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鄉之歌》教學反思範文

來源:才華庫 2.89W

篇一:《竹鄉之歌》教學反思(1200字)

《竹鄉之歌》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十四單元《丁丁冬冬學識字》中新增的一首兒歌。其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簡練、韻律和諧、富有童趣、貼近兒童的生活。這樣更好地幫助學生集中學習帶有竹字頭的字詞,避免了以往歸類識字時只有圖、字的單調性,使識字教學更有趣味性和直觀性。由於一年級學生對生活中的實物認識深刻,抽象思維是建立在直觀思維基礎上的。所以就針對他們聽力強、記憶力強的心理特點,帶學生首先反覆朗讀課文,直至背下來,然後縮小語境,摘出詞語、認讀,再把單字從這些詞語中摘離出來,把字音與字形對應起來,單獨識記,最後把單獨識記的漢字放回到課文中,使學生加深對字詞的理解,對詩句的更深領悟。

《竹鄉之歌》教學反思範文

根據資源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在教學本課時,我在原有課件基礎之上增加了文字素材、圖片素材、將PowerPoint作為主要媒體資源,將授課思路有條理的串了起來,內容涉及面廣,無論是圖片還是文字都為上好這節課奠定了基礎。竹林風光及竹子編制的實物圖片,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展示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的利用遠教資源。

具體運用如下:導課階段出示幻燈片圖畫:竹林風光來誘發學生參與,激發學生興趣。在指導整體感知朗讀階段出示幻燈片,啟發學生去逐句理解、投身體驗,嘗試學習的樂趣。在突破難點時,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是學習帶有“竹字頭”的生字詞,因此,在讀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找找“竹鄉什麼多”,在查詢中既可以讓學生了解竹鄉就是因為它和竹子息息相關,理解文字內容,而且可以找出帶有本課要重點學習的字詞,可謂一舉兩得。

學生找出了“籬笆、彩筆、風箏、笛聲、竹筒、籮筐”這幾個詞,由於這裡有些東西學生很熟悉,但有的東西學生是一知半解,於是我採用了《幸運52》中的猜詞環節,讓學生說說你知道的東西,可以好幾個人一起補充,讓其他同學猜,猜中後出示教師收集到的圖片加以瞭解,既可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又可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聽話能力、思維能力,從而有效地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

在上《竹鄉之歌》以前,我還擔心孩子們能否理解少數民族的含義、能否想象竹子的故鄉的美麗景色。上完這節課後,我的擔心是多餘的。由於資源的二次看法與整合,孩子們提前預習了課文,且這篇課文的生字詞很簡單,所以課本內容的學習很快就結束了,剩下的時間,我讓孩子們討論我國的少數民族。孩子們居然知道我國有56個民族,還能說出一些名字來,如:回族、蒙古族等等,說到傣家人的生活,竟然有孩子知道一些,看來課外書籍很好的補充了我們的課堂知識。在上完這節課後,我在想:語文課是不是就應該侷限於課本呢?許多老師都在講如何利用有限的課堂把知識點落實等等,可很少又老師想到用一點點的時間去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因此,我們的課堂僅僅是書本的課堂。為了拓展孩子們的眼界,語文課堂必須要貼近於生活。語文課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課後我更深的感覺到如果沒有媒體資源的再次開發與利用,那麼良好的教學效果就無從談起。

篇二:《竹鄉之歌》教學反思(457字)

《竹鄉之歌》是北師大版國小第二冊新增的一首兒歌,編排在第十四單元《丁丁冬冬學識字》中,為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集中學習帶有竹字頭的字詞,以多樣識字、趣味識字和自主識字為目的,我對本課的教學進行了精心教學設計,有了不少收穫。

