運算錯誤的情況,但是計算錯誤比較多,看來對於計算能力的訓練還需進一步加強。還有,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較薄弱,特別是“想想做做”的第4題,很多同學不理解“人均居住面積”的含義,因此都用乘法來求,其實我應該在學生解題之前就應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

今天教學了不含括號三步混合運算,重點讓學生理解運算順序。例題出示後,學生都能列出綜合算式,對於如何計算?學生中出現了兩種計算,雖然都正確。但引導學生先同時算出兩個積,既先算出象棋和圍棋的錢,這樣計算比較簡便。當時,我讓學生先算的部分劃出來,這樣下面就出現了150+120÷6×5把後面的除法和乘法都一起畫,一起算,沒有過程的。我發現後及時指出:在計算時,要把沒有參與計算的部分照寫下來,把每一步的計算過程要寫出來。又讓學生練習了45—20×3÷4,學生把過程寫得很清楚了。最後,大部分學生能歸納出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後面教學中,我補充了2組把3道一步計算的題目合併成一道綜合算式。有點難度,錯的也比較多。書上的幾道解決實際的問題沒來得及講評完。我想,運算順序沒問題了,本節課目標基本上已達成了。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3

本單元學習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用了兩節課學完了只含同一級的混合運算,含有兩級的混合運算,學生掌握地越來越好了。在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引起重視。

一、第一課時學習同級運算,運算順序很簡單,對學生來說沒什麼難度,唯一費時、難懂的是脫式計算的數學格式。這節課是實習生上的,我在課前給他們好好分析了教案,告訴了他們改怎樣引導學生,但是因為他們的經驗太少,駕馭課堂的能力差,講了一半學生對於脫式計算的格式就糊塗了,我當時馬上自己上講臺接著講,幾句話學生就明白了。學生明白了格式後心情很輕鬆,馬上問題就來了,有的學生問:老師,這些題我們明明口算就行,問什麼要學習脫式計算呢?太麻煩了!有的學生問:老師,兩個數計算的還用脫式計算嗎?我馬上表揚了這些愛思考的學生,然後給他們講解學習脫式計算的重要性。學生的態度才有所轉變,才開始愉快的做練習。

二、第二課時學習兩級運算,對於7+4×3這種題的脫式計算的格式,先寫什麼,再寫什麼,實習老師沒有說清,學生就不會,所以做練習時遇到20—8÷2這道題不會寫。

三、實習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太少,他們表揚、激勵學生的話太少,很多學生無精打采,積極性不高。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4

《小數加減混合運算》這節課,本以為這是一節很平常的計算課,應該很順利地教學,但是卻給我不小的啟發。

一、努力之處

1。體現學生不同的解題思路。

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例題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較充分,一個是用全程減去第一和第二賽段的和,第二種是後三段的賽程相加,在教學中交流學生不同的方法,讓學生體會一道題有不同解決辦法,讓學生說的時候重點說思路,學生說完各自的解題思路後,再比較這三種方法的.思路的不同。我覺得這點做得比較成功。

2。練習目標明確,方法指導到位。

學生已經掌握小數加減混合運算,在鞏固練習環節安排了基本練習、變式練習和提高、拓展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我適時引導學生提煉和總結了基本方法。在提高練習效率的同時,又促進學生的思考。練習的真正目的並不是單純地授之以“魚”,而是為了更好的授學生以“漁”。

二、改進之處

1、備課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

反思這節課,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教師在備課時,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備課時教師應該首先備學生,應該明白學生哪裡不會,要了解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掌握到什麼程度,新知識的學習哪裡是他們不會的地方,上課時及時調整講課的重難點。

在備這堂課時,我覺得重點是讓學生明白小數加減法的運算順序是同級運算按從左向右的順序進行計算,但當開始引入課的時候問你知道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是怎樣的呢?學生很輕鬆地回答出了和整數的運算順序一樣,這時我就認為看來小數加減的運算順序不是他們的難點,但是在教學中仍按照原來的設計抓住運算順序不放了,其實在習題的處理時應不要再讓學生說說每道題運算順序了,不如讓學生親自算一下,踏踏實實的做兩道題,親自體驗,練習比說說更有效。

2、個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高。

個別學生敘述思考的過程不夠清楚,心裡明白但不能組織準確的數學語言表達,這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多給學生機會來表達。

3、計算正確率和熟練程度有待於提高,應通過不同的方式加強訓練。

有人說:“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教學中學會教師注重引導,學會放手,學生才會有更大的發展。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5

在本課時教學過程中,原計劃觀看環法自行車賽,瞭解自行車比賽的一些知識,知道在長達數天的比賽過程中,運動員和觀眾都會隨時計算已完成的賽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賽段里程,這就引入了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種思路、多條途徑。但是由於近兩天學校電壓不穩,電腦無法運用臨時調整教學過程,由老師出示課間變成學生自己給自己出題。然後根據學生所出的一步計算的小數加減法算式,讓學生開動腦筋,讓這些一步算式合作變成加減混合試題,然後再讓學生去解決。題是學生經過討論確定的,所以在具體解決的過程中運算順序自然運用得當,學習效果更好。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己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學會自己處理生活中問題的能力,達到一舉兩得的目的。同時還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解題策略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圍。

本節課學習了混合運算,達到提高數學思考能力和計算能力的目的。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6

數學源於生活。課堂上再現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於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情境的創設也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

利用生活經驗,促進學生感悟與理解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初步體會,逐漸學會,學習思辨,掌握技能。

學生剛學習兩步計算式題時,對運算順序較難理解,往往難以靈活運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明確演算法。第一個問題,在學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礎上,引導把兩個一步計算的算式合成綜合算式,使學生體會綜合算式的含義,並根據數量之間的關係嘗試計算,理解運算的順序;第二個問題,則引導學生直接列出綜合算式,幫助學生聯絡數量關係理解其運算順序。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堅持讓學生在列出算式後說說先算什麼後算什麼,注重了思維的表述,又讓學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對同類題的比較,通過比較歸納出含兩級運算的計算順序,有利於學生掌握。

教學中重視學法指導,尤其是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進行辨析。學生出現的錯誤主要是格式問題:等號的對齊;運算順序:學生在理解了運算順序之後,有些前面是減法、加法後面是乘法的混合算式,學生往往是將後面的結果寫在前面。通過強調演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應先算乘法;針對出現的錯誤情況展示,進行糾錯;演算法強化練習進行診斷及矯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