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歷史課後教學反思(精選7篇)

來源:才華庫 1.64W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什麼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上冊歷史課後教學反思(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上冊歷史課後教學反思(精選7篇)

七年級上冊歷史課後教學反思1

很長時間以來,歷史教學中就存在學生學習興趣性的問題,事實上是我們被舊的教學模式所束縛,不敢創新,不相信學生的能力,不敢大膽開拓,沒有認識要使學生能夠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關鍵就是要讓他們有對學習的興趣,如果在教學中沒有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活躍輕鬆的課堂氛圍,無疑於使學生在成長中先行失敗。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產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較為穩定的學習情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作為老師愛學生天經地義,特別是愛好學生一點不難,但要愛學困生,與你頂撞,又不會尊重同學老師的學生,我們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老師要對不同的學生選好切入口,如:瞭解他們的家庭,關心他們的學校生活,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尊重他們,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這樣他們就會慢慢與老師親近,願意與老師交流。要提高歷史成績,除了讓孩子們對歷史學科感興趣外,還應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

前一時期從課堂教學看,我有意強化課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調動學生興趣,注重對基礎的分析與講解,學生有了一定的興趣,但歷史學科注重以考定教,強化知識點的識記及練習,由於識記、鞏固複習、督促不到位,導致學生不能靈活運用。加之學生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歷史課餘一般不會複習歷史,針對此,我又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督導,重視落實檢查;同時,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向課堂要質量。歷史知識積累,僅限於每週的三節歷史課是遠遠不夠的,歷史試卷要拿高分,必須要對教材有足夠的掌握,要達到爛熟於胸的程度,因此要教會學生合理的安排複習時間,做到多看、多讀、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試題也會是"難於上青天"。

針對新課程背景下試題較為靈活這一特點,我在今後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有如下設想:

1、平時抓好培優轉差,對學困生應多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情況,多鼓勵,幫助他們理清知識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耐心的教給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且建立幫扶物件,兵教兵,好帶差

以上的作為培優物件,嚴格要求他們掌握好知識點,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歷史的機會,自己給自己訂一個可行的目標,併為之而努力。

2、多學習、多鑽研。取他人之長,多聽課,包括其它學科的,學習他們的長處,好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教案。

3、教會學生學習歷史,在書上作圈、畫、勾、點、旁批,學會積極關注新聞、社會熱點,把最新資訊與課本聯絡起來,增加見識。

4、在自己平時讀書過程中,有意識的收集資料,積累命題素材。這樣,每次作業可以佈置可供選作的自主命題。此題較為靈活,應多讓學生見之,熟悉題型增強能力。

5、積極接受學生意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例如有學生提出多總結,多講解題的思路。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是好的教學方法。課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紮紮實實的去努力,去嘗試,去探索。

6、後期加大力度進行強化訓練,對每一課的知識點進行過關,要求優生的正確率達99%左右。

7、更加註重學以致用的原則,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運用知識解題的能力。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嗎?那麼,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七年級上冊歷史課後教學反思2

一、教材地位:

本課在中國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原始社會,下啟奴隸社會。主要介紹了夏、商、西周的興亡交替過程及西周的分封制。重點是理清朝代更替線索,難點是分封制的理解。

二、學習目標的制定:

本課學習目標分為(1)知識目標:記住夏朝的建立和西周分封制;(2)過程與方法:概述夏、商、西周的興亡過程;(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商湯攻夏和武王伐紂獲勝的原因,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學流程:

1、複習舊知,通過設問“禹建立夏朝標誌著什麼?”試圖通過此題,即複習舊知,又使學生學會簡單歸納知識;再由夏朝建立的標誌引出奴隸社會四階段,由此匯入新課。

2、結合教師列出目標內容,讓學生通過自學找出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大事、暴君、滅亡時間,短暫鞏固後讓學生進行概述,出示動腦筋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

3、分析課題中的“興亡”引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找出“興”的表現和“亡”的原因,突出關鍵詞“記住、概述、知道”。

4、指導分析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麼會取得勝利?進而分析這幾個朝代滅亡的共同原因。最後得出結論:暴政必然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諧社會是我們人類追求的共同目標。

四、幾點不足:

1、準備倉促,對教材挖掘不夠深刻。

2、和學生互動場景較少,分析問題引導不夠,且分析不透徹。

3、在講分封制的時候,稍微有點亂。沒有按預案進行教授。

五、反思:

上一堂滿意的課不容易。

七年級上冊歷史課後教學反思3

歷史比較法是歷史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它是分析歷史事物和評析歷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歷史教學比較法,是指將有一定關聯的歷史現象和概念,包括事件、人物、制度等,進行比較對照,判斷異同,分析緣由,把握歷史發展程序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認識歷史現象的性質和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掌握了比較法,能認識歷史的共同特徵,理解歷史發展規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掌握知識取得進步。

比較常見的歷史比較法有:

⑴從時間觀念出發,就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時期(階段)的歷史現象作比,或就某一歷史事件的各個發展層次作比,也叫縱比。諸如:中國近代的兩次鴉片戰爭、戊戌變法和孫中山所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歐美的三次科技革命等等。

⑵從空間觀念出發,就不同民族、地域、國家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對照,也叫橫比。如:中西文化成就,戊戌變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俄國與其它資本主義國家在侵華上的不同特點,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特點。

⑶縱橫交錯的綜合比較法即縱向穿線,橫向織網,縱橫交織,構成一個立體的比較體系和結構。如:在比較中西方差異時,可以從社會階級組成、政治狀況、經濟發展狀況、文化差異、宗教信仰、對外關係、軍事實力、民族關係等各方面進行縱橫、交錯的多方位的綜合比較。

⑷一些概念的比較。如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可以和《共同綱領》從地位上與內容上作比較,從中認識兩者的區別於內在的一致性。

運用上述比較法時,可根據所需要的內容從巨集觀或微觀,現象或本質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較,但一定要做到線索明確,深入簡出,使學生真正理解,而不是為比較而比較,僅僅留於形式。

七年級上冊歷史課後教學反思4

本學期以來,面對前教學工作和月考成績,心中有不少感慨。新課改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過自我感悟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顧教學工作和考試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覺得在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要求不好.

七年級學生,自我約束力、閱讀能力不強,讓學生自讀課文找重點知識,總覺得太浪費時間,需要十分鐘左右,而且重點找不準,在書中亂畫,在自學完後,不知道記憶重點知識,有時一節課學習效果太差。所以有時乾脆放棄學生自學這一環節,該用傳統的老辦法,結果學生的自學能力沒有得到鍛鍊,影響到學生以後的學習。

二、對學生能力培養沒有很好地重視。

能力應是學生在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經過獨立的思考歸納經過長時期的培養訓練才能形成的,限於在課堂上時間緊任務重這一現實,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培養訓練,使學生在考試時面對一些考察能力的題目上,學生應考能力差,得分不高。

三、對基礎知識抓得不牢。

從這次考試反映出來的情況看,一些問題平時都講過,也都讓學生記過,但由於學生人數太多,照顧不全,檢查不及時,使一些學生成績並不理想,該會的沒有做好,得分比較低。

四、對學習較差的同學重視不足,特別是每一小組中的一少部分同學。

由於這些同學基礎較差,個人素質不是很好,在學習中是比較困難的,每次檢查一般都是這些同學不過關,由此造成成績特別懸殊。

由於以上問題,在期會考試會考試成績不很理想,在以後的工作中,應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檢查,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學生的檢查力度,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使每個同學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期望在期終考試中提高成績。

七年級上冊歷史課後教學反思5

打造高效這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預習課本,對課堂上的一些重難點問題有所思考,使學生對歷史的線索更加清晰,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課後的小測有利於在學生拓展知識的前提下進一步鞏固知識點。教學方法是好的,課在實施的過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將從兩個方面予以說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講第一課繁盛一時的隋朝時,作為起始課,在匯入新課時利用歷史朝代歌,通過提問方式和學生一起回顧,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利於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絡。

2、這幾節課都利用視訊輔助教學,通過大運河、和武則天的視訊資料,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3、通過預習題綱導讀,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不足之處一:

1、在第一課設計了三個合作探究題有點多,時間不夠用,而且

有些影響重點的突出。

2、在預習導學時讓學生按所有的提綱的順序通覽全書有些浪費時間。

3、上了兩節課了都感到課堂練習時間不夠充分,鞏固不到位。

4、學生在發言方面,7.7班較好,其他班級學生不願舉手,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5、通過課前默寫檢測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對對第一課知識大運河的相關知識掌握的不好。

三、採取的措施:

1、在導學案的設計上再精煉,問題的設計要少而精,討論問

題要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能有感而發。

2、增加課堂練習時間,保證學生能當堂掌握所學知識。

3、督促學生利用好小組互幫互學,發揮小組的作用。

4、對學生髮言好的及時加分鼓勵,激勵其他同學參與進來。

七年級上冊歷史課後教學反思6

歷史這一學科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科學、文學等等。所以對這一學科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對於剛剛進入中學的學生來說,歷史這一門課程他們既陌生又熟悉。在國小階段對於歷史知識也瞭解了一些。面對這些七年級的學生,歷史這一門課程我們老師應該怎麼教呢?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對此在這裡提出一些我的淺見。 七年級的學生大多數都處於青春叛逆期,學生的獨立性增強,希望有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錢和時間,而有些學生有時會錯誤地理解民主,並逐漸滋生叛逆心理,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們希望獨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間,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再加上他們剛到一個新的環境,與新的老師和同學接觸,這需要一段適應期。而且許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無味,不喜歡上歷史課,所以這門課對學生的吸引力並不大。那麼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呢?