本課的詞語教學,對於“籬笆、彩筆、風箏、笛聲、竹筒、籮筐”這幾個詞,學生有的非常熟悉,但有的一知半解,為此我運用了猜詞遊戲,在說詞中學生要聯絡已有的生活經驗、閱讀體驗,體現了大語文的新理念,其他同學要邊聽邊猜,還要想想自己可以怎麼補充,培養了認真聽講且邊聽邊想的好習慣;觀賞相應的圖片,圖形與文字有機結合,在這個遊戲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口、眼、耳、腦等各種器官,而且把識字教學與生活經驗相聯絡,與圖片資料相聯絡,與學生的語言積累相聯絡,體現了大語文的學習觀。學生的多樣識字。俗話說,教無定法,學亦無定法。學生的識字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自由識字和自主識字,只要你喜歡,用什麼方法都無所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比一比、說一說,各種方法齊上陣,同一個字不同的角度,學得不亦樂乎,而且學得實在。

篇三:《竹鄉之歌》教學反思(737字)

《竹鄉之歌》是北師大版國小第二冊新增的一首兒歌,編排在第十四單元《丁丁冬冬學識字》中,為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集中學習帶有竹字頭的字詞,避免了以往歸類識字時只有圖、字的單調性,使識字教學更有趣味性和直觀性。結合開放性語文學習的.課題,以多樣識字、趣味識字和自主識字為目的,我對本課的教學進行了精心教學設計>設計和教學,有了不少收穫。

本課的第一個亮點是猜詞遊戲。對於“籬笆、彩筆、風箏、笛聲、竹筒、籮筐”這幾個詞,學生有的非常熟悉,但有的一知半解,有的根本聞所未聞,為此我運用了猜詞遊戲,其一,遊戲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形式,無論什麼遊戲內容,只要攤上“遊戲”這兩個字,學生總會精神一振,興趣盎然;其二,在說詞中學生要聯絡已有的生活經驗、閱讀體驗,體現了大語文的新理念,同時還要組織語言,不能出現所說詞中的字,需要思維的快速運動,訓練了口語表達能力;再者其他同學要邊聽邊猜,還要想想自己可以怎麼補充,培養了認真聽講且邊聽邊想的好習慣;其三,遊戲的獎勵是觀賞相應的圖片,圖形與文字有機結合,在這個遊戲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口、眼、耳、腦等各種器官,而且把識字教學與生活經驗相聯絡,與圖片資料相聯絡,與學生的語言積累相聯絡,體現了大語文的學習觀。本課的第二個亮點是學生的多樣識字。

俗話說,教無定法,學亦無定法。學生的識字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自由識字和自主識字,只要你喜歡,用什麼方法都無所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比一比、說一說,各種方法齊上陣,同一個字不同的角度,學得不亦樂乎,而且學得實在。當然,世上本無完好無缺的課,比如學生的感情朗讀還不是很到位,時間關係,為了展示課的完整性還有一部份生字沒有學習,但只要每堂課學生都有收穫,那其實也不必太在乎課上完了沒有,反正未的還能再繼續。

篇四:《竹鄉之歌》教學反思(514字)

1、積極創設情境,釋放語文課堂魅力。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需求,本課教學我積極創設多種情境,貫穿課堂始終。如採用猜謎語匯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閉眼“走進”竹鄉探究文字,藉助“釋出會”的形式拓展認識竹的用處等等,誓把情境教學進行到底。這樣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也讓語文這一學科悄然地在學生心靈抹上一屢愉快的陽光。

2、夯實字詞教學,引導感受漢字奇妙。

由於本課重點是識字,在識字教學上我採用層層推進。第一次自讀質疑,讀準字音;第二次同桌互讀,檢測字音;第三次教師範讀,聽讀正音。層層深入解決字的讀音,並滲透了識字的方法:看拼音、聽別人讀、聯絡上下文猜字。結合圖片引導學生學習“籬笆、風箏、籮筐、竹筒飯”等字詞,形象地感知了漢字表意的特徵,教給學生通過偏旁猜字義的識字方法,領略了我中華文字的傳奇神韻。

3、多種形式朗讀,綻放內心情感之花。

讀是實現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手段;是學生心靈碰撞的載體;是學生情感昇華的途徑;是不能以教師的分析所代替的。因此,本課我設計了多次不同的讀。從自主讀到互動讀、評價讀;從齊讀到接龍讀再到入情入境地引讀,多種朗讀的形式讓學生的情感體驗能自由流暢、自然傾瀉,推向高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