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才華庫 2.38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5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

閆慧

一、教學構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立體圖形,在生活中經常要求解它們的表面積,例如:計算做一個長方體形狀的魚缸需要多少材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雖然學生已經學會了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但是由於學生缺少生活實踐經驗,導致計算出來的結果不符合實際要求:多加了一個上面的面積。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學生似懂非懂:魚缸的外形是什麼樣的?長方體嗎?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是否就是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魚缸沒有哪一個面,所以實際上是計算哪幾個面的總面積?如何計算這些面的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和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對於以上幾個問題進行探索、發現,在認識矛盾衝突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驅使下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去解決魚缸製作的問題來開展教學。當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的過程,就學會了如何用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實踐,並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表述能力。同時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了探究、發現問題和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學習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2.使學生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裡幾個面的總面積,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活動過程:

(一)引導學生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

1、回憶: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那麼誰來說一說什麼叫做表面積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

2、聯想:拿起(一個正方體的模型,手摸著面)提問:正方體的面有什麼特點?正方體的表面積是指什麼?正方體裡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所以可以怎樣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3、歸納引入新課:正方體的6個相同的正方形面的總面積就是正方體的表面積。正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呢?這就是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

4、教學例2:提問:題目條件是什麼,讓我們求什麼?求至少要多少平方釐米硬紙板就是求正方體的什麼?你會算嗎?

(有同學提出可以用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因為長方體是一種特殊的正方體,所以可以這麼做。有小部份同學同意這個觀點,但是通過計算後認為方法太繁,可以用簡便方法。)

師: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面積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積只要用稜長乘稜長求出一個面的面積,再乘6。

二、說明:

我們已經學會了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在實際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有時不需要計算6個面的餓總面積,只需要計算某幾個面的總面積。這就要根據實際情況思考要求哪幾個面的面積和,並思考每一個面的面積怎樣算,教學反思《《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如例3。

三、魚缸的製作問題:

1、幫助學生回憶魚缸的形狀(長方體,但是沒有上面)

2、如何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就是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但是要減去上面的面積)

3、教學例3

四、(出示長方體模型,把它看成魚缸的模型)

1、魚缸缺少哪個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幾個面的面積和?哪幾個面有相同的兩個?哪個面只有一個?如何計算每一個面的面積?(5個面,沒有上面,左面=寬*高前面=長*高底面=長*寬)

3、指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4、改變題目要求,使得長方體的寬和高長度相等,觀察模型,你發現了什麼現象?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學生1: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左面和右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學生2: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前、後、上、下四個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

學生3:這個長方體沒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個面的面積,它的前面、後面、下面這三個面完全相同

說明:寬和高長度相等時,長方體的前面、後面、下面這三個面完全相同(魚缸沒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個面的面積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積,就是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數量。

五、練習

書P42頁練習二的第一、二 題。

(要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關鍵是要知道如何計算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面積,這些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進行鞏固,而且通過指名學生口答練習,可以及時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利於以後教學的實施)

課後反思:

一、積極參與,發現問題.

在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那麼在教學中必定要注重學生經歷學生研究的過程。在活動中,一方面要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要使得學生通過活動,根據所學的知識發現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猜測結果,同時教師進行適當引導。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要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這種研究學習的過程,通過本身的實踐活動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識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幫助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進行復習鞏固,同時提出新問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如何求解的?然後讓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猜測,並且舉例證明觀點是否正確,最後由我來歸納總結。設計探究問題:1.你能根據表面積的概念說一下什麼叫做正方體的表面積嗎?2.如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還進行全班討論,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和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區別與聯絡。通過這種研究性的探討以及對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表面積的概念而且學會了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求解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使得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體現本身的學習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實為依據,解決問題

在製作魚缸的問題中,首先幫助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實物,然後出示簡易模型進行教學。先問學生魚缸有沒有蓋子,接著啟發學生猜想如何計算製作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數量,從而引出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的問題上來,這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探索慾望。通過教學引導發現問題後,利用事實為依據,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一系列的探討研究過程,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同時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教室,對數學的學習保持一種新鮮感和神祕感。

