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二年級語文雷雨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1.48W

《雷雨》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下面我們來看看部編二年級語文雷雨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借鑑。

部編二年級語文雷雨教學反思

部編二年級語文雷雨教學反思1

《雷雨》這篇課文以簡煉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夏日雷雨圖。我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遵循教育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是個性化的行為”,設計了符合我班學生的教學方法。

課前預習時,首先我讓學生在預習時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圈出生字組成的詞語,再讓他們自己找出難寫的字,並說出理由。再對照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識字方法及個人獨特的識記方法進行生字識記。書寫的板塊要引導觀察,強調習慣,突出重點,促進了學生自主寫字能力的提高。

本節課我很注重朗讀訓練,記得有一句話這麼說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本課語言精煉而生動,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體會雷雨前和雷雨後的不同景象,感悟雷雨前後景物的變化。通過讀,學生與文字面對面地進行接觸,品嚐著課文原汁原味的語言,培養著學生的語言的感覺。因此,這堂課我讓學生讀了很多,有第一次和課文見面的初讀,有生字詞語寶寶認識後的再讀,有講讀課文時的精讀,學生讀的形式也在發生著變化;有自己讀、有小組讀、有個別讀、有集體讀等多種形式,整堂課書聲琅琅,學生讀出了正確,達到了流利。不僅讀的形式多樣,還教給他們怎樣讀。再引導學生理解“譁,譁,譁”的聲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讀得聲音重一點,停頓短一點。“漸漸地、漸漸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緩有一段時間,要讀得稍慢一些。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讀得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蘊涵的情感就體會出來了。

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還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今後我將繼續鑽研教材,鑽研學生,創設更輕鬆愉快的課堂環境。

部編二年級語文雷雨教學反思2

課文以簡煉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夏日雷雨圖。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順序,清晰地展開陳述,三部分特徵鮮明,寫景細緻逼真,引人入勝。激起了學生對大自然的深刻體驗,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熱愛自然的熱情。下面對本節教學進行反思:

1、教學伊始,設計了師生共同閱讀的情境,以連環畫的形式將課文內容串聯起來,這樣圖文結合,通過畫面、聲音,激發學生想象,發展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一些讀書的方法,來提高學生自己獨立閱讀的能力。

2、整個教學環節設計清晰,採用隨文識字,體現了“情境中初識,獨立自主識,聯想應用識”這樣的教學模式,突出了識字的重點,在識字的過程中體現了識字方法的多樣化。

(1)生活中識字,認識“彩”。通過選詞填空,區別“彩”和“採”這兩個形近字的字義。

(2)藉助圖畫識字,認識“沉、蟬”。通過出示教具(一大片烏雲),幫助學生理解“黑沉沉”的意思,通過擴詞,加深對“沉”的字義的瞭解。通過出示蟬的圖片,播放蟬叫的聲音,在不同詞語中再現“蟬”,使學生對“蟬”的認識更加豐富和立體。

(3)字理識字,認識“虹”“逃”“蜘蛛”等字。如,“逃”,採用換偏旁的方法,用“桃、跳、挑”等字來識記,再引導學生根據部首表義的功能,編成琅琅上口的小兒歌,“有腳輕輕跳,有手把擔挑”等,來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4)反覆再現識字,認識“越”。通過學生照樣子說詞、說句,越來越()___越來越_____。讓“越”在詞中、句中反覆再現,加強識記。

(5)猜字謎識字,認識“垂”。出示“士兵頭上千棵草”幫助學生記住字形;通過直觀的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垂下來”的意思;通過擴詞,豐富對“垂”的字義的理解。

3、寫字型現了趣味性。

學生藉助教師設計的蜘蛛網,練習在蛛網中寫“垂”字,激發了學生書寫的興趣,並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字形,在田字格里寫好“垂”。

4、換語境鞏固生字。

生字的理解重在運用,在這節課中通過變換語境的方式進一步的加深學生對於生字的理解,我先將本課中的生字和難讀的字出現在新詞當中,通過領讀、開火車讀等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字音,然後又將這些字出現在一篇句子中,再次讓學生與生字見面,進行朗讀。學生在本節課中將生字掌握的很好,所以在課外拓展復現中,識字效果很好。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寫字的指導,可以說,學生才是真正的學會了字。

教學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如“彩”字的處理,課堂上採用了查字典來區別“彩”和“採”的字義,對於低年級學生有些過難。再比如,蜘蛛網的設計,雖然能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卻忽略了它的實用性,設計時需要仔細再斟酌一下。另外,本課要寫的字較多,課堂上只指導了一個字,容量太少,至少應該再增加一個字,來知道書寫。

部編二年級語文雷雨教學反思3

《雷雨》是人教版第四冊的一篇看圖學文。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下面談談自己教學後的一些想法。

在這篇課文中,雷雨前和雷雨後的景象寫得較具體,而雷雨中的景象相對來說寫的簡單了些。因此,在教學時,雷雨中的景象我講得比較少。重點講的是雷雨前和雷雨後的景象。為了體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我在每一段課文引入上下了功夫。教學“雷雨前”時,我讓學生聽雷聲,看閃電,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教學“雷雨中”時,我讓學生看課件,聽大雨嘩嘩的聲音,並不時穿插轟隆隆的雷聲,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教學“雷雨後”時,我請學生欣賞課件,聽蛙鳴、蟬叫、鳥啼等各種自然界的聲音,並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看精美的圖片,彩虹,太陽……感受“雷雨後”的美麗。就這樣,我把學生帶進文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引領他們感受大自然的變化,激起他們探究自然奧祕的慾望。“雷雨中”這一段我用請學生欣賞課件的方法引入,讓學生身臨其境;“雷雨後”這一段我採用的引入方法是:請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配樂朗讀,引領學生展開想像。

在本文中,有些句子用詞非常精煉。於是,我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如理解句子:“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我出示圖片讓學生看(畫面上厚厚的黑雲籠罩著整個天空,天色十分昏暗),隨即引導學生:在這個句子裡,你覺得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麼?滿天的烏雲壓下來,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然後又引導學生把這種害怕的感覺方到句子裡讀,充分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再如理解句子:“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我先請學生欣賞課件,理解蜘蛛為什麼要垂下來。然後請學生來噹噹這隻害怕的小蜘蛛,讀讀這句話,體會“雷雨前”小動物的不同反應,從而進一步理解雷雨真的要來了。……現在想想,學生那天的朗讀真的很精彩,他們對文字的理解也是精彩絕倫。

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對“雷雨中”這一環節處理過於簡單,如果能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透過茫茫的大雨,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這樣一來,這一環節會變得更豐滿。在教學“雷雨前”時,只考慮到品詞析句,指導朗讀,引導感悟,忽略了教材的整體性,教材處理有點散。而且,雷雨前的景物變化是緊密聯絡的,當時備課的時候,這一點考慮得不夠周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