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教學實錄及反思

來源:才華庫 2.35W

【教學內容】

《爬山虎的腳》教學實錄及反思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緻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

【教學預設】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內容具體,條理清楚,文字淺顯,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困難不大,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和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與具體的。教學時,注意圍繞理解課文內容,抓住事物的特點寫這一訓練重點,引導學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抓特點寫的,從中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實錄】

一、激趣匯入

1、上節課,我們從課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我們知道了爬山虎的葉子剛長出來的時候和長大的樣子是不同的。你看,葉聖陶老爺爺觀察得多細緻呀,連他們的細微的變化都看在了眼裡。我更喜歡長大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葉尖兒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有孩子們輕聲附合我。)欣賞這一牆的樣子,宛如欣賞一片綠綠的湖,或者是一片綠綠的海。風吹來,那綠波盪漾著,人的心也隨之歡暢起來。那葉子真(美)!我有一個朋友專門為爬山虎的葉子做了一個小片子,可是沒找到合適的配音的人。我說我的孩子們個個棒,找他們準行。怎麼樣。要不要試試?咱們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語句表達最合適。

2、放演示葉子的課件。第一節是葉子小的時候長出來嫩紅的樣子。第二節是長大的葉子鋪滿牆的樣子。在師放片子的同時,幾個孩子分試著配音。

(點評:激趣匯入,符合兒童好奇心,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師:同學們配得可真不錯。那麼我就更有信心地讓孩子為下面的內容再試一把了。爬山虎的葉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牆上來展示它的美麗的?是誰的功勞?對!是爬山虎的腳!那麼我們一起來看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來認識爬山虎的腳。

二、精學感知

1、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⑴ 請孩子們自讀這個段落,看看你從中知道了有關爬山虎的哪些知識。一遍讀不出再來一遍。可以把你知道的說給小組的同學聽聽。

孩子們讀書,交流,師巡視。

⑵ 師:來,孩子們,在你們說出你知道的內容之前,誰來把這一段讀給後面的老師聽聽,讓他們也能知道你說的內容,好不好?

⑶ 生讀課文。

⑷ 孩子們彙報內容: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

師:那是腳的什麼?

生:位置!

師: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對。還有什麼?

生: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

生:還不準確。是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知道了腳的形狀。像蝸牛的觸角。

師:那觸角什麼樣兒?你知道嗎?

生:長在頭上,軟軟的,細細的

師:老師給咱們捉了一隻小蝸牛,我們來看一下它的觸角和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相似。放課件,做比較。

生:真的很相似!

師:什麼相似?

生:形狀相似

生:我還知道了他的觸角的顏色,是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師:孩子們知道的可真不少。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就是它的特點。誰能把剛才說的來總結一下。

(隨學生複述,師板書: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點評:課上的比較紮實能抓住重點詞引導學生通過換詞、表演、看課件等形式揣摩、體會爬山虎爬的過程。)

我們現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那我們能不能再看著片子來為爬山虎的腳來配音了?你可以看著書來配。

師放課件。幾名學生看著書,配音。

師:我看到有同學不看書能配音了,誰來試試?

孩子們舉手爭搶著。配音的過程,師指點朗讀。

師:我們說爬山虎的腳引人注意嗎?不引人注意,所以葉聖陶老爺爺說以前也沒注意到爬山虎的腳。可是他現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腳的特點。他觀察得可真(仔細),而且寫得很具體、清楚的。他不僅發現了腳的位置、形狀和特點,還知道了他是怎麼爬上去的呢。

2、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師:小組裡把課文讀通,看看爬山虎的腳是怎麼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注意有幾個很重要的動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當牆,也可以把同學的背當牆,來爬一爬吧。一會兒咱們看誰爬的最精彩。

學生讀課文,小組探討爬的動作。師進小組一起和孩子們做動作。指導準確表達。

生:(在牆上做動作),我(手做腳)爬的時候先巴住牆,然後拉那那嫩莖,使它貼在牆上。

生:巴住牆是不是就樣,(做動作),牢牢地貼住,吸住牆?

