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才華庫 1.29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5篇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

今天將日記兩則結束,課堂伊始,以自己做過的夢來進入這一課。孩子們的興致還是很高的,今天我們接著來學習日記兩則。學生讀全文說說自已的體會及問題。讀第一篇日記時,主要引導學生體會夢中的美,同時注意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但是讓學生說話練得太多,時間沒把握好。如:羨慕、迫不及待等並通過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指導朗讀。

現實中對媽媽做法的不理解,所以認為媽媽很小氣,在這裡我先引著學生順著小作者的思路讀,體會小作者從高興——生氣——不高興的心情。先不以自已的認識去分析,當學生把第一篇日記讀得十分符合人物時,我問:小作者對自已媽媽這樣做很不理解,那你的認為呢?你認為他的媽媽到底小氣嗎?再默讀課文思考。

結果學生就開始了分析,有認為她媽媽捨得買那麼多書給她,並也買了裙子給她,只是和她要的不一樣罷了,說明她媽媽還是很關心她的等等,學生的意見也還真多。

後一則日記,主要解決剛才的問題:阿英是誰?她在哪裡?媽媽為什麼要給她也買一份禮物?最後這個小女孩為什麼又不要那條白紗裙了呢?經過讀思結合學生理解得算是透的了,於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反覆讀,並結合理解讀出不同的語氣。小作者的心情也高興了。

至於日記的格式強調的還是不夠詳細。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沒能把握好,研究教材還不夠透徹。板書過於簡單,沒能突出主題,重點詞的板書不夠到位,應該注重簡潔明瞭,並且一些重點詞應該及時地寫在黑板上。

其實應該在課尾組織學生說說自己心中的想法。聯絡生活說自已的決心和做法,說自已也要怎樣節省來幫助阿英及像阿英一樣的小孩。我應該順之將其引入現實,那就是節省錢,來資助濟源山區的一些貧困學生。 可是時間不夠了。整堂課時間安排有些前鬆後緊。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2

《父親和鳥》教學反思 《父親和鳥》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通過“我”和“父親”關於鳥的對話,讓我們瞭解到“父親”對鳥不同尋常的瞭解,更感受到父親對鳥超乎常人的熱愛。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地讀,體會父親對鳥的摯愛。閱讀本文,讓學生反覆閱讀,用心體味,使他們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融洽。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 學習生字,紮實有效

在本課的生字教學中,我採用了結合偏旁,歸類指導。如喃、嗯、味,這三個字都是口字旁,說明與嘴有關,解釋:喃喃就是一個人自說自話。嗯即嘴裡發出搭理別人的單音。味可以用鼻子聞,也可以用嘴巴品嚐。而教“蒙”時,我則結合霧裡看物體,就像眼睛蒙了一塊紗巾,所以“蒙”字裡面有兩橫,強調上面的一橫就是矇住眼睛的一塊紗巾。這樣結合字形,形象解說,學生就學得有興趣,記得牢固。

二、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在學生自讀了課文後,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後讓他們劃出課文中描寫“父親”知鳥的語句,我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交流之後,組織了多次層層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讀。在朗讀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讀出情:對小鳥、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讀時我讓學生自己體會文中的語氣,讀的形式靈活多樣:聽讀、自讀、品讀、同桌互讀等,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領學生逐步感悟父親知鳥愛鳥,使小鳥的可愛、小鳥的快樂、父親的情懷在孩子頭腦中活起來。通過朗讀,使學生悟出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

三、抓關鍵詞句,學習表達方法

本文通過描寫父親只看了看樹林,聞了聞林中的氣味,就準確地知道林中有許多小鳥。充分說明 “父親知鳥”、“父親愛鳥”。 那如何讓學生知道作者怎樣寫出來的?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從課文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父親是個知鳥、愛鳥、愛樹林的人?接著指導學生從“望了又望、聞了又聞” 等詞句和父親的語言中體會到父親的“知鳥”; 從“我知道父親這時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說”“深怕驚動小鳥”等詞句和父親的語言中領悟父親的“愛鳥”,從“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這一句中領會“我”的愛鳥、護鳥之情。

不足之處:教學中的引導語,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練。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3