三、鞏固知識,歸納要點

改變題目的要求,發現新問題,全班討論。經過多位同學敘述,他們便發現某些同學的認識是片面的,所敘述的內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結論不完全正確。要想得到全面正確的結論,就要用充分的事實來說話,資料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針對某些典型的錯誤觀點可以進行討論,推翻,說出問題的結果和原來預測的不同點(區別),然後和學生一起總結,加深印象。同時正確評估學生的觀點,通過練習,鞏固新舊知識,思考與討論問題的答案,大膽的進行猜測,做好記錄,最後歸納要點或者規律。新課程強調: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我遵循這些理念開展以引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探究氣氛也更活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四、教學需改進之處:

教師要進一步做好“六認真”工作,提高教學能力,培養學生的敘述能力和運用能力,使得教學工作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十”字型人才。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圖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因此課一開始,我並沒有設定“漂亮”的教學情境,而是在學生用數方塊的方法得出幾個立體圖形體積的基礎上,數出小長方體的體積,目的有二:一是拋棄繁索的動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學生的探索慾望。果然,課上學生的興趣快速激起,為後面的探索活動提供了足夠的情感準備,並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時間。

本節課,我最滿意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探索過程及結果。由於在前幾節課拼搭立體圖形中,學生曾用8塊小正方塊既搭出了長方體也搭出了正方體,因此在本節課中,有好幾個小組的學生通過同一次的操作活動,就能同時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且正確地闡述了原因——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同時學生能根據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係——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進一步的揭示了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與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之間的聯絡與區別。在這一個環節的操作探索活動中,學生通過資料的記錄與分析,發現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之間的關係,知道了求長(正)方體體積所必需具備的條件,並根據資料抽象歸納出體積公式,這當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時在整個的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更進一步地理解與掌握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聯絡與區別,有助於知識體系的重組與構建,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也是本節課的意圖之一。

不足之處是練習的安排,應該更有層次和梯度,使學生在理解基礎知識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在適當有些拓展,提高課堂四十分鐘的效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3

設計思想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知識的基礎上,過渡到初步的立體圖形上學習的。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體現“立體——平面——立體”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並通過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聯絡溝通,培養和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為主要特徵,注重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因此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錘鍊思維,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浸潤情感態度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長方體和正方體和表面積”一課,正是從這一思路出發預設、生成教學過程的。

1、從生活實際引入新課

創設一個能夠吸引學生的、源於生活的、有趣的、有用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情景,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願望,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索。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和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體驗和理解數學知識”“要提供豐實的現實背景”任何知識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使生活數學與數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在生活中做數學的樂趣。設計時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求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必要性,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按知識形成發展過程展開新課

知識的形成發展是有層次的,且與舊知識緊密相連。新課展開必須以學生原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為此,新課的組織展開以有利於教材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產生同化,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為目的。

3、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顯現知識結構

學生計算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必須具有較強的空間觀念,這是教學的難點。為此,藉助於實物投影、模型、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觸控、拼拆、抽拉、展示,全方位感知,培養空間觀念,尋找知識的結合點,讓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協同互補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上發揮更好的媒介作用,實現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案例與反思案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理解表面積的意義。

師:(出示一個長方體紙盒和一個正方體紙盒)猜一猜,這兩個紙盒那個用的紙板多? 生:我覺得這個長方體用的紙板多。因為它比這個正方體長。

生:我覺得這個正方體用的紙板多。因為它比這個長方體高。

生:我覺得這兩個紙盒用的.紙板同樣多。因為這個長方體比這個正方體長,而這個正方體又比這個長方體高。中和一下就同樣多了。

師:如果只靠我們這樣空口無憑地去猜,能否得出正確結果?

生:不能。

師:那我們應該怎麼辦?

生:我們應該分別計算出它們的六個面的總面積。

師:你的想法真不錯。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就叫做他的表面積。摸一摸、說說長方體的表面積都包括哪兒?