師:真好,你感覺得不錯。小細絲變成小圓片,巴住牆,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腳上的小吸盤一樣牢牢地抓住牆。

三四名學生演示自己的.爬,並邊做邊說。

師:我看到爬山虎的腳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觸著牆,然後再巴住,細絲由原來的直的變彎,拉住嫩莖,使它緊貼在牆上。師邊說邊板書:觸、巴、拉、貼。

再次配音,看課件演示,學生表達過程。

師(出示實物):上課前同學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腳的莖,那我們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想到什麼?

生:蛟龍的爪子。

師:葉爺爺觀察得認真,寫得也很生動。那從剛才那腳的時候,我注意到一個字是觸。觸到牆的腳和沒觸到牆的腳不所不同。現在我請孩子們說說,我手中拿的這根莖上,你看到的腳是觸到牆上的呢還是沒觸到牆上的?

3、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

生從課文中找出腳變化的語句,讀出來。

(大多數)生喊:是觸到牆的腳。

生:教師我看到的是沒萎了的腳,你看這不是蔫蔫的?

(大笑)

師:哦,你看到了萎的腳呀。來。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說蔫呢?從課文中找一下答案。

(稍許)生回答:萎的意思乾枯,衰落。應該是沒有痕跡了。我們看到的應該是觸到牆的。沒有觸到的就沒了。

板書:觸到牆的,沒觸到牆的。

師:如果仔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產生豐富的聯想。你想到什麼呢?

(蛟龍的爪子)

齊讀這個比喻句

(點評:課堂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思維活躍,敢於大膽發表見解。)

三、總結點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課文三、四、五節,課文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敘述。是哪三個方面呢?

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聖陶陶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麼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麼原因呢?

(觀察細緻)

師: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容可寫,作者為什麼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容向我們介紹呢?(最能說明爬山虎的特點。)

生活中有很多我們忽視的東西,他們的美和奧妙要我們來發現。那就讓我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觀察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發現和創造更多的美。

那麼課下,我們就用學習葉老爺爺寫這篇課文的寫法來寫一種植物的片斷,不用著急,老師給我們足夠的時間去觀察,看看誰是觀察最細緻的孩子!哦,有孩子想再看一遍片子,那我們再看一遍吧!

(點評:在快樂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

【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啟發人們留心和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組教材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課文內容: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色,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嫩葉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我在教學時設計了品味美讀口頭作文寫片段四個環節,環環相扣,課堂上不時發出孩子們愉悅的、會心的笑聲。

1、品味語言充分,營造了一種和諧、鮮活的品味語言的氛圍:

師生完全陶醉在葉老樸實,凝練,充滿韻律感的語言環境中,這是一種濃濃的藝術欣賞氛圍。藝術家是創造者,欣賞是再創造。這一規律得到了體現,而這一群再創造者是十歲多一點的孩子。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我教學時珍視孩子們的個性化體驗。閱讀時曾出現這樣一個片段:

學生甲:我覺得新鮮一詞用得好,寫出了葉子的嫩、綠。

學生乙:舒服一詞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體現作者的感受。

學生丙:一陣風拂過,拂字用得好,表示風兒輕輕掠過,用吹沒有這種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讀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於是便有了課堂中,學生自由讀,讀給學生喜歡的人聽,師生對比讀,各種形式,充分朗讀。

3、口頭作文,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學生說:葉聖陶爺爺能寫出這麼優美的文字,是因為他仔細觀察爬山虎,運用好的詞彙。接著孩子們口頭作文:

學生①:我觀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長滿鋼針一樣的刺,形狀像小南瓜,中間有小黑點,上面有小花。它雖然沒有牡丹那樣高貴,也沒有玫瑰花那樣嬌豔,卻能給人治病。

學生②:我觀察的是蘆薈媽媽每天用它來抹臉,說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學生③:我觀察的是含羞草,其實它們很想和人類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來,不和你玩。

孩子們的口頭作文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情趣。

4、這時學生寫片段,水到渠成:

本堂課,看重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特別是在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下了工夫,收穫甚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