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範文

來源:才華庫 1.17W

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這一課應注重引導學生體驗“概念形成”的過程,讓學生“研究學習”、“自主探索”,學生不應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應是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是認知過程的探索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範文

我是這樣組織教學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重學生概念形成的過程。應引導學生參與探討知識的形成過程,儘可能挖掘學生潛能,能讓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解決問題,形成概念。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幫助王叔叔鋪地裝,將學生自然地帶入求知的情境中去,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去交流、探索。“哪一個正方形紙片能正好鋪滿長16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為什麼?”這樣更利於培養學生自主探索、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接著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哪些正方形紙片也能正好鋪滿長16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為什麼邊長是1釐米、2釐米、4釐米的地磚可以正好鋪滿?而邊長是3釐米的正方形地磚不能正好鋪滿?”讓學生在反覆地思考和交流中加深對公因數這一概念的理解。

教師丟擲問題後,讓學生獨立探究。為了解決問題,學生充分調動了已有知識經驗、方法、技能,找出“16和12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這個過程中,由學生自己建構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是真正主動探索知識的建構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發掘了學生的自主意識。

思考:

1.增強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

在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銜接不夠緊湊,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比較枯燥,在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學的輕鬆、紮實。今後的教學中,在這一點上要都多下功夫。本課時的教學中,在組織學生交流找“16和12的公因數”的方法時,指名回答的形式過於單調,有的同學沒有選著擺一擺的方法,而是直接用邊長去除以小正方形邊長來判斷,我沒有很好利用學生生成的資源,幫助學生理解,侷限學生的思維發展。

2.方法多樣化和方法優化

在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時,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有層次地介紹各種不同的方法。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方法的比較和優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