生:邊指邊說,包括上下、左右和前後六個面。

二、動手操作,探究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師: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8個長方形,要求:從給出的8個長方形中選出6個長方形圍成一個長方體,同時思考:(出示)①長方體的6個面之間有什麼關係?②長方體每個面的兩條邊分別與相鄰兩個面的邊長有什麼關係?通過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等方法求出長方體的表面積,並把討論結果寫在之上。

生:小組活動。

生:反饋交流

第一種方法:我們先求出每個面的面積,再把這六個面的面積相加,就能算楚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了。

第二種方法:我們先把長方體的六個面剪開,把相對的面擺在一起組成三大部分,再用長×寬×2+高×寬×2+長×高×2,就能算楚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了。

師:你們的想法很好,還有其它想法嗎?

生:還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第二種方法寫成(長×寬+高×寬+長×高)×2,也就是把長方體紙盒剪成面積相等的兩大部分上面、左面、前面和下面、右面、後面。

師:你能夠運用過去所學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很會學習。在這些方法中,你認為哪種方法好?為什麼?

生:我認為第三種方法好,因為這種方法最簡便。

師:我們今天學的這種型別的題當然用第三種方法比較簡便,但在實際生活中還會遇到很多實際情況,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計算表面積的方法。

三、精心設計練習,逐步優化求長、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

1、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紙盒的表面積。(單位:釐米)

2、選擇求上、下地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表面積的最優方法。

①(5×3+5×3+3×3)×2

②5×3×4+5×3×3×2

3、選擇求長、寬、高相同的長方體表面積的最優方法。

①3×3×6

②(3×3+3×3+3×3)×2

四、聯絡實際,靈活應用,培養學生創新的精神。

1、講下列物體的表面積所包括的面進行分類。

(1)無蓋的長方體木箱(2)正方體紙盒(3)在一個長方體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長方體包裝箱(5)手提袋(6)燈管的包裝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

2、一間教室,長8米,寬5米,高4.5米,要粉刷屋頂和四壁,除去門窗面積20平方米,粉刷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由平面計算擴充套件到立體計算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應加強動手操作和直觀演示,按照創設情境——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設計教學方案。

本節課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一、創設情境,以“爭”激思

新課伊始,創設讓學生“猜一猜”做一個長方體紙盒和正方體紙盒,哪個用的紙板較多這一情境,引發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才能比較出來呢?”學生通過思考與交流,認識到“必須分別計算出六個面的總面積”,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指出:“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表面積”,然後再讓學生摸一摸、說一說長方體的表面積包括哪兒?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進而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學習的需要,使學生在自主的觀察與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為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實踐操作,以“動” 激思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們要多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因此,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先讓學生動手操作,以長方體的特徵為依據,從給出的8個長方形中選取相應的面拼成長方體,同時讓學生思考:①長方體六個面之間的關係?(相對的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②長方體每個面的兩條邊分別與相鄰的兩個面邊長之間的關係?(每個面的兩條邊一定分別與相鄰的兩個面的一條邊相等。)學生在動手拼的過程中,通過比較分析深刻地認識了長方體的特徵,抓住了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關鍵,然後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通過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裡鼓勵學生有不同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

三、巧編習題,以“練”促思。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後,不單獨安排時間推導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是設計了一道綜合練習,(圖略,選擇求長、寬、高都是3釐米的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最優方法。①3×3×6 ②(3×3+3×3+3×3)×2 ③3×3×4+3×3×2)。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學生在說算式意義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發現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一設計,改變了以往將正方體的表面積獨立用一單位時間教學的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在師生共同參與和評價中,達到優化思維,推陳出新的效果,並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四、聯絡實際,以“用”促思。

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應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但能使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切聯絡的,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此,我先出示了以下幾種情況,(1)無蓋的長方體木箱(2)正方體紙盒(3)在一個長方體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長方體包裝箱(5)手提袋(6)燈管的包裝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讓學生從各種物體的表面積所包括的面進行分類。從中使學生認識到長、正方體的表面積也會遇到許多特殊情況,我們在求表面積是不可以千篇一律,死套公式,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我又及時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舉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與求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部分面積有關,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求異思維的能力。再有,與實際生活聯絡,學生樂學、願學。