我們一(3)班的學生表現能力強、朗讀很有特色,因此在一年級家長開放活動中,我挑選了這篇有趣的童話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課文通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經過,講了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的特點和小魚、黃牛、燕子尾巴的用處。課文較為簡單、易懂,在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等,使學生在較輕鬆的課堂氣氛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讓他們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學生通過充分地、饒有興趣地讀文,理解了課文,培養了語感。

另外識字教學也是本堂課的特色。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學生字的能力。課堂中,他們一個個登臺亮相,做小老師,聲音響亮,語句連貫,滿是自信,家長們紛紛向孩子翹起了大拇指。

課堂的不足:由於識字教學用時過多,導致後面的內容明顯縮水,沒有時間進行寫字指導,看來如何提高新教材的課堂效率,還得繼續研究。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4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 走進山林,探訪善終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課題《山中訪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象構築情境這一獨特、詳明的表現手法之凝聚,是這篇作品中不可忽視的文眼。在教學中,我就緊緊抓住《山中訪友》這個題目展開,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題,連結起導讀文字的線索:

(1) 揭題後,我讓學生猜測作者去山中訪友的物件是誰呢?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2) 作者在山中拜訪了那些朋友?通過初讀課文,學生明白了拜訪的朋友原來是老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雲雀、落花、落葉等,概括地說,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 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裡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然後讓學生細緻深入地讀文,找出描寫可以看出“我”和山裡的“朋友”有著深厚感情的有關語句,讀讀體會,再組織交流。

片段一:

師:下面,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去拜訪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請大家一起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生齊讀)

師:一進山門,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裡默默對他訴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學生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說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師:有道理。誰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師:那你們從哪兒體會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人馬渡過對岸,給大家帶來方便。

生:他在澗水上已經站了幾百年了,說明他為大家服務的時間很長很長,從這兒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師:說得好。隨著時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舊,默默地站在這澗水上,為大家服務。難怪作者一見到他,就由衷地讚美他,對他說:“老橋,你如……”(生齊讀)

師:這就是作者拜訪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作人來寫,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4) 在教學快結束時,我問學生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學生紛紛回憶到:春遊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愉快,看到小鳥和樹枝隨風擺動,我們覺得他們的心情和我們一樣高興,小鳥在快樂地唱歌,樹枝好象也在歡樂地舞蹈。我通過激發學生回憶類似的體驗,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總之,在教學時,我更多地考慮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收穫,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主線理解全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就該課的課程資源來說,應該很好地利用課文來理解古詩,深入體會思想感情。我教學這一篇課文後作以下幾點反思。

一、品讀激情,情感共鳴

《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文蘊含著濃濃的思鄉之情,我們只有通過品詞、品句和品讀才能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共鳴。因此在教學時我作以下朗讀指導:

(一)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緊扣“兩年”一詞,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現實生活事例進行對比,結合學生平時離家時間幾天就覺得很想家人了,跟作者離家“兩年”對比。通過對比,學生理解了“兩年”確實很長,作者也更想家鄉和親人。進而指導學生品讀“兩年”的語氣,以突出作者離家之久,思家之切。

(二)學習第一、二自然段後,讓學生相應找出作者用來表達這兩自然段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時,設計了邏輯引讀: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很想念家鄉的親人,於是便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年又一年,重陽節又到了,王維還是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他更家想念家鄉的親人,於是再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兩年過去了,年復一年,年年如此,佳節如期而至,思鄉肝腸寸斷,他依然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通過層梯式的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這“一年一度”這個平談的數字感覺到作者思鄉的內心世界,思鄉之情隨之升騰。此時多作任何的分析都是多餘,惟有這朗朗的書聲才能表情達意。我想這就以讀代講的魅力吧。

二、講寫結合,訓練表達

由於是由文入詩,文中的意思與詩中的大概一致,在學生理解課文中與之相對的詩句後,相機安排了一個講寫結合的訓練。先讓學生結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話來說說每一句詩的意思。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動筆寫寫每句詩的意思。這一說一寫,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符合語言訓練的規律。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說:要帶領學生在語文課堂裡走一個來回。來就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回就是從思想內容再到語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學習短文引出思鄉之情;後面講寫結合則是由思鄉之情回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即是思鄉之情是通過哪能些語言文字來表達的。

