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教學反思(精選7篇)

來源:才華庫 2.04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後教學反思(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後教學反思(精選7篇)

課後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順利地完成了原定的教學目標。反思這節課,我認為做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教學目標設計合理,重難點的突破方法得當,教學層次清楚,環環相扣。教師的語言簡練,情感投入,保證了音樂課的質量。

第二.本節課注重了新課標中對欣賞課“聽”的要求,強調在音樂課中以提高聽覺能力為中心。雖然這首樂曲較長,但教師仍然設計了“整體——部分——整體”聽賞的教學步驟,保證了學生充分聆聽的時間,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樂曲的情緒,更紮實地完成教學目標。

第三.給學生設計創造性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此,教師設計了“為樂曲取名字”、“即興編歌詞對答演唱”、“用綢棒表現出音樂要素的變化”、“隨音樂自編動作表演過年的熱鬧情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四.這首樂曲有四條主題旋律,教師選擇由學生聽琴模唱的方法熟悉,只選擇其中一條進行視唱,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識譜負擔,避免了單調、枯燥的知識性的學習。

第五.滲透了由學生主動質疑的意識,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

第六.教學媒體的選擇樸實無華、經濟實用。

雖然這節課整體效果好,但是,我感到這節課中對答的即興創編歌詞演唱落實得不夠深入,原因是擔心時間不夠用。

課後教學反思 篇2

《頤和園》是一篇說明文,按照總述、分述、總結的順序連段成篇,課文的開頭和結尾是總的介紹了頤和園的規模和地位,中間部分分別介紹了頤和園中幾個有代表性的建築物,其中較詳細地介紹了六處,簡略介紹了四處。

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就使學生對課文的敘述順序和大致內容有所瞭解了,並且對頤和園有了一個總的印象,那就是頤和園既是一座美麗的大公園,又是一座巨集偉的博物館。第二課時就具體來感受頤和園怎樣是一座美麗的大公園,又是一座巨集偉的博物館了。在瞭解仁壽殿這一處建築時,先出示了殿內部精美豪華擺設的圖片,然後讓學生們默讀描寫仁壽殿的這一部分內容,看看仁壽殿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在旁邊做出簡單批註,為什麼給你留下這樣的印象用筆畫下來。對這一處建築的瞭解是由老師帶著學習和體會,也就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另外幾處建築的瞭解是採取自學的形式,自己喜歡哪處就學習哪處,方法與學習仁壽殿的一樣,給出學生自學的時間,學完後同桌互相交流,最後在全班彙報,同時把課前查到的有關資料向同學們加以補充介紹。

由於學生們已具備批註的能力,又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因此對每一處建築的特點能夠找出來,並能體會出課文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語文實踐活動2的習作就是選擇一處自己印象深的景點進行描寫,學生們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掌握了總、分、總的敘述順序;詳寫和略寫;用數字說明及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等,這些對這次習作都是很有幫助的。

在教學的過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學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視的,原以為學生答不出來的問題,卻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壽殿的特點應是充滿皇家氣派,我事先覺得學生說不出來皇家氣派這個詞,然而卻說出來了。在學習長廊這一部分時,有個學生在沒有老師提示的情況下居然說出了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

本課教學效果良好。

課後教學反思 篇3

《山雨》這篇課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大自然那分濃濃的的喜愛之情。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學的難點。

在進行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情境中閱讀,在探究中感悟,在體驗中交流,極力營造一種自由閱讀的氛圍,讓學生在文字世界裡自由馳騁。

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讀”和“悟”兩方面,力求在讀讀吟吟,想象感悟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雨天。

(一)教學

一、初讀感知:整體感知時,文字中如詩一般的文字躍動在學生的眼前,等待著學生去品味、欣賞。閱讀中,一切都以文字的原生態在對學生產生閱讀期待,尊重學個性化的解讀。文字中美的文字描寫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閱讀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領略,原汁原味的整體感知就是引導學生自己讀進文字中,領略文字背後那美的意境。

二、重點研讀賞析:先教給學生賞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反覆讀,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義,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通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閱讀。在課堂中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不應是閱讀的結束,而應是閱讀的開始。帶著課文的學習興趣去閱讀新的作品,對課堂內容進行延續發展,才是真正意義的語文學習。那我的這節課就引著學生從課文中的文字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學裡,不僅是朗讀、感悟能力的培養,也是其他能力的訓練。