本節課教學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優生在課堂上仍是主角,學困生由於動手能力差,思維跟不上,大部分時間只能充當觀眾與聽眾,從課堂練習可以看出他們對所學的知識一知半解,課堂如果讓他們充分動手操作與表達,又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仍是我今後的重要研究內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4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由平面計算擴充套件到立體計算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應加強動手操作,按照創設情境——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設計教學方案。

本節課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一、創設情境,以“爭”激思

新課開始,創設讓學生“猜一猜”做一個長方體紙盒和正方體紙盒,哪個用的紙板較多這一情境,引發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才能比較出來呢?”學生通過思考與交流,認識到“必須分別計算出六個面的總面積”,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指出:“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表面積”,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進而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學習的需要,使學生在自主的觀察與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為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實踐操作,以“動”激思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們要多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因此,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先讓學生動手操作,以長方體的特徵為依據,從給出的12個面中選取相應的面拼成長方體,學生在動手拼的過程中,通過比較分析深刻地認識了長方體的特徵,抓住了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關鍵,然後再讓學生測出拼成的長方體的長、寬、高,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巧編習題,以“練”促思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後,不單獨安排時間推導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是設計了一道綜合練習,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學生在算式說意義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發現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在師生共同參與和評價中,達到優化思維,推陳出新的效果,並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本節課教學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優生在課堂上仍是主角,學困生由於動手能力差,思維跟不上,大部分時間只能充當觀眾與聽眾,從課堂練習可以看出他們對所學的知識一知半解,課堂如果讓他們充分動手操作與表達,又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不知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5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我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手中的長方體,然後讓學生認真思考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與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關係,從而讓學生知道:

前、後面=長×高×2;

左、右面=寬×高×2;

上、下面=長×寬×2。

最後總結歸納:

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方法(一):S=長×高×2+寬×高×2+長×寬×2

方法(二):S=(長×高+寬×高+長×寬)×2

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S=稜長×稜長×6

在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時,要考慮到以下幾種情況:

1、 完整的(六個面都有)長方體或正方體

這種型別的題目,直接套用表面積計算公式即可。

2、 無底或無蓋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如粉刷教室、魚缸、游泳池等的表面積)

這種型別的題目,首先要看清楚要計算的是哪幾個面,然後再進行解答。

公式:S=長×高×2+寬×高×2+長×寬

3、 求長方體或正方體四周的表面積

它指的是長方體或正方體周圍四個面(即前面、後面、左面、右面)的表面積。

公式:S=長×高×2+寬×高×2

總體說來,這部分知識只要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及計算方法,對於學生們來說是很容易的。學習困難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也能學得很不錯。表面積的計算公式,同學們也能做到運用自如。但中間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比較嚴重的就是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強,導致解題過程中出現了不少錯誤。今後,我需要在這一方面採取一些措施,如通過小組競爭等方式來提高同學們計算的準確性。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6

1、側重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以前我在上這節課的時候,第1課時是沒有教學實際問題中求五個面的情況。我發現在第1課時就解決實際生活中求五個面的問題有兩點好處:一是如果第一課時都是讓學生求長方體、正方體六個面的,再讓學生去解決實際生活中求五個面、四個面的問題,難度會增加。因為學生會受到定勢思維的影響;二是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2、一個正方體的木箱,稜長4分米,做這個木箱至少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和3、老師想做一個玻璃魚缸,它的形狀是正方體,稜長3分米。製作這個魚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這兩題讓學生一起去做,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能提高他們的審題、辨題能力,也是學生思維的操練。

2、舊知的必要複習,為學生新知的學習打好基礎

讓學生介紹手中的長方體,從而複習長方體的特徵。再通過讓學生摸長方體的各個面、閉上眼睛想長方體在學生頭腦中建立模型。最後讓學生摸長方體的每個面,說出求每個面面積的方法,找出長方體每個面的面積與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關係。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使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水到渠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7

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讓學生自己去嘗試,發現長方體表面積的不同計算方法。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而紮實。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經歷思維的形成過程,充分憑藉學生的已有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討論、探索、思考、表達、交流中得到發展,課後反饋效果很好。