三、課外延伸,增加積累

學習這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之後,設計了向課外延伸這一環節。思鄉之人何止王維?我國從古至今有許多漂泊在外的遊子時刻思念家鄉和親人。請聽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聽聽他們傾訴思念家鄉、親人之苦。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找出思鄉的句子,體會作者思鄉之情,最後齊讀,達到情感共鳴。以一思鄉主題,引出一組思鄉古詩,讓學生在學習一文時,認識更多的同類古詩,最後還安排學生蒐集其他思鄉之情的各種文體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閱讀量的積累達到質的變化。擴大學生的閱讀範圍,讓“經典”詩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學生可以直接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感受古詩的規律和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逐漸對古詩學習產生興趣。用詩文誦讀等形式讓學生增加自己的積累,豐富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1、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通過朗讀,自讀自悟,感受夕陽西斜美和夕陽西沉雲朵美以及夕陽隱沒時的霞光美。

3、通過對課文地誦讀品味,感受夕陽的美麗,體會人們的喜悅之情,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

感受夕陽西下的整個過程的美(西斜——下沉——落山)

教學難點:

入境品讀,感悟夕陽美

教學過程:

一、 整體感知,發現“美”。

1、今天,讓我們高高興興地繼續跟著爺爺奶奶一起去看美麗的夕陽!(投影出示夕陽組圖,學生欣賞)

2、誰能說說自己的感受?我們一起讚美夕陽:(齊讀課題)夕陽真美!

二、 發散閱讀,感受“美”。

1、過渡: 課文是怎麼寫夕陽美的呢?請小朋友們開啟書本,讀讀課文第2、3、4節,畫出讓你感受到美的語句,多讀幾遍,看能不能把夕陽的美讀出來。

2、第二節中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了美?(出示)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指導朗讀。

⑴“太陽已經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出示圖片,現在的太陽和中午的太陽相比,怎麼樣?(變的柔和了)指導朗讀。

⑵“天空一片深藍”出示圖片,感受並讀好“深藍”。

⑶“連綿起伏的西山披著夕陽的餘暉,顯得十分壯麗”。出示圖片,理解“連綿起伏”。看著圖在本子上畫一畫。師小結:連綿,就是一座山連著一座山;起伏,就是有高有低。範讀“連綿起伏”。出示圖片,理解“壯麗”。師描述:看,太陽快落山了,它的餘暉染紅了天空、雲朵,它好像給群山披上了紅色的披風,這山既雄偉,又美麗。這就叫“壯麗”。齊讀

⑷師:天空一片深藍,西山連綿起伏,多美呀!誰能把這段話連起來讀讀?

⑸誰能給圖片配上文字來讚美夕陽?老師播放圖片,範背第二節。自由練習背誦,指名背。

⑹小結:西斜的太陽收起了刺眼的光芒,給大山披上了一層美麗的餘暉,給樹木穿上了紅色的裙子,就連小朋友的臉也被映紅了!讓人忍不住想說——(齊讀課題)夕陽真美!

3、同學們真會讀書!想不想讓這些夕陽圖在頭腦中“動”起來,一邊讀一邊想就能使圖片“動”起來,要不咱們試試。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第三節讓你感受到了美的詞句?出示第三節。

⑴指名讀,你感受到美了嗎?

⑵“圓圓的臉漲紅了”,漲紅的臉像什麼,可愛不可愛?讀好:漲紅。引讀:“把身邊的雲染成了黃色、紅色、紫色……”還能把雲染成什麼顏色?你能不能用一個詞把這麼多的顏色都說進去?(五顏六色)

⑶這麼多的顏色擠在一起多美麗、多壯觀呀!能給這副圖配上文字嗎?練習背誦,指名背誦。

⑷這麼多的顏色擠在一起,多熱鬧呀!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五彩繽紛的顏色中去吧!——齊背

⑸小結:當太陽慢慢下沉時,他那圓圓的臉漲紅了,就像個可愛的娃娃。它讓周圍的雲朵變成了黃色、紅色、紫色、綠色、藍色、金色……顏色多得數也數不清,讓人忍不住想說:夕陽真美(齊讀課題)

4、我們讀讀、想想、背背,學習了第三節,太陽西沉時雲朵的美都在我們面前動了起來。(出示落山圖)誰能通過朗讀讓這幅圖也“動”起來。請同學們運用同樣的方法自學第四節。檢查自學情況。

⑴指名讀,給這幅圖配上文字。評議:你感受到美了嗎?圖“動”起來了嗎?

