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5.2K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乘法是幾個相同加數連加的簡便計算。學生對於乘法非常興奮,還不忘背幾句乘法口訣,看樣子在家裡家長下了不少功夫。有家長也打電話讓我叫他的孩子背乘法口訣。我在想這樣真的好嗎?孩子連什麼是乘法,為什麼我們要學習乘法,乘法口訣用來幹什麼呢?為什麼要背呢?這些都是學生很疑惑的地方,這些問題沒有解決,那麼學生學起來很被動。

在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我上了一節課為什麼要學習乘法,我寫了很多好長好長的加法算式,然後讓學生讀,讓學生說,讓學生想,特別是讀,讀的累死了,然後我就介紹了乘法,那麼乘法就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簡便計算。那麼對於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係學生就很清楚,這個在乘法口訣中體現出來了,學生會應用乘法與加法的關係解決問題。

然後一節課我重點介紹了加法算式改寫乘法算式,那麼對於幾個幾相加,相同加數是誰,有幾個這樣的加數,要讓學生很清楚,改寫乘法算式我覺得難不倒他們,但是我們不能光讓他們會改寫,還必須清楚相同加數是誰,有幾個。對於2乘3,可以理解成2份,每份3個,也可以理解3份,每份2個。

鑑於前面乘法的意義講的比較透徹,學生對於乘法口訣就可以先自學再總結了,學生也不用死記硬背了。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因為是初次認識乘法,教材十分重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有層次的組織學生認識乘法的活動。教材安排了兩道例題,先認識“幾個幾相加”,再認識乘法的含義以及乘法的各部分名稱。在教學時,我先通過圈一圈、指一指、數一數等活動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幾相加”,而後在“幾個幾相加”的基礎上認識乘法的含義、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等知識。

一、由扶到放理解幾個幾相加

在情境圖中,兔子是2只一堆的,有3個2只;雞是3只一堆的,有4個3只。對於這樣的排列,學生是有生活經驗的,教學時先讓學生指一指一堆一堆的兔子,再依次數一數1個2,2個2,3個2,然後完整地說一說,兔子有3個2只,最後再追問3個2只是多少隻呢?指名學生說出算式2+2+2=6,教師適時相應板書。同樣的方法教學雞有多少隻?雞有4個3只,算式是3+3+3+3=12只。兩個連加的算式呈現在黑板上後,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與我們學過的算式有什麼不同?學生能夠說出是3個數連加、4個數連加哦,還能說出加數都一樣,在第一個算式中,加數都是2,3個2連加,在第二個算式中加數都是3,4個3連加,教師相應板書3個2相加,4個3相加,在此基礎上引出“幾個幾相加,幾個幾相加得幾。”“試一試”的內容我放手讓學生先各自完成,而後再請學生說說,這些小棒是怎樣擺的?指導學生完整描述:小棒是2根2根擺的,有5個2根,算式是2+2+2+2+2=10,5個2相加得10。

二、舉一反三理解乘法的意義

教學例2時,先出示情境圖,學生運用剛學到的知識經驗數一數、填一填,同時又是鞏固新學知識,進一步理解:(4)個(2)相加,(2)+(2)+(2)+(2)=(8)。然後引出:4個2相加,還可以用乘法(板書)計算,寫成:4×2=8或2×4=8;指出:×(乘號)、2和4(乘數)、8(積),4×2讀作:4乘2,2×4讀作:2乘4。在學生初步理解2+2+2+2=8可以寫成4×2=8後,引問學生:2+2+2=6可以寫成乘法算式()×()=();3+3+3+3=12,可以寫成乘法算式()×()=();2+2+2+2+2=10,可以寫成乘法算式()×()=()。師邊指著板書邊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4個2相加得8可以寫成4×2=8,3個2相加得6可以寫成3×2=6,5個2相加得10可以寫成5×2=10,4個3相加得12可以寫成4×3=12。這樣一改寫,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們通過觀察,能夠感悟到加法與乘法間是有聯絡的,乘法算式比較簡潔!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由加法運算過渡到乘法運算是一次質的飛躍。有史料表明:人類幾萬年的就學會了用加法,而用乘法則是近幾千年的事,既然人類掌握乘法經歷了這麼長的時間,那麼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就不可能是件很輕鬆的事情。

