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教學反思(精選7篇)

來源:才華庫 1.68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龍》教學反思(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龍》教學反思(精選7篇)

《中國龍》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是國小三年級人教版教材中的內容,美術表現是本課的主要任務。龍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想象、創造出來的獨特藝術形象。它曾經是原始人崇拜的圖騰,象徵著幸福、吉祥、威武,現在它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徵。教材中收取部分龍的圖案,通過學生認龍、畫龍、做龍、玩龍,讓學生去了解龍的造型和特點,體會龍的精神和文化。

龍是我們非常喜愛的一種形象,但它複雜的外形特徵讓國小三年級的孩子用繪畫形式表現有一定難度的。本課應定位在讓孩子們在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中認識和感知龍的形象,瞭解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從關於龍的起源故事,到有與龍相關的一些表現方式,逐步提高孩子們對龍的感性認識。並採用問答的方式來增強一定的理性認識,感知龍的一些形態,儘量保持孩子們的興奮點,維持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後動手錶現出自己對龍的綜合感知。使學生逐步感受到龍的文化和龍對於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所具有的深遠意義,並使孩子們的對祖國更加的熱愛。

龍是中國民俗傳統的吉祥動物,賦予神氣的力量,學生們都十分感興趣。在教學中,利用龍的特別形象教會學生用誇張的手法表現龍的形象,如:“頭大、爪大、尾大、鱗片”花紋眾多等。在製作中,利用不同的廢舊材料和彩紙,採取剪、貼等方式做一隻有趣的小紙龍。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了合作探究的能力,為創新教育和實踐教育拓展了空間。

《中國龍》教學反思 篇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師在進行美術活動教育中,主要起著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同時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的作用,讓幼兒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鼓勵幼兒自由大膽地以各種藝術形式表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力,並由此提高他們自由表現、表達的技巧和能力。幼兒園美術活動中,以幼兒為領導者,幼兒自由欣賞在先,教師引導在後、運用多種感官、巧妙清晰的提問方式,是增強幼兒趣味美術欣賞活動中有效引導策略。

在這次的活動中,我設計了中班美術活動《中國龍》。龍是中國勞動人民想象、創造出的獨特藝術形象,象徵著幸福、吉祥、威武。現在,它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徵。有關龍的文化、知識有很多,我選擇了用彩紙重疊剪圓,裝飾製作龍這個活動形式,以點帶面,體會中華人民的創造智慧與表達的美好願望,走進中國的龍文化,感悟中國龍的昂揚精神,並以最後參與創造表現中加深體會並增強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

在活動的過程中,幼兒能根據製作的需要去主動的觀察龍的特徵,對用彩紙剪圓裝飾的龍的形象充滿了好奇。在簡單有效做法的引導、鼓勵下,孩子們很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在製作的過程中孩子也遇到了許多的問題,通過與孩子們解決這些問題,教學的重難點得以更好的突破。同時,在活動前,我為幼兒準備好了龍頭、龍身、龍尾、龍腳。讓幼兒在鮮豔的色彩中,激發對製作的積極性。

本次活動,我通過觀看舞龍表演引入活動,讓孩子在舞龍的特定意境中,感受舞龍的熱鬧氛圍,為製作龍產生慾望。美術教學活動是在教師設計的特定情景和一定的生活空間裡發生的。教師精心設計和創設適宜的情境,讓教學活動充滿一種體驗的喜悅,激發幼兒的投入感和參與感引發學生對鮮明形象的感知和探求本知的激情,對整個學習過程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製作龍鱗的過程中,我讓幼兒先觀察彩紙,讓他們發現紙上的圓。接著,我丟擲“怎樣才能剪得又快又多”這樣一個球,讓他們自主探索。有一個小女孩就提出用對摺的方式剪圓。然後,我們就集體驗證了這樣的剪圓方式並在活動中得以運用。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我們通常會看到:教師採用兩種不同的形式策略來進行教學,一種是:教師起主導作用、充當知識權威的角色,圍繞主題進行分析和評價。另一種是:讓幼兒為領導者,引起興趣,讓幼兒自由大膽地展開想象探索,大膽的講述自己想法、感受,教師則適當的的給予引導。在前者的引導方式下,幼兒很明顯受到了教師的影響,與教師所講述的基本差不多,沒有超出教師分析的範圍。而後者,充分的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由於幼兒有自由欣賞和體驗,無論是從表達方式還是表達的內容上,相比前者都有很大的突破。

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對幼兒美術活動的順利開展至關重要。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對某一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將會自覺自願地去鑽研學習,並能激發出驚人的毅力和勤奮。教師只有在日常的教學中,尋找到教學的興趣點,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形式,才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提高幼兒從事美術活的興趣,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從而陶冶幼兒初步的感受美的情趣,發展幼兒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中國龍》教學反思 篇3

《中國龍》是人美版三年級美術下冊第10課,是以“欣賞與評述”為主,融“設計與應用”、“造型與表現”於一體的美術課。本課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激勵學生創造、表現的良好契機。在本課的設計上,我將本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學初步瞭解中國龍的文化、歷史,以及在中華民族傳統中龍的特殊地位、知道龍的各部位的動物原型與象徵意義,第二課時(即為本堂研討課)觀察、比較龍與蛇的差異,進一步明確中國龍的外形特點和認識龍的“升龍、降龍、行龍、盤龍”等幾種經典造型,並能夠抓住龍頭、身、尾三部分的特點,並以合作的形式改造出一條龍。此次同伴合作課我上課的內容是本課的第二課時。

三年級學生相對來說活潑好動,但動手能力則比較弱,課前我將他們之前美術課上製作的紙工蛇分給他們,並佈置他們思考討論把它變成龍的做法,既節省課堂操作的時間,同時也讓他們提前進入本課時的學習內容,提高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自己課前的範作進行展示及現場演示,給學生更直觀的認識和感受,將複雜的任務進行拆解,把蛇化龍的製作要點簡化為“加”、“減”、“換”三字訣,減少學生對操作任務的畏懼感。但由於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不強,在給定的15分鐘時間裡完成的內容相對較少,導致展示評價時底氣不足,看來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於手工製作方面還需要有意識地增加鍛鍊的機會。

通過本次研討課,我感受頗深。例如,課前的預想還應更寬泛些,給學生的範例參考應更多樣性些,應更不吝於對學生的語言鼓勵,板書的設計應更用心些,與教學要點緊扣。一次研討收益良多!

