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面積教學反思(通用6篇)

來源:才華庫 6.39K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圓面積教學反思(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圓面積教學反思(通用6篇)

圓面積教學反思 篇1

《圓的面積》是國小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又是學習圓柱與圓錐的基礎,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運用了“極限”的思想和方法,這對國小生來講是深奧難懂的。教材首先提出了圓的面積概念,接著讓學生嘗試運用以前曾多次採用過的“轉化”的數學思想,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主要是長方形)來計算面積,引導學生自主推匯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再一次讓學生熟悉運用“轉化”這種數學思想方法來解決較複雜問題的策略。

學習此知識之前,學生已初步認識了圓,理解了面積的含義,並且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因此學習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時只需要教師啟發、點撥學生依然從轉化的思想入手,將圓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進行計算,然後通過等量代換得到圓面積公式。因此,新課內容必須從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出發,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降低內容的抽象性,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方法推匯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本節課,我認為我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重視自主探究,發揮學生主體性。

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時,我先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平面圖形面積的推導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能不能運用割補的方法把圓割補拼成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來推匯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呢,然後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動腦剪一剪、拼一拼,再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再引導學生交流、驗證自己的推導想法,師生共同傾聽並判斷學生彙報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有效地體驗從猜想——實踐驗證——分析——歸納總結的科學探究問題的方法。看看他們的推導方法是否科學、合理,使學生們經歷操作、驗證的學習過程。這樣有序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想一想以前咱們學過了哪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這些面積公式都是怎樣推匯出來的?(生邊回答課件邊演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從這些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發?(都先轉化成長方形,可否將圓也轉化成長方形呢?)怎麼轉化?(生討論,看書等後回答:把圓分成若干等份,拼成長方形),你想分成多少等份?(16等份)多點行不行?(眾說不一,同桌討論後回答:行)為什麼呢?(分的等份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如果越少呢?(拼成的圖形就越不象長方形)如果分成兩等份呢?(用兩個半圓試拼)(那就拼不成長方形了)現在我們將這個圓分成16等份,請兩個同學上臺拼一拼,大家首先看圓周圍的黑線表示圓的什麼?(周長)這條紅線呢?(半徑)這兩條線很頑皮,在拼的過程中要跟我們玩捉迷藏,一定要盯住它們各藏到哪兒了?(學生操作)他們先把兩個半圓展開,然後犬牙交錯地拼在一起,成了什麼圖形啦?(長方形)是精確的長方形嗎?(不是,是近似的)為什麼?(上下兩條長邊上有許多小包包)對,兩條長邊不是直的,是波浪形的,怎樣才能使它接近一條直線呢?(把圓分的等份越多,就越接近直線)好,現在我們就將圓分成32等份拼一下,為了便於觀察,我們用課件來演示。同樣用黑線表示周長,紅線表示半徑。也學這兩位同學這樣拼起來,成了一個什麼圖形?(幾乎是一個長方形了)這樣一拼之後,什麼變了?什麼沒變?(形狀變了,面積沒變)現在大家找一找,黑線和紅線各藏到哪裡去了?(黑線分成了兩段,到了長方形的上下兩邊,紅線到了長方形的右邊)各成了長方形的什麼呀?(表示圓周長的一半成了長方形的長,表示半徑的紅線成了長方形的寬)(老師對應地板書)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以寬,那麼圓的面積等於什麼呀?(學生互相合作,推匯出圓面積公式)(老師對應板書並熟讀公式)好,現在大家用學具拼一拼,看還能拼出什麼學過的圖形?(可以拼出近似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真不錯,拼成的這些圖形同樣可以推匯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這個問題我們留到數學活動課再去進一步探討。

二、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學生實踐操作的基礎上,我利用多媒體精確演示圓割補拼圖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理解自己推導方法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為學生今後圓錐,圓柱奠定了有力的基礎。

三、練習坡度適當,由淺入深地掌握知識。

課上及時安排了坡度適當、由易到難的練習題,使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了知識,形成了技能。同時,還注意培養學生邏輯推理的能力。

課後設想:

圓除了剪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外,還可以轉化成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如果讓學生在這裡再動手操作,對學生思維的拓展是有很大的好處,但一節課無法容納這麼多的內容,所以這一節課就選擇了單純讓學生把圓轉化成近似長方形來推導圓面積的公式。但回頭想想,也可以把圓的面積分兩課時來上,一課時是讓學生操作,圓可以轉化成什麼圖形?第二課時才深入地研究如何推導圓面積的公式,這樣費時多些但對學生的能力開拓會更有好處。

