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的五要

來源:才華庫 2.57W

教學反思教師教學實踐水平提高的重要渠道、環節和手段。反思可以是對他人教學實踐的反思,也可以是對自身教學實踐的反思;可以是個人反思,也可以是集體性反思。

教學反思的五要

一、要以具體的教學活動為基礎

教學反思可以直接來自於實際的課堂觀察或課堂經歷,也可以是通過錄影、錄音等手段所儲存下來的教學記錄,或以文字形式記錄。

二、要選好反思的“切入點”

教學活動具有時間性和整體性。時間性是指教學活動是在一定的過程中發生的,總是先發生什麼再發生什麼,有其先後順序。整體性是指教學活動中的諸要素,如學生、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資訊的傳遞以及教師等,他們之間不是簡單的組合,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複雜整體。

面對這樣一個複雜整體,作為一種理性思維的反思,要想洞察其全部,只能選取合適的“切入點”。“切入點”可以是教學中的某一個環節,如匯入、問題討論等;可以是教學活動中的某個方面,如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師的提問或評價、學生的回答及表演等;可以是預設與生成、目標與效果、教師與學生等關係的思考;可以是課堂中的“閃亮之處”;也可以是給人留下遺憾的“敗筆”等等。

三、要依託一定的教學理論

教學反思需要理論的引領,這些理論可以是以概括化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新課程教學理念,比如對話、迴歸生活、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等;可以是新課程改革實踐中提出的“生命課堂”理論(葉瀾)“生本教育理論”(郭思樂)、“理解教育論”(熊川武)、“生命教育”理論(馮建軍)等等。

通過這些理論的引領,可以使教學反思衝破原有的“認識框架”,超越簡單的“是”與“非”、“好”與“不好”的純粹經驗性的.判斷和理解,進一步探討“隱藏”在教師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教學智慧等,從而有效地對實踐進行恰如其分的批判和評價,乃至進一步提煉出屬於自己的“紮根”理論。

四、要進行必要的分析闡釋

教學反思中的理性認識不同於一般理論文章中的理論闡述,它是在吃透理論基礎上的理論運用,有時候表現出來的雖然只是“片言隻語”,但它絕不是反思的“點綴”或“標籤”,它必須與教學活動的分析闡釋結合在一起,揭示出教學活動中隱含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智慧,總結其中的經驗和教訓,發揮理論在教學反思中的指導價值。

五、要開展對話交流活動

教學反思是對教學活動的一種主觀化思考。不同教師由於專業興趣和視野的限制,反思時很可能出現“視域”的分歧,不同教師有不同的“關注點”,立論的依據不同,認識的深淺不同,對同一教學現象,有時候會發出多種聲音。正是這些不同的聲音,為我們從不同側面進入教學、認識教學活動提供了多維的視角。

可見,教學反思不能“執一己之端”,還需要開展對話交流活動,讓不同的教師參與反思,通過不同的聲音,喚起對教學活動不同層次、不同視角的思考,在不同見解的碰撞爭鳴中,對教學活動進行“考問”,從而切近教學的真實,促進參與者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既不簡單認同,又不固執己見,你來我往,如琢如磨,推動反思的深入。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學反思,是教學實踐中一個過程的結束,同時又是新的教學實踐的開始。只要我們對教學活動堅持不懈地進行反思,一定能不斷提高對教學的認識,發展教學實踐智慧,在“反思——實踐——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課堂

據對隨堂聽課的分析和對教師多方面的瞭解,覺得當下的課堂教學存在六大問題。

問題一:教學活動重“形式”輕“實質”。對策:要樹立“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第一要素”的觀點;要用“以活動促學生髮展”的指導思想來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應提高教師對活動的指導水平。

問題二:教學手段重“新潮”輕“重點”。對策:首先,必須認清資訊科技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其次,要研究不同學科中的資訊科技究竟怎麼用。

問題三:師生對話“過頻”。對策:教師要向學生提出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應體現障礙性、趣味性、開放性、差異性和實踐性。

問題四:評價語言“過甜”。對策:評價要有針對性;評價要有引導性。

問題五:探索的“泛化”。對策:現代認知心理學把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式性知識兩大類。陳述性知識是有關“是什麼”的知識,不適合學生探究或發現。程式性知識是有關“為什麼”和“怎麼辦”的知識,比較適合通過研究性學習來掌握。

問題六:合作學習“形式化”。對策:注意合作學習的價值;合作學習必須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中的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國小語文教學評價應把握好“四個多元”

一、評價內容多元

國小語文教學評價要適應語文課程從重視語文知識到重視語文能力,再到語文素養的發展。評價內容不能侷限在知識和能力這個單一的維度上,還要著眼於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多元、全面的評價。克服過去偏重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上的知識,而忽視了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及情緒、態度和習慣等綜合素質的考查。

二、評價標準多元

國小語文教學評價的標準應更多地突出開放性,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不要用唯一的答案束縛學生的思路。要鼓勵學生探究與發現,鼓勵學生有獨創的思路和見解。新課程教學強調多元,崇尚差異,主張開放,重視平等,推崇創造,尊重個性,強調學生的個性差異,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活生生的個體,教學評價不能用絕對統一的標準去度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發展程度,要給學生的不同見解留有空間。

三、評價方法多元

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等評價方法相結合來進行評價。改變過去將量化評價作為國小語文教學評價的唯一方法的做法。更多采取運用文字或語言等描述性評價的方式,對學生的能力、情感、態度等非智力因素作出恰當的評定,啟迪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

四、評價主體多元

將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以及家長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相互溝通協商,平等對話,相互交流,相互體諒,相互鼓勵,相互分享,彼此增進理解,營造出共同進步的生活化氛圍,形成一種和諧的評價關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