⑵“它輕輕地走向西山的背後”,這時,同學們想對夕陽說些什麼呢?(戀戀不捨之情)

⑶練習背誦,再為這幅圖配上文字。

⑷讓我們一起來讀好這片燦爛地霞光,把它們留在身邊。齊背第4節

5、小結:是呀,夕陽真美,讓我們亮開嗓子,用所有的熱情讚美它吧!(齊讀課題)夕陽真美!

6、這麼美的夕陽,讓我們永遠把它記在腦海裡吧!出示第2、3、4節,選擇自己喜歡的背誦(指名背,齊背)。

三、縱向延伸,深化“美”

1、最後,(引讀)爺爺滿面紅光,望著奶奶說:“夕陽真美呀!”爺爺為什麼不望著孫子說“夕陽真美呀”,而是望著奶奶說呢?

2、討論,指名說,小結:是呀,爺爺奶奶雖然大了,但生活很幸福,就像是夕陽那麼美好。讓我們共同祝福他們!播放歌曲《夕陽紅》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7

一、運用古代小故事匯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國小生們都生活在科技社會中,接觸到的都是動漫、電腦等等,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體會詩歌蘊藏的情感更難。因此,創設情景,奠定情感基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通過網路去查閱了有關這首詩的資料,在課前給學生介紹。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知道李白嗎?學生都知道他是唐朝人,寫了《靜夜思》這首古詩。然後我又問孩子們知道汪倫和他是什麼關係嗎?他們都不知道。接下來,我馬上告訴他們,老師從網上查閱了李白和汪倫成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們想聽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都認真地聽老師講故事。(師講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歡做詩,也很喜歡喝酒和遊歷名川大山,汪倫非常仰慕他的才華,很想與他結為朋友。於是就寫了一封信託人帶給李白,上面寫道:“先生,您喜歡遊覽嗎?這裡有十里桃花;您喜歡喝酒嗎?這裡有萬家酒店。”李白一看,呀!這麼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裡,既不見十里桃花,也不見萬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倫解釋說:“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個桃花渡口,萬家酒店是有個姓萬的人開了一家酒店,並不是一萬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被汪倫的幽默與風趣逗得哈哈大笑起來,兩人一見如故。在以後的幾天裡,汪倫每天盛情款待李白,並帶他遊遍了當地的名山勝景,他們一起飲酒作詩,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臨別時,汪倫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誠深深地感動了,即興吟詩一首——《贈汪倫》。

通過資源共享,使學生對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併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情境,指導朗讀。

有人認為“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媒體的介入,由於師與機、生與機的交流,往往會削弱流動在師生之間的情感”。其實不然,假如教師能把握住“朗讀”這座橋樑,就能讓多媒體成為“情感交流”的媒介。

“不及汪淪送我情”這一詩句飽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怎樣用朗讀的加以體現?帶著這樣的思考,我播放古樂,創設情境,飽含深情地朗讀了詩句,學生讀出了李白為意想不到的相送而“驚喜”,從而體驗到了這份“比桃花潭水還深”的友情。

三、課外延伸,拓展學習。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教師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合古詩詞誦讀的活動,穿插表示離情別緒的詩句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提供了古詩學習方法和六首送別詩,學生任選一首自學:《送元二使安西》、《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別董大》。當學生遇到難點時,讓學生質疑,教師適度地加以指導,對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有效的幫助。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拓寬。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8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這樣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

一、創設情景,激趣匯入

天都峰位於我國安徽省黃山風景區內,是最為雄偉壯麗的一座山峰,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對天都峰有直觀的印象、真實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決的問題。針對課文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良好的匯入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慾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課文插圖,讓欣賞這裡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發起極大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語言文字學習做好鋪墊。

激趣匯入之後,應該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從總體上作以把握。初讀課文是必不可少的。讀後讓學生自己交流初讀情況,說說課文寫了些什麼,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之後,老師梳理這些問題,確定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即讀懂爸爸最後說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體感知,導讀體會