(二)課後反思

一節成功的語文課,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美,同時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我的這節課在語文素養的訓練上還需要加強,要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課文中有很多美的詞語、句子,特別是優美的意境課堂中學生好象並沒真正感受到,一堂課下來,雖然讀了,想了,說了,但顯得很空洞。我只是著重考慮要讓學生欣賞美文,對語言文字考慮較少,但該如何在教學中不牽著學生鼻子走,又讓他們真正落實語言文字訓練,自主的感悟語言文字美?這是我這節課存在的困惑。

課後教學反思 篇4

上完《臺階》一課後,我有一種滿意的成功感,因為我上此課,既教了學生閱讀方法,又指導了學生寫作技巧。今後的記敘文閱讀教學,我將以此為範例,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

我認為記敘類文章的閱讀教學,我們教師在講授時不能僅僅滿足於讓學生讀懂課文、理解課文,而要力求以課文為本,在讀懂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之上,學會閱讀方法,學習一定的寫作技巧,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感悟,回想自己的寫作中的不足,進而揣摩提高寫作能力。在上《臺階》一課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閱讀與寫作的指導。

一、文眼很關鍵。閱讀時,我們要找文眼,所謂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戶,就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樣,通過它就能窺探到文章的中心。那麼寫作時我們一樣要設定文眼。我讓學生找到《臺階》一文的文眼—————“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並圍繞它展開分析。正是因為這一觀念,才有了父親奮鬥一輩子去蓋有高臺階的新屋。抓住了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講此問題時,我提醒學生在寫作時也要有意識的設定文眼,那樣,既有利於自己圍繞中心寫作,也有利於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

二、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詳略。學生作文不會選材,或長篇大論卻離題千里,這也是寫作中的常見病。這是因為學生還沒弄清楚材料與中心的關係。《臺階》一文就是很好的詳略得當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閱讀時有學生髮現並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寫得詳細?我適時指導學生: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則要詳寫。同時我提醒學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沒有考慮所選材料能否為文章中心服務,並要求學生以後寫作注意這一點。

三、結構上要前後照應。文章若注意了前後照應,能給讀者以緊湊感,如是前後對比,則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

四、心理描寫要注意人稱。很多學生在寫作中不管什麼情況下,都直接寫別人的心理活動,根本不考慮文章的不同人稱。在《臺階》閱讀教學中有一個老師都會提的問題:“父親坐在綠陰裡,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裡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菸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這一處描寫表現父親什麼樣的思想感情?為什麼不作心理描寫?很多老師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答案:小說用第一人稱寫,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動作、表情表現思想(以形寫神),父親抽菸時專注地望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嚮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家羨慕。在此我告訴學生:以第三人稱寫的文章可以直接寫人物心理活動,而以第一人稱寫的文章,因為有“我”,而“我”不是神仙,不能鑽入別人的腦子裡,所以不能直接寫別人心理活動。另外這裡我還著重講了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搖來搖去的柳樹枝搖動了父親的心,做高臺階的新屋正是父親心上飄不去的煙霧。這樣一講,學生很容易感知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由此,我要求學生在寫作中學習運用。

五、細節描寫能成功刻畫人物心理。學生寫作中往往不會運用細節描寫,而好的細節描寫常常為文章增色不少。《臺階》一文就有一處精彩的細節描寫,我讓學生細細品味:“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著不是……因此,父親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奮鬥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裡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一輩子低眉順眼、老實厚道,高興起來也與眾不同。一雙手放在哪裡都不是。高臺階的新屋建成了,父親明明應該高興才對,可是卻表現得極不自然。由此細節刻畫了父親一輩子處於地位低下,突然地位變高了而感覺不對勁的謙卑形象,同時寫出了臺階低的陰影一時難以消除心理。品味之後,我讓學生當堂寫一段細節,有幾個同學寫得相當精彩。

總之,我感覺本課上得比較成功。今後在記敘類文章的閱讀教學中,我將努力把閱讀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讓我們的語文課本,真正成為“本”,在此“本”之上,讓學生的語文能力,特別是閱讀寫作能力枝繁葉茂。

課後教學反思 篇5

通過前面我們學習了中國的農業後,來引入我們學習的工業,國民經濟中另外一個重要的或者說最重要的生產部門——工業,我們這節課就是來了解一下工業的基本類別、特點,我國工業50年來的發展及前景。當然我在這裡也設計了一個問題環節,那就是工業的作用。學生通過自學瞭解到了以下的幾個方面:

(1)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工業發展水平。

(2)工業生產的一些產品是現代農業所不可缺少的,而一些農產品也需要工業的加工才能為我們所利用。

(3)顯然,對於交通和國防的建設來說,其現代化水平同樣取決於工業發展水平。因此,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在工業各部門中,哪些部門與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國防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最為密切?

