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

來源:才華庫 8.34K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

《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1

把文章讀短是閱讀課文必不可少的一項本領。所以從孩子們升入三年級以來我就開始訓練孩子在初讀課文時能夠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看起來這個題目很簡單,但卻是一個把文字中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的過程,實質是個難點。如《蜜蜂》這課,在孩子們自主學習以後,我讓他們一兩句話講講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我連叫了兩個孩子,他們幾乎都是按原文讀一讀句子。我以為孩子們沒有聽清楚,於是又把要求說了一遍,這次可好,一個孩子站起來就說:講了法布林的一件事。唉,說讓簡短一下字又短沒了。無奈之下,我在黑板上出示:(誰)為了(什麼)(幹什麼),結果(怎樣)。沒想到,學生順著這座橋很快就說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這個小題目,讓我領悟到,我們不能急於求成,渴望一口吃個胖子。孩子們始終是一群正在學習中的孩子,有些的確不會,老師只著急是沒有用的。要靜下心來想辦法進行指導,讓他們從不會到會。這才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

《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2

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往往能及早的發現一些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啟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為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

《蜜蜂》教學反思案例

《蜜蜂》一課,講的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裡,它總可以飛回原處。法布林決定做一個試驗,來驗證這種說法是否正確。通過試驗,證明了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在教學時,我想先用學生學過的《蜜蜂引路》來引出“蜜蜂”,然後揭示課題;通過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來自讀、思考、討論、交流四個問題:1、作者法布林為什麼要做這個試驗?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2、法布林是怎麼做這個試驗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個環節,行不行?你從中體會到什麼?3、最後法布林得出的結論和“聽說”的一樣嗎?4、除此以外,法布林還得出什麼結論?通過這四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可以讓學生既理解課文內容,又能讓學生體會法布林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體會他的那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通過教學,我感受到這次我對《蜜蜂》這一課鑽研的還比較透徹,把握住了課文的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教學中比較適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課件也設計的比較適用、實在。只是我那種在課堂上對教案的實施,在時間上把握得不夠好,隨意性比較強,今後還有多加註意。同時,還要加強朗讀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3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裡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為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為了讓學生了解觀察的方法,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從“聽說”一詞,讓學生體會觀察不僅是知道,還得要親自動手做才能得出結論。作者在試驗準備中,做了好幾個準備工作,分別是做記號,讓小女兒在蜂窩旁等著,走了兩裡多路才開始做試驗,問學生,能不能不做這些準備,讓學生體會,觀察前要設計周全。在回家路上,作者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問,為什麼會這樣推測,從而讓學生了解在觀察中要思考,要有探索精神。最後,蜜蜂只有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我問學生,能不能為了讓讀者喜歡,而完善資料,寫成全部飛回。從而得出觀察必須要實事求是的結論。

以這篇文章為基點,教導學生觀察的要素和方法,讓孩子們運用這種方法去觀察綠豆芽的生長情況,去觀察身邊周圍的事情,並以小練筆的形式來呈現,結果還是讓人挺滿意的,這樣的教學嘗試,我還會再繼續。

《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4

《蜜蜂》一課敘述的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林為了實驗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的事情,學習課文旨在讓學生了解並學習法布林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認真探索的精神。

《蜜蜂》 我上的是第二課時,教學目標主要是瞭解做試驗的過程及試驗得出的結論。

(1)我首先以開火車的遊戲方式複習課文詞語。接著提問,“我”為什麼要做試驗,引讀第一自然段。通過理解聽說,聽說說明了什麼?並板書:聽說!將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框出來!但由於疏忽,遺漏了此環節,以至於板書沒達到理想的效果。

(2)接著我讓學生默讀第二自然段,畫出法布林做試驗的句子,並引導學生用先——然後——接著——最後——概括做實試驗的步驟,試問能去掉中間一個步驟嗎,以此讓學生體會法布林是個怎樣的人!學生很容易理解!

