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生殖和發育》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1.07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鳥的生殖和發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鳥的生殖和發育》教學反思

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教師依然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的認知層次,只是把一些叫做“知識”的東西硬塞給學生,那麼學生即使學得再多,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一個人雲亦云的“人形鸚鵡”或者是讀了一輩子書的“兩腳書櫥”。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課程如何實施?這節課留給執教者的啟示無疑是立體的;教師應該逐漸走下講臺,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教材應該逐漸蛻去“權威”的外衣,成為教學內容的載體和教材資源的組成;課堂應該逐漸從教室擴充套件到校園、社會和學生生活的每一個空間,緊緊植根於社會現實與學生生活實際;課堂教學應該逐漸從刻板、僵化、單一走向民主、開放和富於個性,從而變得越來越鮮活和富有生命的活力……

縱觀這節課,通過執教者的自我反思、組內教師的剖析以及對學生的訪談,認為亮點有

(一)學生解放了

在傳統的課堂中,學生受到諸多的限制,因而變得盲從依附。而在這節課上,學生被賦予了很多的自由和權利;獨立思考、個性化理解、自由表達的自由和權利;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到課堂教學的自由和權利;不因為自己見解的獨特或不完善乃至片面,而受到不公正評價的自由和權利等等。這些自由和權利大大釋放了學生的個性和潛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也因此變得活潑敏捷和富有朝氣。在兩個開放性設計活動和最後一環節的“創新題”比試中,學生的智慧和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在老師的信任、尊重和引導下,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僅“探究氣孔”一個設計活動,學生居然呈現了五種創意,其中不乏一些奇思妙想。難怪有學生說:“課要是堅持這樣上下去,老師,你鐵定被我們比下去!”而這不正是我們所期盼的嗎?

(二)教材開放了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教材當成學生學習的唯一資源,為此,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去學教材、鑽教材,甚至是背教材,教材被神化了、絕對化了,教學也因此變成了教書。而這一節課,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熟悉教材的老師不難發現,本節課對教材進行了有效的補充、延伸、拓寬和重組,並加強了教材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絡和融合。通過“品品說說、看看議議、動動探探、比比賽賽”四個單元活動,使枯燥的書本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讓人看得見、摸得著,讓學生有親近感,這樣生活化且富有情趣的學習內容,學生能不喜歡嗎?

(三)過程開放了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不再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再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而是強調預設的教案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潛在和開放地接納始料未及的體驗。這節課,在充分體現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同時,還凸現了教學的開放性。體現之一:教師的某些問題不是事先預設的`,而是隨著教學的展開逐漸形成的;體現之二: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開放的,結論是學生合作探索獲得的;體現之三:師生之間的關係是民主平等的,整個教學過程較多的是師生間的交流互動。

學生的解放,教材和教學過程的開放,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充滿了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滿足,煥發了師生的生命活力,讓課堂“活”了起來。誠然,這節課還存在著許多需要探討的問題,如:教師在尊重學生獨特見解的同時如何更有效地關注學生的差異?面對學生獲得“自主”後發出的充滿挑戰的開放性問題和多樣化思維,教師如何“引領”?怎樣創設並促進學生的有效“合作學習”?如何解決“探究”和有限的“45分鐘”之間的矛盾、衝突?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節課中,傳統教學的思維慣性還不時讓教師認為學生的認知水平必不如師,在某些活動中有著太多的暗示,不妨再多放手一些,讓學生有更多的獨立思考和深入實踐的機會,其實失敗了又何妨,重在探究的過程。還有就是為誇獎而誇獎的痕跡太多,對學生而言,一味地誇獎如同一味懲罰一樣,弊大於利。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誇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反而可能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也是新課程的開發者。優秀的教師要有一雙慧眼,能用獨特的視角去審視教材,根據時代的需要和學生的現實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藝無止境”,生物學教學永遠是一塊無限廣闊的創造天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