在這一部分教學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老師講得再好,沒有學生全身心投入去邊體會邊讀好。以多種形式讀,個人讀、小組讀、小夥伴合作讀、齊讀等。先讀感受黃山的雄偉,天都峰的險峻。通過讀書,學生就能夠體會到:擺在小作者面前的難題就是他即將要爬的天都峰原來是這麼的高,這麼陡,這是需要一定的勇氣和資訊才能爬上去的。

所以說,語文課就是學習閱讀、享受閱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良好的語感。

三、合作交流,突破重(難)點

語文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學應該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也是我們語文課應該擔負的責任。因此,就需要動手操作,去查詢資料,去和小夥伴探討一番。我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小組長應該發揮作用,總結、歸納大家的觀點、意見,指派有誰來發言。這個時候,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作為老師,我只是提供了這麼一個機會,打開了一扇窗戶。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9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秋雨,實際上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全文語句優美,情感濃烈,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連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課前,我讓學生觀察身邊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圖畫,增加對秋天的感性認識。課中主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將收集到的資料(黃黃的銀杏樹、火紅的楓葉、金黃的田野)展示在學生面前,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火花,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一種“樂之者”的美好學習境界,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細細品位。

我認為這節課,較成功之處一是複習匯入比較巧妙。如鞏固生字詞我出示三組詞一組表示顏色,一組是疊詞,一組是動詞。讓學生在讀中找到規律,並指導顏色可以讀出自己的喜好,疊詞、動詞要根據意思讀(輕輕地就應該讀得輕一些)。這樣做既鞏固了生字詞,又為課堂的朗讀品悟奠定了基礎。複習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引導學生讀正確,讀得有感情。同時老師告訴學生這五句話連起來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讚美秋天的小詩。然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句子,學生髮現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開頭,老師告訴學生課文每段都是圍繞這幾句話來寫的。初步讓學生了解總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跡。

當然這堂課還有不少遺憾:一是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時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讓學生自學,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沒有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它的妙用,從而更加體會句子的優美。備課時,我曾想過,能不能讓學生也來模仿說說類似的句式呢?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創造的一個舉措,但後來沒有拓展開。

總之,備課時總覺得已考慮全面,課後卻總是留下諸多遺憾, 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放開手來,相信學生能行,這樣的課堂才是活的。只能有待於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完善。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0

《一次成功的實驗》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國小讓三個國小生做“逃生”遊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教育家的實驗目的其實是對學生品行的考查,三個國小生尤其是小女孩,經受住了考驗。從她與教育家質樸的對話中,讓我們感受到她那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先人後己高尚品質。

課文內容乍看簡單易懂,但細細咀嚼,卻覺得很難達落實課文的重點難點。“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是文中的女孩兒不假思索說出的話,其實也是她內心世界真實的想法,如果她當時有絲毫的猶豫,那麼實驗的結果便是失敗。這是多麼高的境界,我想這也是常人無法企及的。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中,看到很多這樣的鏡頭:公交車從遠方駛來,迫不及待的人們已經蜂擁著向前,甚至可以不顧被輾在車輪下的危險;擁擠的商場裡,不知在賣什麼緊俏商品,長長的隊伍裡,總有人不自覺地插隊,面對旁人的指責面不改色……為了一點蠅頭小利都可以如此犧牲自尊,更何況是面臨生命的威脅?鑽研教材時,我很迷茫,知道自己蒼白的說教根本無力改變這樣的現實,不知自己上這篇課文應該定位在哪裡?反覆思考,我覺得孩子們畢竟還是很純真的,現實社會的陰暗面,還不至於植入他們的內心深處,更何況相信很多有遠見卓識的人士,都希望改變這樣的現狀的,選編這篇課文入教材便是一個證明。當然現實社會中,陽光的一面還是有的,前不久剛看到一則報導,杭州某公交車站秩序井然,無論是誰都能自覺地排隊乘車,尊老愛幼,蔚然成風,原因是一直以來有一位品德高尚的市民,常來累月地到這裡維護義務維持秩序,久而久之,人們便養成了習慣。看來陽光下雖然有陰影的存在,但只要能用心驅趕,還是能縮小這陰影的範圍的。於是我打算結合文中的實驗,也進行一次與三年級學生探討人生價值的實驗。

