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3.12W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我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手中的長方體,然後讓學生認真思考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與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關係,從而讓學生知道:

前、後面=長×高×2;

左、右面=寬×高×2;

上、下面=長×寬×2。

最後總結歸納:

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方法(一):S=長×高×2+寬×高×2+長×寬×2

方法(二):S=(長×高+寬×高+長×寬)×2

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S=稜長×稜長×6

在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時,要考慮到以下幾種情況:

1、 完整的(六個面都有)長方體或正方體

這種型別的題目,直接套用表面積計算公式即可。

2、 無底或無蓋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如粉刷教室、魚缸、游泳池等的表面積)

這種型別的題目,首先要看清楚要計算的是哪幾個面,然後再進行解答。

公式:S=長×高×2+寬×高×2+長×寬

3、 求長方體或正方體四周的表面積

它指的是長方體或正方體周圍四個面(即前面、後面、左面、右面)的表面積。

公式:S=長×高×2+寬×高×2

總體說來,這部分知識只要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及計算方法,對於學生們來說是很容易的。學習困難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也能學得很不錯。表面積的計算公式,同學們也能做到運用自如。但中間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比較嚴重的就是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強,導致解題過程中出現了不少錯誤。今後,我需要在這一方面採取一些措施,如通過小組競爭等方式來提高同學們計算的準確性。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2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知識和把長方體、正方體的立體圖形展開的平面基礎上,過渡到初步的立體圖形上學習的。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體現“立體——平面——立體”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並通過展形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聯絡,培養和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新課標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活動過程,因此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錘鍊思維,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所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就從這一思路出發預設、生成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新課

一個好的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願望,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索。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和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體驗和理解數學知識”“要提供豐實的現實背景”任何知識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使生活數學與數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在生活中做數學的樂趣。在教學中我設計為捐款箱包裝外表,讓學生明確學習求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必要性,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積極實踐操作,以動激思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們要多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因此,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我打算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解剖”以長方體,展示出6個面。通過比較分析深刻地體會長方體各個面積之各就是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以及長方體6個面之間的關係,抓住了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關鍵,然後再讓學生測出自己的長方體的長、寬、高,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設計是如此,但在教學中因為擔心把學生一放開就收不攏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就臨時改變了教學方法,由教師統一指引下進行學習,使“以動激思”變成了“以師為主”。

三、以練帶學,自主學習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後,不單獨安排時間推導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是設計了一道練習,讓學生自主學習,由學生在算式說意義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發現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在師生共同參與和評價中,達到優化思維,推陳出新的'效果,並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3

在這節課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問題。

一是對於知識的學習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的表面,或只停留在一種淺層的認識上,而應該在大量的練習中,讓孩子有一個質的飛躍和提升,讓孩子們能在知識的認識深度上有一個概括性的想法,能在一般現象中找到問題的本質,讓孩子們能自己總結出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公式,並且這種公式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而更應該是開放的,只有這種由現象到本質的學習,才能真正地讓孩子們體會到問題的內在,也才能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地養成自我總結的習慣和能力,讓他們能夠舉一反三,能在不斷地學習中自我找尋解決不同的數學問題的一般規律。

二是對於孩子們所學習的知識要進行必要的指導,我們固然要做到讓孩子們去探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們能找到尋找問題的鑰匙,能讓孩子們體會到,解決一些問題,更應該有充分的準備,讓他們體會到,“至少”的意思,一方面是最少,另一方面怎樣才能做到最少,就是每一個面貼的彩紙和這個長方體的這個面的面積相等。

對於孩子們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也即孩子們計算每一個面的面積時,不知如何找資料問題,也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之處,為了攻克這個難關,我讓孩子們自己說出每一步的解題思路,讓他們弄清,每一個算式求的是哪個面的面積,從而,讓他們體會到我們對於公式的總結不是我們最終要尋找的結果,只有我們在理解問題本身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真正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本質因素,也即我們無論做什麼,都要尋個來龍去脈,只有在一種這樣的情境中,我們才能真正地讓孩子們走上更寬廣的學習之路,那種只是死記硬背的方式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早已經不能適應我們自己和學生,只有讓學生理解,教師只有在一種不怕耽誤工夫的理念中,才能讓孩子們真正地得到什麼。

學習是孩子們的事,緊記這一句,我想,我們才能真正地讓孩子們去學習,而不是我們包辦代替!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4

“綜合與實踐”是課程改革之後出現的一個新領域,它是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體,以積累活動經驗、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激發創造潛能為目標的學習活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第一,注重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提高對數學學習價值的認識。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深入到生活實踐之中,處處碰到數學的存在,處處遇到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比起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來,這種感受更實在,更真切,更深刻,因此也更具有現實意義。比如學習了本課之後,學生就可以計算燈箱上張貼的海報的面積、超市裡的大立柱需要多大的彩紙才能張貼完整,那麼在準備海報和彩紙時就可以先計算,再準備。讓學生真切的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到數學,進一步認識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第二,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

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雖然也可以實現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但我們總是那麼不能放手,總是那麼不由自主的把知識灌輸給學生。然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成了活動的主體,必須自主地去探索,去實踐,去交流,教師不得不放手,否則,就不成其為綜合實踐活動了。本節課中,從學習內容的收集——學習內容的分類——探究每一類的計算方法——規律的總結,無不是學生們自己實踐、探索、交流的結果。整節課中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組織和引領的作用。

第三.注重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最本質的要求,就是讓學生靈活地運用已學的知識和已具備的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比起課堂上、作業中、試卷裡的紙上談兵似的解決問題,來得更直接、更實在、更真實、更具有靈活性、更具有綜合性,也就更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節課中求火柴盒、煙囪、正方體立柱等的表面積問題,是學生在生活中親眼看到、親手摸到的東西,比在教室裡想象更直接、更真實、更易於靈活掌握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注重合作交流,展示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進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離不開合作交流,在師生、生生,小組與小組,小組與大組等的交流中,學生對知識或活動內容的理解更豐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讓學生想說、敢說、樂說,暢所欲言。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在撞擊、知識在整合,在相互啟發的過程中思維會實現質的飛躍。本節課中在計算衣櫃的的表面積時,學生一句“擺放位置不同,表面積的求法肯定不一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出了表面積是一個面、兩個面、三個面、四個面等不同情況,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