(3)當蜜蜂飛回來時,作者和小女兒的心情怎樣?(激動,驚喜,意外等),讓學生帶著這種感受讀小女兒說的話。我只是從語言方面讓學生去體會心情激動,其實還可以從動作,神態,去體會,如果換中方式來問:你從哪裡看出小女兒很激動?這樣也許學生理解會更深,朗讀的效果會更好一點。

(4)在本文教學中,我抓住課文的重點詞語“摧測,準確無誤,本能等”通過對詞語的理解,更好去理解課文!近反義詞一直是我們班的薄弱環節,所以我在讓學生理解詞語的同時,讓他們說出這個詞的近義詞,這個環節花的時間太多,以後還要加強。

總之,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要多思考,勤總結,使自己的教學水平能夠進一步提高。學問勤中得,學無止境,只要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努力,我一定會在教學中獲得更多的收穫。

《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5

蜜蜂》這篇課文敘述線路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從給20蜜蜂在背上做上記號,理解到為了要跟其他蜜蜂區別開來才這麼做,體會到他很聰明細心。“小女兒守在窩旁”,有學生聯絡上下文知道,他讓女兒這麼做可以計算時間,經過她的講述,大部分同學能理解這種做法,並稱贊法布林想得很周到。在“沒等我跨進家門,小女兒就衝過來,臉紅紅的,看上去很激動。她高聲喊道: ‘有兩隻蜜蜂飛回來了!他們兩點四十分回到蜂窩裡,滿身都是花粉呢。’”我問學生再見到兩隻蜜蜂法布林心情是怎麼樣的?小女兒心情又是怎麼樣的?學生通過研讀詞句,從“高聲”“沒等跨進家門”“衝”等處體會到女兒心情的激動,再朗讀課文,情感便自然而然出來了。

這讓我瞭解學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去培養朗讀能力,效果會很好。

《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6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裡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為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過生本教學模式達成教學目的是我首要考慮的問題。

首先,我總結了近期在生本教學探討中出現的問題:

1、學生預習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詞的預習上,只有少數同學能按老師的要求讀通課文並收集相關的資料。

2、小組合作學習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細緻深入地加以體會。

3、小組合作,每個小組優等生只有一兩人,如何在他們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

4、小組合作,展示的時間過長,在規定的時間內很難達成教學目標。

接著,我確定了教學思路:小組分工細化,討論的問題開放化。有了思路,教學過程的落實就有了風向標。在第一課時第一回合的小組學習中,讓小組長組織組員互相檢查本組同學生字詞的學習情況,並對小組進行了細化分工。如一號學生指給二號認,其他聽;接著二號指給三號認,其他聽 ……認讀時,把不會認的字做好標記,並負責教會不會認的同學,做到人人過關,再進行展示。雖然字詞預習效果好,也用了8分鐘的時間。第二回合的小組學習,我讓組長組織檢查讀通讀順課文,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開口讀書。然後進行展示,評價,再讀。由於目標難度不大,學生積極性很高,參與面廣,很易達成目標。但較費時間,讀—評—讀來回幾個回合,二十多分鐘就過去了。第三回合,我讓學生小組討論: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孩子們七嘴八舌,興致勃勃。接著小組展示。四個小組都發了言:“這篇課文寫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這篇課文寫蜜蜂離家二里多路都能飛回家。”“這篇課文寫作者帶著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飛蜜蜂。蜜蜂也能飛回家。” “這篇課文寫蜜蜂有辨認方向的本能。”從四個小組的發言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都動了腦筋。接著小組主持人進一步問:“請問下面還有補充的或有不同意見嗎?”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來一組展示,情況也會大同小異。怎麼辦?我只好運用師本的優勢,問了一句:“誰能把他們的發言連起來說一說?”一語道破天機,有幾個孩子舉手,其中一位把課文的內容能大概總結出來。第一課時,也算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此時已拖堂幾分鐘。

反思這節課:學生真正動起來了,平時不專心的同學能傾聽別的同學發言了;平時不愛動腦的同學,雖然發言不一定正確,但也在思考了;平時不愛發言的孩子,雖然上臺有些緊張,聲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也能登臺展示了。這不正是我們需要的課堂嗎?從學生的角度看,這第一課時完全達成了目標,這是好的開始。但單位時間內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證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通過這節課也使我產生了些許疑惑:當學生出現問題或冷堂時,教師該如何指點才能真正體現生本呢?在今後的生本教學過程中,我還要不斷地努力探索。