(1)根據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不同的講課方式。例如七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一)》,這一節涉及的內容是比較廣泛,包括先秦時期文字的演變、天文、曆法、醫學和音樂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認為這一節課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中選擇感興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關的資料。然後在課堂上由小組的代表給大家講述他們所瞭解的內容。最後再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通過本節的學習能夠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所創造的輝煌文明。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教學中,更有利於學生對這部分歷史知識的掌握。

又如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這一節的重點內容就是漢武帝對漢朝的統治,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給大家看一些電視劇《漢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學生的形象記憶,以此幫助學生更好的瞭解這一時期的歷史。同時也可以加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漢武帝的瞭解進行點評,並且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漢武帝沒有實現大一統,那麼中國的歷史會怎樣發展呢?”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西漢歷史的瞭解,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

(2)上課前老師要做充足的準備,儘量從學生的視角去講解。從學生熟悉的內容進行教學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例如第18課《三國鼎立》,相信許多同學都對這一課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因為這一課的內容與他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的內容有關,因此學習這一節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前多瞭解一下學生對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從調查的方向上去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

(3)抓住學科之間的滲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歷史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從其他的學科上引入歷史這一學科的學習。例如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這一節會學到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介紹這一時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麼在這裡可以結合語文課上對《論語》十則的學習,學生對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此匯入我想學生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

這只是我對歷史教學的一點淺顯的看法,如有不足之處請見諒。那麼對於七年級的學生怎麼才能學好歷史呢?由於國中的學習要求與國小不一樣,學習方法也就不同,對此許多學生很茫然不知道該怎麼去學習。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書。對每一節的學習內容要根據小課題有所大致的瞭解,並在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這樣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不會摸不到頭緒。然後不斷的鍛鍊自己分析問題、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開始可以就一些簡單的進行練習,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後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

七年級上冊歷史課後教學反思7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遵循“學生髮展為本”的基調,實施開放式、參與式的課堂教學,以達到充分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分析能力,發展學生的潛能,樹立正確的地理思想觀念。我以此來設計我的本節課。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可以瞭解五種地形型別。五種地形的概念很抽象,怎麼才能讓學生有興趣去了解,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呢?考慮到七年級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以及形象思維發展優於抽象思維發展的實際,我在課堂上除了展示各種地形的精選圖片外,同時我為了讓學生對五種地形特徵有深刻理解,還設計了“畫一畫”這個環節,讓他們通過動手畫地形剖面圖,果真學生在畫完後反映出了很多問題。因此,更讓我堅信了動手畫一畫的好處,我自認為這是本節課的亮點,這個活動完滿的完成了教學目標,也培養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真是一舉兩得。

我個人認為一堂優秀的課,應該貼近生活實際,以學生的實際為中心,能夠讓學生產生共鳴。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想到最後能從學生的的實際出發,從身邊實際談地形,學生就可以更加激情的參與進來,而且可以使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所以我在教學中,提出問題:“餘姚這裡的地形型別是什麼?”由此得出,丘陵、山地是我們這裡地形特點的結論,這樣可以使學生達到更好的理解課本的目的。

這堂課的缺點也很明顯。第一,口頭表達欠成熟,提問的時機、物件、次數都還要斟酌。對學生的提問方式也不夠科學,喜歡用“是不是”,“對不對”這種引導式的提問方式,沒有設計更佳的提問方式,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這種提問方式,只會增加學生思考的惰性,對本該學生思考回答的問題間接由老師來解決,阻礙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第二,不是能很充分的照顧到每個同學。特別是在展示“畫一畫”作品環節時,有幾個沒有展示的同學,但作品非常出色,作為老師應該關注和表揚他們,可是由於顧及到上課的時間,我卻沒有提及,這點是不利於學生髮揮學習積極性的。

總之,本節課雖說有不少的不足,但是這堂課能夠做到吧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使他們發揮了其主體地位的作用,在學習中找到樂趣,使學生的思維律動起來,是本節課很大的一個亮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