《中國龍》教學反思 篇4

五年級美術課程標準提倡開放式課堂教學理念配合本課教學內容,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我採用觀察探究、欣賞感悟、小組合作等方法,讓學生大膽發言,敢於動手、快樂體驗,感受到美術課堂真正的樂趣所在。

本課在實踐過程中,各環節時間的把握有點前鬆後緊;問題的提出需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要把握好尺度,不要過高要求;學生自主分工合作時協調能力也有待提高。另外,評述需要老師長期不懈的培養和訓練,教師應不斷更新觀念,多重視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興趣的培養,情感的交流,多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多留給他們創新的空間。

《中國龍》教學反思 篇5

《中國龍》本課是20XX人美版國小五年級下冊教材中的內容。它是融欣賞·評述、設計·應用、造型·表現於一體的一節美術課。如何讓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激勵創造表現是這節課中的重中之重。

在這節課中,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部分。即瞭解龍、表現龍、表演展示與評價、生活中的龍。首先,學生知道龍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想象創造出來的吉祥物,它是一種神獸。讓學生知道龍本來不存在,是人們把許多動物身上的特點集合在一起便形成了龍的形象;其次我設計了找一找環節,提出問題:龍的哪些地方與這些動物相似?課件出示鹿、鱷魚、蛇、鷹、魚這些動物的圖片,學生利用這些動物的區域性特寫圖片,找出龍的各個部位的象徵。學生一邊介紹,教師一邊出示龍的各部位,最後組成龍的形象。

這樣帶給學生視覺的衝擊,激發了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而且加深學生對龍各部位象徵的理解;再次是表現龍環節,在這一環節中,為了增強學生的感受與記憶,我不急於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受和認識,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感受、體驗等方法自己發現問題、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通過觀察龍的結構,讓學生分組研究龍頭、龍身、龍尾的特點,解決教學的重難點,為學生表現龍奠定基礎;在表演展示評價環節中,我通過學生舞龍、繪畫作品的展示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興奮極了,他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去表現,使每位學生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將這節課推向了高潮。

《中國龍》教學反思 篇6

《中國龍》屬於設計應用領域,在第一課時我定為以造型表現領域為主,讓學生利用線條將龍的基本型概括出來。我通過三次演示解決本課重難點——瞭解龍的特點,並進行設計和創作。第一次演示:考眼力,畫出動物的兩個部位。讓學生猜測是哪個動物的部位。第二次演示:畫出龍頭圖案。回憶複習龍的面部特徵,為繪製出龍的形象做好鋪墊。第三次演示:與學生討論問題的回報相結合,繪製出完整的龍的形象,給學生示範,解決重難點。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根據研究的課題和我組三段式教學模式,我首先通過學生對動物的兩個區域性,讓學生了解龍、感悟龍的特點。引導學生了解龍是由很多個動物的優點匯聚在一起的。然後再瞭解龍,認為龍就在我們身邊,例如:三中、電大的屋簷上都有龍的圖案。接著研究如何畫龍,引導學生通過龍的特徵和動態,繪製出一個完整的龍。在結尾處,進行拓展和總結為下一節課做鋪墊。

我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了不同時期龍的圖片,龍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動態特點,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也打開了學生的創作思路,為學生的創作起了鋪墊作用。除了欣賞外還讓學生自己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去聯想一隻龍的形象,體會到自己動手繪製的樂趣。

為符合我組研究在本學科中有效演示我設計了遞進式的有層次的演示,逐步遞進演示,直觀地解決學生動手繪製龍的外形的困難,三年級學生頭腦中的素材匱乏,需要一定的積累,所以有效演示起到的示範和引導的作用。雖然這節課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但是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改進。整個教學時間有些緊張,內容應再簡潔些。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應針對本堂課的教學,更加明確。在突出教學重難點時應更有利於學生對造型的理解及掌握。在提問時注意語言的運用,更有針對性的提問才能讓本堂教學更加有效。

作為一名老教師更要在自己專業技能方面堅持懈怠,要抓住生活中的點滴積累。只有這樣不斷修飾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成為新時代的合格教育者。

《中國龍》教學反思 篇7

通過上《中國龍》後,我的感慨萬千,有驚喜,也有不足。

第一:讓不同繪畫程度的同學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鍊。

為了讓所有的同學都得到鍛鍊,我把作業分成了四組,改變以前以個體為單位,相互不交流不研究各自為政的完成作業的方式。這樣設計,讓所有不同程度的同學都得到了鍛鍊,讓每一個同學都得到了發揮。

第二:課堂氛圍很好

本課不僅要達“到能抓住龍的特點,畫一條栩栩如生的龍”的目標,還要讓學生體會龍的精神,為我們中華兒女是龍的傳人而自豪。所以,在最後一個環節,我安排了欣賞歌曲《龍的傳人》,同學們聽到歌曲後很感動。在情感上達到了共鳴,達到了昇華。下課後,同學們遲遲不愛離去。這個環節比我預想的要好。

我覺得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作業再多一些形式,比如再加一些手工製作的,利用一些廢舊物做一條龍就更好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