《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7

今天給孩子們講了《蜜蜂》這一課,講完之後,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優點:

1.對課文的分析比較全面。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認真研讀了教材,教參,並蒐集了資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上課的內容進行整合,所以內容講解的比較全面。

2.課堂進行有序。網路授課和課堂授課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但是逐漸適應之後,網路的教學也越來越有序,能夠熟練的和學生互動,運用語音條、留言板以及連麥的功能和學生互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是有一些問題需要反思。

不足之處:

1.對實驗過程的總結應該多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蜜蜂》這一課主要講的是作者法布林為了驗證蜜蜂是否能辨認方向,做了一項實驗。從實驗中體現出了作者善於觀察、善於思考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在整篇課文中實驗過程是一個重點,在講課的過程中我採用了讓學生現在文章中標清楚序號,然後教師進行評價、總結,最後讓學生用先······接著······然後······最後······來說一說整個過程,學生在課堂上看著課本能夠準確地說出來,但是在課下的時候仍然可能會漏掉其中一個步驟,所以說在課堂上針對這個問題應該讓學生自己來多總結,多回憶。

2.在講解法布林嚴謹認真的態度時,除了結合課本上的內容還可以結合課本後面資料袋裡的內容來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更能夠加深學生對於法布林這句話的理解。

3.本來在課堂上設計了一組形近字“辨”“辯”“辮”“瓣”,但是由於時間原因沒有講解,現在想想應該讓學生自己在可下查一查,寫一寫,第二節課來時稍加點撥,效果應該也不錯。

今後針對這些不足之處,我也會不斷改進。

《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8

本課我運用的是資訊科技情境下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匯入時播放了《野蜂飛舞》片段,讓學生聽是什麼動物,從而引出《小蜜蜂》。教師範唱的時候同時播放視訊,讓學生直觀的瞭解歌曲的內容。在知識延伸部分,讓學生觀看欣賞視訊動畫,知道小蜜蜂採蜜歸巢後做了些什麼事情,深化學生對小蜜蜂勤勞精神的理解,同時欣賞了不同曲調的《小蜜蜂》歌曲,對歌曲的學習進行了延伸。歌曲的學唱分成兩個部分:學習曲譜和學習歌詞。我大膽放開,發揮小組長的作用,讓他們自主識譜,當然要求有所降低,曲譜唱名熟悉即可。加上教師範唱,畫飛行路線,跟琴唱等方式學生學得很快也很準確。表演之前,我讓學生結合實際發揮想象力,做出大樹、小草、小花的表演動作,學生積極踴躍,教師積極予以肯定和讚賞,及時補充,課堂氣氛十分熱烈。所以在分工合作表演的時候,學生的表演十分到位,表演後對採蜜成果的彙報表現了學生對錶演的投入。知識延伸部分視訊的欣賞,用了我們小孩子每天中午勞動十分鐘是放的歌曲,這樣來源於生活的內容小孩子就更感興趣了通過聊天的形式讓學生了解了蜜蜂採蜜歸巢之後所做的事情,學生在欣賞的愉悅中增長了知識,更懂得了小蜜蜂勤勞、辛苦的道理。

反 省:

1、編創歌詞時間稍長。(課上就感覺到了,為了出歌詞就稍微延長了一點時間)

2、在填詞唱第二樂句的時候,不需要將歌曲第一段完整唱,耽

誤了時間,而且因為沒有完整的譜例出示,學生不知道後面的歌詞是什麼。(備課時沒備,臨時錯加的)

3、教室佈景雖然提到了,但是一帶而過,匯入時要對學生強調一下,這樣學習的氛圍會更好。

《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9

我在《蜜蜂引路》第二課時設定的

教學目標是

1.默讀課文,理解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簡單畫出線路圖。

2.鞏固字詞,會寫“附近、談”3個字。

3.區分“往常”與“常常”表不同的意思。

4.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養蜂人見到列寧時驚訝的語氣,並體會人物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的特點。在這節課裡,我能按照預設的目標進行教學,貫徹新課標的理念思想,讓學生反覆讀書,在讀中理解課文的含義,並用多種形式開展教學,如:小組合作、同伴交流、師生對讀。並把握課文的重點難點,利用簡筆畫畫出列寧怎樣通過蜜蜂找到養蜂的線路圖,在學習第四自然時,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朗讀課文,理解文中“驚訝”一詞。