圓面積教學反思 篇2

《圓的面積》中的圓是國小階段最後認識的一個平面圖形,它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新的認知。是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及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認識了圓,會計算圓的周長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回憶了平行四邊形求面積公式時的推導方法,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他們親身經歷了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從而有了更深刻的瞭解,發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課剛開始,我與學生們一起復習了前面學習的圓的周長公式,為下面計算圓的面積公式做好了鋪墊。先讓學生各自述說自己對於圓的面積的一些認識,再提出一個難題:“你能想辦法求出圓的面積麼?”面對這一問題,大部分學生一籌莫展。個別同學經過預習,對本課所採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表達了利用剪一剪和拼一拼的方法進行研究的想法。在這時,提出“以前有沒有這樣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學生回憶起以前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也是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一三角形,再通過平移補到缺口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中得出了轉化是一種很巧妙的方法,可以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用到。然後同學們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孩子們通過操作後,發現將圓等份後可以將圓轉化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如果將圓等分的等份越多,那轉化的圖形就越接近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根據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匯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根據學生的回答,利用課件的演示,直觀的向他們展示了轉化過程以及利用極限的方法變成長方形後其長、寬與圓的周長、半徑之間的關係。最後在學生們大膽猜測,積極求證之下推匯出了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了一些例題的練習和鞏固,學生們基本掌握瞭如何利用面積公式計算圓的面積。

為了本節課的教學,自己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精心準備,因此,從整個教學設計來看還做得較為可行,重點把握的比較準確。但是在具體實施教學時還是存在著幾點不足:

1、課堂語言評價存在著較大的不足。平時比較不怎麼注意這方面的培養,導致課堂氣氛沒有很好的被調動起來。因此,希望能通過平時課堂教學的磨練逐步改善這個缺點。

2、圓的面積公式推導及實踐操作花費了較多的時間,所以在講解推導過程中講的不夠透徹,學生理解還不過深入。如果當時在引導上能及時考慮到這一點,並給予更具技巧性的引導,或與能使學生理解的更加透徹,那麼整個課堂講顯得更為飽滿。

這學期的磨課活動雖然結束了,但它留給我的思考還是很多的,希望能在今後的教學中取長補短,積累經驗,取得更大的進步。

圓面積教學反思 篇3

“圓的面積”是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及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認識了圓,會計算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特別注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本節教學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以舊引新,滲透“轉化”思想

在學習新知之前,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探究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引導學生髮現“轉化”是探究新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方法,為下面探究圓的面積計算的方法奠定基礎。

二、動手剪拼,體驗“化曲為直”

在凸現圓的面積的意義以後,通過對比複習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推導方法,讓學生大膽猜測圓的面積怎樣推導。學生猜測後,再拿出準備好的兩個同樣大小的圓片,將其中一個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後拼成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學生動手剪拼好後,選擇其中2~3組進行觀察對比,發現如果把一個圓形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這個圖形就越接近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再對比圓形和這個拼成的圖形之間的關係。通過剪、拼圖形和原圖形的對比,將圓與拼成圖形有關的部分用彩色筆標出來,形成鮮明的對比,併為後面推導面積的計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鋪墊。

三、演示操作,感受知識的形成

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發現圓的面積、周長、半徑和拼成的近似長方形面積、長、寬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推匯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由扶到放,由現象到本質地引導,又使學生始終參與到如何把圓轉化為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探索活動中來,從而感受知識的形成。

四、分層練習,體驗運用價值

結合課本中的.例題,設計了基礎練習、提高練習、綜合練習三個層次,從三個不同的層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測。第一,基礎練習鞏固計算公式的運用,強調規範的書寫格式;第二,提高練習收集了身邊的實際內容,讓這節課所學的內容聯絡生活,得到靈活運用;第三,綜合練習既聯絡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已知圓周長,先求半徑,再求圓的面積),又鍛鍊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在每一道練習題的設定上,都有不同的目的性,注重每個練習的指導側重點。

但本節課的新課時間過長,使得練習不夠充分,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注意。

圓面積教學反思 篇4

一、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圓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力求實現變抽象為直觀,化靜為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滲透數學中的轉化思想。