學習課文時,我先以小羊過河的故事匯入,這樣既切入了“謙讓”這一主題,也從反面舉了一個例子,為學生明白只有謙讓才能讓實驗成功埋下了伏筆。結合實驗,我讓學生先了解課文中的實驗是一個怎樣的實驗,然後分析實驗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這些問題都很簡單,大家很快便在文中找到了答案。我讓學生著重抓住小女孩說的第一句話和“不假思索”一詞,體會女孩內心的想法,感受她沉著冷靜、處事果斷,先人後已的高尚品質。女孩的舉動感動了教育家,也感動了學生。然後這畢竟是實驗,接著,我通過一個小組內分角色朗讀這一合作學習的實踐來測試學生有沒有真正把課堂上學到的“謙讓”付諸到實際行動中,使學習身體力行。

在學習中,我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讀書前要求明確,讓學生習得邊讀書邊批註和聯絡上下文等學習方法,讓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不足之處:

1.對“如實”一詞,學生應該是很容易理解的,課堂上所用的時間太多。如果將此環節濃縮一下,把時間讓出來,讓學生能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朗讀,應該更有效。

2.課堂的教學語言還可以更簡潔和精緻一些。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也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敲,因為好的教學語言對學生就是一種運用語言的示範,好的評價語言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學生對文字的個性解讀。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1

反思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能夠以學生為主體,比較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一歌曲引入,瞭解人物,創設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讓學生說說歌曲中的老人是誰,讓學生了解多少就說多少。

2、讓學生讀著課文,清晰地感覺鄧爺爺用行動實踐著他說的話,你看,81歲高齡的他“額頭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地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那份認真,那份執著,讓人感到不僅僅是在栽樹,而是在播下一個心願,在精心地描繪美好的未來。

二讓學生抓關鍵詞句進行品讀

1、我們一起來讀“只見他手握鐵鍬,興致勃勃地挖著樹坑,額頭上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讓學生抓住“興致勃勃”“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進行理解和體會,讓學生說說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了什麼。

2、“他站在幾步之外仔細看看,覺得不很直,連聲說:“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讓學生抓住“仔細”“連聲”等詞進行品讀,這樣學生不但瞭解文中的內容,還走進了永珍更新的春天。

三不足之處

這篇課文難度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探索不夠深入,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透徹,我將它做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2

國小階段是學生處於啟蒙教育階段,也是學生開始接受學習系統的科學知識的主要性階段。在國小中語文教學主要是識字教學,然而國小階段中識字是為了國小生閱讀做起點和基點的,並且識字教學階段也是全部語文能力的根基。然而由於國小生的年齡、心理特徵等諸因素的存在,國小語文教學,應體現“以教為主”的原則,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國小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知識,並通過反覆訓練使學生達到獲取知識能力和培養能力的目的。在國小中年級中尤其應該注意對學生方法的引導,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逐步提高學生的獨立性。

一、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我一直覺得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夠好,通過自己的不斷反思發現,好的學習方法是引導學生入門的嚮導。一些學生每天勤苦讀書而收效卻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學習的方法不得當。著名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就非常重視對方法作用的引導,他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教師就應該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語文的方法,讓學生知道該什麼、怎麼去學。學習語文的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無論何種方法的學習都應該努力做到眼看(眼到)、腦思(心到)、手寫(手到)。譬如“比較法”和“重點突破法”。

比較是思維過程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通過作比較,可以區別物件之間的相同點和相不同點,本質特徵和非本質特徵,以達到正確的認識事物的目的。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去作比較。如多音字進行分析字義比較法。瞭解其正確讀音和字義。比較體會句子怎樣用詞準確、生動形象。

學習重點的突破法。對課文裡存在的含義深奧且不易理解的詞句,常常會使學生記憶卡殼。這就要讓教師採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導學生熟讀精思,花些時間和力氣去弄懂,並反覆體會不理解的詞句促進記憶。如《爬山虎》等一些課文要背誦的美文佳句往往需要這種方法。對學生理解和背誦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抓好手中的教材去學習