從整節課來看,

老師在時間的把握還有待加強,以致於這一節課的寫字教學目標沒有完成;

2.學生的自主性不足;3.教學流程不夠流暢,語言不夠精煉;

4.前鬆後緊,以至後半部分的教學較尷尬,在進行人物對話時,沒有明確好旁述的分工。

在今後在教學工作中,要認真解讀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不斷貫徹和落實好新課標的理念,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並落實好。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培養。總之,教與學都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10

《蜜蜂引路》是一篇很簡短的課文,文中記敘了列寧通過觀察蜜蜂採蜜和飛行的路線,利用蜜蜂作為嚮導,終於自己找到了養蜂人的故事。

一、將認知與思維訓練相結合因為本課生字較少,難度不大,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學,培養獨立識字能力。初讀課文時在文中標出要認讀的,把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絡上下文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感知字義。在深讀課文時,要抓住課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充分利用插圖,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結合重點句,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懂得,遇到困難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絡,進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斷,就有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讀書百變,其義自現。朗讀是每篇課文教學必不可少的,因而在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利用多種方式反覆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的內容。從中發現列寧是一個善於觀察,認真思考的人。引導學生懂得在自己遇到疑難事情無法解決的時候,學會仔細觀察,認真地思考,能夠向列寧那樣,根據事物之間所具有的必然聯絡,反覆思考後進行周密合理的判斷推理,就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三、畫寫結合,激發興趣。在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認識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展開自己的想象,在紙上用簡筆畫的形式勾勒出列寧尋找養蜂人住的小房子的路線圖。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很感興趣,個個興趣盎然……不僅可以使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還使學生的繪畫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同時還為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線索,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也起到了積極的鋪墊作用。又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真可謂是一舉多得啊!

《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11

在板書中“莫斯科小山”等可用不同色彩的簡圖加上文字,標明各個地點的位置。如:莫斯科可用深紅色城牆圖形表示,花叢可用水紅色桃花圖形表示,園子可用黃色的蜂房圖形表示(蜜蜂飛進園子裡,實際上是蜂房在園子裡)。用帶箭頭的線條和文字標出蜜蜂飛回園子和列寧找養蜂人的路線,並用“利用”一詞精練地概括兩者之間的關係。

本板書不僅形象直觀地反映了事物及其聯絡,通過移動畫面或比較各圖之間的關係,還可以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例如:教學本課的“附近”和“當代”兩個詞語,教師可以通過“莫斯科”和“小山”或“花叢”和“園子”各圖形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知道“附近”就是兩者離得很近的意思。讓學生認識到“當地”所指的範圍比“附近”要大些。

《蜜蜂引路》是以“找”字為線索,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列寧怎樣找到養蜂人。本板書按“找”的順序貼出“花叢”、“園子”、“小房子”,既分清了列寧找養蜂人的三個步驟,又標明瞭列寧找養蜂人所走的路線,還直觀地“再現”了列寧住處和花叢、園子、小房子的方位。有助於學生弄清楚“找”的經過。“利用”一詞,既概括了蜜蜂回蜂房和列寧找養蜂人之間的聯絡和區別,也體現了列寧善於觀察、深入思考和準確判斷的能力。有助於學生理解難點。

《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12

《小蜜蜂》是人音版第四冊《飛呀飛》中的一課。通過本課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對於本課教學,現進行反思,如下:

1、活躍的課堂氣氛對於一節音樂課來說是最重要的,能夠始終保持活躍的課堂氣氛更是不容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本節音樂課上,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為關鍵。音樂課的教學,多唱、多聽最重要。學生要能夠帶著問題在每一遍的聽唱中學到知識。例如:老師說:“現在,我們先聽一遍歌曲,聽的時候想一想這首歌曲有幾段歌詞?描述了什麼內容?”這樣,學生就不會盲目的聽歌曲,有了設問,便會認真的聆聽,問題自然就能解決了。同時,學生也能集中精神認真聽講,不會思想開小差。對一件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然也就喜歡它了。

