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的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1.86W

本課以“音樂會”為主題,安排了兩首學唱歌曲:《快樂的音樂會》和《嗩吶配喇叭》,以及兩首聆聽樂曲:民間樂曲嗩吶獨奏《百鳥朝鳳》和管絃樂曲《青蛙音樂會》,其中兩首學唱歌曲,初步展示了我國民族樂器的部分種類,聆聽樂曲《百鳥朝鳳》,向孩子們展示了嗩吶這種民族樂器獨特的音色。孩子們通過聆聽和演唱,不但認識了這些風格獨具的民族樂器音色,還能體驗人們在演奏民族樂器時快樂無比的心情,而且通過模仿演奏,也激發了孩子們對模仿樂器音色及探索悅耳聲源的樂趣。

《音樂會》的教學反思

為了讓孩子們瞭解我國豐富多樣的民族樂器,並感受它們不同的音色,我截取了二胡、古箏、笙、笛子、簫、葫蘆絲等樂器演奏的音樂片段,讓孩子們分別聆聽,然後區別判斷;還把小堂鼓、小銅鑼帶到課堂上,讓他們親自視奏,感受它們不同的音色和敲擊帶來的樂趣。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探索好聽的聲音,引導他們利用家中的廢舊物品自制“樂器”,來為歌樂曲伴奏。孩子們的製作多種多樣,精彩紛呈。都爭相恐後的前來展示自己製作的“樂器”:有的孩子把廢棄的鑰匙、鐵夾子、小鐵片、壞掉的小玩具上的鈴鐺串在一起,做了一個“串鈴”;有的用紙板和啤酒蓋做了一個“鈴鼓”;有的用易拉罐、礦泉水瓶、筷子、大豆等製作了“沙錘”和“雙響筒”;有的用小鐵棍和鐵管制作成“三角鐵”;有的把幾個小葫蘆串起來,製作了“小鼓”;有的把紙杯排成一排當作“排鼓”;特別是二班的陳巨集鳴,自制的樂器不只美觀,而且音色更加的豐富。他用廢舊的圓形糖果盒、小鐵棍、小塑料球和線繩製作了錯落有致,能夠發出三種音色的“樂器”。為了進一步激發他們以後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樂趣,我讓他們手持自己的樂器,一一給他們拍照留念。看到這樣,沒有帶自制樂器的孩子,也坐不住了,爭搶著紛紛上臺展示他們臨場製作的“樂器”:有的`用鉛筆敲擊課本發出“啪啪”的聲響;有的用鉛筆敲擊水杯子,發出“鐺鐺”的聲響;有的用鉛筆敲擊自己用紙折成的小盒子,發出“嘭嘭”的聲響;有的用一根塑料繩,在三角尺上來回磨蹭,模仿小提琴的聲響;有的用兩塊三角尺,相互碰撞,模仿響板的聲響;還有的孩子敲擊自己的兩腮,模仿小鼓的音色;敲擊自己的腹部,模仿大鼓的聲音;還有的用彈舌和捻指來模仿木魚和雙響筒的聲音。

教室裡充斥著各種聲響,整個教室都沸騰了,像“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樣。為了能夠“平息”這熱鬧的景象,我趕緊彈奏起《快樂的音樂會》的旋律,讓孩子們給我伴奏。孩子們手持自制樂器,合著音樂敲擊著,臉上洋溢著無比快樂的神情和成功的喜悅之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