在教學課後中我不斷去研究教材、發現教材並在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二、輔以基本知識。”中明白要想真正讓學生學好教材就必須從教材抓起。

在班裡為數不少的學生都對學習語文學習缺乏信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先的語文的“基本功”太差,所學的知識猶如過眼煙雲。針對這樣一中情況來說,要想讓學生系統地學生就必須抓好、掌握基礎知識。如何抓好並掌握基礎知識呢?1.拼音文字過關,積累大量詞彙;

2.詞句理解過關,準確表情達意;3. 朗讀背誦過關,發展記憶能力;4.基本寫作過關,掌握寫作要領。

只有這樣對所學的基本知識抓牢並過關,學生才能“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才能長久地保持學習的動力和信心。如發現“學困生”完成得較好時,一定要及時給予鼓勵,以此來達到增強其自信心效果,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3、堅持以閱讀為本

我發現要想學好學問也要多抓學生的閱讀,尤其是課文中的閱讀尤為重要,那如何抓住閱讀內容就需要以教材為主要:

1、重“句段”貫“全文”。根據單元的知識要點,確立自己的教學目標。在分析課文時,要把精力放在體現知識要點的幾個段落學習的基礎上。整體去感受課文內容,針對課文中的語言去品味及感悟。如第一單元的教學,知識點確定為“感受自然之美”,講授時就圍繞自然之美來寫的,分析其寫法,就是引導學生可以推薦一個自己認為好的地方給大家,能說明自己的理由感受到大自然之美。

2、重“講讀”促“自讀”。對於不同型別課文的學習,多采用以講讀促自讀的教法。在學生熟讀的情況下對課文進行講讀,而講讀的課文則從課文各個方面對重點段落進行剖析,讓學生學會方法且能把講讀中的知識遷移到自讀課文當中來、這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訓練課,對所學“知識點”的鞏固,也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

四、加強學習強化基礎訓練

課後反思中我得到一定啟示就是不僅抓好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習還要對學生基礎訓練也是很重要的要想抓住學生練習首先要“從訓練學生學習一定方法突破”的原則,強化了練習。教材課文後的習題為基礎練習題;其次一個單元冊後的多項練習、綜合閱讀練習也要強化訓練。這樣有效的訓練及相互聯絡又可以讓學生起到螺旋上升的效果。其中每篇課文中的課文後題可作為一項作業,根據不同型別課文對學生進行強化練習。其中講讀例文的練習以記憶性練習為主;鞏固例文的練習以理解性、鞏固性練習為主;自學例文的練習以運用性練習為主,滲透創造性練習內容。

通過自己不斷總結與反思我相信這對學生系統的指導學生能很快並有效的掌握牢固語文知識並能幫助學生有效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3

在前不久我執教了《孔子拜師》一文,深深地被孔子這種勤學好問,孜孜以求的 學習精神而感動。在執教這一課時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1.孔子和老子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請你用“──”標出文中讓你感動的句子,並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讀一讀你畫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

3.班級交流讀書感受。

學生結合文中的重點語句並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

(1)談孔子

①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②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裡,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

③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上前行禮……

④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

⑤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⑥從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2)談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麼還要拜我為師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3)學生根據交流綜合談對孔子、老子的印象。

反思:學生在讀中悟情,往往比單純講解更細緻入微,更感人至深。課文不是無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領會好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單單依靠他人講解,分析說明是不行的,學生必須要自己朗讀,才能體味和揣摩出課文內在意蘊。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通過深情朗讀,可以使學生充分體驗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情感,課文中的人物、情景便躍上紙面,課文的情感便入於目,出於口,聞於耳,銘於心。學生便可以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中昇華。在語文學習中,學生蘊藏著無限的潛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動心靈的祕訣,是開啟人的心靈的一把金鑰匙。“教貴情濃”,語文課程只有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精神滋養,他們在成長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實,才會有產生偉大情感的基礎。可以相信,當我們的語文課上到處都有情感的綠洲時,學生們的情感發育必將也是果實累累,而同學們上語文課的興趣也必然會長盛不衰。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4