2、音樂課,尤其是低年級的音樂課,學生最喜歡的就是表演了。孩子天生就是一名優秀的表演者,他們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模仿能力也很強。例如:老師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蜜蜂是怎麼飛的嗎?”學生立刻飛出各種姿勢,反映出了孩子的天真與可愛。另外,也有許多學生有自己的創意,做出了可愛的“飛”的動作。表演過程中,學生們有的扮演大樹,有的充當小草,有的是美麗的小花。活潑的小蜜蜂在花園裡飛舞著,開始了一天的勞動。因此,本節音樂課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學習,心情非常高興,也很快樂。

3、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教學,運用了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從課件製作上來說,包括找合適的圖片,打譜等等。本節課學生在感受到小蜜蜂的辛勞之餘,有著愉快的心情勞動。老師在這裡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滲透,學生也感悟出了要做一個勤勞的人這樣的道理。

《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13

《小蜜蜂》一課,重點是通過歌曲教學,感受音樂所表現“飛”的形象,表達對小蜜蜂的喜愛之情。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活動,發展音樂表現力。

在設計這一課時,我主要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課前幾分鐘我和學生們一起用《袋鼠》的音樂玩遊戲《排排列》,在創設情境上我選用了一年級欣賞過的《大象》來匯入,將大家帶到美麗的大森林感知動物的形象。創設這樣一種情景,給學生可以聯想的音樂環境,拓寬了他們的想象空間,又為後面的創編歌詞做了準備。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看出效果是很好的。在學唱歌曲中,我安排了趣味發聲環節,讓學生看老師的手勢指揮而表演模仿蜜蜂由遠及近又飛遠的情景,進行哼鳴練習,同學們比較感興趣。在本課的創編環節我設計了兩個活動,創編動作和創編歌詞。在創編動作上同學們積極創編、氣氛活躍,但是不足的是在隨著音樂表演時動作比較單一,在歌曲的創編時我利用創編歌詞環節引導學生“小朋友真聰明,為小蜜蜂想了這麼多伴奏形式,其他的小動物也想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來了,你能用這首歌的曲調為它們編首新歌嗎?”課堂上,學生的熱情非常高,想象力也非常豐富,給“青蛙、小貓??”等許多動物創編了歌曲,下課時還意尤未盡。

《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14

本篇課文與學生喜愛的小動物有關,很多學生都懷著有趣的心情去讀的,而本節課我的計劃就是學生將本課難寫的生字都認下來,生字學會寫,課文能讀準就行。

於是課堂上我用了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直接讓學生讀課文找生字,自已想辦法認。在沒有了有趣的課堂活動下,學生一樣學得津津有味,由此我想我們上課有時並不能只為了花架子,要直奔學生的實際運用上,在檢查學生閱讀情況時,我發現學生對蜜蜂的故事很感興趣,所以我想課下我得多找些有關的資料,以備下節課時給孩子們補充。

《蜜蜂》教學反思 多篇15

此篇課文學生較易理解,重點就放在讓學生從事件中感悟出法布林做事的認真和思考的周密,所以課堂上以一個表格出現讓學生進行討論,但是由於在討論前讓學生思考了自已印象最深的部分,而大部分學生都把理解放在了文上,而學生在彙報時,我忽視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地思考,所以在填表的驗證過程時就出現學生只看到粗粗的輪廓,沒有注意到法布林在驗證過程中每一步的周密,如“先找了試驗物件,又做記號,讓小女兒等……”這些內容都需要我的提示,學生才發現。隨後,我在整體理解時讓學生說說自已印象最深的內容時,問他們為什麼印象最深?把學生的思維引得深入一下,接下來學生在讀文匯報驗證過程中就聯絡到了法布林為什麼這麼做。

由此學生在讀時也就能夠突出重點地讀。並總結了法布林的試驗中的啟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