在思考、討論中步步為營。在教學中,對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教師從學生已有經驗長方體的認識引入,先讓學生回顧長方體的特徵,如:讓學生拿出準備的長方體紙盒,按照一定的位置在六個面上分別表明前、後、左、右、上、下;想一想:根據長方體稜的特徵,我們可以八長方體的12條稜分成幾組?怎麼分?為什麼?同桌之間互相指一指長方體的長、寬、高等。在每一個細小問題的思考、討論、交流中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地對每個環節知識的掌握都落實到位,併為後面的知識作好循序漸進的鋪墊,讓學生在這種環環相扣、步步為營的學習過程中,順其自然地掌握方法、解決問題、獲得發展。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8

立體圖形的研究和學習可以充分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想象力,而動手操作更能幫助學生直觀的理解知識。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的教學上,我首先讓學生用自制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通過交流討論,明確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其實就是求六個面的面積和。在第一節的知識經驗上,學生已經知道長方體六個面可以分成三對,每對的兩個面都相等。在此基礎上,學生獨立完成例題的解答,學習興趣很高,很快就得出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後通過交流,學生們除了得出兩種計算方法外,還得出了特殊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即有一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接下來,獨立思考並得出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體現本身的學習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最後,讓學生同桌交流,發言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經過多位同學敘述,歸納出要點和規律。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以引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探究氣氛也更活躍,學生的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9

【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電腦出示餅乾盒、木箱)這兩個物體大家認識嗎?它們分別是什麼體?

生1:餅乾盒是長方體。

生2:木箱是正方體。

師:對於長方體和正方體你們已經知道了什麼?

生1: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

生2: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

生3: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可能有兩個相對面是正方形。

生4:正方形的6個面的面積相等。

……

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那對於這兩個物體你還想知道什麼?

生1:我想知道它們的12條稜共有多長?

生2:我想知道它們的面積是多少?

……

師:同學們想知道的可真多,我們今天先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好嗎?(板書課題)

(二)探究

1、表面積的意義

師:那什麼叫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拿出餅乾盒、木箱)誰願意上來摸一摸,並說說什麼是它們的表面積?

生1:(邊摸邊說)長方體6個面的和是它的表面積。

生2:(邊摸邊說)正方體6個面的和是它的表面積。

師:(電腦演示長方體、正方體展開的過程)長方體和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們的表面積。

師:現在知道了長方體和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就叫做她們的表面積。我們身邊還有許多物體,你能舉例說說它們的表面積嗎?

生1:課本是長方體,它6個面的面積和是它的表面積。(邊說邊摸)

生2:橡皮的6個面的面積和是它的表面積。(邊說邊摸)

……

師:老師這裡也有兩個物體(出示無蓋杯子和香皂盒),這兩個物體的表面積在哪裡?誰願意上來摸一摸。

(指名學生上來邊摸邊說)

師:象這些物體幾個面的總面積,就叫做它們的表面積。

2、表面積的計算

(1)一般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什麼叫做物體的表面積,(拿出1號長方體木塊)請同學們猜猜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可能會和它的什麼有關?

生1:可能和長方體的稜長有關。

生2:可能和它的長、寬、高有關。

師:那請大家再猜猜它的表面積大概會是多少?

生1:74平方釐米。

生2:90平方釐米。

生3:120平方釐米。

……

師:那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到底會是多少呢?你們敢自己去探究它的表面積嗎?

生:敢。

師:真勇敢,那請同學們拿出1號物體獨立思考一下,求它的表面積需要測量它的哪幾條稜,怎樣計算3的表面積,好嗎?然後再開始研究,研究時做好記錄,完成表格,如果自己研究有困難,可以和小組裡的同學一起研究。

資料記錄計算方法

長方體長:

寬:

高:

(自主探究)

師:接下來我們在小組裡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交流時要求每位同學都說說自己的方法,交流結束後各小組準備派兩個代表彙報。(生在小組裡交流)

師:各小組準備彙報你們組裡的方法,彙報時先說說記錄下來的資料,再說說你們是怎樣求得它的表面積?