《青蛙看海》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童話故事。敘述了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著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事。告訴我們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從指導預習到第一課時的教學,孩子們對故事已經熟讀成誦了。第二課時讀完課題,一個孩子敘述了故事大意後,我問孩子們“青蛙看到大海難嗎?”“不難。”“難。”“不難。”““難。” 有的孩子把目光聚焦到“這有什麼難的?”這句話。丟擲的問題太唐突了吧,讓我們來聽聽蒼鷹和青蛙的對話吧。一個說只要登上前面的那座山,就看到大海了。一個說山太高,沒有翅膀和長腿上不去。在這難與不難的碰撞中,孩子的思維之花悄悄綻放了。一個認為不難,輕而易舉,充滿鼓惑,一個卻高山仰止,望塵莫及。加上圖畫和語言的渲染,分角色朗讀一下子入情入境了。就這樣讓夢想破滅了嗎?就這樣想見卻不得見嗎?就這樣陷入失望的境地,垂頭喪氣,無可奈何了嗎?

小松鼠來了,她的鼓勵成了一盞不滅的燈,照亮了青蛙被失望和無奈浸透的心靈。她的陪伴給了青蛙無窮的力量,一級一級地往上跳,終於到達了山頂,看到了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大海。“我終於夢想成真了。”好一個夢想成真,這一切容易嗎?不容易啊!反反覆覆地讀“就這樣,青蛙跟著松鼠一級一級地往上跳,累了在草叢中歇一會兒,渴了喝點山泉水。不知不覺,它們已經跳完了石階,到達了山頂。”看似艱難,筋疲力盡了,可一個“不知不覺”分明流淌著幸福和欣喜,融化了疲憊,只有大海,只有夢,只有那片蔚藍。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海,美麗而寬廣,神祕而充滿誘惑。怎樣才能看到她呢?如果你是小青蛙,那蒼鷹是誰呢?是老師和媽媽。小松鼠是誰呢?是朋友,是老師,是夥伴,是伴侶。是啊,有了指引,有了陪伴,有了鼓勵,我們就離那片還越來越近了。

美妙的課堂,幸福的享受,情感的洗禮,精神的共振,如此美麗,如此難忘。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5

童話以其優美的語言,動人的故事情節深受同學們的喜愛,也正是因為同學對童話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如何讓學生在感受到童話帶來快樂的同時能更深入地理解童話以及其中蘊涵的道理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堪稱英國作家王爾德的“完美之做”,揭示了快樂應該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深刻道理。

本文以巨人砌牆與拆牆後花園情景的對比,巨人砌牆與拆牆後態度的對比為主軸展開故事情節。在教學本課時我從美麗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園入手,讓學生從中感受花園的美麗,為之後花園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做好伏筆。在引導學生找出主線“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後進入課文的主導部分,引導學生找出“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以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學生通過對比,反覆的朗讀,邊讀邊想象畫面,使學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園冬天時的寒冷與冷清,巨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獨,以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孩子加入花園後的春景。然後以“原來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麗的花園,為什麼巨人的加入會使花園產生如此大的變化”提問學生,引導學生找出巨人的所作所為。通過想象巨人發火時的神態動作引導學生從“生氣、訓斥、叱責”的意思中感受巨人這三次發火是一浪高過一浪,指導讀出語氣,加深理解。再引導學生說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巨人,最後揭示巨人終於明白的道理,讓同學隨著孩子們的歡笑聲一起進入這美麗的花園。

在揭示課文的道理之後再回過頭來引導學生髮現童話語言上的特點,讓同學體會到童話可以帶領我們去到現實不可能去的地方,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童話中也可以通過奇妙的語言展現在大家面前,從中進一步感受童話帶來的無窮魅力。

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由於教學經驗的不足,在教學的過程中並不能得心應手。對於讀的部分讀得不是很透徹,尤其是描寫有孩子與沒孩子時花園的情景變化的內容,由於在時間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讀得不夠透,不夠深刻。另外內容的銜接也不夠緊湊,在請同學說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巨人與接下來揭示寓意這一環節連線不夠緊。此外,教育機智發揮不到位,對於學生的問題處理得不太妥當,這些都是急需要改進的地方。當然促使課堂教學進展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斷虛心地向師傅或有經驗的老師指點迷經,借鑑好的教學經驗,再通過自身的努力與實踐,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與反思中不斷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