接下來我們通過了解了工業的幾大部門後,著重瞭解工業需要各種能源,那就是煤、鐵、石油等能源。這節課我認為能夠掀起高潮的部分,就是讓學生自己來談根據所見所聞,談談你對開發“小煤窯”的看法?而這個問題學生有的在課下已經準備好了許多小煤窯發生的重大人員傷亡的事故,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大關注,通過了課件也讓學生看到了許多小煤窯事故的慘景,學生看的是觸目驚心,無形中瞭解到了一種道德觀念,那就是人不能只圖自己的.利益,而忽視了國家和他們的整體利益,所以這也對學生進行了一種道德教育。

課後教學反思 篇6

《嫦娥》這首詩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嫦娥奔月》。這個故事的內涵比較豐富,借嫦娥飛月的故事抒發了作者深處孤寂的感受。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這些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為此,執教者在教學中設計了幾個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

1、課前預習時,給學生髮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讓學生先去了解故事,為理解詩意做了鋪墊。

2、課中,在激趣匯入一環中,由學生講了故事的梗概之後,欣賞《嫦娥奔月》動畫,更深層次地為理解故事打下了基礎。

3、品讀鑑賞過程由淺入深,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嫦娥為什麼而後悔?”“作者為什麼要寫這首詩?”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走進詩境。但這些都應該讓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進行,在這節課的朗讀強度還有些不夠。

《嫦娥》這首古詩不只包含豐富的情感,還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討論“嫦娥該不該偷吃靈藥?”這一環,沒有聯絡到現實生活發散開去,真正領悟其內涵。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我們準備作出以下調整:

1、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指導朗讀,引導學生邊讀邊議,邊讀邊體會,留充分的時間給學生練習朗讀、背誦。

2、引導學生透過詩,領悟其內涵。

課後教學反思 篇7

《稱讚》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個有趣味的故事,課文洋溢著時代氣息,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文質兼美、語言典範,既能使學生學習語言,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一堂課下來後,回想起和孩子們一起渡過的短短的40分鐘,品味著和孩子們的真心交流,感情的真誠碰撞,我享受到了快樂,嚐到了收獲的喜悅。現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教學中的得與失:

一、微笑教學,真誠稱讚。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輕鬆愉快,他們就會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所以,我努力在課堂上始終面帶微笑,對學生每一個積極的表現都給予真誠的稱讚,創設愉悅的氛圍,如:課始,我對學生積極準備上課的狀態進行了點面結合地稱讚(你坐得真好,像個小戰士似的!)(你的學習用品放得多整齊啊!)(你們的精神飽滿,眼睛一直注視著老師!老師稱讚你們!);接著又根據圖片認識了“刺蝟”等詞語。指導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自悟道理。這樣、課堂自始至終都充滿了情趣、學生興趣的激昂。

二、快樂學習,積極自主。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的實踐能力。於是,我努力將這一理念體現在識字和閱讀教學之中。

1、讀,特別是朗讀,是語文教學最傳統、最基本、最能體現自主學習的方法。以讀帶悟,朗讀中理解詞語的意思,朗讀中體會句子的語氣,增強語感,體會真誠的稱讚能帶給人自信。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指名讀、加上動作讀,對著螢幕讀等,既避免枯燥,又加深了對句意的理解,還提高了朗讀能力。同時,教師注意處處、時時稱讚學生的感悟理解,點滴進步。這樣,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引導者和參與者,為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學習,注入了激情和活力。

2、我鼓勵學生自主識字,交流識字的經驗。如“這個字你是怎樣認識的,有更好的辦法記住它嗎?“;鼓勵學生大膽猜字如:學習“採”字。通過多種識字方法的運用,提高了學生識字的興趣,識字能力得到鍛鍊。

再回過頭來反思課堂,我有以下幾點做的不夠完善,應改進:

1、在教學中,在學生回答問題時顯得有些急躁,有搶學生話的現象。

2、時間分配有點不合理,造成前鬆後緊的課堂節奏。

3、預設與生成有著一定的距離。

4、課堂評價有時不夠到位。應注意教師評價的多樣化和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