生1:我們先算上面的面積10×6,再算左側面的面積4×6,再算前面面的面積10×4,因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把3個面的面積加起來,再把它們的和乘以2,10×6+4×6+10×4(方法一)

生2:我是先算上面的面積10×6,因為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上下面的面積和是10×6×2,再算前面的面積10×4,因為後面的面積和它也相等,所以前後面的面積和是10×4×2,然後算左側面的面積6×4,右側面的面

積和它相等,它們的和是6×4×2,最後把他們加起來是10×6×2+10×4×2+6×4×2。(方法二)

生3:10×(4+6)×2+4×6×2(方法三)。

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3:因為前後兩個面的面積是10×4×2,上下兩個面的面積是10×6×2,兩部分合起來是10×4×2+10×6×2,我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把它改寫成10×(4+6)×2,再加兩個側面的面積10×(4+6)×2+4×6×2。

師:你真聰明!

師:現在我們來看看剛才的猜測,我們猜得準嗎?

生:不準。

師:不過同學們還是很能幹,研究出了這麼多種計算長方體表面的方法,那麼,在這麼多種計算方法中,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生1:我比較喜歡第一種方法。

生2:我喜歡第三種。

……

(2)特殊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

師:接下來,我們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答兩個物體的表面積,每個桌上還有兩個物體,2號長方體的長是8釐米,寬是5釐米,高也是5釐米,正方體的稜長是5釐米,請你們求出他們的表面積。

生獨立計算後交流

師:我們先來看2號物體,說說你是怎樣解答的?

生1:8×5×2+8×5×2+5×5×2。

生2:(8×5+8×5+5×5)×2。

生3:8×5×4+5×5×2。

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3:因為這個長方體的左右兩個側面是正方形,所以中間4個面就相等,先算出一個面的面積8×5,把它乘以4就可以了,再加上兩個側面的面積5×5×2,就是8×5×4+5×5×2。

師:這三種方法,你們比較喜歡哪一種?

生:第三種。

師:我們再來看看這個正方體,你是怎樣求它的表面積的?

生1:5×5×6,我是這樣想的:因為正方體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可以先算一個面的面積,再乘以6。

生2:5×5×2+5×5×2+5×5×2。

師:哪種方法比較簡便?

生:第一種。

師:看來特殊情況下,我們還要靈活處理,可能回有更好的方法。

……

【教學反思】

1、鼓勵大膽猜想,誘發探究意識

關於猜想,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我想談一個小小的建議,可否讓學生在做題前猜想該題的結果或部分結果。一個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與該題連在一起,他會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確與否,於是他便主動地關心這道題,關心課堂的進展。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兩種生活中常見的幾何體(餅乾盒、木箱),要學生說說“對於這兩個物體,你已經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使他們自發地提出所要探究的問題,然後再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大膽地猜想:“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它的表面積大概會是多少?”學生憑藉自己直覺和自己的數學實際,提出各種看法,雖然有些“猜想”是錯誤的,但創新的智慧火花瞬間被點燃,同時一種種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學生的探究願望和進行驗證的需要。

2、搭建探究舞臺,挖掘思維潛力

在上面的教學中,在學生獨立探究長方體表面積計算的活動中,先引導學生思考“求長方體表面積需要測量哪幾條稜?”“怎樣計算他的表面積?”這兩個問題,再讓學生獨立思考。在這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在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的、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解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在測量稜長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只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就可計算,而有的學生其實也測量長、寬、高,但他們需要測量6次,也有的學生測量12次。在探索其計算過程中,有的學生是先算上面的面積10×6,因為相對面的面積相等,所以只用再乘以2,也就是10×6×2+10×4×2+6×4×2,有的是(10×6+10×4+6×4)×2,還有兩位學生解決的方法更是出乎意料。在這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活動是自主的,是鮮活生動的,是富有個性和創造的,學生的創造潛力能在這樣的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決的方法,不僅智慧能力得到發展,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3、提供交流機會,實現合作互動

由於學生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學習內容開放,學習活動自主。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中會有出現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另外,創設情境以“疑”激趣問題是思維的起點,課的開始我以問題:

店員阿姨做一個生日禮物包裝盒需要多少包裝紙?引入課題,學生帶著疑問觀看實物,並討論。通過思考與交流,認識到“必須分別計算出六個面的總面積”,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指出:“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表面積”,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著稜剪開(紙盒粘接處多餘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後是哪個面。為了便於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後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後”、“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

然後,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絡長方體的特徵回答。這裡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後、左、右的順序,依次說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著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麼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鑽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

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

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2;

對於今天金校長提出的把側面的四個面展開看成一個長方形求面積,再加上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的巧妙方法卻沒有考慮到。

實際生成時,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如果我在課前有更深入的研究,還可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找出第四種方法。對於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於記憶和書寫。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1

“綜合與實踐”是課程改革之後出現的一個新領域,它是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體,以積累活動經驗、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激發創造潛能為目標的學習活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第一,注重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提高對數學學習價值的認識。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深入到生活實踐之中,處處碰到數學的存在,處處遇到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比起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來,這種感受更實在,更真切,更深刻,因此也更具有現實意義。比如學習了本課之後,學生就可以計算燈箱上張貼的海報的面積、超市裡的大立柱需要多大的彩紙才能張貼完整,那麼在準備海報和彩紙時就可以先計算,再準備。讓學生真切的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到數學,進一步認識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第二,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

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雖然也可以實現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但我們總是那麼不能放手,總是那麼不由自主的把知識灌輸給學生。然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成了活動的主體,必須自主地去探索,去實踐,去交流,教師不得不放手,否則,就不成其為綜合實踐活動了。本節課中,從學習內容的收集——學習內容的分類——探究每一類的計算方法——規律的總結,無不是學生們自己實踐、探索、交流的結果。整節課中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組織和引領的作用。

第三.注重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最本質的要求,就是讓學生靈活地運用已學的知識和已具備的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比起課堂上、作業中、試卷裡的紙上談兵似的解決問題,來得更直接、更實在、更真實、更具有靈活性、更具有綜合性,也就更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節課中求火柴盒、煙囪、正方體立柱等的表面積問題,是學生在生活中親眼看到、親手摸到的東西,比在教室裡想象更直接、更真實、更易於靈活掌握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注重合作交流,展示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進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離不開合作交流,在師生、生生,小組與小組,小組與大組等的交流中,學生對知識或活動內容的理解更豐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讓學生想說、敢說、樂說,暢所欲言。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在撞擊、知識在整合,在相互啟發的過程中思維會實現質的飛躍。本節課中在計算衣櫃的的表面積時,學生一句“擺放位置不同,表面積的求法肯定不一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出了表面積是一個面、兩個面、三個面、四個面等不同情況,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2

“長方體和正方體”一單元結束後,我上了兩節複習課。教材中安排第一課內容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與體積單位;第二課時為表面積與體積。考慮到這樣安排第一課內容顯的比較少,而第二課練習時間較少,我就作了一下調整,把第二課中的表面積移到了第一課,以使第一課內容充實些,使第二課有更多時間進行拓展延伸,從而提高複習的效率。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與表面積”這課中,對於第一板塊的複習,主要以引導學生自己回憶與整理為主。課的一開始,即明確了本課複習的目標,然後讓學生對照複習,歸納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徵,小組內先行交流,互相補充。彙報時,教師板書成表格形式,並要求學生口述時配合手的動作。這樣一方面避免整理時的零敲碎打,提高時間利用率,另一方面使得所複習知識更為系統化,直觀化,有利於掌握、鞏固。對後面的多練留出足夠的時間。

在第二板塊練習中,我注重了練習的層次性。對錶面積計算,較之基本計算方法,我更重視了對方法本身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列出求表面積的算式,不計算,但要寫出算式中每步求的是什麼,這樣就為後面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做好了準備。在應用練習中,我讓學生自己舉出生活中的相關例項,幫助他們補條件後再組織練習,這樣也比教師直接出示題目對學生更有吸引力。

縱觀這一課,我儘量避免了對學生髮言無價值的重複與不必要的講授,而在關鍵處適度點撥,突出要點,在學生掌握較好之處省下時間用以拓展練習,基本做到了精講多練。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3