教學匯入時,我首先以當前的熱點話題2008奧運會切入主題,學生倍感親切,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教師的適時調控下由奧運會主會場鳥巢自然過渡到怎樣求圓的面積呢?力求達到銜接自然的教學效果。

二、新授中首先讓學生藉助學具的操作,把圓形平均分成若干份,通過觀察發現每份是近似的三角形,進而把圓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藉助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推匯出圓的面積公式,同時向學生滲透極限的思想,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越接近三角形。之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分割後的三角形重新拼組成我們學過的長方形,依據它們之間的聯絡也能推匯出圓的的面積公式。以上兩種方法,一種是分割法,一種是拼組法,無論哪一種方法都滲透了轉化的思想,引導學生找出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溫故而知新,力求達到有效突破教學難點的目的。

三、練習中首先讓學生通過一組口頭列式,及時鞏固所學新知,力求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在此基礎上,將匯入時怎樣求鳥巢的佔地面積,補充上條件,讓學生利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首尾呼應,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最後給學生一個緊密聯絡實際的數學問題,求學校花壇的面積,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討論中明確先測量出周長,然後求出半徑,再計算花壇的面積,力求使學生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步提高,昇華新知!

圓面積教學反思 篇5

圓是國小階段最後的一個平面圖形,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學習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因此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我力求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創新意識、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得到發展,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導學激趣,以舊促新。

本課開始,我引導學生回憶學過圖形面積公式,並結合回憶上學期探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探究方法,引導學生髮現“轉化”是探究新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方法,為下面探究圓的面積計算的方法奠定基礎。這部分學生在口述過程中對推導的過程說得不是十分到位,許多同學都忘記了,裡面具體環節沒有說出來。但通過我用課件演示,給學生視覺的刺激,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為新知的“再創造”做好知識的準備。

二、大膽猜測,激發探究。

在凸現圓的面積的意義以後,我讓學生猜測圓的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讓學生進行估測。當學生猜測出圓的面積可能與圓的半徑有關係時,設計實驗驗證:以正方形的邊長為半徑畫一個圓,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出圓的面積,探索圓的面積大約是正方形面積的幾倍。這一內容是舊教材所沒有的。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被充分調動起來,而這些,又正好為他們隨後進一步展開探究活動作好了“預埋”。

三、直觀演示,加深理解。

當學生通過估測後,讓學生來做個實驗討論。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個圓,現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麼圖形?並想想它與圓有怎樣的關係。這樣,通過學生操作學具,把抽象思維物化為動作形象思維,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發現圓的面積、周長、半徑和拼成的近似長方形面積、長、寬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推匯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由扶到放,由現象到本質地引導,又使學生始終參與到如何把圓轉化為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的探索活動中來。學生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發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激發,探索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同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學量的加大,對於圓的面積公式還應讓學生多點時間去思考,去推導。細節的設計還要精心安排。特別是學生在口述推導的過程中,匯出的太快,公式推導不明顯,怎樣出來的結果演示太快,學生不易消化。這個問題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細化。總之,這節課上得自我感覺還是比較成功,從始至終思路清晰,教學媒體運用較好,環環相扣,使學生學得活,學得紮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圓面積教學反思 篇6

圓的面積是最基本的平面圖形,圓的面積這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及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認識了圓,會計算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特別注 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一開課我們進行復習,複習時我先讓學生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並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再現推導過程,學生在回顧舊知識的過程中領悟到這些平面圖形面積的推導都是通過切、割、拼的方法,把要學的圖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來推導的,從而滲透轉化的思想,併為後面自主探究 “能不能把圓轉化為以前學過的圖形來計算本課時教學的重點是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教學時,教師作為引導者只是給學生指明瞭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過程留給學生。學生則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合作剪拼,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平行四邊行),我把各小組剪拼的圖形逐一展示後,又結合課件演示,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形”,並從中發現圓和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係,從而根據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匯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整個推導過程中,學生始終以積極主動的狀態參與學習討論,共同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數學學習方法的同時,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在本節課中,無論是新課的匯入,還是新知的鞏固應用,我都十分注重從生活中收集素材,如:裝飾老師家的一張舊圓桌要買的鋁合金的長,玻璃桌面的大小,八一公園裡的圓形噴水池的佔地面積,怎樣測量學校大廳圓柱的佔地面積等問題,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感受到在教學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將自主探索權交給學生,為學生提供思考與探索的機會,使每一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真正有效地參與活動,才能確保課堂教學的落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