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數學課後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來源:才華庫 2.63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數學課後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下冊數學課後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七年級下冊數學課後的教學反思1

《相交線》是人教版教材第五章第一節的內容,b,也是本學期的第一節新課內容。教學要求瞭解對頂角與鄰補角的概念,能從圖中辨認對頂角與鄰補角;知道“對頂角相等”;瞭解“對頂角相等”的說理過程。重點是對頂角的概念,“對頂角相等”的性質,難點是“對頂角相等”的探究過程。

經過上學期一學期的實踐,我們實驗班的孩子們,已經漸漸地適應了先預習後授課的教學方式,授課時,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孩子們。讓學生先自學本節內容,然後教師讓學生談自學的收穫,同學們互相補充、交流探討,我只是強調了重點、點撥難點,這樣可以很順利完成了本節課的任務,學生學習的效果很好,只是教師講的少、輕鬆多了。以教師引導講解為主,只點撥難點,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設計並通過不斷反思和修正來發現,而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是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概念,培養科學探究的方法、態度和習慣等等。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想基本轉化成課堂教學行為,但是在實踐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如:

1、在提出問題的時候,學生的思考時間較少,只有程度較好的學生思考出來,大部分學生都還在思考中。

2、欠缺對“學困生”的關注,我也沒能用更好的語言激發他們。

3、合作探究的題目有一定的難度,大多數學生還是沒能研究出結果。

我想:在以後實際工作中,要時刻牢記這句話,多學習別人的長處,克服不足之處,使自己的水平再邁上一個臺階。

七年級下冊數學課後的教學反思2

《平移》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結合生活經驗和事例,讓學生感知平移現象,並會判斷平移及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本課設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通過對生活中的平移現象感知歸納平移,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移運動的表象。

首先,在教學時我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尋找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絡,選取學生熟悉的、豐富有趣的生活例項——升降電梯、觀光纜車、推拉窗匯入平移。讓學生感知平移,讓學生初步理解平移的特點。在教學中,老師應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把問題丟擲來:“這三種移動:上下移動、前後移動、左右移動,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能總結出來,那麼就說明他們對平移認識明瞭。如果學生不能一次歸納,老師就應引導學生用手勢、動作表示平移,充分調動學生頭、腦、手、口等多種感觀直接參與學習活動,來加深理解。而本節課平移的特點是我直接講出來的,這是不足的一點。

教學平移距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很難想到要數一個圖形平移的格數,只要去數某個點移動的格數。這一部分的教學主要由我自己講授,沒有考慮學生自己的方法。在講授時,沒有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方法的講授沒有很詳細、清楚,因此,學生數方格紙上圖形的平移格數,以及畫簡單圖形的平移,掌握得不是很好。

本節課我有很深的體會:老師的提問應考慮孩子到孩子的知識掌握能力,他們能不能夠回答得出來。老師應充分相信自己的學生,在學生不能很好的回答你的問題時,應耐心的,有針對性的指導。課堂上不是幾個孩子掌握好了就行了,課堂是孩子學習的主體。低年級的孩子動手能力和習慣都應加強,畫圖一定要用鉛筆和直尺,教師必須嚴格要求。

七年級下冊數學課後的教學反思3

自開展學習“洋思”以來,我深刻體會到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洋思國中課堂教學三條原則:以學定教原則;教學目標五不準原則;嚴格命題原則。嚴格規範了教學行為,使洋思課堂教學改革在一定的框架下縝密有序地發展,這給我們學習洋思提供了借鑑。洋思經驗不是一種死經驗,也不是萬能的格式,需要我們靈活運用、傳承與創新。教師應以改革求發展、求質量、求生存。就要注意以下兩點:

1、教學理念的改革。相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追求“讓每一位家長滿意”。

2、課堂教學的改革。追求高效的課堂: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動而不胡動、形散而神聚。高效課堂做到“三講三不講”:講易混點、講易漏點、講易錯點;不講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學生怎麼學也學不會的。

七年級下冊數學課後的教學反思4

“現在的學生越來越懶了,越來越難教了”,這是在辦公室裡與其他老師常談論的話題,這也似乎成了許多老師的共識。本學期在課堂教學中,也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問題:學生精神不集中、對一些稍有難度的題目不願多做思考、提問題時只有少數同學舉手或是一問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對這種現象,我覺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愉快的學習氣氛,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挖掘他們潛在的能力,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