《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的內容,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由平面計算擴充套件到立體計算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本節課的重點就是理解表面積的概念及掌握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的。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應加強動手操作和直觀演示,按照引入情境——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思路設計教學方案。本節課教學本著“結合實際、本本真真”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與技能。開課時我用長方體的實際的學具引入新課,講明長方體有六個面,老師想知道長方體的六個面到底有多大,請你利用小組中的學具幫助老師解決。學生通過思考與交流,認識到“要想知道長方體的六個面到底有多大,必須計算出六個面的面積總和”,這時我因勢利導指出:“長方體六個面的面積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積”,然後再讓學生摸一摸、說一說。這樣設計既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又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學習的需要,使學生在自主的觀察與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為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實踐操作,合作探究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要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以長方體學具為依據,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通過比較更為深刻地認識了長方體的特徵,抓住了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關鍵,然後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通過說一說、算一算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裡鼓勵學生有不同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學生在掌握了正方體的特徵後,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發現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改變了以往將正方體的表面積獨立用一單位時間教學的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

三、聯絡生活,由淺入深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在師生共同參與和評價中完成練習訓練,達到由淺入深、推陳出新的效果,並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應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但能使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切聯絡的,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此,我出示了以下幾種情況的練習:(1)無蓋的玻璃魚缸(2)四個面的沉箱。使學生認識到長、正方體的表面積也會遇到許多特殊情況,我們求表面積不可以千篇一律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不足之處

1、部分學困生還是沒有完全照顧到。因為是從平面到立體,從二維到三維,成人看似簡單,而對國小生卻有一定的難度。如果

在課堂上我能夠抓住學生實踐的過程適時把展開的平面圖做出點撥效果會更好。

2、有些學生缺乏空間想象力,還是分不清楚具體的面應該怎樣求才是它的面積,而且學生缺乏耐心細緻,做不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此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失誤較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這節課對我來說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會,它也給我帶來了更多的思考。無論對老師還是學生都需要知道結論,而相對來說更重要的還是經歷過程。一次經歷、一次反思、一次鍛鍊、一次提高!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4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3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它是在學生認識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的難點在於,學生剛接觸立體圖形,空間觀念不強,往往因不能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象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以至在計算中出現錯誤。針對這一點,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實驗與實踐的空間,讓學生通過剪一剪、看一看、比一比 ,自主探究等方式來認識概念,理解概念。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考慮到班級學生較多,所以活動主要以小組進行。思路主要是沿著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的表面積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一條線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鑽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如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和再乘2,但是有的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如果我在課前有更深入的研究,還可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找出另外的方法。對於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於記憶和書寫。另外在讓學生做當堂檢測第三關時,我發現有學生做錯了,只是把錯題通過投影儀呈現了出來,由於受條件限制,未能結合原題給學生好好評講,這一點比較遺憾。

實踐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預設的課堂教學才能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才可能出現意外的驚喜和美麗的風景。以後教學中我將在課前加大研討、分析力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5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知識和把長方體、正方體的立體圖形展開的平面基礎上,過渡到初步的立體圖形上學習的。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體現“立體——平面——立體”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並通過展形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聯絡,培養和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新課標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活動過程,因此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錘鍊思維,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所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就從這一思路出發預設、生成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新課

一個好的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願望,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索。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和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體驗和理解數學知識”“要提供豐實的現實背景”任何知識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使生活數學與數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在生活中做數學的樂趣。在教學中我設計為捐款箱包裝外表,讓學生明確學習求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必要性,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積極實踐操作,以動激思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們要多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因此,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我打算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解剖”以長方體,展示出6個面。通過比較分析深刻地體會長方體各個面積之各就是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以及長方體6個面之間的關係,抓住了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關鍵,然後再讓學生測出自己的長方體的長、寬、高,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設計是如此,但在教學中因為擔心把學生一放開就收不攏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就臨時改變了教學方法,由教師統一指引下進行學習,使“以動激思”變成了“以師為主”。

三、以練帶學,自主學習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後,不單獨安排時間推導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是設計了一道練習,讓學生自主學習,由學生在算式說意義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發現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在師生共同參與和評價中,達到優化思維,推陳出新的效果,並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