我們在教學中最擅長的就是扮演“先知先覺"的上帝的角色。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了乘法的存在,所以我們在數學時總是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很快.地獲得這一知識,而不是讓學生回到知識生成的原生狀態,讓學生把相關的知識創造出來。

前面提到的教學片斷中,分幾個步驟來認識它,這其實完全是為了完成某種學習任務,而不是為了某種問題的解決和思維的探索。老師要求擺小紅花,2朵2朵地擺,擺3份,求一共有幾朵小紅花怎樣列式計算?為什麼要2朵2朵地擺呢?教師心中有數,學生卻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在機械地執行教師編制的程式而已。

3個2連加,2是相同的加數,3個2的3我們把它叫做個數。在2與它們連起來,寫成2 X 3乘法算式為什麼這樣寫?這個問題只怕連老師都回答不上來,他也許會說以前他們老師就是這樣教的。這種學習上的“世襲"有多少數學學習的價值在裡面呢?

“齊讀”: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簡便的意識究竟是在學乘法之前就應該喚醒,還是在學好之後再品頭論足?學生這時哪怕讀一萬遍,都沒有通過自己想方設法尋求簡便的表示方法獲得的印象深刻。

這種教學正是費賴登塔爾所批判的“教學法的顛倒",即把結果作為出發點,推匯出其他的東西,而不是回到當時知識的起點去把該發現的知識“再創造”出來。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

在學校進行的教研活動中,我講了二年級的《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這是國小生第一次接觸有關乘法的知識,在新課的匯入時,我主要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為基礎,提問學生有關乘法你們瞭解哪些知識?學生從各個方面說,首先教師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做一個瞭解。其次為揭示“相同加數”和“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意義為新知識的學習作了鋪墊。巧妙設疑,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求知的慾望。 本節課教學中,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自己活動去探究生成。如新課階段,教師讓學生算一算每個圖形各用了幾根小棒,列出算式。這時,並不規定列加法算式,而是讓學生自由發揮,有的列出加法,有的列出乘法算式,然後通過對左右兩邊算式的觀察比較發現加數相同時可以改寫成乘法算式,加數不同時不能直接改寫成乘法。在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認識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表示的意義一樣,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兩種算式的寫法與讀法不一樣。求幾個相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簡便在寫法與讀法上。通過觀察、比較和概括,達到初步認識乘法的目的,並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精心設計的練習,避免了集中練習對學生造成的疲勞感,特別是在課的末尾安排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5×2”的意義,將趣味性、創造性、思維性融為一體,豐富了學生對乘法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由於給了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學生的情緒飽滿,參與面廣,思維活躍,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體地位,學習效果非常好。

本節課主要的問題是我沒有掌握好學生自學的時間,這個環節放的有點時間多了,導致後面的練習時間緊,這說明教師還是對學生的能力不是太瞭解,就這一點也希望和其他老師們共同探討研究一下。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5

乘法的基本含義是幾個相同的數相加可以用乘法計算,而且用乘法計算寫和算都比加法簡便,這也是乘法的實質。但是如何能夠讓學生理解掌握的更好,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收穫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學生的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和持久,所以在教學本節課時,我努力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看魔術表演,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自始至終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探究學習。

二、注重知識間的遷移。

因為在上個資訊窗中,學生學習掌握了求多個相同加數和的知識,所以本節課我主要組織引導學生從看魔術表演這一具體的且存在大量的蘊含同數相加的問題情境出發,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加法與乘法的比較,幫助學生體驗乘法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這樣,學生學到的數學是活的數學。如,把課本上“變葫蘆”由8個5相加,擴充套件到20個5相加、100個5相加,強化了學生用加法解決一些現實問題比較麻煩的感受,從而產生探求用新的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慾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產生於現實,加強了學生對“寫乘法算式比較簡便”的感受。認識了乘法以後,又利用主題圖,解決共有多少隻小鳥的問題,再一次比較加法與乘法,進一步體會乘法意義。

三、注重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瞭解和開發利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瞭解了學生的學習起點,據我所知,班上已有學生會做乘法題了,而且這樣的同學還不止一位!所以我想讓這樣的同學噹噹小老師,把他們已有的經驗介紹給還不會的同學,同學間的互相交流,既讓教的同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又讓學的同學感到親近易學,效果果然不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