因此,我覺得要想教好學生就要做到:

1.傾聽學生說,做學生的知音。

2.相信學生能做好,讓學生做,獨立思考、獨立說話,教師起誘導作用。

3.放下老師的“架子”和學生交朋友,來一個變位思考,讓學生當“老師”。

4.教學上掌握好“度”及時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加強課堂教學中的規律教學。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探究規律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

6.誠實守信,嚴傳身教,教書育人。

總之,教育學生就要從正面解決問題,而不是抱怨。教師與學生互相尊重、理解,才能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七年級下冊數學課後的教學反思5

平移是物體移動的一種基本形式,學習這部分內容,將有助於學生了解變換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感知他們的作用,並建立一定的空間觀念。通過生活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平移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分類、對比,初步瞭解物體的平移的變換特徵;初步會判斷圖形的平移。

由於是初步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之前,首先讓學生觀察了具體的例項,對“平移”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學生在玩中感受平移現象。在活動體驗中,研究平移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充分體驗到了“數學好玩”的特點。知道“平移”的特點是:直直的,方向不變。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學生最喜歡的學習就是“玩”。只有遵循學生特點的設計和教學才是被學生所接受的教學,也才是有實效的教學。

這節課我主要是把數學生活化。會在方格紙上平移簡單的圖形。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平移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運動現象,隨處可見,所以我儘可能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豐富想象,讓學生在生活化中感知和認識物體的平移。

儘管進行了精心的準備,但還是有少部分學生對平移的距離認識比較模糊。

七年級下冊數學課後的教學反思6

在課程設計中,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問題儘量拋給學生解決。這節課中,我除了作必要的.引導和示範外,問題的發現,解決,練習題的講解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完成。

2、形式多樣,求實務本。從生活問題引入,發現第一種識別方法,然後解決實際問題;在鞏固練習中發現新的問題,激發學生再次探索,形成結論;練習題中注重圖形的變化,在圖形中為學生設定易錯點再及時糾錯;用幾何畫板設計遊戲“米奇走迷宮”,在遊戲中檢驗學生運用知識的熟練程度。而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是圍繞著需要解決的問題展開,不是單純地追求形式的變化。

3、有意識地對學生滲透“轉化”思想;有意識地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本節課對七年級學生而言,本是又一個艱難的起步。但這一堂課,學生學得比較輕鬆,課後作業效果也很好,基本達到“輕負荷,高質量”的教學要求。

一堂課下來,遺憾也有不少。比如一個提問的不到位,上臺展示的學生誤解了我的意思,竟去書寫推證過程(這超出了他們此時的能力範圍)。在這堂課上,部分同學沒有展示自己的勇氣,一方面與教學內容的難度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我沒能讓他們完全放鬆下來有關。

七年級下冊數學課後的教學反思7

用直方圖描述資料,課本上的內容雖簡單但學生很難理解它,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引導探究的方法教學,課後反思課堂,感覺教學設想基本轉化成課堂教學行為。

1、激發學生思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課上我是通過提問發散性問題來啟用學生思維。如:“問題提出:為了參加全校各年級之間的廣播體操比賽,七年級準備從63名同學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學參加比賽,如果讓你去選參賽隊員,你將如何去選?”學生回答五花八門,多是膚淺的問題,但參與面很廣。針對他們的問題一一解決。在探究列頻數分佈表的步驟時,轉向學生解答中的一些具體錯誤問題(也是易錯點和難點),讓他們找出錯誤的原因,再引導他們體會、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2、促成情感目標的落實

如提問:“他們做操怎樣?我們和他們比呢?”從而對他們進行教育,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最後的練習題,根據圖表說資訊,體會表格在整理資料中的作用,感受統計在生活和生產中的作用,增強學習統計的興趣,培養調查研究的良好習慣和科學態度。

總之,本課在教學時,總體感覺很順暢,學生思維活躍。踐行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著眼學生可持續發展,注重教學目標多元化,在價值目標上不僅讓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讓學生親身經歷資料收集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增強應用意識,獲取數學基本思想,瞭解數學價值,教學中注意所學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絡,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