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成功》教學反思案例

來源:才華庫 1.12W

一、案主資料:

《收穫成功》教學反思案例

案主姓名:江波(化名)性別:男

年齡:17歲籍貫:湖北

學校:秭歸縣職教中心班級:04機電(1)班

輔導時間:2005年10月16日—2006年5月10日

個案來源:2005年10月16日早餐時,該生用鐵撮箕把他人砍傷致其住院,班主任調查時他極不配合,態度惡劣,並威脅受傷者。班主任將其移送到學校心理諮詢室。

二、主要問題概述(由班主任送來的案主以前寫的11份檢查,以及班級民主生活小結歸納。)

1.該生自我約束力差,組織紀律觀念淡漠,常有、抽菸等惡習,曾多次打架。

2.作為學生卻不把學習當回事,即使是專業課也無所謂,經常無故遲到,動轍請病假在校外瞎逛,考試時睡覺或在試卷上寫歌詞,成績無法統計。

3.性格異常,易衝動,並有自殘行為(曾用小刀在手腕上劃出血痕,並留有一道道傷疤)。

4.屢教不改,在班級中影響極壞。2005年6月曾因打群架等違紀行為而受到記大過處分,班主任建議學校開除該生。

三、背景資料

(一)家庭背景(案主姑姑到校講述)

父:39歲,紙廠下崗職工,無業遊民,吸毒,親戚避之如瘟神,系案主的法定監護人。

母:36歲,與案主的父親於三年前離婚,已改嫁,是案主目前的主要經濟依靠。(案主母親結婚時還未達到法定婚齡)二人離婚時,孩子判給了父親。

案主平時與奶奶生活在一起,但奶奶總是抱怨兒子不爭氣,媳婦心狠,孫子可憐,對案主有些溺愛。另據瞭解,案主國中只讀到九年級的前半學期,後半學期裝病在社會上混,參加會考時只湊了個人數。

(二)社會背景

1.社會環境

案主居住地系移民前老縣城,曾是該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相對於班內其他學生來說,知識面開闊,接受新鮮事物多,比如網路、社交等,但由於特殊的家庭背景、家教的匱乏、隔代親的溺愛、破碎的家庭造成其心理與社會格格不入,社會的陰暗面被其心理放大,社會牴觸情緒嚴重。

2.學校環境

學校系職業教育學校,生源主要來自於農村山區,絕大多數學生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不好。同時專業課教師在管“道”方面稍有欠缺,故對於案主來說,不良習慣尤其是國中階段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況並沒有改善。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期心理的不成熟使得案主越陷越深。少數沒有主見的學生的盲目追隨使得案主更加放縱,違紀的時候能有心理滿足,吆五喝六的感覺能讓他忘掉家庭的不幸。

四、個案診斷

(一)需要的不滿足

1.歸屬和愛的需要的不滿足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ow)提出的人類五種基本需要之一就是歸屬和愛的需要,它是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之後出現的高一級的需要。

對於案主來說,破碎的家庭造成其父愛、母愛需要得不到滿足。相反,父親的遊手好閒、母親的.改嫁拋棄,更加造成其心理壓抑,就像迷途的羔羊一樣孤獨無助。

在愛的需要缺失後,無家可歸的他急需對群體的歸屬滿足,個別學生的追捧使他與群體之間的距離更大,絕大多數學生的厭惡助長了他與群體的對立情緒,故行為放縱就不難理解了。

2.自我實現需要的缺乏

由於案主國中就沒有唸完,學習成績一塌糊塗,文化基礎知識不足,專業課的學習就更加艱難,學習中無成功體驗使得他無處宣洩情感。相反,作惡之後的快感刺激他變本加厲,紀律的約束對他來說完全不起作用,受處分之後使他變得更加無所顧忌。

(二)性格特徵的異常

案主所出現的易衝動,伴有、打架不計後果、自殘行為等都表現出態度特徵、意志特徵、情緒以及理智特徵的異常,心理與行為存在較為嚴重的障礙。

五、心理輔導與矯正過程

輔導策略: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其需要得到滿足,二是矯正其性格特徵中的非正常特徵。

(一)開家長協調會

時間:2005年10月16日

參會家庭成員:母親、姑姑、案主、班主任

會議內容歸納:

(1)聽取家長意見:母親痛哭近半小時,要求再給學生一次機會;陳述案主小時候聰明、聽話,現在自己生活不易,並對案主父親聲討(目的是喚回案主的良知,使其學會理解和寬容)……

(2)學校處理意見:一是支付受傷學生的醫療、營養等費用(幫助案主樹立責任意識);二是留校察看,考慮到家庭狀況的特殊性,暫不把案主推向社會(案主表情異常);三是簽定家長教育協議,由於案主姑姑離學校較近,委託其每週一次到校共同教育(適當滿足案主對親情需要的滿足)。

熱門標籤